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元器件检测与应用手册

电子元器件检测与应用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宪,张大鹏 主编 编
图书标签:
  • 电子元器件
  • 检测
  • 应用
  • 电路
  • 维修
  • 实操
  • 入门
  • 手册
  • DIY
  • 电子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388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037042
包装:精装装
开本:32开
页数:53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从广大电子技术人员实际需要出发,主要介绍了电阻器、电位器、电容器、电感器、变压器、电声器件、半导体二极管、半导体三极管、场效应晶体管、晶闸管、集成电路、贴片器件、显示器件、光电器件、继电器与开关的选用与检测方法,最后还介绍了元器件主要参数指标。
本书在内容上力求简洁实用、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以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在编写安排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便查便用。
希望本书能够成为电子技术人员和广大电子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目录

第一章电阻器1
第一节电阻器的基础知识1
第二节电阻器的检测与使用13
第三节敏感电阻器的检测与使用21
第四节电阻器的应用电路39
第二章电位器48
第一节电位器的基础知识48
第二节电位器的检测与使用54
第三节电位器的应用电路63
第三章电容器69
第一节电容器的基础知识70
第二节电容器的检测与使用89
第三节电容器的应用电路97
第四章电感器和变压器101
第一节电感器的基础知识101
第二节电感器的检测与使用114
第三节变压器的检测与使用117
第四节电感器和变压器的应用电路121
第五章电声器件126
第一节扬声器的检测与使用126
第二节传声器的检测与使用137
第三节耳机的检测与使用146
第四节蜂鸣器的检测与使用153
第五节电声器件的应用电路155
第六章半导体二极管160
第一节二极管的特性与主要参数160
第二节二极管的使用170
第三节稳压二极管的主要参数与使用177
第四节双向触发二极管使用183
第五节变容二极管的主要参数与使用185
第六节硅整流桥的使用189
第七节半导体二极管的应用电路196
第七章晶体三极管和单结晶体管200
第一节晶体三极管的基础知识200
第二节晶体三极管的检测与使用209
第三节单结晶体管的使用223
第四节晶体三极管和单结晶体管的应用电路230
第八章场效应晶体管与晶闸管235
第一节场效应晶体管的使用235
第二节晶闸管的使用250
第三节场效应晶体管与晶闸管的应用电路259
第九章半导体集成电路266
第一节集成电路的基础知识267
第二节集成电路的使用272
第三节集成电路的检测278
第四节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使用286
第五节三端集成稳压器的使用294
第六节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应用电路298
第十章贴片器件308
第一节表面贴装技术与工艺308
第二节贴片电阻器312
第三节贴片电容器325
第四节贴片电感器333
第五节贴片二极管337
第六节贴片晶体管344
第七节贴片集成电路349
第八节常用贴片稳压集成电路356
第十一章显示器件357
第一节液晶显示器的使用357
第二节发光二极管的使用364
第三节LED数码显示器的使用372
第四节显示器件的应用电路385
第十二章光电器件390
第一节光电二极管的使用390
第二节光电晶体管的使用396
第三节硅光电池的使用402
第四节光电耦合器的使用407
第五节光电开关与光晶闸管411
第六节光电器件的应用电路416
第十三章继电器与开关424
第一节继电器的使用与检测424
第二节开关的正确选用与检测450
第三节继电器与开关的应用电路457
第十四章其他器件461
第一节石英晶振的主要参数与检测461
第二节陶瓷谐振元器件的使用468
第三节霍尔元件的使用475
第四节熔断器的使用476
第五节应用电路481
第十五章常用元器件主要性能指标487
参考文献533
