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公訴實戰技能叢書(1):公訴法律文書寫作技巧與實例講評》成書於《刑事訴訟法》修訂之際,因此,在行文過程中存在新、舊刑事訴訟法條款的交叉引用問題,雖然在文中已經作齣提示,但還請讀者在閱讀時加以注意。需要指齣的是,雖然伴隨新《刑事訴訟法》的實施,最高人民檢察院可能會對個彆公訴法律文書的樣式進行調整,但我們認為關於公訴法律文書寫作的一些基本原則、原理和規則是不會改變的。而且,我們在構思《公訴實戰技能叢書(1):公訴法律文書寫作技巧與實例講評》時已經考慮到瞭《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等司法解釋的修訂問題,因此,在寫作過程中除瞭介紹現行文書樣式的基本格式和寫作要求外,重點強調瞭從原理的層麵剖析如何寫好公訴法律文書,例如在說明“是什麼”的同時,重點分析、論述瞭“為什麼”,以力求使《公訴實戰技能叢書(1):公訴法律文書寫作技巧與實例講評》有彆於其他文書寫作教程並保持較為長久的生命力。
作者簡介
李凱,男,現任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檢察院公訴一處處長、檢察委員會委員、主訴檢察官。曾獲“北京市先進工作者”、“北京市優秀公訴人”等榮譽稱號。承擔並完成瞭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理論研究所和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多項課題的研究寫作任務,發錶學術論文多篇,其中《公訴引導偵查機製探討》一文被中國法學會評為“第一屆中青年刑事訴訟法學優秀科研成果論文類三等奬”。
趙鵬,男,現任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二審監督處處長助理、主訴檢察官。曾獲“北京市十佳公訴人”、“北京市青年崗位標兵”等榮譽稱號。近年來在《法學》、《中國刑事法雜誌》等刊物上發錶多篇檢察基礎理論及實務應用方麵的論文,其中《酌定不起訴之現狀考察及完善思考》被評為“2011年全國檢察基礎理論研究優秀成果二等奬”。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公訴法律文書概述
第一節 法律文書的概念、特徵和分類
一、法律文書的概念和特徵
二、法律文書的分類
第二節 檢察法律文書的概念、特徵和分類
一、檢察法律文書的概念
二、檢察法律文書的特徵
三、檢察法律文書的分類
第三節 公訴法律文書的概念、特徵和分類
一、公訴法律文書的概念、獨特性+
二、公訴法律文書的功能作用
三、公訴法律文書的分類
第二章 如何寫好公訴法律文書
第一節 公訴法律文書的寫作風格
一、法律文書寫作風格
二、公訴法律文書寫作風格
第二節 公訴法律文書寫作中的語法、修辭和標點符號使用
一、公訴法律文書應當避免齣現的語法和修辭錯誤
二、公訴法律文書應當避免標點符號使用錯誤
第三節 如何寫好公訴法律文書中的認定事實
一、“事實”的基本特徵
二、刑事司法活動中“事實”的分類
三、公訴法律文書中事實寫作的基本要求
四、公訴法律文書中事實寫作的基本方法
第四節 如何學習公訴法律文書寫作
一、公訴法律文書寫作的階段性安排
二、學好公訴法律文書寫作的具體方法
第三章 公訴案件(一審)審查報告和刑事二審案件審查報告
第一節 公訴案件(一審)審查報告
一、公訴案件(一審)審查報告的概念、功能和意義
二、公訴案件(一審)審查報告的寫作要求
第二節 刑事二審案件審查報告
一、刑事二審案件審查報告的概念、作用
二、刑事二審案件審查報告的總體框架和撰寫思路
三、刑事二審案件審查報告各部分的撰寫方法和注意事項
四、刑事二審案件審查報告其他注意事項
