內容簡介
《季羨林全集(第19捲)·學術論著 11:糖史(2)》《糖史》搜集資料……季羨林曾經從1993年至1994年用瞭差不多兩年的時間,除瞭禮拜天休息外,每天來迴跋涉五六裏路跑一趟北大圖書館,風雨無阻,寒暑不輟。他麵對汪洋浩瀚的《四庫全書》和插架盈樓的書山書海,枯坐在那裏,夏天要忍受書庫三十五六攝氏度的酷暑,揮汗如雨,耐心地看下去。有時候偶爾碰到一條有用的資料,便欣喜如獲至寶。
作者簡介
季羨林(1911.8.2-2009.7.11),山東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傢、文學傢、國學傢、佛學傢、史學傢、教育傢和社會活動傢。曆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惟一的終身教授。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其精於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
目錄
第二編 國際編
第一章 第一編中已經提到過的有關第二編的內容
第二章 甘蔗的原生地問題
第三章 西極(國)石蜜
第四章 從佛典的律藏中看古代印度的甘蔗種植以及沙糖和石蜜的製造和使用
第五章 唐太宗與摩揭陀——唐代印度製糖術傳入中國問題
第六章 鄒和尚與波斯——唐代石蜜傳入問題探源
附 甘蔗何時從印度傳入波斯
第七章 歐、美、非三洲的甘蔗種植和砂糖製造
第八章 南洋一帶的甘蔗種植和沙糖製造
第九章 日本的蔗和糖
第十章 琉球的蔗和糖
第十一章 埃及以及其他阿拉伯國傢的種蔗和製糖
附 有關蔗糖的阿拉伯文資料
第十二章 蔗糖在明末清前期對外貿易中的地位——讀《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劄記
附章 新疆的甘蔗種植和沙糖應用
第十九捲 學術論著十
第三編 結束語
在甘蔗種植和沙糖製造方麵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文化交流以及中國在這兩個方麵所起的作用
《糖史》附錄
一張有關印度製糖法傳入中國的敦煌殘捲
附 對《一張有關印度製糖法傳入中國的敦煌殘捲》的一點補充
cini問題——中印文化交流的一個例證
再談cini問題
精彩書摘
清吳其禎《緬甸圖說》也講到清代滇緬交通道路,內容同《滇係》差不多,隻是更詳細瞭。在“永昌、順寜、普洱三府沿邊道裏”這一節裏,作者以騰越廳(騰衝)為基礎講瞭許多條通往緬甸的道路。他首先講到“由騰越廳西北二百裏至馬麵關大塘隘、又二百裏入茶山土司野夷界,通麗江怒夷入西藏”。這屬於下一段b“吐蕃道”,下麵再談。下麵他講到從廳西、廳西南、廳南,從南甸土司,從隴川,從鐵壁關,從龍陵廳南,從龍陵西南,從龍陵東南,從保山縣等等引齣去的道路,最後終歸到達緬甸,有的明確說是到達緬甸阿瓦。下麵還有很長的記載,講明雲南通緬甸的道路,頭緒紛雜,路途極多,這確實反映瞭實際交通情況,我們沒有必要一一詳盡論列,有興趣的讀者自己去參考吧。
道光((雲南騰越州誌》捲一,建置沿革考,講到張騫,講到賈耽,講到雲南通東天竺道路。清張煜南((海國公餘雜著·推廣瀛寰誌略》,講到“英人查緬甸雲南通商道路”,說:“緬甸,一名阿瓦,其都城距雲南省三十八程。”李約瑟叫講到張騫,講到在四川和印度之間,有一條通過雲南和緬甸經阿薩密的道路。在這裏,附帶講一件事:瀋汝祿講到,明代王士性著《廣誌繹》一書,記有自湖南常德經過貴州、雲南到達緬甸曼德勒的一條國際交通道路。
……
季羨林全集(第19捲)·學術論著 11:糖史(2)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還沒看
評分
☆☆☆☆☆
權威齣版社,必屬精品。
評分
☆☆☆☆☆
包裝不錯,基本滿意,搞活動的時候買的
評分
☆☆☆☆☆
應該算季先生的代錶作
評分
☆☆☆☆☆
很棒,書的介紹應再詳細些!!
評分
☆☆☆☆☆
國學大師最完整、最規範的精裝典藏!
評分
☆☆☆☆☆
包裝不錯,基本滿意,搞活動的時候買的
評分
☆☆☆☆☆
丁承運,武漢音樂學院教授,中國音樂學院、颱灣南華大學客座教授、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古琴藝術代錶性傳承人。丁承運自幼熱愛中國文化藝術,治琴學凡五十餘年,其琴風蒼古遒逸,儒雅蘊籍,氣象高遠,一派靈機,運指如行雲流水,於中正和平寓雄渾磅礴之氣,浸透著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道法自然的精神,是集演奏傢、學者為一身的當代最具創造力的古琴藝術傢。作者從古琴麯中搜集錶現十二月月令的作品,按照十二月的順序編次,列齣每首琴麯的麯名、琴譜,為便於讀者理解麯情,新撰解題詩十首,加上柳宗元《漁翁》、劉改之《平沙落雁》,總共十二首。其中,麯名、麯譜、解題詩作者均以書法錄之,並裝點以月令特有的花卉小品,並有麯情的解釋、欣賞的要點、版本的選擇以及入選的斟酌考量等文字。以錶現中國古琴文化的博大精深,並從另一個角度來認識和欣賞古琴音樂文化。
評分
☆☆☆☆☆
非常精美,值得收藏和學習,有待進一步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