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增订本的反馈来看,这次的修改主要集中在对当代社会新现象的外来词汇的补充和解释上,这一点我个人给予高度评价。虽然全书基调依然是学术性的,但作者显然注意到了时代的脉搏,试图将传统的词源学研究与快速变化的现代语言现实对接起来。例如,书中收录了一些关于特定技术领域,如早期摄影、交通工具命名中外来词的讨论,这些内容在旧版中可能相对薄弱。阅读这些部分时,我感觉作者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梭于古老的语言文献与眼前的电子屏幕之间。虽然我依然认为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和语言学常识,但对于那些愿意投入精力去深入了解汉语“外来基因”的爱好者来说,它无疑是一部不可替代的宝库。它提供的不仅仅是词汇的释义,更是一种理解文化交流复杂性的思维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米黄色的纸张给人一种古典的、仿佛刚从旧书店里淘出来的感觉。内容上,我原本期待它能像一本词典那样,详尽地罗列出所有汉语音译、意译的外来词及其出处。然而,实际阅读下来,我发现它更像是一部深入探讨语言演变史的学术著作。作者并没有满足于简单的词汇收集,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剖析“外来词”这个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被如何定义和对待。比如,关于近代以来“西学东渐”过程中,那些从日语、德语、英语等语言中涌入的政治术语和科学词汇,书里对它们进入汉语的路径、被接受的过程,甚至是在本土化过程中发生的语义漂移,都有非常细致的考证。我特别欣赏其中对比分析不同译法的章节,那种对语言精准性的执着追求,让我这个对语言学有兴趣的普通读者也看得津津有味,虽然有些专业术语需要我反复查阅才能完全理解。总的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让你看到一个个陌生的外来词是如何被汉语这张巨大的网所捕获、消化,并最终成为我们日常用语的一部分的。它教人思考的不是“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而是“这个词是如何成为这个意思的”。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印象深刻,它并非简单地按照字母顺序或词性来排列外来词,而是采取了一种“主题式”的归类方法。比如,专门有一章讨论的是与“政治制度”相关的外来词汇,另一章则聚焦于“生活物质”领域的词汇。这种分类方式极大地帮助读者理解,特定类型的文化交流是如何催生特定类型的语言借用的。通过这种组织方式,作者巧妙地将语言学研究和文化人类学观察结合了起来。我特别留意了关于“中国化外来词”的那一部分,书中探讨了许多我们现在完全不认为是外来词的日常用语,它们是如何潜移默化地融入汉语,以至于我们几乎忘记了它们的“异乡血统”。这种“洗白”的过程,是语言生命力的体现,也是本书最引人入胜的议题之一。它让我对身边每一个最普通的词语都产生了敬畏之心,明白了语言的演变是一场漫长而充满智慧的妥协与融合。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可以说是非常“克制”和“严谨”。它完全没有一般科普读物那种轻快活泼的语调,更像是大学课堂上的讲稿,每一个论断都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之上。对于非专业读者而言,这可能是个挑战,因为书里充满了对词源的追溯、对语料的引用,以及对不同语言学派观点的梳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种密度极高的信息输入。不过,一旦你沉下心来,就会发现这种严谨性带来了极高的可靠性。比如,书中有一段专门分析了“咖啡”这个词从最初被记录下来的几种不同写法,到最后固定下来的演变过程,其中涉及到了早期贸易路线和文化接触点的影响。这种层层剥茧的分析,远比简单地告诉我们“咖啡是外来词”要来得深刻得多。它不是一本用来快速消遣的书,更像是一本需要带着笔记和耐心去细细品味的案头工具书,适合那些真正想探究语言底层逻辑的人。
评分拿到这本增订本后,我立刻翻阅了目录,想看看这次修订增加了哪些新内容。老实说,对于那些期待看到大量关于互联网新词或当代流行语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要稍微让他们失望一点。它的重点似乎依然放在了那些已经相对稳定下来,并且在汉语发展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词汇群上,比如佛教用语、近代科学名词,以及一些早期商业活动中引入的词汇。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是其中关于“音译与意译的拉锯战”的论述。作者非常精彩地展示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语言政策是如何影响词汇选择的。例如,在某一特定历史阶段,官方倾向于使用纯粹的汉字组合来表达外来概念,而到了另一个阶段,为了追求发音的准确性,音译词又大行其道。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让你意识到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许多词语,背后都曾有过激烈的“身份认同”斗争。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合上书本,回想一下我平时说话时有没有下意识地使用那些已经被完全“去外来化”的词汇,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非常有趣。
评分正版高清书籍质量过得去内容好
评分可以和高名凯先生的书配合使用~~
评分1)只借书写形式不借读音:典型的是日借词,如我们经常提到的“场合”、“积极”、“劳动”等等都是从日语借用过来的。
评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密,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汉语外来词也不断向前发展,新的外来词不断涌现,如克隆、因特网、雅思、博客、WTO、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这一时期汉语外来词发展的最显著特点是外来字母词大量出现,快速发展,如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卡拉OK、GRE,90年代出现的BP机、BBS,2000年之后出现的ATM机、PK。
评分正版好书,值得信赖,非常满意。
评分好快好快好快啊!帮老师买的。点赞!
评分2音译+类名: 芭蕾舞、卡车、吉普车。
评分首先,考察词语搭配变化是观察语言史的一个角度。语言的变化表现在语音、语法、词汇等诸多方面,词语搭配变化是语言变化的客观存在,对这一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进行探讨,无疑是有意义的。从词汇史的角度来说,本书对词语搭配变化的考察不仅注意单个词的变化,也注意词语之间关系的变化;从语法的角度来说,对词语搭配变化的考察既注意语法规律的变化,同时也兼顾到每个词的语法功能的变化。例如,饮食类动词中,“饮”、“食”、“饭”三词在上古都具有使动意义,可以带表示施动关系的对象宾语,本书通过观察这三个词与表示施动关系的对象宾语搭配的历时演变情况,大致勾勒了这三个词使动意义由盛到衰的过程,即:魏晋南北朝时期“饮”、“食”、“饭”三词之中,只有“饮”的使动意义保留至今,但仅限于带动物名词宾语;“食”、“饭”的使动意义在实际口语中明显地衰微了(111—175页)。
评分京东商城购书快捷,服务态度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