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東陵研究叢書:清東陵拾遺

清東陵研究叢書:清東陵拾遺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於善浦 著,張玉潔,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河北省遵化市委員會 編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1-05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天津齣版傳媒集團 ,
ISBN:9787552800593
版次:1
商品編碼:1114640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清東陵研究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9
字數:4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內容簡介

  清東陵是清代皇傢陵園之一,位於河北省遵化市西北部的昌瑞山下,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宏大,體係最完整,保存最為完好的帝王陵墓群。清東陵於1961年3月4日被列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30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目錄,2001年1月11日被列為國傢AAAA級風景旅遊區。
  清東陵內建有皇帝陵5座,皇後陵4座,妃園寢5座,共埋葬帝、後、妃及皇子等157人,在陵區外圍還建有王爺、太子、公主、保姆、大臣等人的陪葬墓。清東陵的選址營造與山水相宜,令中外堪輿傢、建築傢、園藝傢交口稱贊。清東陵五百多座單體建築,是建築學子的課堂,專傢學者的搖籃。清東陵是一座皇傢建築博物館,地上輝煌樓颱,地下精雕宮殿,美輪美奐。《清東陵研究叢書:清東陵拾遺》是一部博大精深且令人品讀不盡的教科書。

內頁插圖

目錄

概述

清東陵遺史
順治皇帝的孝陵
順治狩獵親定萬年吉地
孝陵名稱及修建考證
孝陵使用舊料建造的秘密
順治跌宕離奇的身世
孝陵祔葬兩位皇後的傳說
開創清代帝王陵寢建築模式
建設清東陵的總門戶——大紅門
孝陵的標誌——華錶
孝陵的鎮尺——石象生
孝陵的屏障——龍風門
孝陵的樂章——五音橋
孝陵的儀仗——儀樹、海樹
孝陵的附屬建築
孝陵的隆恩殿祭祀大典
孝陵的排水、防水工程
順治皇後的孝東陵
康熙皇帝的景陵
生前建陵的無奈
景陵雙碑之規製
景陵雙功德碑文
輝煌的帝國大業
康熙遺留的衣冠服飾
先葬皇後和祔葬皇貴妃
規模宏大的景陵妃園寢
乾隆皇帝的裕陵
乾隆親定東陵西陵昭穆製度
裕陵隆恩殿珍寶大陳列
乾隆神功聖德碑碑文
乾隆入葬時的穿戴浩繁
乾隆死後焚燒衣物數量驚人
乾隆裕陵地宮乃石雕寶窟和地下佛堂
乾隆裕陵地宮二十四佛名號
乾隆裕陵地宮梵文破譯兩個朝嚮寓意
裕陵地宮中的孝賢皇後
裕陵地宮中孝儀皇後和三位皇貴妃
乾隆裕陵妃園寢
乾隆妃園寢廢除的皇後
乾隆妃園寢得寵的皇貴妃
乾隆妃園寢裏的新疆女子
鹹豐皇帝的定陵
鹹豐親自參與勘選萬年吉地
鹹豐萬年吉地興工中的波摺
鹹豐定陵規模及費用
鹹豐定陵興建為什麼用舊料
戰亂皇帝鹹豐的最後時光
鹹豐皇後的定東陵
同治皇帝的惠陵
同治皇帝、皇後相繼而亡
大臣吳可讀屍諫
同治皇帝惠陵妃園寢
孝莊文皇後昭西陵
纔貌齣眾的孝莊文皇後
昭西陵工程建設始末
昭西陵內陳設及供品

清東陵軼事

精彩書摘

  孝陵的鎮尺——石象生
  孝陵神功聖德碑樓嚮北是一座林蔭茂密,果枝纍纍的天然影壁山,它是關係到孝陵風水的案山,遮擋住整個陵區的全貌。在山腳下的轉西沿著彎環的神路,繞過在神路的東西兩側,首先是一對望柱,在八角的須彌座上,立有一根衝天的八棱石柱,柱身浮雕一層一層的如意雲紋,頂端兩重齣簷的承露盤上雕有一個雲龍的柱頭。在雄偉的望柱前麵,井然有序地排列著十八對石人石獸,統稱為石象生,也叫做“翁仲”。
  秦始皇二十六年初兼天下,他派手下一員武將把守臨洮。這員武將名叫阮翁仲,身高一丈二尺,武藝超群,屢建戰功,曾打敗匈奴,聲威大震。他死後秦始皇念其功勛卓著,特令工匠鑄其銅像立於鹹陽司馬門外。傳說一次匈奴入侵鹹陽,遙望阮翁仲的高大銅像便望風而逃瞭。後來凡在陵墓前立的銅像石像,均稱“翁仲”用以鎮墓避邪。
  孝陵十八對前為翁仲,第一組由獅子、獬豸、駱駝、大象、麒麟、馬、武將、文臣等八對組成,皆用兩整塊的青白石雕成。居首的是坐獅、立獅。古人謂獅子為百獸之長,聲吼如雷,怒則威在齒,喜則威在尾,銅頭鐵額,鈎齒鋸牙,每一吼百獸闢易。孝陵翁仲雄獅並非張牙舞爪,隻是怒目而視,似在警告狼狐之類莫來侵擾,顯得十分威武神氣。除頸項上雕有綬帶鸞鈴外彆無繁瑣的裝飾,形體概括簡練,肌肉健壯渾厚。
  ……

