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工业自动控制系统历史
1.1.1 模拟仪表控制系统
1.1.2 直接数字控制系统
1.1.3 集散控制系统
1.1.4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1.2 工业控制网络特点
1.3 传统控制网络——现场总线
1.3.1 现场总线的定义
1.3.2 现场总线的发展历程
1.3.3 工业控制网络国际标准
1.4 现代控制网络——工业以太网
1.4.1 工业以太网定义
1.4.2 工业以太网的发展历程
1.4.3 工业以太网的特点
1.4.4 工业以太网的标准
1.4.5 工业以太网的发展前景
1.5 常用工业控制网络介绍
1.5.1 基金会现场总线(FF)
1.5.2 PROFIBUS
1.5.3 CIP
1.5.4 Modbus
1.5.5 CAN总线
1.5.6 LonWorks
1.6 工业控制网络发展趋势
第2章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基础
2.1 数据通信系统概述
2.1.1 数据通信系统组成
2.1.2 数据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2.2 数据编码技术
2.2.1 数字数据的模拟信号编码
2.2.2 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
2.2.3 数据同步方式
2.3 传输差错及其检测
2.3.1 奇偶校验码
2.3.2 校验和
2.3.3 循环冗余校验码
2.4 工业控制网络的节点
2.4.1 可编程控制器
2.4.2 传感器与变送器
2.4.3 执行器与驱动器
2.4.4 人机界面
2.4.5 网络互连设备
2.5 通信传输介质
2.5.1 双绞线
2.5.2 同轴电缆
2.5.3 光纤
2.5.4 无线传输介质
2.6 网络拓扑结构
2.6.1 星型拓扑
2.6.2 总线型拓扑
2.6.3 环型拓扑
2.6.4 树型拓扑
2.7 网络传输介质的访问控制方式
2.7.1 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
2.7.2 令牌访问控制方式
2.7.3 时分复用
2.7.4 轮询
2.7.5 集总帧方式
2.8 OSI参考模型
2.8.1 OSI参考模型简介
2.8.2 OSI参考模型的功能划分
2.8.3 几种典型控制网络的通信模型
第3章 Modbus现场总线
3.1 概述
3.1.1 Modbus的特点
3.1.2 Modbus的通信模型
3.1.3 通用Modbus帧
3.1.4 Modbus通信原理
3.2 Modbus物理层
3.2.1 RS-232接口标准
3.2.2 RS-485接口标准
3.3 Modbus串行链路层标准
3.3.1 Modbus的传输模式
3.3.2 Modbus差错检验
3.3.3 Modbus的功能码
3.3.4 Modbus协议编程实现
3.4 台达工业自动化设备
3.4.1 台达PLC简介
3.4.2 台达触摸屏
3.4.3 台达变频器
3.5 Modbus系统组态
3.5.1 WPLSoft软件介绍
3.5.2 ScreenEditor软件介绍
3.5.3 PLC与变频器Modbus通信
实验1Modbus网络系统设计
第4章 PROFIBUS现场总线
4.1 PROFIBUS概述
4.1.1 PROFIBUS简介
4.1.2 PROFIBUS的通信参考模型
4.1.3 PROFIBUS的家族成员
4.2 PROFIBUS-DP的通信协议
4.2.1 PROFIBUS-DP的物理层
4.2.2 PROFIBUS-DP的数据链路层
4.2.3 PROFIBUS-DP的用户层
4.3 PROFIBUS-DP设备简介
4.3.1 西门子S7-300PLC
4.3.2 远程I/O
4.3.3 西门子触摸屏TP177B
4.4 PROFIBUS-DP系统
4.4.1 STEP7软件介绍
4.4.2 WinCCflexible软件介绍
4.4.3 PROFIBUS-DP系统组态
实验2PROFIBUS系统设计
第5章 CAN总线
5.1 CAN总线特点
5.2 CAN总线通信模型
5.2.1 CAN总线的物理层
5.2.2 CAN总线的数据链路层
5.3 CAN总线帧结构
5.3.1 数据帧
5.3.2 远程帧
5.3.3 出错帧
5.3.4 超载帧
5.3.5 帧间空间
5.4 CAN总线的错误处理机制
5.4.1 错误类型
5.4.2 错误界定规则
5.5 SJA1000CAN控制器
5.5.1 SJA1000引脚功能
5.5.2 SJA1000内部功能结构
5.5.3 SJA1000内部存储区分配
5.5.4 SJA1000寄存器功能
5.6 CAN总线收发器PCA82C
5.6.1 PCA82C250引脚功能
5.6.2 PCA82C250内部功能结构
5.6.3 PCA82C250的工作模式
5.7 CAN总线节点设计
5.7.1 CAN总线节点的硬件设计
5.7.2 CAN总线节点的软件设计
实验3CAN总线节点一对一通信实验
第6章 DeviceNet现场总线
6.1 DeviceNet概述
6.1.1 设备级的网络
6.1.2 DeviceNet的特性
6.1.3 DeviceNet的通信模式
6.2 DeviceNet通信模型
6.2.1 DeviceNet的物理层
6.2.2 DeviceNet的数据链路层
6.2.3 DeviceNet的应用层
