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廣泛的研究、翔實的數據
800年金融曆史跌宕起伏這次真的不一樣嗎?
全球思想傢正在閱讀的二十本書之一
全球66個國傢和地區,800多年的金融曆史
從中世紀的貨幣流通問題到今天的次貸危機
兩位著名經濟學傢經過深入的研究、清晰的分析,指齣在曆史上金融危機發生的頻率、持續的時間和影響程度都驚人地相似。
曆史可以給研究金融危機的人提供許多經驗,本書揭示瞭幾百年間金融的跌宕起伏規律,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影響政策的討論和製定,注定會成為一本重要的書。
內容簡介
兩位著名經濟學傢經過深入的研究、嚴謹的分析,指齣曆史上金融危機發生的頻率、持續的時間和影響程度都驚人的相似。
曆史可以給研究金融危機的人提供許多經驗,《這次不一樣:八百年金融危機史(珍藏版)》揭示瞭幾百年間金融的跌宕起伏規律,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影響政策的討論和製定,注定會成為一本重要的書。
《這次不一樣:八百年金融危機史(珍藏版)》涵蓋瞭全球66個國傢和地區800多年的國際金融危機曆史,從中世紀的貨幣流通問題,到今天的次貸危機。作者運用豐富的數據,通過詳盡而深入的分析,揭示瞭幾百年間金融的跌宕起伏規律,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影響政策的討論和製定,是金融和經濟研究者應讀的一本重要書籍。
作者簡介
卡門 M. 萊因哈特(Carmen M. Reinhart),馬裏蘭大學經濟學教授。與人共同主編瞭《21世紀首次全球金融危機》一書,經常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授課。
肯尼斯·羅格夫(Kenneth S. Rogoff),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Thomas D. Cabot公共政策教授。《國際宏觀經濟學基礎》的作者之一,美國國傢公共廣播、《華爾街日報》和《金融時報》特約評論員。
精彩書評
★這是已齣版的金融危機實證分析著作中齣色的一本。萊因哈特和羅格夫憑藉縱貫數百年的數據整閤分析,在金融史領域做齣瞭非凡的貢獻。這本書令人嘆為觀止,勝過上韆個數學模型。
——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哈佛大學曆史和金融教授 ★本書實在是高妙,恰恰為我們理解當前世界經濟危機提供瞭視角。如果不對過往的危機進行深度分析,就無法弄清楚當前的危機是怎麼迴事,而這正是這本優秀而及時的著作的內容。
——羅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耶魯大學經濟係著名教授 ★想找一本關於金融危機的、綜閤的、有深度的書還真不容易。萊因哈特和羅格夫的這本優秀著作對於那些希望瞭解當前和以往危機的讀者,以及謀劃如何應對未來危機的讀者來說,是必讀之書。
——穆罕默德·埃爾埃利安(Mohamed El-Erian)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聯席首席執行官、《碰撞:世界金融新版圖》作者 ★ 在關於債務和違約曆史的書籍中,本書異常精彩,耐人尋味,也備受爭議,值得每個人收藏到自己的書架上。
——巴裏·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美國著名經濟曆史學傢 目錄
譯者序
前言
緻謝
緒論
第一部分 金融危機入門
第1章 危機的類型和標識
第2章 債務不耐:連續違約的根源
第3章 一個基於長期視角的全球金融危機數據庫
第二部分 主權外債危機
第4章 債務危機的理論基礎
第5章 外債主權違約的周期
第6章 曆史上的外債違約
第三部分 被遺忘的國內債務與違約史
第7章 國內債務和違約的程式化事實
第8章 國內債務:解釋外債違約和嚴重通貨膨脹缺失的一環
第9章 國內債務違約和外債違約:誰更嚴重,誰更重要
第四部分 銀行危機、通貨膨脹和貨幣危機
第10章 銀行危機
第11章 通過貨幣減值的違約:“舊世界”的偏愛
第12章 通貨膨脹與現代貨幣危機
第五部分 美國次貸危機和第二次大緊縮
第13章 美國次貸危機:一個跨國的曆史比較分析
第14章 金融危機的後果
第15章 次貸危機的國際視角:是危機傳染還是共同因素衝擊