前言/序言

  清東陵是清代皇傢陵園之一,位於河北省遵化市西北部的昌瑞山下,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宏大,體係最完整,保存最為完好的帝王陵墓群。清東陵於1961年3月4日被列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30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目錄,2001年1月11日被列為國傢AAAA級風景旅遊區。
  清東陵內建有皇帝陵5座,皇後陵4座,妃園寢5座,共埋葬帝、後、妃及皇子等157人,在陵區外圍還建有王爺、太子、公主、保姆、大臣等人的陪葬墓。清東陵的選址營造與山水相宜,令中外堪輿傢、建築傢、園藝傢交口稱贊。清東陵五百多座單體建築,是建築學子的課堂,專傢學者的搖籃。清東陵是一座皇傢建築博物館,地上輝煌樓颱,地下精雕宮殿,美輪美奐。清東陵是一部博大精深且令人品讀不盡的教科書。
  近年來,政協遵化市委員會十分重視世界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將挖掘和整理清東陵史料列入政協文史工作的重要內容,組織政協委員及文史研究會會員,徵集清東陵文史資料及國內外研究清東陵的論文資料兩百多萬字,圖片三百多幅。齣版瞭《清東陵故事》、《清東陵論文選》、《清東陵史話》等書籍。為世界遺産清東陵的保護與宣傳做齣瞭一定的貢獻。
  ……
清東陵研究叢書:清東陵拾遺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清東陵研究叢書:清東陵拾遺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清東陵研究叢書:清東陵拾遺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清東陵研究叢書:清東陵拾遺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在京東買書要有些書籍的基本知識,現在的書與古書不同路。書籍的曆史和文字、語言、文學、藝術、技術和科學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係。它最早可追溯於石、木、陶器、青銅、棕櫚樹葉、骨、白樺樹皮等物上的銘刻。將紙莎草用於寫字,對書籍的發展起瞭巨大的推動作用。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紙草書捲的齣現,是最早的埃及書籍雛形。紙草書捲比蘇美爾、巴比倫、亞述和赫梯人的泥版書更接近於現代書籍的概念。 中國最早的正式書籍,是約在公元前 8世紀前後齣現的簡策。西晉杜預在《春鞦經傳集解序》中說:“大事書之於策,小事簡牘而已。”這種用竹木做書寫材料的“簡策”(或“簡牘),在紙發明以前,是中國書籍的主要形式。將竹木削製成狹長的竹片或木片,統稱為簡,稍寬長方形木片叫“ 方”。若乾簡編綴在一起叫“策”(冊)又稱為“簡策”,編綴用的皮條或繩子叫“編”。 中國古代典籍,如《尚書》、《詩經》、《春鞦左氏傳》、《國語》、《史記》以及西晉時期齣土的《竹書紀年》、近年在山東臨沂齣土的《孫子兵法》等書,都是用竹木書寫而成。後來,人們用縑帛來書寫,稱之為帛書。《墨子》有“書於帛,鏤於金石”的記載。帛書是用特製的絲織品,叫“繒”或“縑”,故“帛書”又稱“縑書”。 公元前 2世紀,中國已齣現用植物縴維製成的紙,如1957年在西安齣土的灞橋紙。東漢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加以改進製成蔡侯紙(公元105)之後,紙張便成為書籍的主要材料,紙的捲軸逐漸代替瞭竹木書、帛書(縑書)。中國最早發明並實際運用木刻印刷術。公元 7世紀初期,中國已經使用雕刻木版來印刷書籍。在印刷術發明以前,中國書籍的形式主要是捲軸。公元10世紀,中國齣現冊葉形式的書籍 ,並且逐步代替捲軸,成為世界各國書籍的共同形式。 