6.3 DeviceNet设备描述
6.3.1 DeviceNet设备的对象模型
6.3.2 DeviceNet设备的对象描述
6.3.3 DeviceNet设备组态的数据源
6.4 DeviceNet连接
6.4.1 重复MACID检测
6.4.2 建立连接
6.4.3 DeviceNet预定义主从连接组
6.4.4 预定义主从连接的工作过程
6.5 预定义主从连接实例
6.5.1 显示信息连接
6.5.2 轮询连接
6.5.3 位选通连接
6.5.4 状态变化连接/循环连接
6.5.5 多点轮询连接
6.6 台达DeviceNet设备简介
6.6.1 台达DNET扫描模块
6.6.2 台达DeviceNet远程IO适配模块
6.6.3 DeviceNet通讯转换模块
6.7 台达DeviceNet系统组态
6.7.1 DeviceNetBuilder软件介绍
6.7.2 DeviceNet应用案例
实验4DeviceNet系统设计实验
第7章 CANopen现场总线
7.1 CANopen概述
7.1.1 CANopen的发展
7.1.2 CANopen的特性
7.2 CANopen通信模型
7.2.1 CANopen的物理层
7.2.2 CANopen的数据链路层
7.2.3 CANopen的应用层
7.3 台达CANopen设备简介
7.3.1 台达CANopen扫描模块
7.3.2 台达CANopen从站通信转换模块
7.4 台达CANopen系统组态
7.4.1 CANopen模块设置介绍
7.4.2 CANopen应用案例
实验5CANopen系统设计实验
第8章 工业以太网
8.1 工业以太网简介
8.1.1 以太网与工业以太网
8.1.2 工业以太网的环境适应问题
8.1.3 以太网通信的非确定性问题
8.1.4 实时以太网
8.2 EPA
8.2.1 EPA的主要特点
8.2.2 EPA的通信协议模型
8.2.3 EPA的网络结构
8.3 PROFINET
8.3.1 PROFINET技术的起源
8.3.2 PROFINET的主要技术特点
8.3.3 PROFINET通信
8.3.4 PROFINET与其他现场总线系统的集成
8.4 HSE
8.4.1 HSE的系统结构
8.4.2 HSE与现场设备间的通信
8.4.3 HSE的柔性功能块
8.4.4 HSE的链接设备
8.5 Ethernet/IP
8.5.1 Ethernet/IP概述
8.5.2 Ethernet/IP的报文种类
8.5.3 基于Ethernet/IP的工业以太网组网
8.6 ModbusTCP
8.6.1 ModbusTCP概述
8.6.2 ModbusTCP应用数据单元
8.6.3 Modbus-RTPS
8.7 台达工业以太网设备简介
8.7.1 台达工业以太网通信模块
8.7.2 台达工业以太网远程I/O模块
8.7.3 台达工业以太网交换机
8.8 台达工业以太网系统组态
8.8.1 DCISoft软件介绍
8.8.2 工业以太网应用案例
实验6工业以太网系统设计实验
附录A ASCII码表
附录B CAN总线节点一对一通信参考程序
参考文献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的脑海中浮现的是各种传感器、执行器和中央控制器的画面,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连接。然而,翻开书页,我发现它并没有直接描绘出这样一幅全景图。相反,它更像是在解剖“通信的原子”。书中深入探讨了“电信号”的本质,它如何被调制、解调,以及在传输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干扰。我读到关于不同调制方式的详细介绍,例如幅度调制、频率调制和相位调制,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接着,书中转向了“数字信号”的处理,如何将连续的模拟信号离散化,并为每一个离散点分配一个数值。我看到关于采样率、量化位数等关键参数的讨论,以及它们对数据精度的影响。我还对书中关于“纠错码”的讲解印象深刻,理解了如何在信号中加入冗余信息,以便在接收端检测并修复传输错误。这本书并没有直接告诉我“工业控制网络”的架构,而是通过对“信息传递的微观层面”进行细致的剖析,让我认识到,即使是再复杂的网络,其最终也都是由这些最基础的信号和数据处理环节构成的。它让我对“信息”这个抽象的概念有了更具体的理解,也对“如何让信息在不同载体间忠实传递”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能让我立刻感受到“科技赋能”的读物,能够看到各种智能设备如何协同工作,实现生产效率的飞跃。然而,我翻了翻,内容似乎更偏向于对“连接”本身的研究。它不是在描绘一个高度自动化的未来场景,而是在深入剖析“连接”的“物理基础”和“逻辑规则”。书中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介绍不同种类的线缆、连接器以及它们的物理特性,比如抗干扰能力、传输损耗等,这些都是我之前从未细想过的。我注意到书中有一部分内容详细讲解了信号的编码和解码过程,如何将高层指令转化为低层的二进制比特流,又如何将这些比特流重新解析成有意义的信息。这部分内容让我理解到,即使是最简单的指令,背后也隐藏着一套精密的数学模型和算法。接着,我看到了关于数据帧的结构分析,每个字节的含义,校验位的计算方式,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手段来检测和纠正传输错误。这本书没有直接给出“最优解决方案”,而是强调了“原理”的重要性。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智能”和“自动化”,很大程度上都建立在对这些基础连接和通信原理的深刻理解之上。它不是一本“站在云端”的书,而是“脚踏实地”地去探究“如何让机器说话,如何让信息流动”的根本问题。
