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曾国藩家书精粹

国学经典:曾国藩家书精粹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陈才俊 编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海潮出版社
ISBN:9787802134669
版次:1
商品编码:1091399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1
字数:303000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曾国藩,一个从李鸿章、张之洞到袁世凯、蒋介石,无不对其顶礼膜拜、尊为“圣哲”的传奇人物;一个从谭嗣同、梁启超到陈独秀、*,无不对其推崇师法、礼为“楷模”的“英雄豪杰”。
  梁启超说:“如无曾文正毅力,必为失败之人。”
  南怀瑾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
  唐浩明说:“《曾国藩家书》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

内容简介

本书以清光绪三年的《曾文正公全集》为底本,从一千余万字的“全集”中选取了172篇对后世影响*深远、*能体现曾国藩思想精髓的“家书”,按时间顺序分为:养心之道、自勉之道、成事之道、为学之道、交往之道、理财之道、为政之道、养生之道共八个方面。为便于读者阅读理解,我们将原文译文对照编排,并将每封书信的重要文字和名言警句摘录于标题之下,不仅美观,而且宜于收藏。

作者简介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同治时封侯爵,世袭。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中兴名臣”之一,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人(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有《曾国藩家书》传世,是研究其人及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资料。

目录

曾国藩与《曾国藩家书》
壹 养心之道
勉在孝悌上用功
除骄傲习气,勿夜郎自大
进德修业全由自主
贤肖不在高位而在谨朴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
以息心忍耐为要
总宜平心静气,稳稳办去
做人要有气量
心无愧悔,襟怀坦然
讲求将略、品行、学术
大者得正,小者包荒
切忌骄矜之气、悖谬之语
满招损,谦受益
切忌骄傲之气
骄则满,满则倾
不宜非议讥笑他人
傲为凶德,惰为衰气
拼命报国,侧身修行
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刚柔互用,不可偏废
豁达光明,才有恬淡冲融
只问积劳,不问成名
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

贰 自勉之道
大器晚成,不必忧虑
满则招损,亢则有悔
须和睦、奉勤为先
对盈虚自然之理,不必抑郁
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
每日有常,自有进境
读书当勤勉,做人需忠恕
须勤谦,切戒骄奢淫佚
时时自惕劳、谦、廉
不宜过露痕迹
盛时常作衰时想
危急之时,只有在己者靠得住
去忿欲以养体,存倔强以励志
宽闲岁月,切莫错过好光阴
不宜过自菲薄,近于自弃
谨记修身三戒,力除傲、惰二弊
受挫之时,乃长进之机
力守悔字硬字两诀,以求挽回

叁 成事之道
力行格物、诚意
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
自立志,不必借助于人
专心致志,并心一往
勤敬二字须臾不可离
成大事者须兼顾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
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
致败者约有二端:常傲、多言
宜力持不懈,有始有卒
人生适意之时当尽心竭力
专求怡悦,不存郁损之怀
凡作一事,皆宜有始有终
无论行坐,均须重厚
古今庸人皆以惰败,才人皆以傲败
办大事者,须多选替手
衣食起居,勿沾富贵习气
……

肆 为学之道
伍 交往之道
陆 理财之道
柒 为政之道
捌 养生之道

前言/序言

上下五千年悠久而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独具魅力且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无数古圣先贤、风流人物、仁人志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求与总结,而且一路下来,薪火相传,因时损益。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更是我们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的集中再现。千百年来,中华文化融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铸成了我们民族的品格,书写了辉煌灿烂的历史。中华文化与西方世界的文明并峙鼎立,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凡此,我们称之曰“国学”,其目的在于与非中华文化相区分。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其重要一点是,源于由国学而产生的民族向心力和人文精神。可以说,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主要原因之一乃是因为其有异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文化!

  概而言之,国学包括经史子集、十家九流。它以先秦经典及诸子之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观其构成,足见国学之广博与深厚。可以这么说,国学是华夏文明之根,炎黄儿女之魂。

  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国家,可能会成为一个大国甚至富国,但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强国;也许它会昙花一现,但绝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而一个国家若想健康持续发展,则必然有其凝聚民众的国民精神,且这种国民精神也必然是在自身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本国人民创造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巨龙的跃起腾飞,离不开国学的滋养。从小处而言,继承与发扬国学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同样举足轻重,迫在眉睫。国学之用,在于“无用”之“大用”。一个人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卖干他的思维方式.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成熟亦决非先天注定,它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国学作为涵盖经、史、子、集的庞大知识思想体系,恰好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平台。潜心于国学的学习,人们就会发现其蕴含的无法穷尽的智慧,并从中领略到恒久的治世之道与管理之智,也可以体悟到超脱的人生哲学与立身之术。在现今社会,崇尚国学,学习国学,更是提高个人道德水准和建构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学热正在我们身边悄然兴起,令人欣慰。更可喜的是,很多家长开始对孩子进行国学启蒙教育,希望孩子奠定扎实的国学根基,以此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欣喜之余,我们同时也对中国现今的文化断层现象充满了担忧。从“国学热”这个词汇本身也能看出,正是因为一定时期国学教育的缺失,才会有国学热潮的再现。我们注意到,现今的青少年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时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新世纪的大学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这些现象一再折射出一个信号:我们社会人群的国学知识十分匮乏。在西方大搞强势文化和学术壁垒的同时,国人偏离自己的民族文化越来越远。弘扬经典国学教育,重拾中华传统文化,已迫在眉睫。

  本套“国学经典”丛书的问世,也正是为弘扬国学传统文化而添砖加瓦并略尽绵薄之力。本人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从事中国文化史籍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有年,对国学文化及国学教育亦可谓体晤深刻。为了完成此丛书,我们从搜集整理到评点注译,历时数载,花费了一定的心血。这套丛书集传统文化于一体,涵盖了读者应知必知的国学经典。更重要的是,丛书尽量把艰难晦涩的传统文化予以通俗化、现实化的演绎,并以大量精彩案例解析深刻的文化内核,力图使国学的现实意义更易彰显,使读者阅读起来能轻松愉悦和饶有趣味。虽然整套书尚存瑕疵,但仍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是怀着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情厚谊和治学者应有的严谨态度来完成该丛书的。希望读者能感受到我们的良苦用心。



国学经典:曾国藩家书精粹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国学经典:曾国藩家书精粹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国学经典:曾国藩家书精粹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国学经典:曾国藩家书精粹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

评分

1、书质量不错,字迹清晰!

评分

1、书质量不错,字迹清晰!

评分

留着自己看。

评分

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

评分

给的是本破书、旧书,绝对差评!看在知识的份上,我留下!

评分

2、物流速度挺快!给?

评分

②民主平等是指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不因家庭背景、地区差异而歧视,不因成绩落后、学习困难遭冷落。民主的核心是遵照大多数人的意志而行事,教学民主的核心就是发展、提高多数人。可是总有人把眼睛盯在几个尖子学生身上,有意无意地忽视多数学生的存在。“抓两头带中间”就是典型的做法。但结果往往是抓“两头”变成抓“一头”,“带中间”变成“丢中间”。教学民主最好的体现是以能者为师,教学相长。信息时代的特征,能者未必一定是教师,未必一定是“好”学生。在特定领域,特定环节上,有兴趣占有知识高地的学生可以为同学“师”,甚至为教师“师”。在教学中发现不足,补充知识、改善教法、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国学经典:曾国藩家书精粹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