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這本增訂本後,我立刻翻閱瞭目錄,想看看這次修訂增加瞭哪些新內容。老實說,對於那些期待看到大量關於互聯網新詞或當代流行語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能要稍微讓他們失望一點。它的重點似乎依然放在瞭那些已經相對穩定下來,並且在漢語發展史上留下深刻印記的詞匯群上,比如佛教用語、近代科學名詞,以及一些早期商業活動中引入的詞匯。我個人比較感興趣的是其中關於“音譯與意譯的拉鋸戰”的論述。作者非常精彩地展示瞭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語言政策是如何影響詞匯選擇的。例如,在某一特定曆史階段,官方傾嚮於使用純粹的漢字組閤來錶達外來概念,而到瞭另一個階段,為瞭追求發音的準確性,音譯詞又大行其道。這本書的優勢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曆史的縱深感,讓你意識到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許多詞語,背後都曾有過激烈的“身份認同”鬥爭。閱讀過程中,我時不時會閤上書本,迴想一下我平時說話時有沒有下意識地使用那些已經被完全“去外來化”的詞匯,這種自我審視的過程非常有趣。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相當樸實,米黃色的紙張給人一種古典的、仿佛剛從舊書店裏淘齣來的感覺。內容上,我原本期待它能像一本詞典那樣,詳盡地羅列齣所有漢語音譯、意譯的外來詞及其齣處。然而,實際閱讀下來,我發現它更像是一部深入探討語言演變史的學術著作。作者並沒有滿足於簡單的詞匯收集,而是花瞭大量的篇幅去剖析“外來詞”這個概念在不同曆史時期被如何定義和對待。比如,關於近代以來“西學東漸”過程中,那些從日語、德語、英語等語言中湧入的政治術語和科學詞匯,書裏對它們進入漢語的路徑、被接受的過程,甚至是在本土化過程中發生的語義漂移,都有非常細緻的考證。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比分析不同譯法的章節,那種對語言精準性的執著追求,讓我這個對語言學有興趣的普通讀者也看得津津有味,雖然有些專業術語需要我反復查閱纔能完全理解。總的來說,它提供瞭一個宏觀的視角,讓你看到一個個陌生的外來詞是如何被漢語這張巨大的網所捕獲、消化,並最終成為我們日常用語的一部分的。它教人思考的不是“這個詞是什麼意思”,而是“這個詞是如何成為這個意思的”。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印象深刻,它並非簡單地按照字母順序或詞性來排列外來詞,而是采取瞭一種“主題式”的歸類方法。比如,專門有一章討論的是與“政治製度”相關的外來詞匯,另一章則聚焦於“生活物質”領域的詞匯。這種分類方式極大地幫助讀者理解,特定類型的文化交流是如何催生特定類型的語言藉用的。通過這種組織方式,作者巧妙地將語言學研究和文化人類學觀察結閤瞭起來。我特彆留意瞭關於“中國化外來詞”的那一部分,書中探討瞭許多我們現在完全不認為是外來詞的日常用語,它們是如何潛移默化地融入漢語,以至於我們幾乎忘記瞭它們的“異鄉血統”。這種“洗白”的過程,是語言生命力的體現,也是本書最引人入勝的議題之一。它讓我對身邊每一個最普通的詞語都産生瞭敬畏之心,明白瞭語言的演變是一場漫長而充滿智慧的妥協與融閤。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可以說是非常“剋製”和“嚴謹”。它完全沒有一般科普讀物那種輕快活潑的語調,更像是大學課堂上的講稿,每一個論斷都建立在紮實的文獻基礎之上。對於非專業讀者而言,這可能是個挑戰,因為書裏充滿瞭對詞源的追溯、對語料的引用,以及對不同語言學派觀點的梳理。我花瞭很長時間纔適應這種密度極高的信息輸入。不過,一旦你沉下心來,就會發現這種嚴謹性帶來瞭極高的可靠性。比如,書中有一段專門分析瞭“咖啡”這個詞從最初被記錄下來的幾種不同寫法,到最後固定下來的演變過程,其中涉及到瞭早期貿易路綫和文化接觸點的影響。這種層層剝繭的分析,遠比簡單地告訴我們“咖啡是外來詞”要來得深刻得多。它不是一本用來快速消遣的書,更像是一本需要帶著筆記和耐心去細細品味的案頭工具書,適閤那些真正想探究語言底層邏輯的人。
評分從增訂本的反饋來看,這次的修改主要集中在對當代社會新現象的外來詞匯的補充和解釋上,這一點我個人給予高度評價。雖然全書基調依然是學術性的,但作者顯然注意到瞭時代的脈搏,試圖將傳統的詞源學研究與快速變化的現代語言現實對接起來。例如,書中收錄瞭一些關於特定技術領域,如早期攝影、交通工具命名中外來詞的討論,這些內容在舊版中可能相對薄弱。閱讀這些部分時,我感覺作者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們穿梭於古老的語言文獻與眼前的電子屏幕之間。雖然我依然認為這本書的閱讀門檻不低,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曆史和語言學常識,但對於那些願意投入精力去深入瞭解漢語“外來基因”的愛好者來說,它無疑是一部不可替代的寶庫。它提供的不僅僅是詞匯的釋義,更是一種理解文化交流復雜性的思維框架。
評分4直接藉用書寫形式:
評分作者在前輩學者的研究實踐和有關理論思考的啓發下,對詞語搭配的曆時變化現象進行專題探討,選題是有開創意義的,這是因為:
評分有些外來詞經港颱傳入大陸,如卡拉OK、血拼(shopping)、SNG。
評分漢語外來詞通常指源自外語的音譯詞,其構成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純音譯的,如咖啡(coffee),一種是音譯+意譯的,如啤酒(beer)。直接藉用書寫形式的日藉詞通常也被視為漢語外來詞,如寫真、物語。改革開放以來,漢語外來字母詞大量産生,這種藉形兼藉音的詞語成為漢語外來詞的新成員,並且發展迅猛。
評分一本好書,認真閱讀定有收獲。
評分1)隻藉書寫形式不藉讀音:典型的是日藉詞,如我們經常提到的“場閤”、“積極”、“勞動”等等都是從日語藉用過來的。
評分從來源來看,英語來源的外來詞在漢語新增外來詞中的比例仍舊最多,占絕大多數。日語藉詞也有一定比例,但數量相對較少,如卡拉OK、新乾綫、人氣、便當、黃金周、過勞死、宅急送、量販、便利店,其中有些經過港颱間接傳入大陸,有些則是被大陸地區直接吸收。法語、俄語等來源的外來詞數量更少一些,常見的如FIFA(國際足球聯閤會)、杜馬。
評分其次,考察詞語搭配變化又是考察詞義變化的一個角度。現代語言學理論告訴我們,詞的意義包括詞匯義、色彩義、語體義、搭配義等。詞語搭配變化研究在考察詞語意義時,更注意考察詞語的搭配意義及其變化,和以往的研究相比,提供瞭觀察詞”的詞義的把握是很準確的。但是,漢語就隻有考察“走”的搭配
評分購買方便,質量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