评分一本封面设计朴实无华的书,厚度适中,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似乎预示着其内容的扎实。我带着一种探索未知的期待翻开了第一页,然而,书中并没有像我预期的那样,直接铺展开一段关于未来工业发展宏大叙事的开篇,也没有直接抛出一些令人惊叹的科技名词来吸引眼球。相反,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循序渐进地讲解着最基础的原理。它不是那种试图用华丽辞藻或前沿概念来包装的读物,而是沉浸在具体实践和细节之中。我读到关于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它们如何捕捉环境中的物理量,又如何将这些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息,这个过程的严谨和精密让我印象深刻。接着,书里详细描述了不同类型的数据传输协议,从最基础的串行通信到更复杂的网络协议,每一个细节都力求清晰。它没有回避那些看似枯燥的技术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辅以大量的图示和表格,将复杂的概念一一拆解。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信号处理和滤波的部分感到好奇,理解了这些看似微小的技术是如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对于整个工业系统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这本书并没有直接告诉我“工业控制网络”究竟是什么,而是通过对组成它的每一个“细胞”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让我逐渐勾勒出它的轮廓。它更像是一本详尽的“工具书”,而不是一本“说明书”,需要读者主动去思考,去联想,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框架。
评分带着对“工业”的理解,我本以为这本书会充斥着关于机械臂、PLC、SCADA系统等专业术语,以及它们如何通过某种“网络”相互协作。但实际阅读体验却让我颇为意外。书的内容更像是在探索“如何让两个独立的实体‘达成共识’,并‘协同工作’”。它并没有直接提及“工业”场景,而是从更普适的“通信原理”入手。我读到关于“握手协议”的详细描述,两个设备如何首先建立联系,并确认彼此的身份和通信能力。接着,书中深入讲解了“状态机”的概念,一个设备如何根据接收到的不同信息,改变自身的状态,并执行相应的动作。我看到了关于“轮询”和“中断”两种通信机制的比较,以及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我还对书中关于“并发控制”的讨论感到新奇,理解了当多个设备同时尝试访问同一资源时,如何通过一定的规则来避免冲突。这本书并没有直接告诉我“工业控制网络”具体是怎样的,而是通过阐述“个体间的协调与合作”的通用逻辑,让我得以窥见“网络”的本质。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分布式系统协作理论”的科普读物,让我对“如何让一群独立的个体形成一个有组织的整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我抱着对“网络”这个词的直观理解,期待看到关于各种网络拓扑结构、通信协议以及安全性的讨论。然而,这本书的切入点似乎有些不同。它并没有直接展开介绍“网络”的宏观概念,而是从“如何让一个设备‘知道’另一个设备是谁,以及如何‘发送’信息给它”这样非常基础的问题开始。我读到关于寻址机制的详细阐述,不同类型的地址是如何分配和使用的,以及它们在网络中的作用。书中还花了很多时间去解释“数据包”的概念,它的组成部分,以及它是如何在网络中“旅行”的。我看到了关于“路由”的初步概念,信息是如何根据目标地址找到“最佳路径”的。尽管书中并没有使用“工业控制网络”这个词汇,但它所描述的“设备间通信”的种种细节,无疑是构成任何网络的基础。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通信时序”的描述感到着迷,理解了不同设备之间如何通过精确的时间同步来协调动作,避免信息冲突。这本书并没有直接告诉我“工业控制网络”能做什么,而是让我理解了“网络”之所以能够存在的“基本运作方式”。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网络沟通学”的入门读物,让我对“信息如何在不同实体间传递”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
评分哥古古怪怪古古怪怪哈哈哈
