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作者 李剑农 著
ISBN 978-7-5020-6184-5
开本 16
印张 33.75
定价 69.8
装帧 平装
印色 单色
出版
时间 2018年1月
出版社 煤炭工业出版社
目标
读者 普通大众
上架
建议 中国·近代史
内容介绍
本书记述了从鸦片战争到国民党北伐、北洋军阀的覆灭近百年的政治、军事、经济史。材料丰富,叙事准确,分析透彻,评价公允,特别是对历史事件的根源及来龙去脉叙述得非常清楚,使人读了豁然省悟,是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好书。
本书是一本经典名著,本书在国内外影响颇大。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它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的清晰的全面的评述……对于西方的研究学者来说,作为一种可靠的纪事史和重要资料的简编具有重要的价值”。
目录
卷头语
导 论
一 百年前的世界趋势……3
二 百年前中国内部的情形……6
三 百年来中国政治变化的概要……12
章 鸦片战争
一 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一般的关系……15
二 鸦片战争前的中英交涉……18
三 鸦片问题的发生与林则徐的严切手段……26
四 战争的经过及其结果……33
五 鸦片战争的意义……41
第二章 洪杨革命时代
一 洪杨崛起以前的社会背景……46
二 洪秀全与太平天国的树立……52
三 曾国藩与湘军的崛起……63
四 太平天国被摧倒的经过……70
五 太平军失败与湘军致胜的原因……78
六 洪杨战役期中的外患及清廷政权的推移……83
第三章 西法模仿时代
一 同光两代的朝局及政治上的中心人物……95
二 西法模仿与士大夫心理的反感……100
三 西法模仿时代的对外关系问题(一)
—俄国侵占伊犁与新疆改设行省……108
四 西法模仿时代的对外关系问题(二)
—中法战役与海军衙门的创设……114
五 西法模仿时代的对外关系问题(三)
—中日战争……122
第四章 维新运动的初步
一 两个维新运动的领导人物——孙中山与康有为……134
二 适应一时环境的康有为……136
三 康有为维新运动的思想基础和进行方法……138
四 百日维新的失败——戊戌政变……143
五 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其结果……147
第五章 维新运动的反动
一 反动势力的解剖……151
二 反动的演进——己亥建储与庚子拳乱……156
三 反动期中革命党与保皇党的离合运动……162
四 反动与袁世凯的幸运——北洋军阀基础的成立……166
第六章 维新运动的再起
一 言论界的骄子梁启超……170
二 新势力复活的酝酿……173
三 清政府遮羞的变法及主持的人物……177
四 日俄战争与立宪的动机……181
第七章 革命与立宪的对抗运动(上)
一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84
二 革命论与立宪论的激战……191
三 清政府预备立宪的表示及满汉的暗斗……196
四 立宪党的活动及其结果……204
五 屡起屡仆的革命军……209
第八章 革命与立宪的对抗运动(下)
一 宣统嗣位与袁世凯之被逐……215
二 皇族集权与立宪运动的大失望……218
三 革命运动的苦境……223
四 铁道国有政策的反响……230
第九章 满清政府的颠覆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一 武昌起义与各省的响应……234
二 袁世凯的起用与清廷的逐步降服……241
三 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247
四 和议的经过与清帝退位……256
五 改选临时总统颁布约法与临时政府的北迁……268
第十章 国民党与北洋军阀斗争的初期
一 政党的产生与演化……281
二 内阁的更迭与政党的关系……288
三 “宋案”及大借款的风潮……295
四 讨袁军的失败……302
五 国会的破毁与所谓“第内阁”的末路……309
第十一章 帝制运动与反帝制运动
一 约法的改造……318
二 帝制运动的公开演进……322
三 反帝制各派的联合战线与外交形势……332
四 护国军的崛起与帝制的撤消……340
五 帝制撤销后南北两方的行动及袁氏之死……349
六 帝制战争的副产物—南北小军阀的产生……361
第十二章 护法运动中北洋军阀的分裂与西南军阀的离合
一 袁死后新旧约法之争——护法运动的序幕……366
二 国会恢复后的党派形势与政潮……372
三 国会第二次解散、张勋复辟与段祺瑞的再起……381
四 南北分裂——护法战争的开始……387
五 护法战争中北方冯、段的暗斗……392
六 护法战争中西南党派的暗斗与军政府改组……400
七 无结果的南北和会……405
八 北方段派势力的倾覆与南方军政府的瓦解……412
第十三章 联省自治运动与南北各军阀的混战
一 联治思想的由来及其运动的进展……420
二 联治运动中的援鄂战争……426
三 联治运动中北方的奉直斗争……429
四 联治运动中南方的陈炯明的叛孙……436
五 所谓“法统”的恢复与联治运动的合流……443
六 孙中山重回广州建立大元帅府……451
七 曹锟实行篡位的演进……456
第十四章 中国国民党改组与北洋军阀的末路
一 中国国民党改组前社会思潮的倾向……466
二 中国国民党改组的经过……471
三 中国国民党改组后在广东奋斗的年……490
四 曹、吴的倾倒……498
五 临时执政政府的成立及其设施与中国国民党的态度……504
六 北方各军阀的大混战与执政政府的消灭……511
七 中国国民党出师北伐前内部整理的工作……523
八 北洋军阀的末路……530
在线试读
