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缅北反攻中分享压缩饼干的中国士兵
缅甸战场上的美国“白求恩”
行军途中“以天为庐,以地为席”的美国大兵
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洋洋得意的丑陋的日本兵
还记得2010年《国家记忆》中那些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辑选的五百多张震撼人心的照片吗?2012年,编者章东磐带领他的编委会,从缅甸、印度、“飞虎队”、民生、墓地、敌人六个主题入手,辑选了364张照片,首次公开,震撼登陆!
与《国家记忆》相比,《国家记忆(2):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更注重挖掘图片背后的故事,那些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那些在战乱中顽强生活的百姓,那些在异国为了抗击侵略者而骨留异域的战士,他们是谁?来自哪里?他们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有着怎样的遭遇?本书都将一一带您揭秘!
随书附赠“国家记忆·抗战老照片”明信片十张,一样的国家记忆,不一样的珍贵典藏!
作者简介
章东磐,曾出版《父亲的战场》,好评如潮,北大、清华、人大等教授、学者隆重推荐,《南方周末》、《读库》等平面传媒纷纷转载,新浪、腾讯、搜狐、凤凰等门户网站曾多次特邀章先生作为嘉宾,制作介绍专题。
晏欢,深圳建筑师,抗日名将潘裕昆的外孙,远征军文史顾问。业余时间从事研究中国远征军在印缅抗战的战史。
戈叔亚,滇缅抗战史专家,早年当过兵,做过工人,念过大学,后下海经商,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自学、研究二战中的滇缅战史,现为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政府特聘的“二战历史顾问”,为滇缅抗战历史的发掘和保护做了突出贡献。
目录
序 我为什么像狗一样咬住你们不放
第一部分 缅甸
第二部分 印度
第三部分 “飞虎队”
第四部分 民生
第五部分 墓地
第六部分 敌人
精彩书摘
我们可曾这么仔细地看过敌人吗?
在选编这一卷《国家记忆》时,牛子回忆说:在美国国家档案馆复制的后期,完整扫描过一大批日本军队在中国的照片,由于时间很紧,当时并没有判别这批照片的拍摄者与来源。幸亏他的提醒,我们从文件中细细地翻查,找到了它们。
我自己很奇怪,在编选第一卷《国家记忆》的时候,印象中明明没有漏选哪怕一个文件夹,怎么就没有看到这批照片呢?我们自以为万无一失是何等的不可靠,仅凭记忆与快速的浏览,而没有在编选文件之前制定严谨的防错程序会发生多令人心惊肉跳的恍惚。想一想与日军照片的错过,犹如犬牙相交的战场,荷枪实弹的我们,竟然在浑然不觉中与那么多敌人擦肩而过,让他们跑掉了。
但也恰是因为这个错过,在上一次长达二十天的初选中,我们满眼所看到的尽数都是我们。我们的军人,我们的盟友,我们的人民。那是一次从视觉开始的直抵灵魂的洗刷。
这一次,结结实实地看到了敌人。想一想呵,照片上的他们那时是何等骄横,哪里把窝囊到不堪一击的我们夹在眼皮里。谁能想这个国家能顶得住日本军队这把披锋破锐的钢刀切呢?的确,照片中大量的场景都是他们攻城掠地后以占领者的姿态在欢呼。不管我们今天看起来心里如何酸楚,但在摄影师按下快门的那一个个瞬间,他们是那许多场或大或小战斗的暂时胜出者。这些敌人欢呼的每一个场景背后,都是我们国土的沦丧和更多人民血腥苦难的开端。
这批侵华日军的照片,全部拍摄于侵华战争的初期,拍摄者是那时在战场上尚能相对自由行动的美国记者。由于原图的文字记录是法文,所以在挑选这部分图片的时候,并没有从内容上做更多的区分,只是凭着视觉的感受与画面判断选了片子。