附:公訴案件審查報告製作要求
第四章 起訴書、變更起訴文書與追加起訴文書
第一節 現行起訴書基本格式的介紹
一、現行起訴書的分類
二、現行起訴書格式與原起訴書格式的主要區彆
第二節 起訴書寫作的特點和基本要求
一、起訴書的閱讀對象和功能價值
二、起訴書的說理性
第三節 起訴書各組成部分的寫作要求
一、首部
二、被告人(被告單位)的基本情況1
三、案由和案件的審查過程
四、案件事實
五、訌據
六、起訴理由和依據
七、尾部
八、其他要求
第四節 變更起訴文書與追加起訴文書
一、變更起訴文書
二、追加起訴文書
附:起訴書格式(樣本)及起訴書製作說明
第五章 公訴意見書
第六章 刑事二審抗訴書
第七章 刑事二審抗訴案件齣庭意見書
第八章 檢察建議與檢察建議書
精彩書摘
2.使用目的和場閤 使用目的和場閤的差異決定瞭法律文書的寫作風格不同於新聞報道、法學論文的寫作風格。同時,內部法律文書與對外法律文書在寫作風格上也有較大差異。
(1)新聞報道與法律文書在寫作風格上的差異
第一,寫作目的、寫作側重點不同。新聞報道的寫作目的是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其寫作的側重點在於尋找具有新聞點的事實要素進行充分描述。因此,它更加關注案件的起因和背景,從中深挖導緻犯罪的各種因素,剖析犯罪根源;更加關注一些特殊的、新型的犯罪手段和方法,從而達到警示社會的目的;更加關注特殊涉案人群等。而法律文書,其製作目的是解決具體法律適用問題,其側重點在於準確判定當事人的法律責任。因此,它要全麵關注與案件事實有關的要素,而不能有所偏廢。同時,其內容是緊密圍繞案件事實展開的,不會更多涉及社會層麵或行為人自身道德層麵的問題。
第二,錶達方式不同。新聞報道講求語言生動,大量使用修飾性和具有感情色彩、道德評價的詞匯,以期引發讀者的共鳴。而法律文書通常講求的是直接、樸實、清晰、簡潔,盡量避免使用具有道德評價或感情色彩的詞匯。
(2)法學論文與法律文書在寫作風格上的差異
剛剛步齣校園的法學院學生在撰寫法律文書時,客易將法學論文的寫作風格套用於法律文書寫作中。通常錶現為:
第一,重理論分析,輕證據分析。例如,在撰寫公訴案件審查報告時,簡單地將其等同於撰寫案例分析,偏重於對定性進行理論分析,忽視對現有證據進行充分審查、分析基礎上的事實認定,導緻提齣的某些觀點因缺乏案件事實、證據的支撐而成為空中樓閣。
……
《刑事審判證據規則與疑難案件應對》 圖書簡介 本書係一套深入探討刑事訴訟前沿理論與實務操作的權威指南,聚焦於刑事審判階段證據規則的精準適用、復雜疑難案件的有效應對策略,以及庭審中關鍵環節的把控技巧。本書旨在為刑事辯護律師、檢察官、法官及法學研究者提供一套係統、前沿且具有高度實操性的專業參考體係。 第一部分:刑事審判證據規則的精研與適用 本部分係統梳理瞭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中關於證據的規定,並結閤近年來司法實踐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對證據的收集、審查、質證和認證過程進行瞭深入剖析。 第一章:證據的法定形態與證明標準 詳細闡述瞭口供、書證、物證、鑒定意見、勘驗筆錄等七種法定證據的內涵、外延及其在庭審中的證明效力層級。重點解析瞭“排除閤理懷疑”這一刑事證明標準的具體內涵與量化尺度,探討瞭在事實認定中如何平衡證據的客觀性和主觀性。特彆引入瞭英美法係中關於證據“可采性”(Admissibility)的先進理念,對照我國的證據排除規則,分析其在司法實踐中的操作邊界。 第二章:非法證據排除的司法實踐與技巧 非法證據排除是刑事訴訟中的核心保障機製。本書細緻梳理瞭“毒樹之果”原則的本土化適用,重點分析瞭在訊問程序、搜查扣押過程中可能引發程序瑕疵的常見情形,如:未及時告知權利、暴力誘供、違規使用技術偵查手段等。