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2-16
在中國失傳1200年的珍貴古籍
增補原闕三捲,五十捲完整版本
好的中國傳統文化精華讀本
中國古聖先王治國的智慧、方法、效果及經驗
修齊治平的理論大綱;治國安邦的經驗匯編
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
《群書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於貞觀初年下令編輯。太宗十八歲隨父從軍,起義平定動亂的社會,戎馬倥傯十餘年。二十八歲即帝位後,偃武修文,特彆留心於治平之道,休生養民。根據《新唐書》記載如下:太宗欲知前世得失,詔魏徵、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經史百氏帝王所以興衰者上之,帝愛其書博而要,曰:“使我稽古臨事不惑者,公等力也!”賚賜尤渥。《群書治要》一書,整理曆代帝王治國資政史料,擷取經、史、諸子百傢中有關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之精要,匯編成書。上始五帝,下迄晉代,自一萬四韆多部、八萬九韆多捲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種,共五十餘萬言。書成,如魏徵於序文中所說,實為一部“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的治世寶典。本書根據《群書治要》元和二年本、《群書治要》天明本校勘整理而成,並將原闕的三捲重新從原書中節錄,以補原闕之憾,更便於當前人們學習和汲取該書的智慧。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初傑齣的政治傢、思想傢、史學傢。河北巨鹿人。貞觀元年(627年),升任尚書左丞。貞觀二年(628年),魏徵被授秘書監,並參掌朝政,在此期間,受命編撰《群書治要》,於貞觀五年(631年)編輯成書。貞觀七年(633年),魏徵代王珪為侍中。貞觀十年(636年),魏徵奉命主持編寫《隋書》、《周書》、《梁書》、《陝書》、《齊書》(時稱五代史)等,曆時七年。貞觀十二年(638年),魏徵看到唐太宗逐漸怠惰,懶於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漸不剋終疏》,列舉瞭唐太宗執政初到當前為政態度的十個變化。貞觀十六年(643年),魏徵病逝傢中。太宗親臨吊唁,痛哭失聲,並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褚亮,字希明,(560-647)唐大臣,杭州錢塘人。善詩文,博覽圖史,陳、隋時即以詩纔顯名。曾仕陳、隋及薛舉。入唐,太宗授為秦王府文學。設文學館,與杜如晦等並為學士,命閻立本畫像,他為之作贊文,號十八學士。常侍從太宗徵戰,多有進諫。官至通直散騎常侍。卒陪葬昭陵。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餘姚人,唐初政治傢,書法傢,文學傢。隋煬帝時官起居捨人,唐時曆任秘書監、弘文館學士等。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世南一人,有齣世之纔,遂兼五絕。一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
蕭德言,(?558年-?654年)隋唐學者。字文行,南蘭陵(今常州)人,南陳時以國子生為嶽陽王陳叔慎賓客。南陳亡,徙關中,後至京師。隋文帝仁壽間授校書郎。唐太宗貞觀年間官著作郎、弘文館學士。為晉王李治(唐高宗)講授經書。封武陽縣侯。高宗立,拜銀青光祿大夫。博涉經史,精《春鞦左氏傳》,晚年尤篤誌於學,卒贈太常卿,謚“博”。
群書治要(原文版 套裝全2冊)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群書治要(原文版 套裝全2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很好的書,店主發貨快,物流快
評分這套書在京東看瞭好多遍,最後等到618果斷下單,快遞第二天到,因傢中原因,讓快遞小哥送傢門口,這次購物很滿意,給小哥和京東滿分。
評分拋開內容不談,《群書治要》的身世本身就擁有莫大的吸引力,為何?乾隆編纂《四庫全書》,銷毀的書籍“將近三韆餘種,六、七萬捲以上,種數幾與四庫現收書相埒”(章太炎),顧關元先生據海寜陳乃乾的記載,認為所銷毀的書籍是《四庫全書》總數的十倍。正如吳晗先生所言:“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迴顧血淚史,元朝和清朝的建立對於華夏古老文化而言,無疑是兩次“大清洗”。中國文化的魅力始終在於“統一下的多元性”,而“多元性”的破壞無疑是深重的文化災難。那些消逝的多元文化點,我們隻能以扼腕嘆息來錶達瞭。而《群書治要》,從宋初失傳至民國迴歸,流離失所,卻因禍得福,巧妙地避開瞭兩次“蠻族入侵”的“洗禮”,使得這部古捲的滄桑背後,依舊是盛唐時代的濃重氣息,令我們感覺到“古聖先賢”的記載依舊那麼可靠與近在咫尺……
評分讀史使人明智,多看看古人經典,更好的指導我們今天的學習~書裝幀很好,用箱子,平裝版但也精緻,字體略大,哈哈哈哈
評分 評分書的質量沒得說,但是包裝和快遞就要好一點哇!!!!直接上圖吧!
評分感恩上淨下空老教授慈悲救世!
評分書的質量非常好,是正體字加注音。京東快遞一既往的給力!
評分群書治要值得購買學習。書印刷質量很好。京東自營送貨也很快,推薦購買。
群書治要(原文版 套裝全2冊)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