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跨文化观(增订版) [Hong Kong Cinema a Cross-Cultural View]

香港电影跨文化观(增订版) [Hong Kong Cinema a Cross-Cultural View]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罗卡(LawKar),[澳大利亚] 法兰宾(FrankBren) 著,刘辉 译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5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88484
版次:1
商品编码:1091627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光影论丛
外文名称:Hong Kong Cinema a Cross-Cultural View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今日的香港电影已是国际化的电影,融会了中国内地和世界各地的深远影响而自成一格。《香港电影跨文化观(增订版)》尝试追源溯始,寻找香港电影的文化根源,探析从最早期到现当代,香港电影与中国内地、东南亚地区以至欧美的交流与互动关系。全书以深入浅出的文字书写,以人为本,带出史实,并尝试以新的视角去窥探香港电影历史,论述主要集中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这段历史较少人研究,作者的此次探寻有不少新的发现,至于八九十年代及以后,则只作为历史的延续与未来的展望,做了概括性的总结。

作者简介

罗卡(Law Kar),资深香港电影研究者、策展人。前国际演艺评论家协会香港分会主席,曾任职香港国际电影节、香港电影资料馆策划多年,亦曾参与电影、电视、舞台剧的编导和评论工作。研究香港电影和中国电影的著述散见海内外。
法兰宾(Frank Bren),澳大利亚学者、作家、演员。早年在英国、法国居留,研习电影、舞台创作和演出,著有研究波兰电影和香港舞台演艺发展的专书。近年常居香港,专注于影剧历史的研究和写作。

精彩书评

长久以来,香港电影业自力更生,面对过各种困难的窘境。事实上,这也是香港电影的特色之一。近年来,香港电影遭遇寒流,但这也成为下一次崛起的机会。如果我们能够熟知香港电影百年的历史,恢复自信,努力工作,必将塑造全新的香港电影。我很高兴看到罗卡和法兰宾殚心竭力完成的这本大著,他们以新的观点,探讨了早期香港电影对当代景象的形塑意义。我十分荣幸为此书作序。
——吴宇森

目录

序言
中文版引言
导言
第一部分 东西交汇
第一章 窥出大世界:电影来到了中国
第二章 布拉斯基和中国
第三章 先驱者
第四章 从美国而来:“这是中国的好莱坞”
第五章 伍锦霞的传奇

第二部分 南北交汇
第六章 香港、上海、广州的交流
第七章 战时总动员
第八章 战后到50年代的过渡
第九章 动荡的60年代

第三部分 跨界发展
第十章 本土市场还是海外市场?
第十一章 在南洋的扩张:邵氏与国泰
第十二章 早期与亚太区的联系
第十三章 邵氏、国泰的对外发展之路

第四部分 女星倩影
第十四章 歌女/妓女
第十五章 贤妻良母
第十六章 美丽的小鸟
第十七章 大公司的新血
第十八章 野性、邪恶与性感

第五部分 东西碰撞
第十九章 新武侠、新浪潮、新视野
第二十章 步入新时代
附录1 早期香港和内地的放映纪录
附录2 香港部分早期放映场地
附录3 早期内地和香港的影片制作列表1896-1908(未完整稿)
附录4 1957-1970年香港电影制作

