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梦影(精装插图本)

幽梦影(精装插图本)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清] 张潮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09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14606522
版次:1
商品编码:1115051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幽梦一帘花影深,清风明月露天真。
  山川万物皆文史,阅尽沧桑自在身。
  一部才子之书,亦大思想家之书也,以风流为道学,寓教化于诙谐,言人之所不能言,道人之所未经道,一行一句,片玉碎金。周作人曾评《幽梦影》:是那样的旧,又是那样的新。如此奇书,怎能不让人拍案叫绝。
  《幽梦影(精装插图本)》一书的绝妙和可爱之处表现在:
  涉猎范围广博。它论花与美人,论闲与友,论书与读书,论一般生活,日月星辰,山川景物,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伦理道德,做人处世,大千世界一切有生命、无生命的事物,无不作为一种思想上的传达和转述。

内容简介

  《幽梦影》是清代文学家张潮所著的随笔体格言小品文集。其内容丰富,文笔优雅洒脱。天上地下、行云雨露、花鸟草木、湖光山色,看似信手拈来,娓娓侃谈,实则深蕴理趣,令人遐思。《幽梦影(精装插图本)》在写作的过程中即得到清初120余位大学者和艺术家的赞赏和评点,影响极大,意义深远!

作者简介

  张潮(1650~?),字山来,号心斋、三在道人,江南歙县(今属安徽)籍,江苏江都人。生于顺治八年。他是清代文学家、小说家、刻书家。康熙初岁贡,入资授翰林孔目。其著作等身,除《幽梦影》外,还撰有《花影词》、《心斋聊复集》、《奚囊寸锦》、《心斋诗集》、《鹿葱花馆诗钞》等。编印有《昭代丛书》、《檀几丛书》等。

目录

幽梦影序(一)
幽梦影序(二)
幽梦影序(三)
幽梦影序(四)
第一卷
第1则
第2则
第3则
第4则
第5则
第二卷
第6则
第7则
第8则
第9则
第10则
第三卷
第11则
第12则
第13则
第14则
第15则
第四卷
第16则
第17则
第18则
第19则
第五卷
第20则
第21则
第22则
第23则
第24则
第六卷
第25则
第26则
第27则
第28则
第29则
第七卷
第30则
第31则
第32则
第33则
第34则
第八卷
第35则
第36则
第37则
第38则
第九卷
第39则
第40则
第41则
第42则
第43则
第44则
第十卷
第45则
第46则
第47则
第48则
第49则
第50则
第十一卷
第51则
第52则
第53则
第54则
第55则
第56则
第十二卷
第57则
第58则
第59则
第60则
第61则
第十三卷
第62则
第63则
第64则
第65则
第66则
第十四卷
第67则
第68则
第69则
第70则
第71则
第十五卷
第72则
第73则
第74则
第75则
第76则
第十六卷
第77则
第78则
第79则
第80则
第81则
第82则
第十七卷
第83则
第84则
第85则
第86则
第87则
第十八卷
第88则
第89则
第90则
第91则
第92则
第十九卷
第93则
第94则
第95则
第96则
第97则
第二十卷
第98则
第99则
第100则
第101则
第102则
第二十一卷
第103则
第104则
第105则
第106则
第107则
第108则
第二十二卷
第109则
第110则
第111则
第112则
第113则
第二十三卷
第114则
第115则
第116则
第117则
第118则
第119则
第120则
第二十四卷
第121则
第122则
第123则
第124则
第125则
第126则
第二十五卷
第127则
第128则
第129则
第130则
第131则
第二十六卷
第132则
第133则
第134则
第135则
第136则
第137则
第二十七卷
第138则
第139则
第140则
第141则
第142则
第二十八卷
第143则
第144则
第145则
第146则
第147则
第二十九卷
第148则
第149则
第150则
第151则
第152则
第153则
第三十卷
第154则
第155则
第156则
第157则
第158则
第159则
第三十一卷
第160则
第161则
第162则
第163则
第164则
第165则
第三十二卷
第166则
第167则
第168则
第169则
第170则
第171则
第三十三卷
第172则
第173则
第174则
第175则
第176则
第177则
第三十四卷
第178则
第179则
第180则
第181则
第182则
第三十五卷
第183则
第184则
第185则
第186则
第187则
第188则
第三十六卷
第189则
第190则
第191则
第192则
第193则
第三十七卷
第194则
第195则
第196则
第197则
第198则
第199则
第三十八卷
第200则
第201则
第202则
第203则
第204则
第三十九卷
第205则
第206则
第207则
第208则
第209则
第四十卷
第210则
第211则
第212则
第213则
第214则
第四十一卷
第215则
第216则
第217则
第218则
第219则
幽梦影跋(一)
幽梦影跋(二)