探寻微观世界的奥秘:一本关于精密机械结构与动力学的实践指南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电子元器件的入门读物,也无意于讲解枯燥的电路原理或元件特性。恰恰相反,它将带领读者深入到一个截然不同的领域——精密机械结构与动力学。我们将一同探索那些以毫米甚至微米为单位运作的机械部件,理解它们是如何通过巧妙的设计和严谨的物理定律,实现复杂的功能和精准的运动。 本书的核心在于“实践”二字。我们并非从抽象的理论出发,而是以工程师的视角,聚焦于机械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行为。从最基本的连接件、传动装置,到复杂的陀螺仪、液压伺服系统,我们将一一剖析其结构组成、工作原理、以及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每一章节都将围绕实际的机械设计挑战展开,力求提供一套可操作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思路。 第一部分:精密机械结构的基本构成与分析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首先建立对精密机械结构的基本认知。不同于宏观机械的粗犷,精密机械对材料、加工精度、以及部件之间的配合有着极高的要求。 微观连接与固定技术: 我们将详细介绍各种微型紧固件,如微型螺钉、铆钉、销钉等,探讨它们的选材、应力分布以及在微小空间内的装配技巧。同时,还将深入研究非接触式连接技术,如磁吸、卡扣、以及利用表面张力或范德华力的微弱粘附。我们将分析不同连接方式的优劣,以及在特定载荷和环境下如何进行优化选择。此外,还会探讨可拆卸与不可拆卸结构的设计考量,例如在维修和维护中的应用。 高精度传动装置: 齿轮、蜗杆、丝杠、链条等传动元件在精密机械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将重点讲解微型化齿轮的设计原则,包括模数、压力角、齿顶高等参数的选取,以及齿轮加工精度对传动效率和噪声的影响。我们将分析齿轮啮合的动力学特性,如何通过齿形设计来补偿制造误差和减少磨损。对于蜗杆传动,则会深入探讨其自锁性、传动比的范围以及在精密定位中的应用。丝杠螺母副的精度直接决定了线性运动的平稳性,我们将详细介绍其关键参数,如导程、螺距、预紧力,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材料和表面处理来提高其精度和寿命。此外,还将触及一些非传统传动方式,如弹性元件传动(如橡胶带、弹簧)、以及磁力传动在特定领域的应用。 微型轴承与导轨系统: 轴承是保证机械部件低摩擦、高效率运动的关键。我们将聚焦于微型滚珠轴承、滑动轴承、以及磁悬浮轴承。对于滚珠轴承,我们将分析其尺寸精度、游隙、润滑脂的选用,以及在高速和低速工况下的性能表现。滑动轴承的设计则涉及材料的摩擦学特性,如自润滑材料、低摩擦系数涂层,以及在真空或腐蚀性环境下的适用性。磁悬浮轴承虽然成本较高,但其零摩擦、零磨损的特性在航空航天、半导体制造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本书将对其基本原理和控制策略进行介绍。导轨系统方面,我们将详细讲解直线导轨、燕尾槽、V型导轨的设计和精度控制,分析其承载能力、运动平稳性以及抗侧向力能力。 密封技术在微型机械中的挑战: 即使在微观尺度,密封也同样重要,它能防止污染物进入,保持内部工作介质,以及防止泄漏。本书将探讨各种微型密封件,如O形圈、唇形密封、以及薄膜密封。我们将分析不同密封材料在温度、压力、化学腐蚀下的适应性,以及密封件的设计尺寸和配合公差对密封效果的影响。对于需要极端密封的场景,如真空系统或高压流体系统,我们将介绍特殊设计和材料的应用。 第二部分:机械系统的动力学行为与控制 理解了精密机械的结构,我们还需要深入探讨它们在运动过程中的动力学特性。这部分将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分析机械系统是如何响应外部激励,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来达到预期效果。 振动分析与抑制: 任何运动的机械系统都会产生振动,而在精密机械领域,即使微小的振动也可能对性能产生严重影响。我们将从自由振动、受迫振动、以及阻尼振动等基本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分析。本书将介绍多种振动分析方法,包括模态分析、频率响应分析,以及瞬态响应分析。针对振动的抑制,我们将探讨减振措施,如改变结构刚度、增加阻尼、以及采用隔振装置。对于共振现象,我们将详细分析其产生原因,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手段来避免或降低其影响。 摩擦与磨损的动力学影响: 摩擦是机械系统能量损耗的主要原因,而磨损则会直接影响机械部件的寿命和精度。本书将深入研究摩擦的微观机理,包括表面粗糙度、接触压力、以及润滑条件对摩擦系数的影响。我们将分析运动速度、温度等动态因素对摩擦特性的改变。对于磨损,我们将介绍不同磨损机制,如磨粒磨损、粘着磨损、疲劳磨损等,以及材料选择、表面处理和润滑对减缓磨损的作用。 惯性、质量与动力传递: 在高速运动的精密机械中,惯性效应不容忽视。本书将详细分析部件质量、质心位置、以及转动惯量对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影响。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优化质量分布来减小惯性力矩,从而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动力传递分析将聚焦于能量如何在机械系统中流动,以及如何通过结构设计来优化动力传递效率,减少能量损失。 