第16章 金融危機的綜閤度量
第六部分 我們從中學到瞭什麼
第17章 關於早期預警、國傢升級、政策應對及人性弱點的思考
數據附錄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危機的類型和標識 由於本書是基於對金融危機的數量分析和曆史比較分析,因此開篇就明 確 金融危機的定義以及起止時間的標識方法(盡可能使用定量方法)是很有必要 的。本章及隨後兩章將介紹金融危機的基本概念、定義、方法論,以及數據 收 集和分析方法,它們將支持我們對幾乎所有金融危機史的跨國比較分析,包 括 主權債務違約、銀行危機、通貨膨脹,以及匯率危機。開篇就詳細介紹金融危機的定義可能會使本章讀起來有些乏味。但是讀 者 若要準確理解後續章節中大量的曆史圖錶,瞭解書中所指危機的內涵和外延,這麼安排就很有必要。我們對危機的界定和現有文獻中的定義大體相同,後 者 一般散見於各類危機(如主權債務危機、匯率危機等)的實證研究文獻中。我 們將突齣標識那些結果對臨界值的微小變動非常敏感或明顯缺乏數據的危機。單列一章講述危機的定義,也便於我們對本書所涉及的各類危機進行更詳盡 的 介紹。應該注意的是,本章所討論的危機標識僅用於衡量單個國傢的金融危機。後續我們將討論危機的國際因素以及危機的強度與傳播方式,它們集中體現 於 第16章全球金融危機的定義中。對於危機臨界值的基本度量,我們除瞭逐個 國 傢分析之外,還逐類危機進行分析(如匯率危機、通貨膨脹、銀行危機等)。正 如我們所強調的(尤其是在第16章),不同危機往往集聚發生,這意味著原則 上 我們可以係統地給齣各類危機的定義。但是齣於種種原因,我們更傾嚮於用 最 簡單和最直白的方式描述金融危機事件。特彆地,如果我們不這樣做,它可 能 給後續廣泛的跨國和跨時期分析帶來很大的睏難。這些危機的定義都源自現 有 的實證研究文獻,我們在此加以引用。我們首先討論那些能夠很容易給齣嚴格量化定義的危機,然後再討論那 些 必須依賴更多定性因素和判斷分析的危機。結尾部分還將給齣“連續違約”以 及“這次不一樣癥狀”的定義,這些概念在後文中將反復齣現。可量化定義的危機:通貨膨脹,貨幣危機和貨幣減值 通貨膨脹危機 我們首先定義通貨膨脹危機,這既是由於它的普遍性和長期曆史影響,也 是由於它相對簡單和明確(這使它更易於識彆)。除瞭通貨膨脹危機發生的頻 率,我們還對違約程度(通過通貨膨脹侵蝕債務)的統計感興趣,因此在標識通貨 膨脹危機或貨幣危機起始時間的同時,我們也標識其持續時間。很多高通貨 膨 脹都是慢性的——往往持續很多年,它們有時候會自行消失,有時候會在某 個 中間水平穩定一段時間後突然爆發。包括早期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匯率製 度 分類研究在內的很多研究,都將年通貨膨脹率40%或更高作為嚴重通貨膨脹 危 機發生的標誌。當然,可能有人認為更低水平的通貨膨脹率(如lO%)都是有 害的,但是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證中,持續溫和通貨膨脹的成本並沒有 得 到很好的分析。在我們前期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時期的研究中,之所以選 擇 40%作為嚴重通貨膨脹危機的臨界值,是因為大部分人都認同該水平的通貨 膨 脹有害,而且我們討論的隻是通貨膨脹總體趨勢和有重大影響的較低峰值。每 月通貨膨脹率為40%的惡性通貨膨脹隻是現代纔有的事情。正如我們將在第 12 章通貨膨脹與現代貨幣危機部分所看到的(具體見錶12—3),1946年匈牙利 的通 貨膨脹率保持著樣本國傢的最高紀錄。然而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時期,即便將嚴重通貨膨脹的臨界值設 為每 年40%都過高,因為該時期的通貨膨脹率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相比要低得多,特 彆是在現代紙幣齣現以前1現代紙幣又稱法幣,其本身沒有任何內在價值,之所 以被認為有價值,僅僅是因為政府通過法律規定其他貨幣在國內交易中屬於 非法 標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通貨膨脹率的中位數要遠低於隨後各期,1500~ 1799 年為O.5%,1800~1913年為O.71%,而1914~2006年該值上升為5.O%。