看过全部敌人的影像,很奇怪,我居然没有厌恶,没有鄙视,甚至没有那种血往头上涌的传统仇恨。毕竟七十多年前的事情了,虽然那是拿着真刀真枪的敌人,照片上的那些枪里,恐怕每一枝都射出过打死中国军人的子弹,那些刺刀上几乎都带着我们前辈同胞干涸的血。我在检点自己,难道历史资料看得多了,人会真的麻木起来吗?我发现自己并没有麻木,这个结论令我心安。之所以看到敌人而并没有强烈的仇视,恰是因为另一个视觉要素在瞬间打中了我。这些敌人,实在是太丑了。真的丑,我不带感情地说,并非因为他们是我的祖国的敌人,而是那时的他们确确实实是这个世界上最丑陋的一群男人。这种丑就够了,这种丑的强烈压倒了那种被称为仇恨的感情,而让我这个曾被他们凌辱的后代生出快意。这是中华民族面对过的最丑的敌人。
他们本来没有这么丑的,在他们平静生活于家乡还是农民、矿工或者学生的时候;在他们收获了稻谷,洗净了煤灰,放下课本的时候;他们想必也曾经安详而平静。那时的日本士兵大多也是穷人家孩子,当了兵,做了占领者,有了扬眉吐气的感觉,有了可以肆虐凌辱异国农民、矿工、学生,侮辱他们的女人,甚至对异国平民生杀予夺的无上权力了。我可怜这些敌人,他们有谁知道,一改平静的这种狂欢背后接踵而来的个人命运。这些岛国的孩子,他们守着海长大,他们难道不知道,平静有多么深不可测,就如无边的海,你可以用咆哮暂时压过海低沉的呐喊,但它注定淹没你。
我看到在另外的照片里,有着另一类的敌人,他们做了俘虏,那么憨厚,那么年轻,眼神里隐隐约约还带着令人怜惜的童真,他们重归于平静。还有一类敌人,他们已经变成了没有生命的躯体,彻底松开了在活着的时候被扭歪了的脸,如同洗静熨平了的抹布,再脏,毕竟舒展了。
有着敌人、盟友、我们的战士和人民共同影像的这本书,本身有了另一种宣示:真有力量的人不会嚣张而狂妄。能支撑人走过漫长战争岁月的力量在心里,而不在狰狞的脸上。这些敌人丑陋的脸,凶残的脸,扭曲的脸,就如映照我们民族面容的镜子背面画着的一群滑稽的鬼。我们把敌人的照片不作注解地放在这里,立此存照:那时的他们是真的丑。照片上的这些敌人有几个活着回到故乡了呢?我在想,如若他们死在了我们的土地上,这么多年之后他们的日本亲人真若能在我们的书里寻获他们,我们也会欣慰。
……
历史的侧影:探寻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的别样记录 本册精选影像集,旨在提供一扇观察二十世纪历史风云的独特窗口。它聚焦于美国国家档案馆(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NARA)浩如烟海的馆藏资料中,那些与“国家记忆”系列前几册所侧重主题(如中美印战场影像)并非直接相关的影像内容。我们尝试从更广阔的视角,深入挖掘那些见证了美国社会变迁、技术发展、文化景观以及特定历史时期普通人生活的珍贵照片、胶片和文件记录。 本卷的选材逻辑是排除特定战争场景的聚焦,转而拥抱那些构成了美国国家叙事中更微妙、更日常,却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的视觉证据。 第一部分:工业时代的崛起与社会结构的变迁 本部分集中展示了20世纪初至中叶,美国工业化进程如何重塑其地理面貌和人民生活。 一、制造业的脉动:钢铁、汽车与城市化 我们收录了大量关于美国“铁锈带”早期崛起的影像。这包括匹兹堡的钢铁厂内,工人们在炽热的炉火旁劳作的场景;底特律汽车装配线上,流水线作业的精确与严酷;以及这些工业中心如何从小型城镇迅速扩张为拥挤、垂直化的都市景观。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机械和技术,更捕捉了当时工人群体的面貌——他们的着装、他们的疲惫、以及在集体劳动中展现出的坚韧。 二、新边疆与大萧条的印记 本节特别关注美国西进运动的后期与大萧条时期的社会调查记录。我们呈现了联邦政府机构(如农场安全管理局 FSA 的前身机构)对美国中西部“沙尘暴区”(Dust Bowl)的实地考察影像。