中国在十八世纪,是清政府文治武功极盛的时代。(乾隆帝即位于一七三六年,禅位于一七九六年,他在位的时期,正值英法争雄于欧陆和印度、北美殖民地;北美联邦共和国的成立,也是当他在位的后期,法国的大革命,起于他在位的末期。嘉庆帝时代,则为拿破仑称雄时代。蒸汽机的发明,在乾隆二十九年,到了嘉庆十二年,已应用它造成汽船了。)就中国的学术思想说,此时也算是放了一点光彩。清代有名的汉学中坚人物,所谓戴、段、二王(戴震、段玉裁、王念孙及其子引之),皆会萃于此时。(戴为乾隆时举人,曾任四库全书馆纂修,段为戴之弟子,亦乾隆时进士,王念孙为乾隆时进士,引之则嘉庆时进士也。)他们治学的方法,也是一种极有科学精神的方法,可惜他们的科学精神,全用在故纸堆中,他们的工作还只能比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工作,对于中国当时的政治及社会生活,未能发生若何的影响。其中个重要人物戴震,算是很能注意于实用方面(戴氏曾著有《勾股割圜记》等书),但终为旧时代所谓“王政”的观念所拘,未能突入近代自然科学的核心;戴氏的哲学理论,也很与西方边沁派的功用主义相接近,但当时一般人多只注意他的考证,罕有人注意他的哲学上的理论的;因此盛极一时的所谓汉学,全没有与西方同时代新文化潮流相抵抗的效能。(咸同时代,中国人且有“天下不乱于长发贼而乱于汉学”的诬说。平心而论,谓天下乱于汉学固属诬说,谓汉学没有抵抗西方文化潮流的能力则属事实。)并且在乾隆奖励学术的用心,与其说是启道民智,毋宁说是想把人士的聪明才力锢蔽于故纸堆中,帝开四库全书馆,与明太祖用八股文来锢蔽民智,差不多是同样的手段。他一面开四库全书馆,一面颁布禁书令,凡明末清初有关于满汉民族消长的著述,皆称为逆书,一律销毁;由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六年,销毁所谓逆书凡二十四次,被销毁之书达五百三十八种,共一万三千八百六十二部;犹恐未能禁绝,到五十三年尚严谕陆续搜禁。乾隆五十八年(即一七九三年),英国派来中国的特使马甘尼(Macarney)归述所见,说中国的科学知识远不如他国;说招待他的赵大人,看见他从衣袋中取小盒自来火擦之而燃,大为惊异;说他在热河与各大臣会见时,于欧洲各种发明物中特述氢气球一事,劝中国备置一球于北京,并劝中国宜聘用西方各种专门技师,传授各项专门学术,各大臣皆不注意他的劝告,说乾隆帝虽意气盛旺,自负心极强,诸事不欲落人后,但实际所见不远,还不及康熙帝的通达,只知道防止汉民族的活动,不知启导民智。我们看马甘尼所述,便知道当清代文教极盛的朝廷已为西方人所轻视了。
再就政治的组织上说,此时可称为名实相符的君主专制政体。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本是从秦汉以来几千年相承不替的;不过到了清代,组织上更为完密。我们要懂得清代后期政治势力的变化,不妨在此处将清代几种主要的政府机关,略略加以分别的说明如次:
一、内阁与军机处 清代政府的重心,初在内阁,到了雍正、乾隆时代,完全移于军机处。但是清代所谓内阁,与现世君主立宪国的所谓内阁,完全不同,内阁的阁员称某殿(如保和、文华、武英等)或某阁(如文渊、东阁、体仁之类)大学士,满汉各二人乃至六人不定;以外又有协办大学士、内阁学士等。大学士的职权,在清初除了接受各处章奏上之皇帝、替皇帝撰拟谕旨并批答奏牍外,还参与重要机务。经康、雍、乾三朝屡次用兵平乱,产生军机处。军机处本是专管军机秘密事情的,后来因为作军机大臣的人就是作内阁大学士的人(如乾隆时之鄂尔泰),内阁大学士的权就被军机处吸收去了。乾隆中期以后,内阁大学士,不过是赏给有功大臣一种特别荣贵的头衔罢了,他的职掌,除了谕旨奏牍的收发,几于别无所事了。军机大臣,也是没有一定的员额(起初没有满汉并立的规定,但事实上总是满人。洪杨之役以来,渐有汉人充军机大臣的),随皇帝的意旨于皇族内阁大学士或各部尚书中选充,与皇帝近。他的职权,凡政务的裁决、官吏的任免黜陟、用兵时的军事方略,无不参与。但有两点宜注意的:一、无论内阁或军机处,都没有特别独高的首长,首长就是皇帝;二、无论内阁大学士或军机大臣,都没有向各部或各省督抚直接发命令的权,向各部或各省督抚直接发命令的,只有皇帝—就是上谕或谕旨。
二、六部 清代的行政机关,在预备立宪以前,只有吏、礼、户、兵、刑、工六部,这是沿袭前代的旧制。各部的主要人员,从清初就定为满汉二人并立(对于重要的各部,有时特派皇族为管部大臣);各部通常的长官称尚书,次官称左右侍郎,通称曰堂官。但是有可注意的二点:甲、六部虽为行政机关,对于各省的政务可以核议准驳,但各部的长官却没有向地方长官(督抚)直接发命令的权(要向督抚发命令就要以皇帝的谕旨行之),乙、尚书与侍郎,各有单独的上奏权,尚书与侍郎意见不合时,除了两方相互奏请皇帝裁决以外,别无办法。然则就与各省言,六部不能算作总辖全国的行政首长,就尚书与侍郎言,各部并没有统率全机关的首长;无
论对地方或对本机关,事情后的解决,也只有问皇帝。
三、都察院 都察院是清代的总监察机关。它的主要职员有都御史一人,副都御史二人;所属有给事中二十人,监察御史四十四人;给事中监察京内官府,分为各科;监察御史监察地方官府,分为各道(给事中及监察御史总称之为科道官)。这些科道官虽然因处理事务上及地域上设有分界,但是他们的监察权在性质上并无限制;无论什么阶级的官员,他们都可以参劾,无论什么性质的事件,他们都可以举发或反对;大小官府的陈奏,他们固然可以指摘,就是皇帝的谕旨,他们也可以拒驳,不能上奏的小官,可由他们代奏,百姓有冤抑,也可由他们代伸。总括一句,国家政务的全部无不受他们的监察。但是有几点应该注意的:甲、这种监察权的行使,不是用都察院的机关全体去行使,是用都察院各员的官衔单独去行使,从都御史到所属各科道官,各人都有单独的参劾上奏权,并不要经过全体机关的取决;乙、这种监察官的选任,并不必要有政治或行政经验的人,也不是一种有特别保障的终身官,随时可以改任或升迁,一旦作了普通官,同样的要受他人监察,有特别权势的人可以暗中干涉他们的进退;丙、这种监察官自身的责任问题,全以皇帝一人的意旨为断,皇帝喜欢容纳直言的,对于他们的诬劾诬说,也不问他们的责任,倘若触犯了皇帝的私好偏爱,就是参劾的确实,也要受谴责。
作者介绍
李剑农(1880—1963年),湖南邵阳人,1904年入湖南中路师范学堂史地科学习,专攻历史;1910年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3年入英国伦敦政治学院旁听。1916年回国,做过编辑,写过政论,办过学校。1930年出版《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1898—1928)》,广受赞誉。1930年秋受聘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兼史学系主任讲授中国近代史、中国经济史及政治学概论。著有《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中国古代经济史稿》等,有较大影响。