在平均 通貨膨脹率非常低且很少齣現高通貨膨脹預期的時期,較低水平的通貨膨脹 就 可能對經濟造成很大的衝擊和損害,因而也被當做是危機。因此,為瞭對早 期 通貨膨脹危機進行有意義的分析,在本書中,我們將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通貨 膨脹 危機的臨界值設為年通貨膨脹率20%。但是在判定通貨膨脹危機的主要方麵,不 管臨界值如何選擇,我們的主要結論都是相當穩健的。例如,不論采用更低 的臨 界值(如15%)還是更高的臨界值(如25%)來定義通貨膨脹危機,我們對任一 給定時點存在通貨膨脹危機的判斷都是成立的。當然,由於我們把書中大部 分數 據都放到瞭網上,讀者也可以自己去設定通貨膨脹或其他可量化危機的臨界 值。
……
前言/序言
本書用定量的語言講述瞭以各種麵目齣現的金融危機的曆史。它想傳遞的信息很簡單:我們曾經經曆過。無論最近的金融狂熱或金融危機看起來多麼與眾不同,都與其他國傢或過去時期所經曆的危機存在極多共同之處。有瞭何其相似和不乏先例的這種認識,就使得我們朝著完善全球金融體係邁進瞭重要的一步,使我們能夠降低未來發生危機的風險,也能更好地在危機來臨之際妥善地應對。
在本書中,我們關於各類危機的闡述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過度舉債。無論是政府,還是銀行、企業或消費者,繁榮時期的過度舉債都會造成很大的係統性風險。政府往經濟中注入大量現金,錶麵看起來是在推動經濟增長,而實際卻是私營部門的藉錢狂歡推高瞭房價和股價,超齣瞭長期可持續水平。這使得銀行看上去比平時更加穩健,更加賺錢。這種巨額債務的纍積會導緻風險,因為經濟經不起信心危機,尤其是在債務都為短期,需要不時藉新還舊之時。債務催生的繁榮會讓人産生一種錯覺,以為政府決策英明,金融機構贏利能力超凡,人們的生活水平優越,但此類繁榮多結局悲慘。當然,對各個經濟體而言,無論在曆史上還是現實中,債務工具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如何把債務帶來的風險和機遇平衡好,一直是個挑戰,政策製定者、投資者和普通民眾都不能忽視這個挑戰。
在本書中我們討論瞭各種類型的金融危機。首先是主權債務違約,當政府無法償還其外債或內債,或者兩種債務同時無法償還時就會發生。然後是銀行危機,如在21世紀頭十年後期世界所經曆的事件。在典型的銀行危機中,一國的大部分銀行在投資巨虧後破産,或者齣現銀行業恐慌擠兌,抑或二者兼具。另一類重要的危機是匯率危機,如20世紀90年代打擊瞭亞洲、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那些危機。而典型的匯率危機的錶現是,一國貨幣急速貶值,盡管該國政府“保證”不會讓這種問題在任何情況下齣現。最後,我們認為過高的通貨膨脹也是危機的一種形式。通貨膨脹率不可預期地上升實際上與違約完全等同,因為通貨膨脹使所有債務人(包括政府)還債時貨幣的購買力遠遠低於藉債時的水平。在本書的大部分內容中,我們將分彆探討這些危機,當然,這些危機也總是同時發生。在本書最後一章,我們考察瞭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及21世紀頭十年後期金融危機的情況,這兩次危機是集中爆發而且是波及全球的。
金融危機當然不是什麼新鮮事,自從貨幣和金融市場産生以來,金融危機就一直沒有斷過。許多早期的危機受到“貨幣貶值”(currencydebasement)的驅使,統治者縮減轄區內硬幣中黃金或者白銀的含量,用來支付通常由戰爭造成的預算短缺。而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政府無須再通過縮減硬幣的貴金屬含量來填補預算赤字。但金融危機依然不斷發生,直到今天還在摺磨著許多國傢。
本書重點關注兩種特殊形式的危機,這兩種危機最普遍:主權債務危機和銀行危機。兩種危機都有幾個世紀的曆史,並且跨越多個地區。在這兩種危機中,主權債務危機曆史更長。實際上,現在一些似乎已經從階段性破産中“畢業”的發達經濟體,主權債務危機曾經十分常見。在新興市場中,重復齣現的違約(或稱係列違約)仍屬慢性重癥。與此相比,銀行危機則一視同仁,它們是概率均等的威脅,無論是發達國傢還是發展中國傢,都會受到衝擊。本書的考察綫索將帶我們迴顧金融危機的曆史,從拿破侖戰爭時期的歐洲銀行擠兌緻銀行倒閉,一直到2007年美國的次貸危機。
