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对先秦文学有深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开启真正深层理解的一把钥匙。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某些经典篇目朗读方式的固有印象。例如,书中关于《国风》中某些“江汉”方言区的发音模拟,如果结合它提供的韵部图示,你会发现过去那些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在音韵学上站不住脚的读法,是多么的牵强。作者在论证中对“古韵归部”的态度是极其审慎的,他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花费大量篇幅去梳理历代音韵学家的观点,对每一种主流学说都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批判性继承。这种多角度的观照,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格外扎实可靠。它更像是一部研究史的缩影,在探讨古音义的同时,也展现了后世学者治学风貌的演变。这本书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古文字基础,但回报是巨大的:你将获得一个更准确、更具生命力的先秦声音图景。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可能不会讨好习惯了现代快节奏阅读的读者,但恰恰是这种略显古旧的风格,与它所探讨的主题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它更像是一份严谨的学术手稿,而非流行读物。我个人认为,它最出彩的地方在于其方法论的构建,尤其是“互证法”在处理《毛诗》与《楚辞》音系时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作者巧妙地利用《楚辞》中一些被认为是晚出或异传的篇章,反过来校勘和佐证《毛诗》中的疑难读法,这种交叉验证的严密性,令人不得不佩服其治学的胆识与细致。特别是对某些常用助词或语气词在不同地域的音韵表现的区分,那些细微到近乎苛刻的考辨,正是体现了这部著作的深度所在。它不是一本让你轻松读完的书,它更像是一把尺子,丈量着研究者对古典文本的敬畏之心与把握能力。每次重读,总能发现之前忽略的微小线索,每次都有新的启发。
评分翻开这本书的瞬间,我就被它那种朴素而又深邃的气度所吸引。与市面上那些堆砌现代音标、试图“还原”古音的浮躁之作不同,《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展现的是一种对文献本身力量的极致尊重。它的大部分篇幅都在细致比对《毛诗》与《楚辞》在音韵上的异同,比如对某些特定句式中韵脚的变化,作者能从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切入,推导出音韵变迁的内在动力,而非仅仅停留在音位学的抽象分析。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浊上变浊平”的论证部分,作者引用了大量篇幅来考察与音韵密切相关的礼仪、音乐形制,这使得单纯的语言学研究上升到了文化史的高度。阅读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因为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懂音韵学,还要对先秦的典章制度有相当的了解。但一旦沉浸其中,那种知识被层层揭示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慢条斯理地向你展示语言演化的复杂脉络,绝无半点说教意味。
评分这本《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简直是古汉语研究领域的一座里程碑,它不仅仅是罗列古音的考据,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在韵部归类上的精妙处理,尤其是那些介于中古和上古之间的模糊音点,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引用文献的广博程度令人叹为观止。读起来,仿佛能听到《诗经》三百篇在先秦的实际发音,那种金石之声的韵味,远非后世注本所能传达。书中对于《楚辞》中屈原和宋玉的音韵分析,更是独辟蹊径,它没有陷入单纯的音韵对应,而是结合了当时楚地的方言地理特征,构建了一个立体可感的古音世界。很多困扰我多年的音韵难题,在这本书里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解答,它提供的思维框架和研究方法,对我后续的文史学习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异文和存疑之处时的审慎态度,不妄加臆断,而是将各种可能性层层剥开,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探寻真相的乐趣。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仅停留在学术层面,它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也是一种重塑。
评分这部著作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诗”与“音”这两个看似分离的领域,通过“屈宋”这条重要的时间与地域轴线紧密地串联起来。它不仅仅是声音的重建,更是对先秦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侧写。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楚辞》韵脚时,引入了大量的楚地文化符号和祭祀礼仪的背景知识,这使得冰冷的声音数据瞬间获得了鲜活的文化生命力。读到此处,你会真切地感受到,诗歌在那个时代,是具有强大社会功能和宗教力量的载体,它的发音也必然遵循着某种神圣的法则。在处理那些音近字的问题上,作者的考证之精细,达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但这种“吹毛求疵”却是学术的必然要求。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给出了几个标准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严谨的、可以用于未来所有先秦文本音韵研究的底层逻辑框架,这对于任何严肃的古典学者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案头常备之书。
评分很长见识。
评分研究音韵学、上古音系和诗经、楚辞必不可少的书目。这次趁着中华书局有75-15的活动,又叠加了京东本身折扣,凑单入手的。书到手的品相很好,外包装完整,送货速度也很快。内页的字印刷的很大,即使是小一号的字印的也很大,看起来很舒服,一点也不累。
评分学习音韵的好“教材”,初识“小学”!