通過對近年來重大案件中非法證據排除的判例進行深度剖析,提供瞭律師申請排除和公權力機關規範取證的實操指引。 第三章:電子數據證據的收集、審查與認定 隨著信息時代的深入發展,電子數據已成為刑事案件中的重要證據來源。本章詳盡介紹瞭電子數據的特徵(易變性、分散性),規定瞭從服務器、手機、雲計算平颱中固定和提取電子數據的法定流程。特彆關注瞭哈希值校驗、鏈條完整性證明、以及遠程勘驗的法律效力認定問題。 第四章:鑒定意見的抗辯與補強 鑒定意見作為專業性證據,其采信對案件事實認定至關重要。本書深入探討瞭鑒定意見的程序閤法性(鑒定人資質、檢材一緻性)、技術可靠性(鑒定方法的科學性)和結論的蓋然性。為辯護方提供瞭專業質證鑒定意見的視角,包括對鑒定標準的質疑、對鑒定人員的交叉詢問策略,以及如何運用專傢輔助人員進行反鑒定和補強。 第二部分:疑難復雜案件的庭審應對策略 本部分聚焦於在審判階段,麵對事實不清、證據矛盾、法律適用復雜等疑難案件時,檢察官和辯護律師應采取的策略性應對措施。 第五章:事實認定中的認知偏差與邏輯重構 分析瞭人類認知在證據采信中的潛在偏差(如確認偏誤、錨定效應),這些偏差如何影響法官和陪審團對案件的整體判斷。本書強調瞭運用“可能性”的邏輯框架,而非簡單的“非黑即白”思維來重構案件事實。提供瞭如何構建有利於己方的“替代性事實敘事”的邏輯框架。 第六章:從“證據鏈”到“證據網”的構建 傳統上強調“環環相扣”的證據鏈,在復雜案件中往往存在薄弱環節。本書提齣應構建更具韌性和多維度的“證據網”概念,強調不同證據類型間的交叉印證和相互支持。指導實務人員如何在證據鏈條斷裂時,利用背景證據和間接證據的聚閤效應來確保證明力度。 第七章:行為認定中的主觀罪過與構成要件 針對故意、過失、間接故意等主觀罪過形態的認定難題,本書結閤具體罪名(如職務犯罪、暴力犯罪)的案例,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外在行為來推斷內在心理狀態。重點討論瞭“犯罪中止”、“未遂”在審判階段的區分標準,以及在共同犯罪中責任劃分的證據依據。 第八章:程序違法與實體爭議的庭審平衡 在許多復雜案件中,實體爭議往往與程序瑕疵交織。本書指導如何策略性地提齣程序抗辯,以及在程序抗辯未獲支持時,如何平穩過渡到實體內容的辯論。討論瞭“程序正義優先”與“實體正義優先”在司法裁判中的權衡藝術。 第三部分:庭審辯論與臨場應變藝術 本部分側重於庭審技術和辯論技巧,是連接理論與最終判決的關鍵環節。 第九章:交叉詢問的有效實施與控製 係統介紹瞭交叉詢問(Cross-examination)的目的、時機和提問技巧。區分瞭引導性問題、假設性問題和開放性問題的應用場景。針對證人證言的不可靠性,提供瞭針對性地瓦解其可信度的提問路徑。強調瞭對己方證人進行“預先準備性詢問”(Preparation Examination)的必要性。 第十章:法庭調查中的證據展示與可視化 探討瞭如何運用多媒體技術和可視化工具(如時間綫圖錶、關係網絡圖)來輔助法庭調查和證據展示。重點分析瞭如何通過高效、清晰的視覺輔助手段,將復雜的證據關係轉化為法官易於理解和接受的邏輯結構。 第十一章:辯論的結構設計與臨場應變 構建一場有說服力的法庭辯論,要求嚴密的邏輯結構和靈活的臨場反應。本書提供瞭經典的“三段論式”辯論結構模闆,並指導如何針對控方(或指控方)的關鍵論點進行即時、精準的迴擊。討論瞭在法庭調查齣現意外情況時(如關鍵證人翻供)的緊急預案與應對策略。 結語:裁判文書中的證據邏輯 最後,本書簡要探討瞭判決書、裁定書中如何體現對證據的審查和采信過程,強調裁判理由的說理邏輯必須與庭審中證據的運用相一緻,以確保司法裁判的說服力與公信力。 本書內容緊扣刑事審判實踐脈絡,強調理論指導與實務操作的緊密結閤,是所有緻力於提升刑事訴訟專業技能的法律人士不可或缺的案頭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