我們寫作本書的目的是提供一個大跨度、係統性、定量化的視角。經驗分析涵蓋瞭近8個世紀以來66個國傢和地區的金融危機。關於國際金融危機的曆史1,此前已有許多重要著述,最知名的或許是1989年齣版的金德爾伯格(Kindleberger)的《瘋狂、驚慌和崩潰:金融危機史》一書。2不過,總的來說,這些早期著作重在敘述,所用數據相對不多。
相比而言,我們的分析建立在海量定量化的圖錶和數字的基礎上,它們來自一個巨大的數據庫。該數據庫的信息涵蓋瞭自12世紀以來中國和中世紀歐洲的很多國傢。本書的核心包含在簡單的數據和圖錶中,而不過多著墨於對人性、政治和談判的敘述。相信我們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數量化金融危機史不遜於先前的敘述著作,希望它能為政策分析和研究開創一個新局麵。
首先,我們強調的是審視長期的曆史時段,捕捉那些容易被遺忘的“罕見”事件。盡管人們有時好像覺得這些事件看起來太普通瞭,實際上,分析師、決策者,甚至學院派經濟學傢通常都以短時間窗口的標準數據集來看待最近發生的事件,但從所涵蓋國傢的數量和時間的長短來看,這些數據集通常跨度很短。關於債務和違約的大部分學術著作和政策文獻,其結論都是以1980年以後的數據為基礎研究得齣的,主要原因在於此類數據最容易獲得。要不是分析周期更長的金融危機,這樣做當然可以,但25年的數據集顯然不足以對政策和投資風險進行充分的分析。在25年中發生的看似罕見的事件,如果把它們置於更長的曆史周期觀察,可能並不那麼罕見。畢竟,當一位研究人員用25年的數據觀察一場“百年一遇的洪水”,隻有1/4的機會;而如果以長達8個世紀的數據來觀察,則有8倍的機會。此外,標準數據集在其他幾個方麵也存在局限,特彆是在對政府債務類型的涵蓋上。事實上我們會發現,在大多數國傢,國內債務曆史數據都極難獲得。與現代社會銀行錶外業務和其他做賬花招比起來,這種債務的透明度好不到哪裏去。
本書數據信息涵蓋範圍廣、跨越時間長,並以此來研究國際債務及銀行危機、通貨膨脹、貨幣崩潰和貶值問題。這些數據來自非洲、亞洲、歐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66個國傢和地區;變量範圍涉及很廣,包括外債和內債、貿易、國民收入、通貨膨脹、匯率、利率和商品價格;有700多年的曆史跨度,可追溯到大多數國傢獨立之初,以及一些國傢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時期。當然,我們承認,相對於具有如此深度和廣度的數據庫的潛能,本書的應用和展示隻是初步的嘗試。
敘述數據的細節對理解本書的要義並不重要,本書重在用數據證明:我們曾經經曆過這些危機。世代在變遷,金融工具有盈有虧,金融機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曆史上金融危機遵循著繁榮與蕭條(boomandbust)的交替。雖然國傢、金融機構和金融工具可能隨時間而變,但人性難移。如我們在本書最後幾章所討論的,21世紀頭十年後期這場發端於美國並擴散到全球的金融危機—我們不妨把它稱做“第二次大緊縮”,隻不過是這種形態的最新例證罷瞭。
在本書最後4章我們將談到這場最新發生的危機,讀者可能會發現第13~16章的材料相對直截瞭當,也自成一體。(實際上,主要對最近危機教訓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跳過前麵部分直接閱讀這幾章)。我們列舉瞭在次貸危機爆發前夕美國各種標準化指數的錶現,如資産價格泡沫、不斷攀升的杠杆率、長期高企的經常項目赤字以及緩慢的經濟增長軌道,顯示瞭一國瀕臨金融危機(實際是一次嚴重金融危機)幾乎所有的跡象。早在之前的上升階段我們就應該警醒,因為我們已經發現下跌過程非常恐怖。係統性銀行危機之後,經濟活動長期處於嚴重萎縮狀態,使得政府調動資源受到很大限製。
本書第一部分討論瞭基本數據,並描述危機概念的精確定義。我們的數據集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以前學者工作的基礎上,不過,也有很多一手和二手的新近資料。除瞭係統地跟蹤外債和匯率危機外,本書附錄還對各國自身的通貨膨脹和銀行危機按日期進行瞭梳理,如對主權債務對內違約(多為本幣)日期的梳理就是我們危機研究的一大特色。
這種推敲在本書其他部分也有所體現,我們把這些概念應用到經過擴展的全球數據集中。第三部分轉嚮政府債務研究,按年代記錄瞭數以百計的主權國傢外債違約事件。這些“債務危機”涵蓋從14世紀中期佛羅倫薩金融傢給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的貸款,到德國商人銀行嚮西班牙哈珀斯堡王朝的貸款,再到20世紀70年代(很多)紐約銀行傢嚮拉丁美洲的大規模貸款。我們確實發現,在現代新興市場發生的主權國傢外債違約危機比銀行危機要多得多,不過需要強調的是,在從新興市場經濟體發展到成熟發達經濟體的過程中,主權國傢外債違約一直是各國普遍發生的現象。此類經濟、金融、社會和政治發展形態可能曆經多個世紀。
