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2-23
人們對文徵明(1470-1559)基本的認識,在於他是中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藝術傢、以“明四大傢”之一員留名畫史。不同於以往的研究注重形式分析,柯律格教授於《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中聚焦其作品的製作情境,例如時機與場閤,盡可能地利用當時的文獻(特彆是詩文)與作品,參閤人類學、社會學、曆史學和藝術史學的研究成果與方法,自人情義務與禮物交換的角度,重新審視文徵明的生平與作品,探索其如何在各種活動場域中建構主體與自我,從而拓展瞭世人對這位偉大人物的理解。
《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共八章,每一章皆以某種場域、某一組特定的關係類型作為參考架構,這兩者不僅定義瞭文徵明的自我認同,同時也是他據以待人接物的齣發點。第一部分的三章處理瞭與文徵明前半生有關的場域,包括傢族、師長、同儕;第二部分是通過官場與地緣檢視其社交關係,援引的材料橫跨其一生;第三部分則著重處理他後半生的場域,包括顧客與弟子。最後一章檢視在文徵明死後如何凝聚齣一個一貫且鮮明的“偉大藝術傢”形象。
柯律格,柯律格教授是當代研究中國物質文明史的重要學者,現任英國牛津大學藝術史係講座教授。1954年齣生於英國蘇格蘭阿伯丁(Aberdeen)。1974年曾前往北京學習中文,後分彆於劍橋大學東方研究院及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取得學士(1977)與博士學位(1983)。曾擔任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lbert Museum)中國部資深研究員兼策展人長達十五年,並自1994年起先後任教於薩塞剋斯火學(University of Sussex)藝術史係及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他不僅博學多聞,對於中國傳統典籍亦有深厚的造詣,同時經常關注西方文化史、人類學、社會學方麵的研究成果,將兩者結閤而提齣新穎有洞察力的學術論述,學術成就廣受國際學界的贊譽。著作豐富,自1991年起陸續齣版《長物誌:早期現代中國的物質文化與社會狀況》(Superfluous Things: 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m China,1991)、《明代中國的園林文化》(Fruitful Sites: Garden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China,1 996)、《明代的圖像與視覺性》(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1997)、《中國藝術》(Artin China,1997)、及《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Elegant Debts: The Social Art of Wen Zhengming, 1470-1559, 2004)、《大明帝國:明代中國的物質文化與視覺傳統》(Empire of Great Brightness: V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s of Ming China,1368-1644,2007)等書。其中《長物誌》更是有關明代晚期文化消費的經典著作,影響深遠。劉宇珍,英國牛律大學藝術史博士,現任颱灣“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翻譯本書第四、五、七章及後記,並審閱修訂全書譯稿。
第三則軼事是關於文徵明在文林突然過世後拒絕溫州百姓集體籌募賻金一事,也是這三則中唯一齣現在文嘉《先君行略》的一則。而在黃佐的版本裏,這則故事又多瞭一些間接證據,包括文徵明拒絕賻款之信函的全文引述。就像之前的兩則軼事,這個資訊當然隻會來自文傢內部的文獻,以及事發當時並未在場的文傢成員。黃佐是在這些故事可能發生的時間二十餘年後,纔與文徵明相識,而他在撰寫時也已事過近六十年瞭。
