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CCTV10百家讲坛)(附光盘)

战国七雄(CCTV10百家讲坛)(附光盘)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李山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22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3590
版次:1
商品编码:11113516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页数:328
附件:光盘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百家讲坛》实力派主讲人,国学大师启功先生弟子李山教授继《春秋五霸》后再推新作:《战国七雄(CCTV10百家讲坛)》!战国的突出特点是大争斗中的大转变。在这大转变的时代里,充斥的是军事力量的搏斗,是政治智慧的博弈,是社会体制的竞争,是新因素的滋长,是旧传承的消亡。其间,为大时代添加了特有光彩的,是思想的剧烈冲撞,是超常绝响的奇谋异智,是酣畅淋漓的人格展现。大智大勇与昏聩愚昧交织,宏规远略与鼠目寸光并存;高尚。可义薄云天:鄙陋,竟无以复加。尚力、尚智、尚杀伐。于是,这个特殊的时代充满了血火厮杀,愈演愈烈

内容简介

战国上承春秋,下启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它的突出特点就是“变”。西周以来诸侯林立格局大体消失,代之以七雄并立的格局,即所谓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竞争你死我活,“七雄”并立又变成“一雄”独大。七个志在统一的竞争对手,代表着统一天下的七种可能。那么,七种可能,又是怎样向一种可能演化的?七雄对峙,它们各自有怎么样的作为?从七个大国的盛衰变化中,又能读到怎么样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呢?《战国七雄(CCTV10百家讲坛)》作者,《百家讲坛》实力派主讲人、国学大师启功得意门生李山教授为我们讲述这一历史。

作者简介

1963年出生,河北新城人。1995年获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出版过《诗经的文化精神》《诗经析读》《诗经新注》《中国文化概论》等著作。

目录

第一讲 大裂变
第二讲 魏文侯图强
第三讲 魏霸中衰
第四讲 邹忌相齐
第五讲 围魏救赵
第六讲 计杀庞涓
第七讲 尚功名的吴起
第八讲 卫鞅入秦
第九讲 变法强秦
第十讲 商鞅的悲剧
第十一讲 合纵连横
第十二讲 张仪欺楚
第十三讲 燕国大乱
第十四讲 苏秦倾齐
第十五讲 田单复国
第十六讲 胡服骑射
第十七讲 将相和
第十八讲 秦国东略
第十九讲 杀人将军
第二十讲 远交近攻
第二十一讲 烫手的上党
第二十二讲 长平之战
第二十三讲 将相之死
第二十四讲 回望七雄
战国大事记