精彩书摘

  第一卷
  第1则
  【原文】
  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物也。
  【原评】
  曹秋岳曰:可想见其南面百城时。
  庞笔奴曰:读《幽梦影》则春、夏、秋、冬,无时不宜。
  【译文】
  冬天适宜诵读经书,因为在冬天可以集中思想在经书里驰骋;夏天适合读史,因为夏天白日时间长,时间比较充足;秋季适宜读诸子百家,因为秋天秋高气爽,人的韵致比较特殊,这时可以领会诸子精神的实质;春天适宜读诗词文章,因为春天可以体会出诗文的生机和春天散发出来的欣欣向荣的景象。
  【评析】
  一年中的春夏秋冬皆适宜读书。作者认为冬季天寒地冻,不适宜走动,此时人的精神比较容易集中,而经书简奥深邃,读经书需要心平气和,仔细寻味,所以读经书的最佳时机是冬季。夏天的白日漫长,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细品,而史书记事,人事复杂,读史书需要仔细梳理思绪,所以夏季是读史的最佳时节。秋天云淡风轻,秋高气爽,人的思绪较为宁静,而诸子百家的派别、风格、思想都不同,读它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所以阅读诸子百家文最适宜的季节是秋季。春天生机勃勃,此时人们更容易敞开心扉,而诗词文赋属于文学创作,读它需要心领神会,所以春天读诗词最为适宜。在不同的时间,读者对文章的解读会不同,因为心境不同。所以,人需要选择在适宜的时间读恰当的书,这样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2则
  【原文】
  经传宜独坐读,史鉴宜与友共读。
  【原评】
  孙恺似曰:深得此中真趣,固难为不知者道。
  王景州曰:如无好友,即红友亦可。
  【译文】
  《诗》《书》《礼》《易》《春秋》等著作适合一个人时静静地阅读,而历史著作适合和知己一起阅读。
  【评析】
  提高品行首先是个人的事,而读圣人经传可修身养性,所以要独自细读;况且经传虽简约但深奥,想要懂得其精髓,需要仔细品读揣摩,所以必须独坐静读。而有时候读书是为了增长见闻、开阔心智,读史正能达到这个目的,但历史适宜与友人共读,因为如此可以避免由于个人阅历问题错误地解读繁杂的历史,彼此间相互启发与切磋,共进学问。
  经书类作品有着很高的文学造诣,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学著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应该细品当中的精髓,从中汲取有利的东西用于修身养性。因此,我们说经传类书籍适宜独自静坐时冥思品读。而读历史著作的重点则在于参悟圣人的道理,但史书的涉及范围甚广,不同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见解,想要挖掘文章中的精髓从而更深入了解作品的主旨,则更应该常与友人一同讨论研究。读书必须采用正确的方式,而不该只争取数量多,重要的是能获取其精华,如此这般,才能使自己摄取更多的知识。
  第3则
  【原文】
  无善无恶是圣人(如“帝力何有于我”、“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介不与,一介不取”之类),善多恶少是贤者(如颜子“不贰过,有不善未尝不知”、子路“人告有过则喜”之类),善少恶多是庸人,有恶无善是小人(其偶为善处,亦必有所为),有善无恶是仙佛(其所谓善,亦非吾儒之所谓善也)。
  【原评】
  黄九烟曰:今人“一介不与”者甚多,普天之下皆半边圣人也。“利之不庸”者亦复不少。
  江含徵曰:先恶后善是回头人,先善后恶是两截人。
  殷日戒曰:貌善而心恶者是奸人,亦当分别。
  冒青若曰:昔人云:“善可为而不可为。”唐解元诗云:“善亦懒为何况恶!”当于有无多少中,更进一层。
  【译文】
  没有做过善事也没有做过恶事的是具备极高品德的圣人;做善事多做恶少的是品质好、才能高的人;做善事少恶事多的人是最平常的庸俗之辈;只做恶事而不做善事的是不知廉耻的小人;只知道做善事而没有做过恶事的是神仙和具有善根的佛家。
  【评析】
  以做善事和做恶事来评判一个人的好坏,这是判断一个人的标准。人们每天都生活在人群之中,总是会出现某些不如人意的地方,这也许不是我们的目的,可是结果已经对别人造成好的或者不好的影响,这就将事情分清了善和恶的不同。