闭环控制系统在机械中的应用: 为了实现精确的运动控制,闭环反馈系统必不可少。我们将介绍伺服机构、PID控制器等基本控制原理。本书将重点讲解如何将这些控制理论应用于机械系统,例如,如何利用传感器(如编码器、测速计)来获取运动状态信息,并通过控制器输出控制信号来驱动执行器(如电机、液压缸),从而实现对位置、速度、甚至力矩的精确控制。我们将讨论不同控制算法在克服惯性、摩擦、外部扰动等方面的优势和局限性。 流体动力学在精密机械中的作用: 在许多精密机械系统中,流体的存在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液压系统、气动系统、以及润滑系统。本书将介绍流体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流体的压力、粘度、以及流量等参数。我们将分析流体在管道中的流动特性,如层流与湍流,以及如何通过管道尺寸、流速来控制流体动力。对于液压和气动系统,我们将深入探讨其工作原理、组件(如泵、阀、缸),以及如何设计和优化这些系统以实现精确的力和位移控制。同时,还将重点讲解润滑油膜的形成机理,以及其在减少摩擦和磨损方面的关键作用。 本书的实践指导与案例分析 理论与实践并重是本书的另一大特色。每一章节都将穿插详细的图示、表格、以及工程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典型问题。我们鼓励读者动手实践,通过模拟仿真软件来验证理论计算,并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案例研究: 本书将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精密机械应用场景进行深度剖析,例如: 高精度机床的运动控制系统: 分析其主轴、进给轴的传动链、误差补偿策略。 精密仪器中的光学平台: 探讨其减震设计、微调机构。 微型机器人关节的设计: 讲解其轻量化、高扭矩密度、以及灵活性。 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 剖析陀螺仪、反作用飞轮的工作原理和控制逻辑。 医疗器械中的精密执行器: 研究其安全可靠性、生物相容性。 设计与分析工具的介绍: 虽然本书侧重于原理讲解,但也会适当介绍一些常用的工程设计和分析工具,如CAD软件、有限元分析(FEA)软件、以及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并提供一些基础的使用指导,帮助读者将其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设计过程中。 这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公式和概念,而是希望构建一套系统的思维框架,让读者能够独立地分析和解决精密机械设计中的复杂问题。无论您是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初入职场的工程师,还是希望拓展技术视野的资深从业者,本书都将为您提供一套切实有效的学习路径,帮助您在瞬息万变的精密机械领域中,探寻到属于自己的独特洞察。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为我的学生准备一些教学资料,他们都是电子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对元器件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都有一定的要求。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我认为是比较严谨和系统的。它从基础的半导体物理性质讲起,逐步深入到各种元器件的PN结特性、工作机制、等效电路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它们的参数定义、选择原则以及主要的失效模式。书中对于一些关键的元器件,例如MOSFET和IGBT,都有详细的讲解,包括它们的栅极驱动要求、导通损耗、开关损耗等,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功率电子学时必须掌握的内容。此外,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实际的检测案例,演示了如何利用示波器、LCR测试仪等仪器来表征元器件的电气性能,以及如何通过故障分析来定位问题。虽然部分内容的理论深度可能对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略显不足,但对于本科生而言,这本手册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初步的实践指导。它在概念的阐述上清晰明了,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建立直观的理解。