精彩书摘

《北华捷报》记载,约翰逊和“查维卡”(应该就是查维特)在1897年7月9日乘坐“武昌”号回到了上海。
《中国电影发展史》中提到美国人雍松,7月在上海天华茶园、奇园和同庆茶园放映。从1897年7月26日开始,《申报》登出了雍松与天华茶园签订的一份中文放映协议——片目十分详细,几乎是约翰逊在《京津时报》上的广告宣传的翻版,都在广告中列出了影片的名字。
很多年来,“雍松”被认为是詹姆斯·瑞卡顿(James Ricalton)——美国爱迪生公司的代表。根据卢米埃尔学院的说法,从1897年开始,爱迪生公司得到美国使馆和英美租界的支持,垄断了中国的电影市场。而卢米埃尔公司无法与之竞争:“这个原因解释了1897年后卢米埃尔公司在中国的缺席”。
但是,“雍松”肯定是约翰逊。
根据记录,1897年《申报》广告中有下列放映活动:
天华茶园:7月26日,约翰逊(雍松)在《申报》上宣传新的“美国电光影戏”:“初次到沪假天华茶园开演自本月二十七晚起准演五天”,这个广告从7月26日到8月27日一直刊登。(在8月17日《申报》广告中,还强调会有一位法国喜剧演员伴随“美国”影戏表演。)
奇园:从8月14日到9月12日,一直在《申报》上刊登放映最新到的美国影戏的广告。
同庆茶园:10月3-6日的《申报》上刊登了每日放映的广告。
1897年9月5日,上海《游戏报》的一篇文章记述了雍松在奇园的一次放映。这是早期西方电影在中国放映的一手珍贵资料。看来这样的奇幻观影经验对于上海人来说极为新鲜。这篇文章的作者讨论了最近的日本电光幻灯影戏,认为它仍旧像西方的画片放映,场景不是生动的。但“近有美国电光影戏,制同影灯而奇妙幻化皆出入意料之外者。昨夕雨后新凉,偕友人往奇园观焉”,之后叹为观止,感慨“人生真梦幻耳,皆可作如是观”。由此可见电影初出现时给人的震撼。
……

前言/序言







香港电影跨文化观(增订版) [Hong Kong Cinema a Cross-Cultural View]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香港电影跨文化观(增订版) [Hong Kong Cinema a Cross-Cultural View]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香港电影跨文化观(增订版) [Hong Kong Cinema a Cross-Cultural View]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香港电影跨文化观(增订版) [Hong Kong Cinema a Cross-Cultural View]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东西不错,到货也较为及时。

评分

 今日的香港电影已是国际化的电影,融会了中国内地和世界各地的深远影响而自成一格。《香港电影跨文化观(增订版)》尝试追源溯始,寻找香港电影的文化根源,探析从最早期到现当代,香港电影与中国内地、东南亚地区以至欧美的交流与互动关系。全书以深入浅出的文字书写,以人为本,带出史实,并尝试以新的视角去窥探香港电影历史,论述主要集中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这段历史较少人研究,作者的此次探寻有不少新的发现,至于八九十年代及以后,则只作为历史的延续与未来的展望,做了概括性的总结。