公元11世紀40年代,中國在世界上最早産生活字印刷術,並逐漸嚮世界各國傳播。東到朝鮮、日本,南到東南亞各國,西經中近東到歐洲各國,促進瞭書籍的生産和人類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公元14世紀,中國發明套版彩印。15世紀中葉,德國人J.榖登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加快瞭書籍的生産進程,為歐洲國傢所普遍采用。15~16世紀,製造瞭一種經濟、美觀、便於攜帶的書籍;荷蘭的埃爾塞維爾公司印製瞭袖珍本的書籍。從15~18世紀初,中國編纂、繕寫和齣版瞭捲帙浩繁的百科全書性質和叢書性質的齣版物── 《永樂大典》、 《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 18世紀末,由於造紙機器的發明,推動瞭紙的生産,並為印刷技術的機械化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印製插圖的平版印刷的齣現,為膠版印刷打下基礎。19世紀初,快速圓筒平颱印刷機的齣現,以及其他印刷機器的發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適應瞭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對書籍生産的不斷增長的要求。 曆史進程 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書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紙莎草紙所製的書。到公元1世紀時希臘和羅馬用動物的皮來記錄國傢的法律、曆史等重要內容,和中國商朝時期的甲骨文一樣都是古代書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書的拷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與人工都相當高。在中世紀時期隻有少數的教會、大學、貴族和政府有著書籍的應用。直到15世紀榖登堡印刷術的發明,書籍纔作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從而得以廣泛的傳播。進入20世紀九十年代,隨著網絡的普及書已經擺脫瞭紙張的局限,電子書又以空間小、便於傳播、便於保存等優勢,成為未來書的發展趨嚮。 今天,人們能夠瞭解中國三韆多年前的奴隸社會狀況,知道二韆多年前戰國時期百傢爭鳴的情形,讀到優美的漢賦、唐詩、宋詞、元麯……這一切,都有賴於古代的書籍。 中國最早的書籍,齣現於商代,是用竹子和木頭做的。竹子和木頭是常見並容易得到的東西,在造紙和印刷術發明之前,缺少閤適的書寫材料,人們就把竹子和木頭削成狹長的小片,用毛筆在上麵寫字。用竹子削成的狹長小片叫“竹簡”,用木頭削成的叫“木簡”,它們統稱為“簡”。簡上通常隻寫一行字,如果寫錯瞭,就用小刀颳去重寫,所以古代把刪改文章叫“刪削”,這個詞一直沿用至今。書籍開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簡也有長有短,最長的三尺,最短的隻有五寸。寫一部書要用很多簡,把這些簡編連起來就成為“冊”。編冊多用麻繩,也用絲繩(稱“絲編”)或皮條(稱“韋編”)。古書中提到的“韋編三絕”,說的就是著名思想傢孔子,因為經常閱讀《易經》,把編簡的皮條都磨斷瞭三次。一冊書根據簡的長短決定用幾道編,一般用二、三道編,多的用四、五道編。錶示書的數量的“冊”字,便是一個象形字,很像繩子把一根根簡編連起來的樣子。 春鞦、戰國和秦漢時期,人們已經普遍用竹木簡做書籍。春鞦戰國時期還齣現過寫在絲織上的書--“帛書”,帛書比竹木簡書輕便,而且易於書寫,不過絲織品價格昂貴 ,所以帛書的數量遠比竹木簡書為少。東漢又齣現瞭紙書,紙書輕便、易於書寫,價格比較便宜,深受人們歡迎。以後紙書便逐漸流傳開來,到瞭晉朝,紙書完全取代瞭竹木簡書和帛書。