手捧《建标 174-2016 儿童医院建设标准》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个孩子在医院里那小心翼翼的眼神,以及家长们焦急的脸庞。这本书,仿佛是一个充满智慧的长者,用平静而坚定的语调,讲述着如何为这些最脆弱的生命,构筑一个最坚实、最温暖的庇护所。 它并非一本简单的建筑图纸集合,而是将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疾病的特殊性,融入到每一个设计决策之中。书中对于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活动空间和活动需求,都有着细致入微的考量。例如,对于学龄前儿童,书中提出的游戏区设计,不仅仅是色彩鲜艳,更强调了防滑、防撞等安全细节。 让我深受触动的是,书中在感染控制方面的严苛要求。儿童医院作为高风险区域,对微生物的控制至关重要。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先进的空气净化系统、消毒设备以及材料的选择原则,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何一些儿童医院能够有效降低交叉感染的发生率。 它所提出的关于“自然采光最大化”的原则,也让我眼前一亮。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建筑朝向、窗户设计以及室内隔断的合理运用,来引入更多的自然光,这不仅能够提升室内空间的舒适度,更能对儿童的昼夜节律和维生素D的合成产生积极影响。 书中对于“声音环境”的精细化管理,也让我认识到,噪音对儿童康复的负面影响有多大。它提出了多种隔音减噪的方案,从墙体材料的选择到设备运行的优化,都力求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宁静、舒适的康复环境。 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对一些特殊区域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指导,例如,对于儿童精神卫生科的病房,它强调了如何设计一个既安全又不会让孩子感到被隔离的环境,并通过色彩和空间布局来缓解他们的情绪。 另外,书中在推崇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儿童的健康需求。例如,它推荐使用环保、无毒的建筑材料,以及节能的设备,这不仅是对环境的负责,更是对儿童健康的一份承诺。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可塑性”和“未来发展”的考量。它鼓励在设计中预留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未来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儿童医疗需求的不断变化。这种前瞻性的设计理念,让这本书的价值更加长久。 总而言之,《建标 174-2016 儿童医院建设标准》这本书,以其科学严谨的态度、人文关怀的精神以及对未来发展的远见,为儿童医院的建设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它让我看到了,如何将冰冷的建筑规范,转化为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品,为每一个孩子筑起一个充满希望的康复港湾。 它所传递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要求,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许,让我们相信,通过精心的设计和不懈的努力,我们可以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健康、更美好的医疗环境。
评分《建标 174-2016 儿童医院建设标准》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技术手册,不如说是一部关于如何用科学与爱,守护孩子们健康的“百科全书”。作为一名对儿童健康成长充满关注的读者,我被书中蕴含的专业知识和人文关怀深深吸引。 它从宏观的选址、规划,到微观的室内装饰、材料选择,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书中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的深入分析,让我理解了为何儿童医院的设计需要如此独特性。例如,它对色彩选择的建议,是如何根据儿童的年龄和情绪状态来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愈效果。 让我尤为赞赏的是,书中对“安全”的定义,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建筑安全范畴。它深入探讨了如何从设计源头上消除儿童可能面临的各种潜在危险,比如,它对医疗设备安全防护、病房家具圆滑处理、以及地面材质防滑性的严格要求,都体现了对儿童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视。 书中对“空气质量”的精细化管理,也让我印象深刻。它详细介绍了各种先进的通风系统和空气净化技术,以及不同区域的空气过滤标准,让我明白,一个洁净、健康的室内环境,是儿童康复的重要保障。 另外,书中对“声学环境”的重视,也让我感受到了其设计的全面性。它认识到,过度的噪音会对儿童的康复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提出了多种隔音减噪的方案,力求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宁静、安详的养病空间。 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融入了“游戏化”和“激励性”的设计理念。它鼓励将一些医疗流程与游戏相结合,例如,在儿童康复区的设计中,如何通过有趣的器械和环境,来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康复训练。