评分

老外談香港電影,視角獨特

评分

对于电影最初在中国哪个城市放映,争议焦点在香港和上海两个城市。我们在《香港电影跨文化观》的最开始,就可以看到罗卡与法兰宾对上海是中国第一个放映电影的地方产生质疑。在程季华等人编纂的《中国电影发展史》里,提到最早放映影片的地点是上海徐园,徐园的主人是时年仅二十多岁的昆剧大师徐凌云。这个事件最早被刊登在1896年8月10日到8月14日的《申报》副刊,被称为“西方影戏”,而据说早在之前的六月份,徐园就已经在不断放映法国影片。这个时间要比香港第一次放映电影的时间早近一年。1897年4月26日,美国人莫瑞斯·查维特用卢米埃尔兄弟的“新尼佳”在香港大会堂放映了包括沙皇进入巴黎、法国骑兵队仪仗式等在内的影片。《德臣西报》在4月24号就开始详细报道查维特带来的两台放映机。根据记载,查维特乘坐从巴黎而来的邮轮,而在《香港电影跨文化观》中,也承认卢米埃尔学院始终坚称,并没有莫瑞斯·查维特这位员工。但是香港多家报纸的记载,可以肯定这位叫莫瑞斯·查维特的旧金山人,确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放映机,带来了电影。而且对放映机本身的描述也十分详尽。这也成为罗卡和法兰宾二人质疑《中国电影发展史》的地方,并没有更详细有效的记载证明,1896年在徐园放映的影片就是电影,而不是普通的幻灯片。      不过,在记载中。徐园放映的影片虽然是和焰火、杂耍等项目一同进行,但我们需要注意到一个细节,报道中称在白布前面,放了三个大水缸,在放映的同时由人不断朝幕布上泼水,此举很大程度是为了防止机器过热而导致失火。人们着重强调这一点,可见,1896年在徐园上映的西方影戏,应该不是普通的幻灯片那么简单。      罗卡和法兰宾在书写《香港电影跨文化观》时,首先强调“可以肯定,香港先于上海”,口吻颇为武断。此外,他们先在书中抛出1998年卢米埃尔学院发来的信件,称1986年卢米埃尔学院的确在上海徐园组织过一次放映。但又用“似乎”二字否定了这一观点的来源,认为这是卢米埃尔学院根据程季华等人的《中国电影发展史》所得。这里难免让人觉得费解,如果说早期电影在上海,并没有更形象的记载,那么在1986年已经形成一定拍摄体系的卢米埃尔兄弟,会不做充分的记载吗?如前所述,卢米埃尔学院已经否认的莫瑞斯·查维特是其员工,那么他的摄影机就不应该是卢米埃尔兄弟的品牌“新尼佳”。对于这一点,二人在书中的解释是,自卢米埃尔兄弟发明摄影机以来,不断有人仿冒他们的牌子造假。而子啊1897年之后,卢米埃尔兄弟就不再派人到中国放映电影。那么很可能,第一次放电影给香港人看的这位美国人,使用的是一台山寨机。2007年的某期《电影艺术》上,刊登了黄德泉的文章《电影初到上海考》,认为电影最初在上海放映的时间和地点,是1897年5月的礼查饭店,而之后,在张氏味苑园、天华茶园、奇园等地放映。黄德泉得出这个观点,大抵也是因为资料的问题,放映地点多且时间频繁,自然就会形成大批的资料记载,描述也会相对详尽,这只能作为1896年徐园放映资料欠缺的比较,或者说是质疑的根据,但就目前的资料而言,也并不足以证明礼查饭店是中国第一个放映电影的地方。就个人逻辑而言,质疑一个观点资料健全与否,并不能成为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      自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成功,他们的电影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肯定。1896年开始,卢米埃尔兄弟分派助手带着放映机和摄影机到世界各地放映影片,拍摄素材。我们甚至可以推断,这些摄影师来到世界各地,很可能是先放映影片,然后再开始拍摄电影。卢米埃尔兄弟对电影传播的重视程度显而易见,其本身也意义重大。1898年,电影这项新兴事物已经在中国、印度和日本得到认可之后,爱迪生公司的成员们才来到香港和上海拍摄素材。在《中国电影发展史》的注脚中写道,“据说,法国电影资料馆还存有当年卢米埃尔的摄影师在中国拍摄的某些片段,不知内容如何”。这些影像资料究竟是否公开,尚未可知,但从上述资料可以推断,这些拍摄的片段绝对不是在香港完成的,而最有可能作为他们拍摄对象的城市就是上海。那么在1896年,卢米埃尔兄弟的摄影师们在上海拍摄影片,也理所当然放映他们带来的影片。在徐园放映之后的《申报》上也确有提及,放映这些影片的是一些法国人。      综上所述,我个人比较倾向传统的观点,中国第一个看到电影的地方是上海。但也要承认其资料的不健全。而从各方资料看来,解决这个争议的关键,就是法国电影资料馆里的那些片段。             这本书整体来说给了大家一个梳理香港电影的机会,尽管没有做到特别具体,但也因此规避了很多细节上的风险。只是开头的这部分,纠结香港和上海最先之争,稍显偏颇,行文也略强势。

评分

东西不错,价格合适。

评分

老少皆宜的好书!!!

评分

非常不錯非常不錯非常不錯

评分

 今日的香港电影已是国际化的电影,融会了中国内地和世界各地的深远影响而自成一格。《香港电影跨文化观(增订版)》尝试追源溯始,寻找香港电影的文化根源,探析从最早期到现当代,香港电影与中国内地、东南亚地区以至欧美的交流与互动关系。全书以深入浅出的文字书写,以人为本,带出史实,并尝试以新的视角去窥探香港电影历史,论述主要集中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这段历史较少人研究,作者的此次探寻有不少新的发现,至于八九十年代及以后,则只作为历史的延续与未来的展望,做了概括性的总结。

评分

图书馆借来看过,觉得不错。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香港电影跨文化观(增订版) [Hong Kong Cinema a Cross-Cultural View]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