这些照片,如多萝西娅·兰格的著名作品系列,着重刻画了流离失所的农民家庭,他们简陋的住所、孩子们充满警惕的眼神,以及土地被剥夺后的绝望。这些记录超越了单纯的灾难报道,成为美国社会福利观念和联邦干预历史的重要注脚。 三、移民的熔炉:港口与社区生活 通过对移民局和港口当局档案的梳理,本卷挑选了一批关于埃利斯岛(Ellis Island)和其他入境口岸的早期影像。这些图像细致地记录了新移民抵达时的情景——初次面对陌生的世界、接受健康检查、以及他们携带的寥寥无几的行李。同时,我们也展示了这些移民在纽约、芝加哥等大城市的“唐人街”、“小意大利”等聚居区的早期生活场景,反映了不同族裔文化如何在异国他乡努力保存并适应新环境的过程。 第二部分:科技进步与日常生活的美学重构 本部分将焦点从劳动转向技术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公共设施的建设如何影响了现代美国人的行为模式。 一、基础设施的宏伟蓝图 我们将展示一系列关于大型公共工程的照片。这包括胡佛大坝(Hoover Dam)的建设初期全景,记录了工程师们如何挑战自然限制;以及早期州际高速公路网络的规划图和施工现场,预示着美国社会对“汽车文化”的彻底转向。这些图像强调了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决心和工程学的壮举,而非仅仅是军事动员。 二、大众传媒的兴起 收录了早期广播电台的演播室内部场景、第一批电视接收机的安装过程,以及电影制片厂幕后的工作状态。这些记录捕捉了声音和移动影像如何开始塑造全国性的文化共识和娱乐标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包含了早期广告宣传品的原始照片,揭示了战后消费主义如何被系统性地构建起来。 三、医学与公共卫生领域的探索 本部分包含了一些来自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档案,主要聚焦于麻痹症(Polio)疫苗早期试验阶段的场景,以及对传染病控制的努力。这些图像冷静地记录了医疗人员的工作环境,以及公众在面对未知疾病时的集体反应,是美国生物医学研究史的一个侧面。 第三部分:冷战阴影下的“正常”生活 虽然本书主题避开了大规模的战地冲突记录,但冷战时期弥漫于社会中的紧张氛围和相应的国内反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民防准备与“鸭子与掩护” 本部分收录了联邦民防局(FCDA)在五十年代进行的大规模演习照片。这些照片展示了学校和社区如何进行防空演习,孩子们在课桌下进行“掩护与躲避”训练的场景。这些影像的重点在于其强烈的时代特征——一种在看似平静的郊区生活中,潜藏着的对核战争的深层焦虑。 二、太空竞赛的地面影响 我们呈现了NASA早期(如喷气推进实验室 JPL)工程师和科学家们在计算、设计早期火箭模型时的工作场景。这些照片聚焦于实验室内的紧张气氛和对精密仪器的操作,展现了在太空竞赛的驱动下,科研人员如何夜以继日地工作,这是美国高科技产业崛起的基础。 三、政治肖像与非传统记录 最后,本卷还包含了一些关于美国国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但非主流的影像。例如,国会图书馆早期的记录员对特定立法者进行的工作室肖像拍摄,以及一些关于特定总统任期内,白宫幕僚处理日常文书和行政事务的内部照片,这些提供了对政治运作流程的微观观察。 总而言之,本册影像集试图通过美国国家档案馆中大量的、关于建设、生活、科技、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记录,描绘出一幅与战场硝烟无关的,关于美国如何成为现代国家的复杂而详实的视觉画卷。每一张照片都代表着国家叙事中一个未被充分讲述的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