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以坚实的文史哲功底为底蕴,沿着“逆向回溯”的治学路径结缘清史,可谓大器早成、中年蹉跎、晚年达至巅峰,成就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学术大家。“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之言,正是谦逊的史学家心向往之的清史境界。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人生底色
1.书香氤氲
2.小人书大世界
3.曲折求学路
4.少年俊彦
第二章 名校抉择
1.初进交大
2.重考北大
3.投身学运
4.离开北大
第三章 史学之舟
1.奔向解放区
2.学术始航
3.近代史教学与研究
第四章 岁月有痕
1.结缘清史
2.祸从文起
3.干校生活
第五章 潜心著述
1.回到北京
2.积淀学术
3.领军清史研究
第六章 旷世巨著
1.笔耕不辍
2.源远流长
3.共襄盛举
4.十年磨一剑
第七章 清史人生
1.治学境界
2.难忘师德
3.读史有味身忘老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相传,常熟地名的由来源于年年丰收的万顷良田。常熟别称虞城,因城内有山名虞山,商周之际江南先祖虞仲(即仲雍)葬于此而得名。虞山像一头卧着的水牛,南与灵秀的尚湖相伴,舒展而伸人城内。有诗曰:“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人城。”据《史记》记载,虞仲为殷末周族领袖古公旦父(周太王)次子,为避位与兄太伯来到吴地,与民同耕,人乡随俗,断发纹身,立为句吴。太伯无子,后由仲雍继位,是为吴君。仲雍是吴文化的始祖,他把中原的先进农耕技术和文化带到了吴地,使天下常熟,常熟天下。先祖的恩泽,为世代常熟人民树立了榜样,也为常熟文明、常熟文化开启了优良传统。
言子墓沉静于虞山的苍穹之间,沉静于数千年的天地之间。言子就是孔子的学生子游,勤奋好学,将早期儒学传播南来,沉积和丰富了常熟的文化底蕴。文气的一脉相承历代可见,历代名人辈出。如明清之际领袖东南文坛的钱谦益;曾受到清康熙皇帝御赐褒奖、因追随者甚众开启“虞山派”的清初杰出的山水画家王晕;开创了根植江南、倾动京城的“蒋派”花鸟画,清朝康熙、雍正年间著名的花鸟画家蒋廷锡;一身而为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的晚清名臣、大学者翁同稣……城内的进士第、状元坊令人相熟相颂。源于崇文尚教的优良传统,当地历代藏书家不胜枚举,自明代藏书家赵用贤、赵琦美父子的“脉望馆”,到钱谦益晚年所建的“绛云楼”,翁氏家族延续六代的“翁氏藏书”,城东郊古里村更有一座江南著名藏书楼铁琴铜剑楼弥漫着经年书香。
古人常在二伏天或重阳节,视天气朗然,设几案,置群书其上,以曝其书。纸墨精湛,触手如新,展卷悦目,是藏书家的追求,亦是读书人的追求。东门大街家家户户的门楣上,临照着煦暖的阳光。时光的日脚指向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曝书时日,深红的木楼,木橱木柜,楼上楼下,满眼都是线装书册,绿树掩映间,散发着纸页之间的气味。瞬间刺鼻的书味,或浓或淡,飘散于整条街巷的上空。每年此际,阳光从久远的时光跋涉而来,和暖无风,心境明朗,曝的是宋元刻本,曝的是岁月如歌。这一天,爱书者必传承着先祖的仪式,在堂前敬上一炷袅袅的清香。这一天,和乡间麦收季节有几分相似,道路和麦场上家家户户晾晒麦子,人们的脸孑L和空气中飞扬着丰收的红晕。或许,两者本来就相差无几,精神食粮和果腹之物有时是可以画上等号的。
……
大家丛书·史海寻踪:戴逸传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