  在这则文字中,作者将做善事和恶事的人分成了不同的几种人。其实这一观点和现实中的许多例子是一致的。可是要成为圣人是一件非常难做到的事情。所以在生活中不需要每个人都是圣人,只要心存善念,不是为了一己私欲而损害其他人的利益的人就是好人。因为在这个尔虞我诈的社会,太多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顾一切,甚至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只要我们能为别人着想,那么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现在社会上有好多人为了社会上的贫困现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努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让我们为了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也是在做善事。
  第4则
  【原文】
  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桃以避秦人为知己,杏以董奉为知己,石以米颠为知己,荔枝以太真为知己,茶以卢仝、陆羽为知己,香草以灵均为知己,莼鲈以季鹰为知己,蕉以怀素为知己,瓜以邵平为知己,鸡以处宗为知己,鹅以右军为知己,鼓以祢衡为知己,琵琶以明妃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若松之于秦始,鹤之于卫懿,正所谓不可与作缘者也。
  【原评】
  查二瞻曰:此非松、鹤有求于秦始、卫懿,不幸为其所近,欲避之而不能耳。
  殷日戒曰:二君究非知松、鹤者,然亦无损其为松、鹤。
  周星远曰:鹤于卫懿,犹当感恩。至吕政五大夫之爵,直是唐突十八公耳。
  王名友曰:松遇封,鹤乘轩,还是知己。世间尚有松煮鹤者,此又秦、卫之罪人也。
  张竹坡曰:人中无知己,而下求于物,是物幸而人不幸矣。物不遇知己而滥用于人,是人快而物不快矣。可见知己之难,知其难方能知其乐。
  【译文】
  天下只要有一知己,就不会有遗憾了。不只人是这样,万物也是这样的。例如菊花把陶渊明视为知己,梅花把和靖视为知己,翠竹把子猷看做知己,杏树把董奉当做知己,莲花把濂溪视做知己,奇石将米芾当做知己,荔枝把杨贵妃视做知己,茶把卢仝、陆羽作为知己,香草把屈原作为知己,莼羹鲈脍把张翰视为知己,芭蕉把怀素视为知己,瓜把邵平视为知己,鸡把处宗视为知己,鹅把王羲之视为知己,芭蕉把王昭君视为知己。他们之间相互交定,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至于说像泰山松与秦始皇,春秋鹤与卫懿公那样就是彼此不能相交的缘故了。
  【评析】
  万事万物都是有灵性的,所以他们常被视作某人的知己。为了证实这个观点,文章列举了自然界中除了人之外许多有灵性的事物来阐释知己必须真心相惜这个道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知音的难得难觅。人世间从来都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满腹才气却因无人赏识而郁郁而终的人。
  更令他们慨叹的是,连动物植物都可以得到赏识,而自己作为有志有才之人却无法觅得知己,只能无所作为地度过一生。空有满腹经纶而找不到识珠之人,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更是统治者的悲哀。人与人间的结缘在于知遇,而知遇的前提是彼此的了解与信任,所以想要得到知音就必须相互信任。
  第5则
  【原文】
  为月忧云,为书忧蠹,为花忧风雨,为才子、佳人忧命薄,真是菩萨心肠。
  【原评】
  余淡心曰:洵如君言,亦安有乐时耶!
  孙松坪曰:所谓“君子有终身之忧”者耶!
  黄交三曰:“为才子、佳人忧命薄”一语,真令人泪湿青衫。
  张竹坡曰:第四忧,恐命薄者消受不起。
  竹坡又曰:江子此言,直是为自己忧蟹耳。
  江含徵曰:我读此书时,不免为蟹忧雾。
  尤悔庵曰:杞人忧天,嫠妇忧国,无乃类是。
  【译文】
  为明月担心被云彩遮蔽住,为书本担心被蛀虫咬坏,为鲜花担心被风雨摧残、毁坏,为才子佳人担心他们命运无常,确实是大慈大悲的菩萨心肠呀。
  【评析】
  月亮能不为云遮,长圆不缺;书本能不被虫蛀,历久弥新;花朵能不遭风雨摧残,四季留香;才子能施展雄才大略,佳人能花容长存,这些当然都是人人所愿的事情。但是月有阴晴圆缺是再正常不过的自然现象。过多地枉费心思去杞人忧天,不会使事情有任何改变。
  想要将问题缩小,最实际的方法是先多学习经验再进行一些弥补的工作,而不是一味地忧心却从不采取实际行动。如果仅是担心而不思考如何解决,就算被人称赞为菩萨心肠又有何用呢?
  ……