这种将医疗过程与儿童天性相结合的设计思路,无疑能够大大提升治疗效果和儿童的依从性。 书中对“自然采光”的强调,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建筑朝向、窗户设计以及室内隔断的合理运用,来引入更多的自然光,这不仅能够提升室内空间的舒适度,更能对儿童的昼夜节律和维生素D的合成产生积极影响。 总而言之,《建标 174-2016 儿童医院建设标准》这本书,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前瞻性的设计理念,为儿童医院的建设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它让我看到了,如何将科学的建筑标准与对孩子成长的关爱完美结合,共同构筑一个充满生命力与希望的儿童医疗空间。 它所展示的,不仅仅是建筑技术的精湛,更是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深切关怀。这本书,是为孩子们健康保驾护航的坚实基石,也是为未来儿童医疗事业发展指明方向的明灯。
评分《建标 174-2016 儿童医院建设标准》这本书,仿佛是一本为孩子们精心绘制的“安全与健康地图”,它指引着如何将冰冷的建筑,转化为充满生命关怀的医疗空间。作为一名对儿童健康成长充满期待的普通读者,我被书中蕴含的专业性与人情味深深打动。 书中对病房设计的细节处理,让我惊叹不已。例如,它对床边设备的布置、家具的边角处理、甚至插座的高度,都有着详尽的规定。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直接关系到儿童在医院活动中的安全和舒适度。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自然采光”的极致追求。它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建筑朝向、窗户设计以及室内隔断的合理运用,来引入更多的自然光,这不仅能够提升室内空间的舒适度,更能对儿童的昼夜节律和维生素D的合成产生积极影响。 书中对“空气质量”的严苛要求,也让我看到了其专业性。它详细介绍了各种先进的通风系统和空气净化技术,以及不同区域的空气过滤标准,让我明白,一个洁净、健康的室内环境,是儿童康复的重要保障。 另外,书中对“声学环境”的关注,也让我感受到了设计的“人性化”之处。它认识到,过度的噪音会对儿童的康复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提出了多种隔音减噪的方案,力求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宁静、舒适的养病空间。 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融入了“游戏化”和“激励性”的设计理念。它鼓励将一些医疗流程与游戏相结合,例如,在儿童康复区的设计中,如何通过有趣的器械和环境,来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康复训练。这种将医疗过程与儿童天性相结合的设计思路,无疑能够大大提升治疗效果和儿童的依从性。 书中对“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进行了融合,在满足儿童健康需求的同时,也考虑到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总而言之,《建标 174-2016 儿童医院建设标准》这本书,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前瞻性的设计理念,为儿童医院的建设提供了一份不可或缺的权威指南。它让我看到了,如何将科学的建筑标准与对孩子成长的关爱完美结合,共同构筑一个充满生命力与希望的儿童医疗空间。 它所传递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要求,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许,让我们相信,通过精心的设计和不懈的努力,我们可以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健康、更美好的医疗环境。
评分翻阅《建标 174-2016 儿童医院建设标准》这本书,我深切地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一份技术性的指导,更是一份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庄严承诺。它用严谨的科学数据和前沿的设计理念,勾勒出一个理想中的儿童医院的模样。 书中对于不同功能区域的划分,以及每个区域的详细设计要求,都让我叹为观止。例如,在门诊区域,它不仅考虑了候诊空间的舒适性,更强调了如何通过合理布局,来缩短孩子们的等待时间,减轻他们的焦虑。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人性化”设计的持续强调。它不仅仅体现在空间的舒适性上,更体现在对儿童心理需求的关注。例如,书中提到了如何在病房内设置一些可以分散孩子注意力的玩偶、图画,甚至是在医院走廊里创造一些有趣的“探索空间”,这些都能有效地缓解孩子们的恐惧和不安。 书中对“安全性”的考量,也达到了极致。它详细规定了建筑材料的防火、防撞标准,以及设备设施的安全防护措施。甚至连地面材料的防滑性,也得到了细致的阐述。这些严苛的要求,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孩子们在医院活动中的安全。 让我感到欣喜的是,书中也关注到了儿童的康复和心理治疗。它提出了关于康复中心的建设要求,例如,如何通过环境设计来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康复训练,以及如何设置一些能够帮助他们放松心情的区域。 书中对于“声学环境”的详细指导,也让我认识到,一个安静的就医环境对儿童康复的重要性。