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王澍建筑地图》适用于愿意了解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作品信息的大众读者,以及对建筑文化和建筑深度游感兴趣的游客。
内容简介
《王澍建筑地图》从行走者的视角出发,以城市为主线,将主要分布在江浙一带的王澍建筑作品做了尽可能完整的条理、介绍和展示,包括上海、苏州、南京、杭州、宁波、海宁、金华、东莞八个城市的14处建筑,详细到省份、城市和建筑物所在地的多层地图,加以简单的建筑物背景介绍、90幅接近原貌的介绍性图片、简短的点评性说明文字(全部采自王澍历年来发表的谈论他自己作品的文章),以期客观展现王澍建筑作为公共存在的面貌,方便读者了解和进一步游览。
作者简介
王澍:中国文人建筑师。
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
14个王澍建筑旅行指南;
90张王澍建筑图片;
王澍作品详尽名录。
中英文双语+建筑所在位置示意。
Wang Shu, Literati Architect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2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Laureate
Visitor's Guide to 14 Sites Designedby Wang Shu
90 Architecture Archive Photographs
Detailed Chronicles of Wang Shu's Works
ISino-English bilingual + Architecture Location Pin
内页插图
目录
请先阅读
王澍的实验建筑
走近王澍的建筑
——14个王澍建筑旅行指南
王澍简历
作品名录
已发表中文文章及著作
获奖情况
参考阅读
精彩书摘
请先阅读
由王澍设计、建造并保存下来的建筑物目前主要分布在江浙一带,位于上海(1个)、苏州(1个)、南京(1个)、杭州(4个)、宁波(4个)、海宁(1个)、金华(1个)等7个城市;另广州东莞也有一个。
这些建筑物的营造时间主要集中在21世纪的前十年,最早产生影响力的是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之后有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一期、二期,“钱江时代”垂直院宅,以及宁波的宁波美术馆、宁波博物馆等代表性建筑群和建筑,整体体现出王澍“用这个世纪的一切现代语言对过去和现代的建筑作品进行试验的探索”的创作取向。
2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
“如何让人生活在处于‘山’和‘水’之间的建筑中,以及苏州园林的造园思想是我设计这座图书馆的沉思背景。”
王澍最早在建筑设计界奠定地位的作品之一。我们以普通人的视角拍摄和记录王澍建筑这一特别的公共存在,不代表任何官方或专业立场。
本书所收信息截止至2012年6月。书中的建筑名称、地址和建造年代,均以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公布的媒体资料为主要依据。引文及图片说明文字全部摘自王澍历年来发表在各大出版物上的文章。
“业余建筑工作室的基本工作方式,从田野调查入手,和一组地方工匠长期配合,由小型建造实验开始,逐渐形成大型建筑的设计与施5—方法。”
……
前言/序言
请先阅读
由王澍设计、建造并保存下来的建筑物目前主要分布在江浙一带,位于苏州(1个)、南京(1个)、杭州(6个)、宁波(5个)、海宁(1个)、金华(1个)等6个城市;另广州东莞也有一个。
这些建筑物的营造时间主要集中在20世纪的前十年,最早产生影响力的是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之后有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一期、二期,“钱江时代”垂直院宅,以及宁波的宁波美术馆、宁波博物馆等代表性建筑群和建筑,整体体现出王澍“用这个世纪的一切现代语言对过去和现代的建筑作品进行试验的探索”的创作取向。
First stop reading
The architecture designed and built by Wang Shu, which are preserved till now, are mainly spreaded out in the region of jiangsu & zhejiang, including 7 citie: Shanghai (1), Suzhou (1), Nanjing (1), Hangzhou(6), Ningbo(5), Haining(1), and Jinhua(1). There is another work built in Dongguan, a city near Guangzhou(Canton, China).
Most of these works are built in the first decade of 21st century. The earliest significant impact arises with his work at Library of Wenzheng College in Suzhou University. After that, represented by Xiangshan Campus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Phase I & II), Vertical Courtyard - Qianjiang Epoch, together with Ningbo Contemporary Art Museum and Ningbo History Museum etc., Wang Shu’s ideas and philosophy in his architecture gradually come together. In his own word, that’s: Utilize all modern architecture language of the century to test past old and current new architecture.