精彩书摘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们要讲的战国这一段故事,就是中国历史由“大分”到“大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延续的时间与春秋差不多,二百五十多年。也就是说,从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这段历史。为什么要讲这一段呢?因为两点:一、重要;二、特别。它怎么重要呢?战国两百多年的历史大裂变,结束了从史前到夏商周数千年形成的远古社会,开启了秦汉至今两千多年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史前的中国文化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仍需更多的探索。但十分清楚的是,战国离我们才两千多年,离中国文化的开始时期却要远得多。那么,战国以前的漫长历史,其特点是什么?依靠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可以这样说,从政治上说君权要靠神权的护佑,所以,战国之前漫长历史的政治情况,也可以说是神权政治。古代文化从发祥、发展,一直到夏、商、周建立,那些王者总是要依靠一种至高无上的神权,也就是精神力量统治大家。神权的分量很重。当然,任何政权都需要武力支撑。可是武力支撑,缺了神权的保障,就没有服人心的力量,就难以持久。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过来,总是由父母生,有兄弟人伦,由父子兄弟这些最基本的人伦,蔓延而形成复杂的社会群体。发展到西周时期,就有宗法制的出现,强调血亲原则。可是,到了战国时期,这样的总体社会结构原则也要结束了。下启秦汉,到离今天一百多年的清末,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等几个主要方面,都实行的是战国兼并战争中形成的体制。要了解秦汉以后的两干多年的历史,一定要从战国开始观察。所以说,它很重要。第二,它特别。特别在哪儿呢?中国文化,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文化,很长时间里,人们信仰德行,相信亲情,尊崇人际和谐,可是到战国这个时代,根本不讲以上这些东西。它讲什么?讲智术,讲诈术,讲暴力。所以这个时代,是血与火的时代。数千年发育成的文化形态,要在两百多年中把它改变,大家读过《庄子》的“庖丁解牛”,庄子老先生写庖丁解牛,把一个剔骨、一个骨肉的剥离过程,写成一个富于韵律的过程,文学家的手法美化了一件很痛楚的事情。站在牛的角度,那是要流血,那是要骨肉分离的!战国这两百多年,应该说也是一个很痛苦的时代,崇尚暴力,崇尚诈术。古老的社会体制要结束,许多人要为此而死于非命。后人写文章说到这一段的时候,对这个时期的尚诈术,对崇尚智力的评价,并非那么美好,往往持一种否定态度。这是因为这个时代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大历史当中,比较特殊。惟其特殊,它才别有意趣。战国又叫战国七雄,哪七雄呢?大家耳熟能详,即所谓齐、楚、燕、韩、赵、魏、秦。在七雄争强过程中,尤其是一开始,还有一些小的国家存在,它们尸居余气地存在,实际早已变成“狼群”眼中的“羊”。七雄就是“七匹狼”啊!它们盯着这些小国,要竞争,就得抢夺这些小国的“鲜肉”。有这些小国存在,可为什么只说战国“七雄”呢?就是因为那些小国不过是放在案板上的肉。这时期的历史,只是“七雄”的历史。战国是由春秋裂变来的,西周建国大一统,到东周就开始乱,先是春秋,继而是战国。春秋与战国比,春秋是“乱”,战国是“变”。当然这只是取其大端而言。春秋是在“乱”中“变”,战国是“变”中还有点“乱”,因为还没统一。所以,春秋加战国这段历史,这段五百多年的历史,就像一座大厦,咔咔作响倾斜,以至于轰然倒地。由此旧时代结束,新时代诞生。大厦轰然倒地之前,就是七雄的角逐。这七雄,其中有四个国家,是换了最高统治阶层的。所以,战国的第一个重要变化,就是西周以来的老贵族被新的统治者所取代,也就是说,第一个显着的变化就是政权的大变更。政权的大变更,主要表现在“三家分晋”和“田陈篡齐”这两个事件上。有的史学家认为,三家分晋、田陈篡齐,是春秋走向战国的标志。那么,究竟“三家”怎么“分”的“晋”?“田陈”又怎样“篡”的“齐”呢?这里边有很多细节,简单地说,可以用四个字加以概括:邀买人心。先来看三家分晋。大家知道,晋国(在今山西省)进入春秋以来争霸,先是晋文公争霸,后来又有晋悼公复霸,霸业延续的时间很长。要争霸,必然打仗。要打仗,君主去?光杆儿司令不行,就要用大臣。用大臣,打了胜仗,就得给好处,主要是土地和人民,划出去给那些战场立功的大臣。这样,在晋国内部,就逐渐形成大家族条条块块分割国家君主权力的状况,而且愈演愈烈。同时,这些大臣之间,为了更多的权益,也必然要互相倾轧,你消灭我,我消灭你,消灭来消灭去,最后剩了六家。这六家有韩、赵、魏,大家比较熟悉,还有三家是智氏、中行氏和范氏。六家在一段时间内虎视眈眈,你盯着我,我盯着你,六只老虎或说六只豹子在那儿争。这种局面维持不了多久,早晚要有个胜负。这个情景,被远在吴国的一位赫赫名人看透了。谁呢?孙武子。他把晋国六家将来的胜负情况看了个通通透透。出土文献有一篇叫作《吴问》,里边记载了孙武子和吴王的一次谈话,说到晋国六卿的争斗。吴王问孙武子,北方的晋国,六家都在争强,将来到底鹿死谁手啊?
……
战国七雄(CCTV10百家讲坛)(附光盘)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战国七雄(CCTV10百家讲坛)(附光盘)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战国七雄(CCTV10百家讲坛)(附光盘)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战国七雄(CCTV10百家讲坛)(附光盘)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的确讲的不怎么样,主要是语言表达上有短缺,不过仍是能够看一看

评分

讲解比较透彻,也很深入,只是书价太贵了,要是能便宜些就好了。

评分

喜欢百家讲坛的书 浅显有深奥

评分

好好,给力。

评分

很好的书,孩子喜欢,我也喜欢,大家一起看,正版,书的质量也不错,包装很好,京东运送速度也快

评分

闻着书香味,真的很好

评分

战国上承春秋,下启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它的突出特点就是“变”。西周以来诸侯林立格局大体消失,代之以七雄并立的格局,即所谓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竞争你死我活,“七雄”并立又变成“一雄”独大。七个志在统一的竞争对手,代表着统一天下的七种可能。那么,七种可能,又是怎样向一种可能演化的?七雄对峙,它们各自有怎么样的作为?

评分

百家讲坛之其一,读来见长知识。

评分

对历史一直很有兴趣,加油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战国七雄(CCTV10百家讲坛)(附光盘)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