我的重點並非在於試圖動搖這些軼聞的真實性,這些軼聞在明清時期的傳記中經常被用來彰顯人物性格。它們是如何被接受、傳承及理解,遠比對其真實程度的考證更為重要,更何況許多時候我們也無從考證。因此我希望能通過另外兩篇文獻來仔細探究這些軼聞,分彆為明代與清初作品,當時與文徵明相識且可以口述其生平軼事的人都已經辭世。
第一篇是王世貞(1526-1590)作於1570年代初期且收錄在其文集中的《文先生傳》。雖然葛蘭佩將本文與文嘉的《先君行略》相提並論,視為“這位書畫傢生平最早也最可靠的資料”(因此忽略瞭黃佐的墓誌銘),然而文徵明與這位比他年輕五十六歲的作者之間,關係究竟有多密切,值得詳細考究。毫無疑問,文徵明生前曾與這位來自太倉一戶富裕之傢的王世貞有過接觸。現存有一首文徵明於1553年為奉使還朝的王世貞所作的詩,可能是兩人初次見麵的記錄。同時,文徵明還為王世貞作瞭十四首以早朝為題的詩組,這一主題對這個即將前往北京、充滿抱負的年輕人來說,真是再貼切不過的禮物。然而他隻是文徵明這類詩作的數十位受贈者其中之一。王世貞於16世紀後半成為文壇祭酒,這是文徵明永遠無法達成的(盡管其子齣於孝道在行狀中這麼認為),而王世貞顯然也因為與受人尊崇的文徵明往來而多少沾瞭光,隻是我們缺乏當時的文獻資料可進一步解釋兩人之間的關係。
這樣看來,很有可能是王世貞日後的文壇聲望使其《文先生傳》在今日看來較為重要,也使該文成為文徵明名望“去社會性”(de-socializing)過程的開始,因其不再是由文嘉(其子)或黃佐(舊同僚)等親屬同僚操刀之作,而是立於一截然不同的領域、在一嶄新的脈絡裏以個人創作為主體為題所展開的論述。格的三則軼事則做瞭一些更動,最終很大程度地改變瞭它們原來的含義。尤其是王世貞在文壇無可比擬的聲望使其筆下的版本於數百年來仍是流傳最廣的文獻。他先提到文林逝世一事,並稱事件發生在文徵明十六歲時。但這明顯是不正確的。文林在1499年時卒於任上。他的長子文奎(不知為何,從未齣現在這類史料中)當時虛歲三十一,而次子文徵明則是年三十。一個拒絕大筆賻金的十六歲失怙少年,與同樣拒絕賻金但已是兩個孩子父親的三十歲男人且又是當朝禦史的侄子及禮製上唯一有權為父親料理後事的長子的弟弟,兩者有非常大的不同。而關於文徵明的衣著和屋閤的故事,同樣也被處理成深具藝術性而引人動容的形式。文中,俞諫見瞭文徵明簡陋的藍衫後,不由直接問道:“敝乃至此乎?”而他得到的迴答是:“雨暫敝吾衣耳。”黃佐版本中流經文徵明廬閤門前的“河道”也變成瞭一條沮洳的渠道,這使文徵明為避免損及鄰居而拒絕俞諫替他通渠的行為,顯得更加高尚與自製。然故事中強調渠通即能登第的風水作用,以及俞諫後來因沒有堅持初衷的懊悔,都被保留下來。文徵明在翰林院任職一段時間後返迴蘇州,自那時起他的生活形態,套用王世貞的說法,成瞭“杜門不復與世事,以翰墨自娛”。
文徵明退休後隻與“文人、故友、親戚”往來的論點,主要便是源於此說,且持續至今。王世貞具體指齣瞭文徵明不想往來的對象,並詳細描述他如何迴應周王及徽王的使者,特彆是拒絕其贈禮,同時又指齣文徵明是清楚地意識到送禮必有所求的道理。王世貞提到,文徵明總是拒絕當時赴京進貢時路經蘇州的“四夷”所提齣的請求,這點明顯與文嘉的《先君行略》有所矛盾。另外,他在傳記中又加入一個新話題,錶示他十分清楚文徵明作品的商業價值,遂導緻僞作廣泛流通,文中寫道:“以故先生書畫遍海內外,往往真不能當贋十二。”隨即又生動地描述瞭蘇州地區四十年來皆受到文徵明作品的“潤澤”。接著他將注意力轉到文徵明的詩文、書畫,並首度列齣以陳道復和陸師道為首的弟子們。文末,王世貞將文徵明於詩、書、畫方麵的成就分彆比肩於徐禎卿、祝允明及唐寅,但因上述三人都沒有文徵明長壽,因此最終還是比不上文徵明的淵博纔華。因此,文徵明的文化成就(而非如文嘉所述的道德價值),首次成為其一生最好的總結。在此浮現一個關於16世紀後期文化政治(culturalpolitics)的問題,以及為何文徵明作為隱士的形象能夠如此根深蒂固。的確,與文徵明生平同時的一些史料展現瞭他辭官退隱的形象,但卻遠比王世貞要我們相信的那個形象更加人世。
……
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不錯 經常買 最好優惠更多點
評分 評分物流給力,性價比高!!
評分3 “友”、同儕、同輩
評分 評分 評分不容易懂,,,,,,, ,,,,,, ,,
評分挺快的
評分8 藝術傢、聲望、商品
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