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文章讲话》共收录10篇文章,前七篇是1935-1937年在《中学生》杂志《文章偶话》栏目中连载的;后三篇是夏先生利用1937年暑假赶写的。书中两位先生以名家名篇为例,解答了文章写作的各方面问题,对于如何安排文章中的对话、如何通过文章表情达意、如何写文章才有气势、如何用文字表现动态和静态,以及阅读什么、怎么阅读等青少年写作过程中都会遇见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意见。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写作学』是每个大学中文系都开的课。讲义内容大同小异,搬到中小学来用,方凿圆枘,有生搬硬套之弊。而坊间教中小学生做作文的书已泛滥成灾,我看好叶圣陶和夏丐尊在30年代写的杰文章讲话》,虽是薄薄的小册子,但都说到根子上,说到点子上,远胜那些大部头的专门论著。教学生写文章,明白这些基本的道理就行了。
——商友敬
目录
陈序
自序
句读和段落
开头和结尾
句子的安排
文章的省略
文章中的会话
文章的静境
文章的动态
所谓文气
意念的表出
感慨及其发抒的法式
后记
精彩书摘
写一篇文章,预备给人家看,这和当众演说很相像,和信口漫谈却不同。当众演说,无论是发一番议论或者讲一个故事,总得认定中心,凡是和中心有关系的才容纳进去,没有关系的,即使是好意思、好想像、好描摹、好比喻也得丢掉。换一句说,一场演说必须是一件独立的东西。信口漫谈可就不同。我们只要留心,随时可以听到两个以上的人的漫谈,说话像藤蔓一样爬开来,一忽儿谈这个,一忽儿谈那个,全体没有中心,每段都独立不来。这种漫谈本来只求当时的消遣,话说过了也就完事了,彼此都没有甚么目的。若是抱有目的,要把自己的情意告诉人家,用口演说也好,用笔写文章也好,总得对准中心用功夫,总得说成功写成功一件独立的东西。不然,人家就会弄不清楚你在说甚么写甚么,因而你的目的就难以达到。
中心认定了,,一件独立的东西在意想中形成了,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原是很自然的事,不用费甚么矫揉造作的功夫,因为开头和结尾也是和中心有关系的材料,也是那独立的东西的一部分,并不是另外加添上去的。然而有许多的人往往为了习惯不良或者少加思考,就在开头和结尾的地方出了毛病。在会场里头,我们时常听见演说者这么说:“兄弟今天不曾预备,实在没有甚么可以说的。”一番演说完了,又说:“兄弟这一番话只是随便说说的,实在没有甚么意思,要请诸位原谅。”谁也明白,这些都是谦虚的话。可是,在说出来之前,演说者未免少了一点思考。你说不曾预备,没有甚么可以说的,那末为甚么要踏上演说台去呢?随后说出来的,无论是三言两语或者长篇大论,又算不算“可以说的”呢?你说随便说说,没有甚么意思,那末刚才的一本正经,是不是逢场作戏呢?自己都相信不过的话,却来说给人家听,又算是一种甚么品德呢?如果这样询问,演说者一定会爽然自失,回答不出来。其实他受的习惯的累,他听见人家演说这么说,自己也就习惯了这么说,不知道这样的头尾对于演说是并没有帮助反而有损害的。不要这种无谓的谦虚,删去这种有害的头尾,岂不干净而有效得多。还有,演说者每每说:“兄弟得在这里说几句话,十分荣幸。”这是通常的含有礼貌的开头,不能说有甚么毛病。然而听众听到的时候总不免想:“又是那老套来了。”听众这么一想,自然而然把注意力放松,于是演说者的演说效果就跟着打了折扣。甚么事都如此,一回两回见得新鲜,成为老套就嫌得乏味。所以老套以能够避免为妙。演说的开头要有礼貌,应该随时找一些新鲜而又适宜的话来说。原不必定要按照着公式,说甚么“兄弟得在这里说几句话,十分荣幸”。
……
前言/序言
前回我和圣陶因一时的兴趣合写《文心》,在《中学生》上连续登载,意外地得到好评。《文心》完结以后,就有许多读者写信来要求再续下去,来一个《文心续编》。《文心》已无兴趣再续了,读者们的要求信却老是不绝地来,为想不叫他们过于失望,于是在《中学生》里辟了《文章偶话》一栏,就文章的各方面随时写些讲话式的东西登载。我们自己约定,每年各写若干篇,每期不必全有,决勿苟且塞责,敷衍读者。
《中学生》登载《文章偶话》自二十四年九月第五十七期开始,到二十六年六月第七十六期止,共只登过七篇稿子,平均起来,要每三期才见一次。所以如此难产,一半固然是因为我们生活忙乱,一半也是因为想不苟且,太矜持了些的缘故。圣陶忙于别种写作,写得更少,只有一篇,就是《开头和结尾》。
二十六年暑假,《中学生》照例停刊两个月,我略得闲暇,就鼓起兴头,赶写了三篇。打算从九月号的《中学生》起,连载几期,弥补过去的缺憾。不料“八一三事变”突然发生,一切都变了个样子,《中学生》九月号在排印中付诸劫火,截至现在还复刊无望。这新写的几篇稿子,不知在那一天才能叫读者读到。于是将旧稿七篇和新写的几篇合起来先行出版,改称《文章讲话》。
本书所收共止十篇讲话,当然不能说尽文章的各方面。圣陶带了一家从苏州逃难,展转入川。读他来信,壮怀犹昔,毫不颓丧,最近且在巴蜀中学担任国文教师,关于中学国文教学,当有更切实的新收获。我虽垂老,饱经忧患,也还勉强活着,愿以余年继续文章学究的工作。只待局面好转了,《中学生》复刊了,本书一定还会有续编的,敢在这儿向读者先作下一个豫约。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文章讲话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评分
☆☆☆☆☆
此外,作为中国第一位考古学家,他个人的研究取向与成就产生深远的影响(张光直,1981,99-100)。他坚持以第一手的材料作为立论依据,并主张考古遗物的分类应根据可定量的有形物品为基础。同时,他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诠释考古资料,并不以中国的地理范围限制中国考古学的研究问题。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曾说:“就中国考古学而言,我们仍活在李济的时代。”(张光直,1981,100)
评分
☆☆☆☆☆
早期大师作品教育了好几代人,经典的东西不会过时
评分
☆☆☆☆☆
评分
☆☆☆☆☆
帮朋友买的,书的包装很好。物流很快。
评分
☆☆☆☆☆
绝对是好书,价格也便宜,很值得一读。
评分
☆☆☆☆☆
历史文化学术专业书,经典好书
评分
☆☆☆☆☆
那一年,他22岁,即将去哈佛攻读人类学。后来,他果真去“刨坟掘墓寻古迹”了,只不过并没有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或是波斯,而是在中原的河南、山西和山东。
评分
☆☆☆☆☆
。李济的儿子李光谟甚至还收藏了当年的一期《考古》,整整一期都在批判李济。此后,和许多政治上选择错误的著名学者一样,这个名字逐渐消逝在我们的阅读视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