它提出了多种降噪和隔音的措施,从建筑材料的选择到设备运行的优化,都力求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宁静的养病空间。 另外,书中也对医院的绿化和景观设计提出了建议。它强调了自然环境对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并鼓励在医院内部和周边区域,创造一个充满生机的绿色空间。 让我感到备受鼓舞的是,书中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融入。它不仅关注儿童当前的健康需求,更着眼于未来的环境保护。例如,它推荐使用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和设备,以降低医院的运营成本和环境影响。 总而言之,《建标 174-2016 儿童医院建设标准》这本书,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前瞻性的设计理念,为儿童医院的建设树立了一个高标准的标杆。它让我看到了,如何将科学的建筑标准与对孩子成长的关爱完美结合,共同构筑一个充满生命力与希望的儿童医疗空间。 它所展示的,不仅仅是建筑技术的精湛,更是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深切关怀。这本书,是为孩子们健康保驾护航的坚实基石,也是为未来儿童医疗事业发展指明方向的明灯。
评分乍眼一看,《建标 174-2016 儿童医院建设标准》这本书,书名就充满了权威感和专业性。我本身并非建筑行业的从业者,但作为一名关心下一代健康的普通市民,我对于如何为孩子们构建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就像一本打开儿童医院设计“黑匣子”的钥匙,让我得以窥探其背后严谨的科学逻辑和深厚的人文关怀。 书中的内容,远比我想象中的要丰富和细致。它不仅仅是对建筑尺寸和材料的规定,更是一种对儿童成长规律和心理需求的深刻理解。例如,在病房设计部分,它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色彩的运用,来营造一个既有利于儿童康复,又能激发他们积极情绪的空间。书中给出的具体色彩搭配建议,以及这些颜色所能带来的心理效应分析,都让我耳目一新。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安全”的定义,远不止于物理上的坚固。它深入探讨了如何从设计源头上消除儿童可能面临的各种潜在危险,例如,它对楼梯扶手的高度、间距,以及家具边缘的圆滑处理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恰恰是保障儿童在医院活动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书中对于通风和空气质量的重视程度,也让我感受到了其专业性。儿童的呼吸系统相对脆弱,医院内空气的流通和净化至关重要。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先进的通风系统类型,以及不同区域的空气过滤标准,让我明白了,原来维持一个洁净、健康的室内空气环境,需要如此精密的计算和严格的执行。 另外,让我颇受启发的是,书中在设计理念中融入了“游戏化”和“激励性”的元素。它鼓励将一些医疗流程与游戏相结合,例如,在儿童康复区的设计中,如何通过有趣的器械和环境,来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康复训练。这种将医疗过程与儿童天性相结合的设计思路,无疑能够大大提升治疗效果和儿童的依从性。 书中对采光和声学环境的考量,也让我看到了其设计的全面性。它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合理布局和材料选择,来优化室内光照条件,减少眩光,并有效控制噪音。这些都是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而这本书则将它们纳入了标准化的考量范围。 让我感到温暖的是,书中还特别关注了对家长和陪护人员的关怀。它认识到,家长的心情和状态,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康复。因此,书中也为家长提供了舒适的休息空间和便利的设施,以及一些心理支持的建议。 总而言之,《建标 174-2016 儿童医院建设标准》这本书,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前瞻性的设计理念,为儿童医院的建设提供了一份详尽而权威的指南。它让我看到了,一本标准的背后,是对无数幼小心灵最深切的守护与祝福。 它所阐述的每一个设计细节,都蕴含着对儿童健康成长的考量,不仅仅是满足基础的医疗功能,更是在营造一个能够治愈身心、带来希望的环境。这本书让我相信,通过科学、细致、充满爱的设计,我们可以为孩子们建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康复乐园”。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儿童医院建设的每一个角落。作为一名对儿童医疗环境改善充满期待的普通读者,我拿到《建标 174-2016 儿童医院建设标准》时,心中充满了好奇与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它更像是对儿童健康与成长的深切关怀的体现。它从最基础的选址、规划,到每一个空间的细节设计,都力求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最安全、最舒适、最有利于康复的环境。 书中对于不同年龄段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的考量,让我深感震撼。它没有将儿童视为缩小版的成人,而是深入理解了他们的脆弱性、好奇心和对环境的敏感度。例如,在病房设计部分,它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色彩、采光、家具选择等细节,来减轻孩子的恐惧感,提升他们的安全感。甚至连走廊的宽度、拐角的圆滑处理,都考虑到孩子玩耍和活动的需求,避免了潜在的危险。