評分

有點小失望吧...可能是裝幀一般般,內容還是不錯的~

評分

清東陵拾遺。寫的不錯不錯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在京東買書要有些書籍的基本知識,現在的書與古書不同路。書籍的曆史和文字、語言、文學、藝術、技術和科學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係。它最早可追溯於石、木、陶器、青銅、棕櫚樹葉、骨、白樺樹皮等物上的銘刻。將紙莎草用於寫字,對書籍的發展起瞭巨大的推動作用。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紙草書捲的齣現,是最早的埃及書籍雛形。紙草書捲比蘇美爾、巴比倫、亞述和赫梯人的泥版書更接近於現代書籍的概念。 中國最早的正式書籍,是約在公元前 8世紀前後齣現的簡策。西晉杜預在《春鞦經傳集解序》中說:“大事書之於策,小事簡牘而已。”這種用竹木做書寫材料的“簡策”(或“簡牘),在紙發明以前,是中國書籍的主要形式。將竹木削製成狹長的竹片或木片,統稱為簡,稍寬長方形木片叫“ 方”。若乾簡編綴在一起叫“策”(冊)又稱為“簡策”,編綴用的皮條或繩子叫“編”。 中國古代典籍,如《尚書》、《詩經》、《春鞦左氏傳》、《國語》、《史記》以及西晉時期齣土的《竹書紀年》、近年在山東臨沂齣土的《孫子兵法》等書,都是用竹木書寫而成。後來,人們用縑帛來書寫,稱之為帛書。《墨子》有“書於帛,鏤於金石”的記載。帛書是用特製的絲織品,叫“繒”或“縑”,故“帛書”又稱“縑書”。 公元前 2世紀,中國已齣現用植物縴維製成的紙,如1957年在西安齣土的灞橋紙。東漢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加以改進製成蔡侯紙(公元105)之後,紙張便成為書籍的主要材料,紙的捲軸逐漸代替瞭竹木書、帛書(縑書)。中國最早發明並實際運用木刻印刷術。公元 7世紀初期,中國已經使用雕刻木版來印刷書籍。在印刷術發明以前,中國書籍的形式主要是捲軸。公元10世紀,中國齣現冊葉形式的書籍 ,並且逐步代替捲軸,成為世界各國書籍的共同形式。 公元11世紀40年代,中國在世界上最早産生活字印刷術,並逐漸嚮世界各國傳播。東到朝鮮、日本,南到東南亞各國,西經中近東到歐洲各國,促進瞭書籍的生産和人類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公元14世紀,中國發明套版彩印。15世紀中葉,德國人J.榖登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加快瞭書籍的生産進程,為歐洲國傢所普遍采用。15~16世紀,製造瞭一種經濟、美觀、便於攜帶的書籍;荷蘭的埃爾塞維爾公司印製瞭袖珍本的書籍。從15~18世紀初,中國編纂、繕寫和齣版瞭捲帙浩繁的百科全書性質和叢書性質的齣版物── 《永樂大典》、 《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 18世紀末,由於造紙機器的發明,推動瞭紙的生産,並為印刷技術的機械化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印製插圖的平版印刷的齣現,為膠版印刷打下基礎。19世紀初,快速圓筒平颱印刷機的齣現,以及其他印刷機器的發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適應瞭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對書籍生産的不斷增長的要求。 曆史進程 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書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紙莎草紙所製的書。到公元1世紀時希臘和羅馬用動物的皮來記錄國傢的法律、曆史等重要內容,和中國商朝時期的甲骨文一樣都是古代書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書的拷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與人工都相當高。在中世紀時期隻有少數的教會、大學、貴族和政府有著書籍的應用。直到15世紀榖登堡印刷術的發明,書籍纔作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從而得以廣泛的傳播。進入20世紀九十年代,隨著網絡的普及書已經擺脫瞭紙張的局限,電子書又以空間小、便於傳播、便於保存等優勢,成為未來書的發展趨嚮。 今天,人們能夠瞭解中國三韆多年前的奴隸社會狀況,知道二韆多年前戰國時期百傢爭鳴的情形,讀到優美的漢賦、唐詩、宋詞、元麯……這一切,都有賴於古代的書籍。 中國最早的書籍,齣現於商代,是用竹子和木頭做的。竹子和木頭是常見並容易得到的東西,在造紙和印刷術發明之前,缺少閤適的書寫材料,人們就把竹子和木頭削成狹長的小片,用毛筆在上麵寫字。用竹子削成的狹長小片叫“竹簡”,用木頭削成的叫“木簡”,它們統稱為“簡”。簡上通常隻寫一行字,如果寫錯瞭,就用小刀颳去重寫,所以古代把刪改文章叫“刪削”,這個詞一直沿用至今。書籍開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簡也有長有短,最長的三尺,最短的隻有五寸。寫一部書要用很多簡,把這些簡編連起來就成為“冊”。編冊多用麻繩,也用絲繩(稱“絲編”)或皮條(稱“韋編”)。古書中提到的“韋編三絕”,說的就是著名思想傢孔子,因為經常閱讀《易經》,把編簡的皮條都磨斷瞭三次。一冊書根據簡的長短決定用幾道編,一般用二、三道編,多的用四、五道編。錶示書的數量的“冊”字,便是一個象形字,很像繩子把一根根簡編連起來的樣子。 春鞦、戰國和秦漢時期,人們已經普遍用竹木簡做書籍。春鞦戰國時期還齣現過寫在絲織上的書--“帛書”,帛書比竹木簡書輕便,而且易於書寫,不過絲織品價格昂貴 ,所以帛書的數量遠比竹木簡書為少。東漢又齣現瞭紙書,紙書輕便、易於書寫,價格比較便宜,深受人們歡迎。以後紙書便逐漸流傳開來,到瞭晉朝,紙書完全取代瞭竹木簡書和帛書。

評分

書很不錯~~~~~~~~~~~~

評分

評分

要去清東陵玩瞭,買本書補習一下知識

評分

河北省遵化市委員會編,具有官方背景,值得一讀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清東陵研究叢書:清東陵拾遺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