王澍建筑地图 [Wang Shu Architecture] 序言: 在中国当代建筑的语境中,王澍的名字如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以其独特的东方哲学思考、对传统文脉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材料与技术的创新运用,赢得了国内外建筑界的广泛赞誉。他的作品,不仅仅是钢筋混凝土的堆砌,更是对中国地域文化、历史记忆和人文精神的再现与升华。本书《王澍建筑地图 [Wang Shu Architecture]》正是希望通过一种“地图”式的呈现方式,带领读者一同走进王澍的建筑世界,理解他如何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空间,如何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语境下焕发新生。 第一章:溯源与回响——王澍的建筑哲学 每一位伟大的建筑师都拥有其独特的思想根基,王澍也不例外。他深受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理念。这种哲学观体现在他的建筑中,便是对场地文脉的尊重,对自然环境的融入,以及对传统材料和工艺的珍视。他反对将建筑视为孤立的静态实体,而是将其看作是一个与自然、历史、文化不断对话的动态生命体。 在王澍看来,建筑是“生长”出来的,而非“建造”出来的。这种“生长”包含了对土地的敬畏,对地域风貌的体察,以及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理解。他并非简单地复刻传统,而是从中汲取精神内核,并用现代的语言进行转译,使其在当下焕发新的生命力。因此,理解王澍的建筑,首先要理解他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思考。 第二章:材料的诗意——传统与创新的对话 材料是建筑的灵魂,而王澍对材料的运用,更是将这种灵魂推向了极致。他钟情于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传统材料,例如回收的旧砖瓦、夯土、竹子等。在他手中,这些看似粗糙、古老的材料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它们不再是简单的建筑单元,而是诉说着历史的故事,承载着地域的情感。 在宁海博物馆项目中,王澍大量使用了回收的明清时期的老砖和瓦。这些老砖瓦历经风雨,上面留下了时间的印记,它们被小心翼翼地拆卸、清洗、分类,然后巧妙地运用到建筑的外墙和内部空间中。这种处理方式,不仅降低了建筑成本,更重要的是,它将过去的记忆与现在的空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博物馆本身成为了一个活着的历史文本。 除了对传统材料的创新运用,王澍也乐于尝试新的技术和材料。他善于将现代工程技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现代感又不失人情味的建筑空间。例如,在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项目中,他采用了层层叠落的瓦片屋顶,这种设计既呼应了江南水乡的传统建筑风格,又通过现代的结构和施工技术实现了大规模的建造。 第三章:空间的情感——场所精神的营造 建筑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是为生活提供空间。王澍的作品,始终将人的体验放在首位。他所营造的空间,往往充满着情感的张力,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他善于利用光影、尺度、材质的变化,以及对中国传统园林和街巷空间的借鉴,来创造出既富有仪式感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空间。 宁波美术馆是一个绝佳的例证。这座美术馆坐落于宁波港的旧码头上,王澍巧妙地将废弃的码头结构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保留了工业遗存的历史感。美术馆的入口设计极具冲击力,巨大的混凝土墙体和狭窄的入口空间,在视觉和心理上都营造出一种仪式感,引导观者进入一个沉思的空间。而内部,美术馆的庭院设计则借鉴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通过水、石、植物的搭配,营造出宁静致远的氛围。 王澍还特别强调“地方性”的意义,即建筑应与其所处的地域环境、文化背景相呼应。他认为,一座伟大的建筑,不应该像一个“外来者”那样突兀地存在于环境中,而应该像“生长”出来一样,成为场地的一部分。因此,他在设计中会深入研究当地的气候、地形、材料、民俗等因素,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建筑的肌理之中。 第四章:地域的表征——中国性建筑的探索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如何在中国本土语境下创造出具有当代价值的建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王澍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充满启示性的范例。他坚守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并以此为基础,积极探索“中国性”建筑的可能性。 他认为,真正的中国性建筑,并非简单的符号模仿,而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生活方式的内在精神的把握和创造。这种“中国性”体现在他对空间的处理、对材料的选择、对工艺的运用,以及对城市与乡村关系的思考等方方面面。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那些模仿西方古典或现代风格的简单堆砌,而是能够感受到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他试图在全球化浪潮中,为中国建筑找到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一条既能拥抱现代性,又能传承民族文化的道路。 第五章:城市与乡村——尺度与关系的重塑 王澍的建筑实践,不仅仅局限于单体建筑的设计,他同样关注城市与乡村的空间关系,以及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人文反思。他对于过度商业化、同质化的城市景观感到担忧,并试图通过自己的设计,为我们提供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城市发展模式。 在一些项目中,他会刻意保留和激活一些被遗忘的乡村元素,或者在城市中创造出具有乡村气息的公共空间,以此来对抗城市化的冰冷与疏离。他相信,即使在高度发达的城市环境中,也应该保留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和温情。 结语: 《王澍建筑地图 [Wang Shu Architecture]》希望通过对王澍建筑作品的梳理与解读,为读者提供一个认识当代中国建筑的窗口。他的建筑,是一种对传统的回响,是对材料的诗意演绎,是对空间情感的营造,更是对“中国性”建筑的积极探索。阅读本书,就像开启一张探寻王澍建筑精神的地图,引领我们穿越时间和空间,感受那些充满智慧与情感的建筑空间,并从中获得关于建筑、关于生活、关于文化的新启示。王澍的建筑,不仅是中国当代建筑的一面旗帜,更是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于自身文化根源和精神家园的深切关怀与有力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