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对感染控制的重视程度。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医院内的交叉感染风险是家长们最为担忧的问题之一。书中对通风系统、材质选择、清洁消毒流程等方面的严苛要求,无疑为保障儿童健康提供了坚实的屏障。它详细列举了各种材料的抗菌性能,以及不同区域的空气净化标准,让我明白了为何高品质的儿童医院能有效降低感染率。 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联想到自己或亲友孩子在医院的经历,对比之下,这本书提出的理念和规范,简直就是教科书级的指导。它不仅仅是给建筑师和工程师看的,它更应该成为所有参与儿童医院建设、运营和管理者手中的宝典。它传递的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设计哲学,这种哲学贯穿了整本书的始终。 例如,书中对不同功能区域的划分,比如游戏区、康复区、家长休息区等,都进行了精细化的设计指导。这些区域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基本功能,更是为了在疾病的阴霾下,为孩子们带来一丝阳光和希望。它强调了环境对儿童心理康复的积极作用,让我在阅读时,仿佛看到了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儿童医院,而不是冰冷、压抑的医疗空间。 此外,书中对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进行了融合。在满足儿童健康需求的同时,也考虑到了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长远的眼光,一个不仅关注当下,更着眼于未来的儿童医疗建设。这种对细节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承诺,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敬意。 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对特殊患儿群体的关怀,比如早产儿、残障儿童等。它根据这些特殊群体的需求,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设计方案,例如,对早产儿保温箱区域的特殊要求,以及对残障儿童无障碍通道和辅助设施的详细说明。这体现了标准的包容性和人性化,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医院中得到最妥善的照顾。 书中对于声学环境的考虑也十分细致。过度的噪音对儿童的康复极为不利。它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建筑材料、隔音设计等方式,来控制医院内部的噪音水平,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宁静、安详的养病环境。这方面的考虑,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对于提升儿童的就医体验和康复效果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建标 174-2016 儿童医院建设标准》这本书,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前瞻性的设计理念,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高水平儿童医院建设的大门。它不仅是一本规范,更是一份承诺,一份对中国未来儿童健康事业的美好期许。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如何将科学的建筑标准与对孩子成长的关爱完美结合,共同构筑一个充满生命力与希望的儿童医疗空间。 它在技术层面的专业性和在人文关怀上的深度,都让我叹为观止。从空气流通的湿度控制,到病床周围的照明亮度调节,再到每个房间的色彩搭配和图案选择,书中无一不精,无一不细。它仿佛将一个理想中的儿童医院蓝图,以最清晰、最具体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让我深刻理解了“标准”二字背后所蕴含的复杂考量和严谨论证。它不仅仅是关于“建造”一座医院,更是关于“守护”一群脆弱的生命,并为他们重拾健康与快乐提供最坚实的保障。
评分作为一个普通市民,我拿到《建标 174-2016 儿童医院建设标准》这本书时,虽然对建筑行业的术语并不熟悉,但掩卷之后,我依然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专业力量和深厚的责任感。这本书仿佛是在低语,讲述着如何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安全、温暖、充满希望的就医环境,将冰冷的建筑材料,转化为充满生命关怀的空间。 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书籍,而是需要静下心来,去体会其中每一个细节的考量。书中对于不同区域的划分,例如门诊区、病房区、手术区、康复区等等,都有非常细致的规划要求。我了解到,不仅仅是房间的大小,连房间的朝向、采光、通风,以及材料的选择,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书中对采光的设计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自然光和人工照明的合理搭配,来营造一个既能满足医疗需求的亮度,又能让孩子感到舒适和放松的环境。过度的眩光或者昏暗的光线,都可能加剧孩子的焦虑感,而这本书提出的解决方案,简直就是“治愈系”的设计。 再者,书中对抗菌材料和易清洁表面的要求,也让我肃然起敬。儿童医院的特殊性在于,它需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感染风险。书中列举了各种新型的环保抗菌材料,以及它们在不同区域的应用规范,让我明白了,原来每一面墙壁、每一块地板,都在默默地为孩子们的健康筑起一道道防线。 