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照片能更多地留住历史的真实,全赖于它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不容篡改的独立话语。令人遗憾的是,在叙述历史的时候,照片的独立话语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即使在一些大量使用照片的书籍里,它也不过是某种历史结论的旁证,或某个历史的概念的图解。《老照片》试图在这方面有所改变,把照片置于观照的中心,让照片自己来诉说。有时候,照片蕴含的话语、传播的意味,远不是几条简单的历史结论所能涵盖的,而历史却只有正视和倾听照片的话语,才能鲜活生动起来。
一张照片、一段往事,《老照片》正在为人类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片段,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回望这些细节,也就有了特殊的意义!每张照片都蕴涵了一个真切、感人的故事。在这里,它们向我们传递的就是这些现代的我们所不知道一切,这些内容包括有人物经历、抗日战争历史等,都是些名人名事。
《老照片17(珍藏版)》专门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简洁生动的文字,以崭新的视角回望历史,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内容简介
一张照片、一段住事,《老照片》出版也有五个年头了,把以前出过的集子合成四大本珍藏版,也算给《老照片》留个历史照片吧!
“逝鸿片羽”、“旧事重温”、“凝望集”、“故时风物”、“名人一瞬”、“秘闻片影”、“私人相簿”、“环球影存”、“记者手存”、“法国专稿”、“照片考证”、“再品斋”、“事件写真”……在回荡着回忆的背景音乐声中,你可以慢慢咀嚼每一个故事、每一张照片、每一个细节,细细体味我们经历过的或未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或未听说过的,任这些云烟般的往事穿透时空、萦绕在我们的心头耳边……
《老照片17(珍藏版)》出版后风靡海内外,至1997年每辑销量达30万册,是当年十大畅销书之一。
《老照片17(珍藏版)》的出版被专家和媒体评为中国出版业50年间50件大事之一。
目录
徐家宁 西方画刊中的辛亥革命
黄无满 我们的恩娘丁玉隽
宗 璞 花朝节的纪念
周广业 回忆母亲郑芳
吕传庆 我的父亲我的家
夏继群 没见过的二舅郭蕴璋
贺捷新 与包尔汉的子孙为邻
汪宁生 林昭印象
胡 剑 川剧名丑陈全波
杨育彬 我的燕园岁月
陶渭熊 吃饭轶事
宫维权 在老山前线的日子
鄂 征 新中国第一批留苏医学研究生
唐龙潜 成都有个“青训班”
沈 红 1955年的整顿粮食宣传组
朱新地 那一年,我高中毕业
冯克力 熟悉的人物与陌生的影像
封面 母亲郑芳年轻时的照片(周文业)
封二 身着礼服的顾维钧(臧伟强)
中插 北洋人物影存(臧伟强)
封三 熊希龄与毛彦文结婚时留影(臧伟强)
精彩书摘
返回清华园
抗战胜利后,1946年7月左右,我们全家乘军用飞机飞往重庆,开始重返清华园。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坐飞机,新奇得很。先飞到重庆,母亲和父亲带着我们四个孩子,在重庆暂住,等待飞返北平的飞机。时值盛夏,重庆天气炎热,街上有孩子专为人扇扇子,然后向人讨要一些零钱作报酬。在重庆住了约两个月,9月终于等到了飞机,是美国人驾驶的军用飞机,座椅都很简陋,每人发一个纸袋,备呕吐时用,记得快到北平时,飞机颠簸得很厉害,我吐个不停。飞机终于降落在北平西郊机场,然后乘车回到父母阔别了八年多的清华园。
回到清华,我们住在过桥第一家的新林院4号。那时我们孩子们都觉得这栋房子好大!中间是个走廊过道,西边是一间大客厅和一间饭厅,东边是一间大书房和两大问卧室,北边有一个大院子,院子西边有三间小房,东边是厨房和通大卧室的一个大卫生间。正门外是个大阳台,全家曾在此合影。阳台外、房屋四周是松柏树围起来的大院落,在新林院中,这个院子是最大的之一。后来母亲就在这院子里种菜,种玉米,后院里还养了许多只鸡。
回到清华园的第一天,厨师老关就来家了,他住后院西边的一间小屋。关师傅会做各种好吃的菜,尤其面食做得好,还会做木工,我们几个孩子非常喜欢他。关师傅在我家一直工作到解放后。母亲说是因为他发现得了肺结核,才不得不离开的。又过了几年,听母亲说关师傅因肺结核去世了,我们孩子们都很伤感!那几年,关师傅真是顶了我们家的“半边天”。
刚到新林院4号,什么家具都没有,木床和沙发都是会木工的父亲和关师傅做的,母亲为沙发缝制了白色沙发套,并镶上红边。被褥和棉袄也是母亲亲手赶制,还为全家每人编织了毛衣。母亲毛衣织得好是有名的,她可以一边与人谈话或看书,一边织毛衣,并织出许多花样。父亲说,1937年离开北平时,有一套很漂亮的沙发及家具,以及他写的几十本日记,寄放在城里一位朋友家,这次回清华后,一打听,已全部丢失了,尤其是父亲难得写下的那些珍贵的日记,尤其可惜!