评分

我是一个电子产品的爱好者,特别喜欢拆解一些旧的电子设备,看看里面的构造,有时候也想尝试修复一些小问题。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一本“寻宝图”,里面详细介绍了各种各样我从未见过的电子元器件。我最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是被它里面大量的图片和图表吸引的,各种元器件的实物图、内部结构图、电路符号图都画得非常清楚。书中对于每一个元器件的介绍,都包含了它的基本原理、主要参数、型号规格、以及在不同电路中的应用。我特别喜欢它讲解一些比较常见的元器件,比如电容和电阻,书中列举了好几种不同类型,并且解释了它们的区别和适用的场合。有时候我拆开一个旧收音机,看到里面有很多小小的“零件”,都会拿出这本书来对比,试图找出它们的名字和功能。虽然我还不具备完全独立分析和修复电路的能力,但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初步的框架,让我知道电子世界里到底有什么东西,它们大概是做什么用的。它让我对很多以前觉得神秘的“小黑块”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评分

作为一名多年在电子产品生产线上工作的技术人员,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整理一下自己对各种电子元器件的认识,尤其是一些比较新或者应用比较特殊的元器件,希望能找到一些更系统的、更深入的资料来拓展自己的视野。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不错,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元器件的型号和基本参数,更重要的是,它详细地解释了这些元器件的工作原理、设计思路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考量。比如,对于一些功率半导体器件,书中不仅介绍了它们的耐压、电流能力,还深入分析了它们在散热设计、驱动电路中的注意事项,这一点对于我们优化产品设计非常有帮助。另外,它还涉及了一些比较前沿的检测技术和设备,例如一些自动光学检测(AOI)和X光检测的应用场景,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虽然我个人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对于一些复杂的电路设计和理论计算可能接触不多,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桥罗,让我能更好地理解我们所生产的产品背后的技术逻辑。它的一些实际应用案例分析,也为我解决生产中的一些疑难杂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具有实用价值和理论深度的参考书,对于像我这样的从业人员来说,是值得反复研读的。

评分

我是一个对电子世界充满好奇的爱好者,平时喜欢鼓捣一些小玩意儿,也希望能自己组装一些简单的电子项目。这本书的内容,我感觉更像是一本“字典”加“指南”,什么元器件都有,而且都讲得很细。它从最基础的电阻、电容、电感开始,一直讲到各种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甚至还有一些比较复杂的集成电路。最让我觉得有用的地方是,它不仅介绍了元器件的规格,还讲了怎么去识别和检测它们。比如,书中详细讲解了万用表的各种档位怎么用,怎么通过电阻值、二极管的导通压降来判断一个晶体管的好坏。还有一些关于电源模块、显示器驱动电路的讲解,让我对一些常见电子设备的内部构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掌握书里所有的方法,但是每次遇到不懂的元器件,我都会翻翻这本书,总能找到相关的解释和介绍。它让我明白,电子世界并不是那么神秘,只要掌握了基础的原理和检测方法,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某些元器件时,会附带一些简单的应用电路图,这让我能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对学习的帮助非常大。

评分

这本书我当初是抱着学习一些基础电子知识,想知道家里哪些小家电出了问题,是不是能自己动手修修看的心态买的。翻了几页后,我发现它讲的东西比我想象的要深一些,不仅仅是“这个坏了换那个”,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元器件的原理。比如,它花了不少篇幅讲电阻是怎么工作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阻值,不同种类的电阻(色环电阻、贴片电阻等等)有什么区别,在电路中又扮演什么角色。一开始看得我有点吃力,觉得这些原理好像离我生活中的“修家电”有点远。但是,当我看到后面讲解电容和电感的部分时,突然就明白了,原来这些基础知识是理解复杂电路的关键。比如,书里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解释电容的充放电过程,让我这个完全没有电子背景的人也能大概理解。它还介绍了一些常用的测试方法,比如怎么用万用表来测量电阻值、电容容量,甚至是一些比较小的晶体管。虽然我还没有真正动手去检测,但至少心里有了个大概的谱,知道如果哪天电视机不亮了,我可能会尝试去检查一下是不是哪里接触不良,或者某个电容鼓起来了。这本书的内容确实比我预期的要扎实,对于想要从零开始了解电子元器件的人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入门路径,虽然需要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去消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