让我感到特别惊喜的是,书中还对儿童游戏区和活动区的空间设计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这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们打发时间,而是认识到,适度的玩耍和运动,对于儿童的康复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书中提出的关于游戏区安全防护、趣味性设计以及与医疗区域的合理隔离,都显示出其设计理念的全面性。 此外,对于医院的声学环境控制,书中也有着详细的指导。我曾经在一些医院经历过嘈杂的环境,那对病人来说无疑是额外的折磨。这本书认识到,噪音对儿童的干扰尤其大,因此提出了多种降低噪音的措施,从建筑隔音到设备选择,都力求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宁静的养病空间。 书中还关注到了陪护家属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了合理的休息和活动空间。这让我感受到,这本书不仅仅是为孩子设计,而是将整个家庭的就医体验都考虑在内,体现了人文关怀的广度。 我对书中提到的“人性化设计”理念深有体会。例如,它提到了如何设计更容易被儿童接受的标识系统,如何让医疗设备的外观更柔和,以及如何设置一些能够分散孩子注意力的艺术品或互动装置。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能极大地缓解孩子在陌生环境中的恐惧感。 总体而言,《建标 174-2016 儿童医院建设标准》这本书,以其严谨的态度、前瞻性的视野和深厚的专业知识,为儿童医院的建设树立了一个高标准的标杆。它让我看到了,在冰冷的建筑图纸背后,是对无数脆弱生命最真挚的守护与期盼。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爱与责任的宣言,它教会我们如何将科学的建筑理念与对儿童的深切关怀相结合,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能够让他们安心养病、快乐成长的医疗空间。它让我相信,每一个细节的用心,都能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守护孩子们的健康与未来。
评分《建标 174-2016 儿童医院建设标准》这本书,如同一位细致入微的“建筑管家”,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既科学严谨又充满温情的儿童医院的模样。我虽非行业内人士,但读罢掩卷,心中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守护之情油然而生。 书中对不同功能区域的合理布局,以及各区域之间流线的优化设计,都体现了对医院整体运营效率和就医便捷性的深刻考量。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建”一栋楼,更是关于如何“运营”一个以儿童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体系。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感染控制”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它从建筑材料的选择、通风系统的设计,到不同区域的清洁消毒流程,都进行了极其详尽的规定。这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何高品质的儿童医院能够有效地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这背后是无数严谨标准的支撑。 它对“采光与照明”的设计要求,也让我眼前一亮。书中不仅强调了自然光的引入,还对人工照明的色温、照度、均匀度等进行了细致的规定。它认识到,柔和、适宜的光线,对于缓解儿童的紧张情绪,促进康复有着积极作用。 书中对“声学环境”的关注,更是让我看到了设计的“人性化”之处。它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隔音材料、设备降噪等方式,来降低医院内的噪音水平,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宁静、舒适的养病空间。 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活动空间”的设计,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它认识到,游戏和活动是儿童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提出了关于游戏区、活动区等空间的具体设计要求,包括安全性、趣味性以及与医疗区域的合理隔离。 另外,书中也对“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了融合。它推荐使用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和设备,在满足儿童健康需求的同时,也考虑到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总而言之,《建标 174-2016 儿童医院建设标准》这本书,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前瞻性的设计理念,为儿童医院的建设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权威指南。它让我看到了,如何将科学的建筑标准与对孩子成长的关爱完美结合,共同构筑一个充满生命力与希望的儿童医疗空间。 它所展示的,不仅仅是建筑技术的精湛,更是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深切关怀。这本书,是为孩子们健康保驾护航的坚实基石,也是为未来儿童医疗事业发展指明方向的明灯。