前言/序言

  幽梦影序(一)
  余穷经读史之余,好览稗官小说,自唐以来不下数百种。不但可以备考遗志,亦可以增长意识。如游名山大川者,必探断崖绝壑;玩乔松古柏者,必采秀草幽花。使耳目一新,襟情怡宕。此非头巾能戴、章句腐儒之所知也。
  故余于咏诗撰文之暇,笔录古轶事、今新闻,自少至老,杂著数十种。如《说史》、《说诗》、《党鉴》、《盈鉴》、《东山谈苑》、《汗青余语》、《砚林不妄语》、《述茶史补》、《四莲花斋杂录》、《曼翁漫录》、《禅林漫录》、《读史浮白集》、《古今书字辨讹》、《秋雪丛谈》、《金陵野抄》之类,虽未雕版问世,而友人借抄,几遍东南诸郡,直可傲子云而睨君山矣!
  天都张仲子心斋,家积缥缃,胸罗星宿,笔花缭绕,墨沈淋漓。其所著述,与余旗鼓相当,争奇斗富,如孙伯符与太史子义相遇于神亭;又如石崇、王恺击碎珊瑚时也。
  其《幽梦影》一书,尤多格言妙论。言人之所不能言,道人之所未经道。展味低徊,似餐帝浆沆瀣,听钧天之广乐,不知此身在下方尘世矣。至如:
  律己宜带秋气,处世宜带春气。
  婢可以当奴,奴不可以当婢。
  无损于世谓之善人,有害于世谓之恶人。
  寻乐境乃学仙,避苦境乃学佛。
  超超玄著,绝胜支许清谈。
  人当镂心铭肺,岂止佩韦书绅而已哉!
  曼持老人余怀广霞制

  幽梦影序(二)
  心斋所著书满家,皆含经咀史,自出机杼,卓然可传。是编是其一脔片羽,然三才之理,万物之情,古今人事之变,皆在是矣。
  顾题之以梦且影云者,吾闻海外有国焉。夜长而昼短,以昼之所为为幻,以梦之所遇为真;又闻人有恶其影而欲逃之者。然则梦也者,乃其所以为觉;影也者,乃其所以为形也耶?
  广叟辞之隐语,言无罪而闻足戒,是则心斋所为尽心焉者也。读是编也,其可以闻破梦之钟,而就阴以息影也夫!
  江东同学弟孙致弥题

  幽梦影序(三)
  张心斋先生,家自黄山,才奔陆海。丹榴赋就,锦月投怀;芍药辞成,敏花作馔。苏子瞻“十三楼外”,景物犹然;杜枚之“廿四桥头”,流风仍在。静能见性,洵哉人我不间而喜瞋不形!弱仅胜衣,或者清虚日来而滓秽日去。怜才惜玉,心是灵犀;绣腹锦胸,身同丹凤。花间选句,尽来珠玉之音;月下题词,已满珊瑚之笥。岂如兰台作赋,仅别东西;漆园著书,徒分内外而已哉!
  然而繁文艳语,止才子余能;而卓识奇思,诚词人本色。若夫舒性情而为著述,缘阅历以作篇章,清如梦室之钟,令人猛省;响若尼山之铎,别有深思。则《幽梦影》一书诚不能已于手舞足蹈、心旷神怡也!
  其云“益人谓善,害物谓恶”感仿佛乎外王内圣之言;又谓“律己宜秋,处世宜春”,亦陶溶乎诚意正心之旨。他如片花寸草,均有会心;遥水近山,不遗玄想。息机物外,古人之糟粕不论;信手拈时,造化之精微入悟。湖山乘兴,尽可投囊;风月维潭,兼供挥麈。金绳觉路,宏开入梦之毫;宝筏迷津,直渡文长之舌。以风流为道学,寓教化于诙谐。
  为色为空,知犹有这个在;如梦如影,且应做如是观。
  曼持老人余怀广霞制

  幽梦影序(四)
  记曰:“和顺积于中,英华发于外。”
  凡文人之立言,皆英华之发于外者也。无不本乎中之积,而适与其人肖焉。是故其人贤者,其言雅;其人哲者,其言快;其人高者,其言爽;其人达者,其言旷;其人奇者,其言创;其人韵者,其言多情思。张子所云:
  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
  正此意也。
  彼在昔立言之人,到今传者,岂徒传其言哉!传其人而已矣。今举集中之言,有快若并州之剪,有爽若哀家之梨,有雅若钧天之奏,有旷若空谷之音;创者则如新锦出机,多情则如游丝袅树。
  以为贤人可也,以为达人、奇人可也,以为哲人可也。譬之瀛洲之木,日中视之,一叶百形。
  张子以一人而兼众妙,其殆瀛木之影欤?
  然则阅乎此一编,不啻与张子晤对,罄彼我之怀!又奚俟梦中相寻,以致迷不知路,中道而返哉!
  同学弟松溪王 拜题

幽梦影(精装插图本)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幽梦影(精装插图本)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幽梦影(精装插图本)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幽梦影(精装插图本)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早就想买了,这次终于买到,回来慢慢看。

评分

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他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评分

618买了好多好多的书,家里一堆一堆的都来不及拆

评分

书很好,活动买的,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好书,超赞,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好书,超赞,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好书,超赞,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故事很像聊斋之类的,都有美艳的女子,或精怪,或鬼魂,或为执念,或为报恩,只是男主角不是中国小说的书生,都是日本武士,而作者小泉八云不是日本人,居然是个希腊人。书很好,线装,纸张舒服,字偏小,但却更显精致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幽梦影(精装插图本)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