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大学用书: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真是让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原本对中国古代哲学只停留在一些零散的、概念性的了解上,比如“道”、“德”、“仁”、“义”这些词汇,但真正想深入挖掘它们的源头和演变脉络时,却感到无从下手。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并不是简单地罗列哲学家的思想,而是非常细致地梳理了我们研究这些思想所依赖的“史料”本身。比如,当我们讨论老子时,我们究竟在读谁写的《道德经》的哪个版本?不同的版本之间有什么差异?这些差异如何影响我们对原意的理解?作者在这方面着墨甚多,每一个小小的考据都显得异常严谨,让我意识到,所谓的“哲学史”背后,其实是一部复杂的文献辨伪史和版本流变史。特别是关于先秦典籍在汉代、魏晋时期的传抄、注解和失散过程的描述,简直就是一部侦探小说,充满了历史的偶然性和人力的艰辛。这种从“文本”而非“思想”切入的研究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我对古代文献的敬畏之心。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显得非常朴素,完全是典型的学术专著风格,缺乏现代畅销书那种吸引眼球的元素。很多章节的论证过程非常密集,充满了繁复的引文和脚注,初次翻阅时,很容易产生一种“冷硬”的疏离感。但一旦沉下心来,你会发现这种朴实无华的背后,蕴含着作者几十年如一日的案头功夫。它不屑于用花哨的辞藻来包装艰深的学问,而是力求以最精确的语言,展示最扎实的考据。对于我这种追求学术严谨性的读者而言,这种“返璞归真”的治学态度,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具说服力。它让我深切体会到,真正的“学问”,往往是安静地,在故纸堆中慢慢磨砺出来的。
评分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感受,那就是这本书是构建中国哲学史大厦的“建筑图纸”,而非成品“大厦”本身。很多读者可能会期望读到对孔子、孟子思想的精辟解读,或者对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进行梳理,但这本书提供的是研究这些成果的“工具箱”和“方法论指导”。它详尽地列举了在进行任何哲学断代研究前,必须首先解决的文献学问题:哪段材料是可靠的?它的流传路径是什么?它的注解者基于何种时代背景做出了判断?这种强调基础、强调“治学之术”的风格,对于任何想进入专业研究领域的学生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启蒙”。它教会你的不是“知道什么”,而是“如何知道”。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有点像是在爬一座知识的陡峭山峰,每一步都需要扎实的功底和极大的耐心。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的门槛确实有点高。它很少使用那种引导性的、循循善诱的口吻,更多的是一种学术性的、不加修饰的陈述。我感觉自己更像是在旁听一场顶级的学术研讨会,而不是在读一本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比如,书中涉及到大量对古代文献真伪的判定标准,涉及到对特定史官记载的交叉印证,这些都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先秦史和古汉语基础。我不得不经常停下来,查阅一些背景知识,才能跟上作者的逻辑链条。尽管过程有些费力,但一旦理解了某个关键的史料断代或版本定论,那种豁然开朗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它强迫你从“接受知识”转向“构建知识”的过程,让人感受到做学问的真正乐趣所在——那就是对既有认知的不断审视和挑战。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对“史料”概念的拓宽。过去我总认为史料就是那些流传下来的古籍善本,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口头流传的学说、官方档案、甚至是考古发现中的铭文,都是构成哲学史研究的基石。它非常注重对“非文本”史料的研究方法论的介绍。例如,在分析儒家思想如何在不同朝代获得官方地位时,作者不只停留在对《汉书·儒林传》的解读,而是深入探讨了朝廷为了维护意识形态统治,是如何选择性地编纂、刊刻和推广特定版本的儒家经典的。这种“权力与文献”相互塑造的视角,让原本僵硬的哲学史变得生动起来,充满了社会和政治的张力。它让我看到,哲学思想的“存续”本身就是一场场艰难的权力博弈,绝非真空中的纯粹思辨。
评分《易经》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位置
评分什么是史料学?
评分第九讲 四朝“学案”批判
评分四、结语
评分Ⅱ.中古哲学
评分殷商史料试探
评分《易》学的流派
评分《大学用书: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是作者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时,为进修教师及北大、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开设“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一课的讲稿。《大学用书: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共有十讲,按时代先后讲了若干专题,在今天看来仍有一定参考价值。受当时政治环境影响,书中留有一些那个时代的印记,读者自能鉴别。
评分林先生曰,闽人不畜僮而养佣[1],怒以色则受,杖则叛,盖难御也[2]。同年高啸桐独言其戚王太守贻燕者[3],畜僮陈猴,累杖见血,而猴终弗去。太守需次浙中[4],赭寇入浙[5],城火数作,门阖。太守家僮十数尽遁,猴裹布寻丈[6],趣太守登城[7],猴径下,以布受太守,俾缒其家人[8]。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