评分非常好,喜欢,感谢京东
评分软绵绵但很沉重的纸张,要是精装就好了
评分第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万历时诸生。少聪颖,博学自负,喜谈兵。曾投笔从戒,受知于名将谭纶、俞大猷、戚继光,官至蓟镇游击将军。精通五经,尤长于《诗》、《易》,著述颇富。主要有《毛诗古音考》、《伏羲先天图赞》、《屈宋古音义》、《尚书疏衍》、《一斋集》等。南北朝人读《诗经》,发现韵脚有不押韵者,便改读其字以求押韵,称“叶韵”。至唐、宋叶韵之说更加泛滥,甚至为求叶韵而改古书文字,使先秦两汉之书几不可读。宋人吴□撰《韵补》,明人杨慎撰《古音略例》,焦□撰《笔乘》,都曾对叶韵说提出怀疑,而未敢断然否定,惟焦氏《笔乘》谓“古《诗》无叶韵”,然未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陈氏少读《诗》,即疑时韵之说,晚年读《诗》益勤,惧子侄学《诗》而不知古音,于是广征博采,进行考证,形成初稿。万历三十二年(1604)造访焦□,焦氏又为补其未备,正其音切,始成定稿。陈氏通过研究,认为《诗经》用韵是以当时的实际语音为其础的,与大致同时的《左传》、《国语》、《易经》、《易象》、《离骚》、《楚辞》、秦埤、汉赋以至上古歌谣、箴铭、赞颂等基本相合,以今音读古《诗》之所以不谐韵,并非古无定音,而是语音演变的必然结果,即“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于是力排众议,指出古有定音,叶韵之说实属荒谬,谓“注《诗》者一则曰叶,再则曰时……胡为以今之读为正,而以古之正为叶也?”,犹如“以楷书为正字,篆隶为模楷而作矣,颠倒古今,反覆伦类,莫此甚也”。此书体例,取《诗经》韵字四百四十个,每字先注音讲解,后列“本证”,即《诗》自相证,列举《诗经》中能证明此字读音的篇句,依次排列。本证之后为“旁证”,取与《诗经》大致同时的《左传》、《国语》等韵语相佐证。又广采前人及当时人的研究成果,引用自汉至明如郑玄、扬雄、刘熙、许慎、高诱、徐邈、沈约、萧该、张守节、陆德明、颜师古、吴□、扬慎、焦□等十几家所注古读,彻底否定了叶韵说,至清初颐炎武撰《诗本音》,江永撰《古韵标准》以踵其后,以经证经,始全部澄清时韵之谬,而陈第此书实开其先声,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开除先路,则此书实为首功”,张裕钊《重刊毛诗古音考序》谓“我朝经学度越前古,实陈氏有以启之”,“有明一代,蔑弁古学,讹谬相循。沉潜遗籍,杰出元解,陈氏一人而已”。陈氏此书不仅对《诗经》有功,对于研究先秦两汉古籍亦为有助。对后世古音学的形成与发展都有深远影响。但尚属草创,也有不足之处,不如清代学者把古音纳为若干韵部,以成一完整系统。陈第对通韵、合韵、阴入通押等亦未能正确识别,故有一字数音现象,引用的材料有些离《诗经》时代太远,不适作《诗经》的共时语音材料,对方言的分析亦有失客观。
评分研究音韵学著作,对研究古代汉语语音变换具有参考价值。
评分书很好,品相不错,快递服务也很优秀,这是一本好书,谢谢京东了
评分好书,想学习用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