评分《建标 174-2016 儿童医院建设标准》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技术规范,不如说是一部关于如何用科学与爱,守护孩子们健康的“行为手册”。它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儿童的深深关怀,以及对医疗环境建设的严谨追求。 书中对于不同功能区域的划分,以及每个区域的详细设计要求,都让我叹为观止。例如,在门诊区域,它不仅考虑了候诊空间的舒适性,更强调了如何通过合理布局,来缩短孩子们的等待时间,减轻他们的焦虑。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人性化”设计的持续强调。它不仅仅体现在空间的舒适性上,更体现在对儿童心理需求的关注。例如,书中提到了如何在病房内设置一些可以分散孩子注意力的玩偶、图画,甚至是在医院走廊里创造一些有趣的“探索空间”,这些都能有效地缓解孩子们的恐惧和不安。 书中对“安全性”的考量,也达到了极致。它详细规定了建筑材料的防火、防撞标准,以及设备设施的安全防护措施。甚至连地面材料的防滑性,也得到了细致的阐述。这些严苛的要求,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孩子们在医院活动中的安全。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关注到了儿童的康复和心理治疗。它提出了关于康复中心的建设要求,例如,如何通过环境设计来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康复训练,以及如何设置一些能够帮助他们放松心情的区域。 书中对于“声学环境”的详细指导,也让我认识到,一个安静的就医环境对儿童康复的重要性。它提出了多种隔音减噪的措施,从建筑材料的选择到设备运行的优化,都力求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宁静的养病空间。 另外,书中也对医院的绿化和景观设计提出了建议。它强调了自然环境对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并鼓励在医院内部和周边区域,创造一个充满生机的绿色空间。 总而言之,《建标 174-2016 儿童医院建设标准》这本书,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前瞻性的设计理念,为儿童医院的建设树立了一个高标准的标杆。它让我看到了,如何将科学的建筑标准与对孩子成长的关爱完美结合,共同构筑一个充满生命力与希望的儿童医疗空间。 它所展示的,不仅仅是建筑技术的精湛,更是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深切关怀。这本书,是为孩子们健康保驾护航的坚实基石,也是为未来儿童医疗事业发展指明方向的明灯。
评分《建标 174-2016 儿童医院建设标准》这本书,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匠人,细致入微地描绘着为孩子们建造一个理想中的康复之家的蓝图。我非专业人士,但读罢掩卷,心中充满对设计者和书中理念的敬意。 书中对于儿童医院选址、功能分区、流线设计等宏观层面的要求,体现了对整个医疗体系运营效率和患者就医体验的深刻理解。它不仅仅是堆砌房间,而是构建一个有逻辑、有效率、以儿童为中心的完整系统。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感染控制”的系统性阐述。从建筑材料的选择、通风系统的设计,到不同区域的清洁消毒流程,都进行了极其详尽的规定。这让我明白了,为何一些高水平的儿童医院能够有效地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这背后是无数严谨标准的支撑。 它对“采光与照明”的设计要求,也让我耳目一新。书中不仅强调了自然光的引入,还对人工照明的色温、照度、均匀度等进行了细致的规定。它认识到,柔和、适宜的光线,对于缓解儿童的紧张情绪,促进康复有着积极作用。 书中对“声学环境”的关注,更是让我看到了设计的“人性化”之处。它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隔音材料、设备降噪等方式,来降低医院内的噪音水平,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宁静、舒适的养病环境。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于“活动空间”的设计,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它认识到,游戏和活动是儿童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提出了关于游戏区、活动区等空间的具体设计要求,包括安全性、趣味性以及与医疗区域的合理隔离。 另外,书中也对“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了融合。它推荐使用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和设备,在满足儿童健康需求的同时,也考虑到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总而言之,《建标 174-2016 儿童医院建设标准》这本书,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前瞻性的设计理念,为儿童医院的建设提供了一份不可或缺的权威指南。它让我看到了,如何将科学的建筑标准与对孩子成长的关爱完美结合,共同构筑一个充满生命力与希望的儿童医疗空间。 它所传递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要求,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许,让我们相信,通过精心的设计和不懈的努力,我们可以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健康、更美好的医疗环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