實際上,在法國作為一個民族國傢的早期階段,它在外債上的違約不少於8次(我們將在第6章討論這些內容)!西班牙在1800年以前的違約隻有6次,但在19世紀的違約有7次,從而使總量達到13次,超過瞭法國。因此,當今天的歐洲強國度過瞭其發展過程中的新興市場階段,它們同樣一再經曆瞭外債違約問題,正如現在很多新興市場所經曆的一樣。
從180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希臘持續發生違約,奧地利在某些方麵甚至更為驚人。實際上,我們將看到,對於很多度過新興市場階段(這個過程可能會持續幾個世紀)的國傢來說,違約的一再發生是正常現象而非個彆現象。在1800年以前,盡管國際資本市場發展非常有限,但我們還是搜集到法國、葡萄牙、普魯士、西班牙和早期意大利城邦的大量違約事件。在歐洲邊緣地帶,埃及、俄羅斯和土耳其也有長期的違約曆史。
本書提齣的一個令人驚異的問題是,為什麼少數國傢,如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丹麥、泰國和美國能夠避免中央政府外債違約,而數量眾多的其他國傢卻一次又一次發生係列違約事件。
與歐洲和拉丁美洲相比,人們對亞洲和非洲金融危機的研究要少很多。的確,人們普遍認為現代主權違約隻是拉美和少數歐洲窮國的現象,原因在於對其他地區缺乏研究。20世紀60年代,印度和印度尼西亞也都齣現過違約,這些都遠早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拉美首輪違約事件。在後殖民時期的非洲,其違約記錄看起來超過瞭此前任何的新興市場地區。通過對亞洲和非洲後殖民時期大量違約記錄的係統性考察,我們得齣的結論是,大多數國傢並沒有避免主權違約的威脅。
在本書第二部分,隨著我們開始應用數據集,並廣泛使用圖錶和數字來描繪債務違約和金融危機的曆史,違約的普遍性就顯得非常清晰瞭。有一點沒有分析到的是,最近(2003~2008年)的一段平靜時期,政府普遍能夠履行債務償付,這跟以往的正常情況很不一樣。
當代學者和決策者(甚至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樣擁有官方數據的機構)常常會忽視新興市場經濟體內債的曆史演變,他們把21世紀初齣現的這種情況看做是令人震驚的新現象。然而,正如我們所言,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內債問題在過去曾多次顯現,實際上就是為何曆史上會有大量高通脹和違約事件這一係列迷局的答案。我們認為,政府債務數據難以獲得隻是反映政府賬目透明度整體較低的一個方麵,即使是美國,其透明度都相當低。想想看,政府嚮抵押貸款機構提供的大規模隱性擔保,最終使2008年美國國債的實際規模增加瞭數萬億美元。再想想看,政府為美聯儲資産負債錶外的交易提供瞭數萬億美元的擔保,為不良資産從銀行資産負債錶內剝離提供瞭隱性擔保,就更不用說存在資金缺口的養老金和醫療債務瞭。政府債務缺乏透明度是通病,要想尋找一些關於中央政府債務的基本曆史數據,其難度之大令人匪夷所思。
第四部分就一個多世紀以來公開的違約和內債重組事件的分類進行瞭初次嘗試。(由於學者們大多忽視瞭內債的演進曆史,違約曆史也常被拋諸腦後,這一點並不令人感到奇怪。)與外債違約相比,這一現象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比較少見,但又太普通而難以證明政府總是能按麵值償還內債這一極端假設。內債違約大麵積發生通常發生在經濟睏難時期,其睏難程度往往超過單純的外債違約時期,不論是錶現在産齣的下滑還是通貨膨脹的加速上。
第五部分把討論擴展到銀行危機、貨幣危機和通貨膨脹危機。直到最近,關於銀行危機的研究通常要麼關注發達國傢較早期的經曆(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銀行業恐慌),要麼就是隻管新興市場當前的情況。這種非此即彼的二分法可能是受到關於發達經濟體
這次不一樣:八百年金融危機史(珍藏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