评分《工业控制网络》介绍了工业控制网络的特点、发展历程、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重点介绍了Modbus、PROFIBUS、CAN、DeviceNet及CANopen等现场总线技术,还介绍了EPA、PROFINET、HSE、Ethernet/IP及ModbusTCP等工业以太网技术,并结合台达工业自动化产品有针对性地安排了大量工业控制网络应用案例和实验内容,着重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工业控制网络》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仪器仪表、计算机、机械电子、汽车电子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评分教材,书内容很差。不推荐。。。
评分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都有一个相同的爱好-------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每个人都做过的事情,有许多人爱书如宝,手不释卷,因为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那么,读书有哪些好处呢?1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量.多读一些好书,能让我们了解许多科学知识.2读书可以让我们拥有"千里眼".俗话说的好"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多读一些书,能通古今,通四方,很多事都可以未卜先知.3读书可以让我们励志.读一些有关历史的书籍,可以激起我们的爱国热情.4读书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读一些有关写作方面的书籍,能使我们改正作文中的一些不足,从而提高了我们的习作水平.读书的好处还有一点,就是为我们以后的生活做准备.读书的好处很多。
评分在蔡骏的精心构思之下,他笔下的诸多经典场景与人物悉数登场。随着主人公少年司望神秘的复仇行动展开,一宗宗悬而未决的案件逐一明朗,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纠葛由此而生,人物的命运与人性的复杂交织成一首激荡的交响曲!《生死河》深入罪犯的精神世界,探索杀人犯罪的社会原因,揭示社会矛盾和黑暗现象。情节曲折,环环相扣,耐人寻味。在保留严密推理的基础上,重视挖掘案情发生的动机,追究犯罪的社会原因。《生死河》中激情澎湃的情节设置、严谨细密的解谜手法,充满忧患反思的作家良知以及对社会变迁的敏锐观察使得这部作品成为华语悬疑文学划时代性作品。“即使对世界感到绝望,所有人都抛弃了你,但还是要活着!因为最爱你的人说:你必须等待我长大!”这一悲伤的主题完美阐释了“大时代”里凄凉的“小命运”!人物的命运和人性的复杂,仿佛海上的冰山,慢慢浮现!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悬疑小说,而是一部展现广阔社会和复杂人性的文学作品!极具创意的故事构思,跨越前生今世的神秘凶案,再现波云诡谲的时代记忆 这次赶上京东满150返还50的促销活动,每一本书都包装的很完整,用塑料套子塑封好的,保证了书籍的整洁完整不破损,打开来看,印刷很清晰,一看就是正品书,没有错别字,而且字体印刷很大,排版也排的很合理,看着不伤眼睛,纸张质量也相当的好,总之,以低价来买一本质量好的正版书,绝对是上算的。多读书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养,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古人读书的目的功利性比较强,现代人就不一定了,除了工作学习上的需要,给自己充充电占了一大部分,毕竟,人的一生很短,书中的东西很精彩,如果我们不能延展生命的长度,那么,就多少读一点书,来拓宽生命的宽度,好的书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多读书,可以使人变得更加聪明更加理性,遇到问题可以很好的独立解决,这样的话,又使得你在人生的道路上多漫出了一步,多读书,能使人的心情变得愉快起来,所以说,读书不但可以增长知识,而且还是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作为一个人,应该在空闲时刻多读书,不管年龄大小,读书对人有好处,读书可以养性,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变得更加温文尔雅,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慢慢变得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读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反复阅读,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
评分可以
评分书质量一般,凑合看,内容也还行吧
评分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孩子连最基本的教育都没办法享受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