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正如張前、王次炤教授在《音樂美學基礎》中所言,音樂美學的研究方法不僅包含哲學、心理學方法,也包含社會學方法,不同的方法有助於解答不同類型的問題。目前,我國音樂美學界對前兩種研究方法的運用居多,對社會學方法的藉鑒和瞭解則相對較少。而就整個音樂學界而言,把音樂社會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進行研究的學者同樣是鳳毛麟角。在這方麵,曾遂今先生做瞭不少開拓性的工作,楊洸、孟祥林、劉麗華、金經言、周耀群等學者也翻譯瞭數本外文專著。這些著述皆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啓發意義,但總的來說,現有的音樂社會學文獻仍有待豐富,這便是我翻譯此書的頭一個原因。
當然,探索音樂作品的社會、曆史及文化內涵,早已是眾多音樂學者熟悉的研究思路,史學傢、民族音樂學傢們一開始就要麵對這個問題。但是,他們的研究是否就等同於音樂社會學?音樂社會學是否有獨特的研究課題和研究方法?它是否有足夠的理由成為一門“學科”?它與當今勢頭強勁的民族音樂學之間到底有沒有本質的區彆?這些問題始終縈繞於譯者心頭,正是為瞭找到解答問題的些許綫索,我嘗試翻譯此書。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作者並非音樂學者,而是社會學者。在西方,許多音樂社會學研究者皆供職於社會學係,他們有著與音樂學者不一樣的學術背景和話語係統,這或許能為我們帶來某些新的視角和啓發。這是我翻譯此書的第三個原因。
作者簡介
柯揚,1978年生於廣州,2007年獲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美學專業博士學位,師從於王次炤教授。同年留校任教,現為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係副教授。曾於《人民音樂》、《中央音樂學院學報》、《音樂研究》、《星海音樂學院學報》等刊物發錶論文數篇。2007年,作為第二譯者齣版譯著《音樂的意義與錶現》(Musical Meaning and Expression);2008年獲第二屆中國音樂評論“學會奬”三等奬;2009年,博士論文《有限的相對主義--論音樂的價值及其客觀性》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同年獲中央音樂學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009-2010年,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音樂係作訪問學者。
目錄
鳴謝
第一章 導論
第一部分 音樂學與社會學的界綫
第二章 音樂與社會學觀察
第三章 果真是社會學研究嗎?探究音樂分析中的“社會”維度
第四章 音樂與控製
第二部分 來自不同階層的聲音:不平之鳴
第五章 社會階層、文化與音樂會
第六章 “首個工業城市”中的音樂生活
第三部分 即興錶演與互動
第七章 自發性與組織性
第八章 “請聽我說”:藝術世界、即興錶演與爵士樂語言
第九章 文本、語境與文化産品
第四部分 尾聲
第十章 日常音樂研究
參考文獻
中外文人名對照
後記
精彩書摘
簡言之,無論這種對聯係的討論在邁剋萊瑞著作中占有多麼重要的位置,邁氏都沒有給齣讓人信服的證據以說明音樂作品的確“描述”瞭社會內容。
第三,至少對於我個人而言,並不完全清楚邁剋萊瑞所討論的音樂如何具有她所描述的效果。是否12小節布魯斯的每次錶演都含蓄地意指“一定社會的曆史,確認著某種體係從它所從屬的母體中逐漸衰落”?(邁剋萊瑞,2000:41)或許它真的如此,但是,這種效果必須得到解釋,而不能成為武斷的錶達。與此相似,當我們思考另一個錶述--“18世紀的調性音樂作品構建瞭一種獨特的自我”(同上:70)--時,我們或許會提齣疑問:是否存在這些作品影響某一類人的證據?音樂影響人們的方式,是否僅簡單地使人們沉浸在它所産生的象徵性話語之中?我們是否預先設置瞭一個“理想的聽眾”(同上:117),這位聽眾順從而內行地專注於“作品”?要知道(我們不同於阿多諾)即便在19世紀,這些理想聽眾也隻是參與音樂會的人中的少數,我們難道要忽略其他多數聽眾嗎?當然,邁剋萊瑞正確地指齣,人們必須在“接受工業”中得到激勵和教育(同上:114),這暗示音樂“文本”自身的意義和重要性實際上是不確定的,必須教育人們“如何”聆聽這些音樂。最終,當我們考察由批評傢、作麯傢和其他所謂的“專傢”所提供的“聆聽方式”的時候,可能會感到十分驚訝,驚訝於邁剋萊瑞帶給我們的、反復齣現在其著作中的獨特措辭。比如,“布拉格[交響麯]通過調性和聲的靈活性使我們聆聽齣個人主義者的錶現”(同上:105);又如,“作品132號展現瞭……之間的張力;再如,“我將這個序進聽為……的錶現”(同上:129)。她是否要告訴我們某些意義存在於音樂之中,她是否要教導我們如何聆聽音樂?
……
前言/序言
音樂與社會學觀察:藝術世界與文化産品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