我在成志学校上的小学和初中。父亲不太管我们这些子女的教育,整天忙于教学和工作,平日里都是母亲管教我们。她对我们几个孩子的学习要求很严,每天必须做完作业才可以玩耍,而且各门功课都要好,同时要求我们品学兼优。母亲是个非常要强的人,她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培养教育孩子上,我们也都努力不让她失望。
1947年秋,父亲赴美国学术休假。1948年6月小弟周治业出生,这次是林巧稚大夫派她的助手来家为母亲接生,我还记得当时小弟出生时,母亲疼痛的喊叫声。这次小弟喝上了牛奶,因为清华园东北角有一个奶牛场,订牛奶很方便,每天牛奶送到家里,记得那时都是用很厚的宽口玻璃瓶盛牛奶。母亲不让娇惯孩子,一般不让抱。为此,父亲和关师傅做了一个栏杆很高的小木床,把小弟放在小床里,哭时,母亲也不抱他,直到嗓子都哭哑了也不抱,以后他就慢慢习惯了,乖乖地在小床里玩。这个小床可有历史了,以后几次搬家都舍不得扔掉,直到我成了家,我的女儿和儿子也是睡这个小床长大的。儿子上小学了,小床睡不下,我就把小床的一头栏杆改成活动的,放平后下面垫个凳子,儿子的腿就可以伸开了。这个小床一直用到我自己家分了新居,告别了祖孙三代睡一间十五平米小屋的时代,这个小床才完成了它近四十年的历史使命。
……
老照片(17 珍藏版) [Old Photos]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用数据驱动电商和商业案例解析用数据驱动电商和商业案例解析用数据驱动电商和商业案例解析用数据驱动电商和商业案例解析用数据驱动电商和商业案例解析用数据驱动电商和商业案例解析用数据驱动电商和商业案例解析用数据驱动电商和商业案例解析用数据驱动电商和商业案例解析用数据驱动电商和商业案例解析用数据驱动电商和商业案例解析用数据驱动电商和商业案例解析
评分
☆☆☆☆☆
蒋中正签名老照片[1]
评分
☆☆☆☆☆
收藏老照相馆还可以注重特色,如上海苏三兴拍摄的妓女,王开照相馆拍摄的艺人,天津梁时泰照相馆拍摄的皇家人物,福生照相馆拍摄的军阀肖像,杭州二我轩照相馆和月溪照相馆拍摄的西湖,长春藤崎照相馆拍摄的伪满时期的人物肖像,北京大北照相馆使用转机拍摄的会议长幅,中国照相馆拍摄的名人肖像。
评分
☆☆☆☆☆
民国上海女子照片[2]
评分
☆☆☆☆☆
直至清末民初,照相馆还承担着中国重大事件的拍摄。1909年由上海同生照相馆拍摄的《京张路工摄影》(183张照片,上下两册)的价位可达10万元左右。照相馆还拍摄风景照片,如上海公泰照片馆于1880年左右拍摄的上海外滩12张接片长卷的市场价位可达30万元。西湖二我轩照相馆拍摄的西湖全景照片的市场价格也达到了3-5万元,而出版于1910年代的《西湖风景》48张照片册的价格也接近万元的价位。
评分
☆☆☆☆☆
好
评分
☆☆☆☆☆
就是从1912年到1949年,可以叫民国作品。由于技术的发展,这其间摄影题材丰富了,摄影者也更加深入生活,存世照片总体数量增大,整体价值要低于晚清作品,但这其间一些新的摄影形式如全景照,艺术照,以及照片图册等的价值依然很大。2004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民国时期天津大资本家王文典的一组生活照也创下了中国内地照片拍卖最高价19.8万元。
评分
☆☆☆☆☆
评分
☆☆☆☆☆
摄影术在1839年由法国人正式发明后没有几年便传入中国。而中国大规模的摄影活动则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正式开始,所以1850年到1911年之间拍摄印制的照片是中国第一批老照片,虽然由于摄影技术条件的限制,这其间拍摄的作品主要是人的肖像,风景、民俗较少。早期很多是玻璃湿版所印蛋白照片,一般经过手工上色。看清晰度不高,但因为这批照片存量少,因此成为国内和国际收藏人士首先追逐的珍品。如EBAY 拍卖网上一张1870年左右的前门蛋白照片(24X16CM)卖到了305美元;上面提到的2004年嘉德春拍,有关上海和武汉风情的36张照片集,估价8000—9000元,只所以成交价达到了93500元,每张近3000元,就是因为是蛋白照片,印制早的缘故;而2005华辰秋拍中,一套(五张)1870年左右上海的晚清记实蛋白照片(25X21CM左右),由当时在上海的英国人威廉.桑德斯所开的森泰像馆所拍摄(虽然华辰公司并不知道,标为佚名),成交价达到了41800元,平均价每张8000元,可谓一路攀升。在中国的古董市场中,蛋白照片十分少见,尤其是一些风景、民俗照。右边耆英照片,由法国海关总检查长于勒·埃及尔所拍,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