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土地财政理论与实践》主要内容包括:中外土地产权制度比较、土地流转制度的中外比较与借鉴、中外公有土地租赁制度的比较与借鉴、国外土地相关税制的比较与借鉴、中外土地市场及土地管理制度国际比较等。
作者简介
邓子基,男,1923年6月生,福建沙县人,汉族,中共党员。厦门大学《资本论》研究生毕业(1952年)。现任厦门大学资深教授(院士待遇),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访问学者导师,财政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全国重点财政学科总学术带头人。知名经济学家,财政学家,教育家,中国财政学界主要学派“国家分配论”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已从事教育与科研65周年,培养了大量高级专门人才,其中数以千计本科毕业生,300多名硕士,107名博士(包括博士后4人)。
唐文倩,女,1986年8月出生,安徽合肥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2010级硕博连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财政理论与政策。攻读博士期间,获“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奖,“福建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团队”,厦门大学90周年校庆奖学金,厦门大学科研成果二等奖,邓子基奖学金,并多次荣获厦门大学“三好学生”、“优秀党员”等。2012年编著出版《邓子基财政学术思想研究》,并在导师邓子基资深教授指导下在《财政研究》、《税务研究》、《厦门大学学报》、《涉外税务》、《东南学术》、《福建论坛》、《中国税务报》(理论版)等学术刊物发表多篇论文和经济随笔。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土地资源与国家财政
引论
一、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土地制度及土地政策的演变
二、土地资源对现代国家以及现代经济发展的意义
三、何谓“土地财政”
第一章 “土地财政”解构和地方财政风险考量
第一节 我国政府“土地财政”收入解构
第二节 城市化快速扩张下的政府财政和经济总产出风险
第二章 “土地财政”兴起的经济、制度环境
第一节 经济体制改革与财政分权
第二节 发展地方经济的内在激励与辖区间的横向竞争
第三节 财政预算软约束的制度环境和转移支付制度问题
第四节 房改政策为商品住宅市场的繁荣提供终端需求支撑
第五节 土地公有、征用、储备及有偿使用制度
第二篇 中西模式比较及“土地财政”转型
第三章 “土地财政”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实际发展模式
第一节 “土地财政”支撑中国持续的经济高增长
第二节 “土地财政”持续支撑税收收入高增长
第三节 “土地财政”支撑中国高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第四节 “土地财政”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第五节 “土地财政”与可能的社会公平、安定隐忧
第四章 “私有土地+税收财政”与“国有土地土地财政”中西模式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中外土地产权制度比较
第二节 土地流转制度的中外比较与借鉴
第三节 中外公有土地租赁制度的比较与借鉴
第四节 国外土地相关税制的比较与借鉴
第五节 中外土地市场及土地管理制度国际比较
第五章 尽快实现地方财政收入的平稳转型
第一节 “土地财政”是我国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阶段性依靠
第二节 重构地方政府竞争体系,由“投资型”向、“服务型”转变
第三节 引导“土地财政”由“出让收入为主”向“税收收入为主”转型
第三篇“土地财政”相关重大民生热点问题
第六章 土地征用补偿理论和我国征地补偿制度
第一节 有关土地征用补偿的理论学说
……
第四篇 土地资源管理、相关财税以及金融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管子日:“地者,万物之本源。夫民之所生,衣与食也。食之所生,水与土也。”可见,土地资源关系到国计民生和民族发展,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家,五千年文明史其实就是农耕文明发展史。在华夏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悠悠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传承,凝结成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也孕育出丰富的土地经济理论和政策思想。“地者,政之本也,是故地可以正政也”。自辛亥起百年来,关于土地问题的讨论、思考从未停止。100年前的旧中国,孙中山“平均地权”的思想主张虽然没有付诸实施,但无疑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中国共产党人承继孙中山的土地理想,立足现实,清醒地认识到土地问题是民心所向的重大民生问题。因此,在中国革命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适时制定了土地政策。“平分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号召动员了中国民主革命最广大的主力军,获得了民族独立和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1978年,安徽省凤阳小岗村农民的“大包干”,再次在中国土地上奏响改革乐章的序曲。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确立,是推动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在此基础上,我国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地管理制度,土地也由此释放出巨大产能。1982年到1991年的10年间,中国粮食产量年递增8%,成为全球大的粮食生产国,困扰国人已久的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从此得以缓解。中国以占全球8%的耕地总面积,养活了全球20010的人口。
迄今,土地仍是我国当前多种社会问题之源。胡锦涛总书记用“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来强调、推行中国的土地管理制度。中国共产党9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要尊重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尊重中国的国情,从实际出发,才能制定出正确、完善的土地制度,利用土地“杠杆”撬动社会发展。
土地财政理论与实践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