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人们为什么写文章,可以有很多目的。比如,为了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为了创造艺术,创造美感。但还有更深的一层,就像开矿一样,是为了开采新的思想,交流新的思想。当然,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能有新思想,但有新思想的文章肯定是好文章。这也是写作人追求的理想。
我常听到这样的话:你看到此情此景又可写一篇好文章了。但我大多数情况下却心静如水,没有创作的激动。写作就是一种感情和思想的喷发。你可以在学识、技巧各方面已有足够的准备,但是没有一个契机,它还是不能成文。就像一座火山要等百年千年才喷一次,也可能永远地怀抱岩浆,沉默不语。
文学的价值就在于揭示生活中的美。美的内容一般分成三类: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山水说明文的主要任务则是通过艺术手法来表现自然风物之美。山水之美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有独立性、长久性、多样性。在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给人的主要是理想、信念、道德、哲理方面的启示,而自然风物给人的主要是美的陶冶、感染与享受。
内容简介
《青山不老》精选了梁衡先生知名的散文佳作,所选文章以入选中学教材的篇目为主,分为写人篇、记事篇、抒情篇、说理篇,并附有作者自注及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教师的解读赏析,极具学习价值,供学生和老师谢谢品读,吸取文中之内涵。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记协常务理事、《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集《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跟梁衡学新闻》,散文集《觅渡》《红色经典》《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人杰鬼雄》。有梁衡散文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散文《晋祠》《夏感》《觅渡,觅渡,觅何处?》《追寻那遥远的美丽》《青山不老》等入选中学和大学课本。
李郦,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曾点评过散文集《把栏杆拍遍》《人人皆可为国王》《古典幽梦》《夹缝中的历史》《坟》等。希望通过评点名家作品,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爱上语文学科。
目录
第一章 写人篇
匠人与大师
武侯祠前的沉思
跨越百年的美丽
把栏杆拍遍
青山不老
周恩来让座
与朴老缘结钓鱼台
觅渡,觅渡,渡何处?
百年明镜季羡老
大无大有周恩来
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
读韩愈
读柳永
第二章 写景篇
晋祠
夏感
壶口瀑布记
泰山:人向天的倾诉
天星桥: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长岛读海
雨中明月山
第三章 记事篇
夜市
在欧洲看教堂
百年革命 三封家书
第四章 抒情篇
母亲石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
红毛线,蓝毛线
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
嘉兴南湖红船之铭
西柏坡赋
第五章 说理篇
年感
谁敢极言
你不能没有家
人人皆可为国王
文章五诀
书与人的随想
怎样区分低俗、通俗和高雅
精彩书摘
匠人与大师
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一百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意儿做的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则鲜花掌声过眼烟云,新题层出,开拓不停。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贝尔奖。
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个,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音乐、文学、科学、政治、哲学等。而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鲁班最初也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他就成了建筑大师。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了。
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气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2006年5月19日发表于《人民日报》
美文解读
作者的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细致,运用比喻、对比、举例的论证方式分析了匠人与大师的区别有三:分别是“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并于文章最后总结了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匠人”,而是至少要从思想上循大师的思路,要给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和追求,要善于识别,勇于创新。这篇文章极具思想深度,很有启发,值得一读。
写诸葛亮,作者抛开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诸多事迹,抓住了两个人。一位是君:刘备;一位是臣:岳飞。这两个人捕捉得很有意思。
刘备是诸葛亮的君主,武侯祠之名本为昭烈庙,但是在民间意志和力量的选择之下,刘备却渐渐让位给诸葛亮,不管当权者再有什么不合礼法的顾虑,老百姓的选择始终无法阻挡。作者在文中甚至捕捉了这样一个细节:“文化大革命”曾经疯狂地破坏了多少文物古迹,但武侯祠却片瓦未损,足见诸葛亮在老百姓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而岳飞则是另一位名垂千古的忠臣良将,作者在文中着意写了岳飞书写的前后《出师表》,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忧国忧民的情绪共鸣就一直延伸到了今天,传递给了作者,也让我们感同身受。
匠人与大师
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一百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意儿做的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则鲜花掌声过眼烟云,新题层出,开拓不停。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贝尔奖。
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个,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音乐、文学、科学、政治、哲学等。而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鲁班最初也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他就成了建筑大师。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了。
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气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2006年5月19日发表于《人民日报》
美文解读
作者的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细致,运用比喻、对比、举例的论证方式分析了匠人与大师的区别有三:分别是“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并于文章最后总结了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匠人”,而是至少要从思想上循大师的思路,要给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和追求,要善于识别,勇于创新。这篇文章极具思想深度,很有启发,值得一读。
写诸葛亮,作者抛开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诸多事迹,抓住了两个人。一位是君:刘备;一位是臣:岳飞。这两个人捕捉得很有意思。
刘备是诸葛亮的君主,武侯祠之名本为昭烈庙,但是在民间意志和力量的选择之下,刘备却渐渐让位给诸葛亮,不管当权者再有什么不合礼法的顾虑,老百姓的选择始终无法阻挡。作者在文中甚至捕捉了这样一个细节:“文化大革命”曾经疯狂地破坏了多少文物古迹,但武侯祠却片瓦未损,足见诸葛亮在老百姓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而岳飞则是另一位名垂千古的忠臣良将,作者在文中着意写了岳飞书写的前后《出师表》,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忧国忧民的情绪共鸣就一直延伸到了今天,传递给了作者,也让我们感同身受。
……
前言/序言
青山不老(中学生读名家—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好书好书好好书好书好好书好书好
评分
☆☆☆☆☆
很多历史真相就是这样被篡改的,也许你不在乎,也许他不在乎,早晚,一切的一切真相都成了电影中的“真相”,这就是悲哀,而更悲哀的是,我们还有很多人并不在乎如此,难道你不觉得吗?韩国人掩饰真相的目的恐怕不完全是为了长他们自己的志气吧,还有去中国化,也许还有更多。再结合之前的《不灭的李舜臣》,我们可以看到韩国人是多么的无视真正的历史,无视这个世界的真相,这与“喊你祖宗”有一毛钱的关系吗?而这与一个民族的未来确有很大的关系。一个只会伪造历史的民族,他们的视野是渺小而卑微的,一个无视自己的祖先创造的历史的民族,是愚蠢而可悲的,难道不是这样吗?顺带提下,中国在这场战争中阵亡的名将-邓子龙。
评分
☆☆☆☆☆
京东6.18,非常优惠的店庆,值得大买!
评分
☆☆☆☆☆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
有问必答,回复也很快,我问了不少问题,他都不觉得烦,都会
评分
☆☆☆☆☆
帮外甥买的,送货非常快,纸张质量和印刷都很不错,很满意!
评分
☆☆☆☆☆
昨晚买的今天就到了,物流很快,买了很多本,挺满意,就是包装箱子有点薄,快递都打电话通知。
评分
☆☆☆☆☆
白春礼院长作序推荐..必须买来读读【书的封面感觉很精美,很有文学气息。京东的618活动挺给力的,买到了挺多自己喜欢的书,价格也很优惠,这点很赞。物流也还可以,两三天就到了。书保存的也很好。没有什么严重的磕损或擦伤。很开心买到了这么多书,下次再买,或许就是双十一了吧。希望京东以后能推出更加优惠的活动,总体好评吧!】
评分
☆☆☆☆☆
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人物和现象进行分析,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