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体验上来说,一本优秀的文集应该能够激发读者的主动探索欲。我注意到这套文库的注释体系非常庞大,这固然是好事,但更重要的是这些注释的质量和覆盖面。它们是否仅仅停留在字词的释义上,还是深入到了典故的出处、相关联的其他文献的参照?对于那些涉及复杂术语和深奥哲理的地方,清晰且权威的注解是避免误读的最后防线。如果这些注释能够做到既专业又易懂,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大大提升了。它将不再是少数专家的私藏,而能真正成为推动更广泛群体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思想宝库的有力工具,具有更强的学术普及效应。
评分阅读这种级别的古代文集,最大的挑战往往不在于文字的晦涩,而在于如何将那些跨越千年的观念与我们当下的认知体系进行有效的对接。我希望这本书中的导读或序言部分,能够提供一些现代学术界对该学者思想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基本共识,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文本的罗列上。理想的学术文库,应当是连接古今的桥梁。它应该在尊重历史文本独立性的同时,给予读者必要的“导航”,帮助我们理解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这些思想是如何产生、又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与文化风貌。这种深度的背景分析,对于提升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至关重要,否则读起来容易变成孤立的文字碎片。
评分初翻阅这本书的目录和篇章结构,就能感受到编纂者在梳理这位古代学者思想体系时的匠心独运。从他早年的道家理论探索,到中期的涉及天文、历法等实用科学的论述,再到晚年对养生、修行境界的阐发,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这种结构安排,极大地便利了我们追踪学者思想演变的过程,避免了在浩瀚的古籍中迷失方向。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不同时期文本的分类和整理,那些看似零散的札记、书信和诗文,都被巧妙地整合进了更宏大的理论框架之下,使原本跳跃的思路变得连贯起来。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汇编,更是一种深刻的学术重构,为后学者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去把握其思想的全貌与精髓。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相当考究,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本身的尊重。拿到手中,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这对于研究古代思想和文化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馈赠。装帧上的字体选择和版式布局,都力求在保持古籍原貌的同时,兼顾现代读者的阅读体验,这一点做得非常成功。特别是那些需要仔细辨认的古文部分,排版上留出的空白和注释的对照,都显示出编辑团队的细致用心。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读具体内容,但仅仅从书籍的外在来看,它已经成功地构建了一种仪式感,让人在翻开扉页之前,就对即将展开的知识旅程抱有极高的期待。这种对细节的打磨,让它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学术读物,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传统文化爱好者,我一直对唐代玄学与道教思想的融合深感兴趣,而这位学者的名字总是绕不开。市面上关于他的研究资料汗牛充栋,但往往流于片面,或是过于侧重某一方面的阐发。这本书的出现,似乎试图提供一个更为全面、更少“过度解读”的版本。我期待它能更忠实地呈现原始文本的语境,让读者能够绕过后世的层层附会,直接与那位唐代智者对话。这种对“原貌”的追求,是所有严肃研究的基础。如果它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它将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工具书,随时可以查阅,以校正自己在理解古典文本时可能出现的偏差与错位。
评分上清含象剑鉴图序
评分卷十一 司马承祯事迹辑略
评分《修真秘旨》 九则
评分卷一 诗
评分卷五 图赞·铭文
评分开元九年(721),玄宗亲派其弟承祎迎入宫,命校正《道德经》,深加礼待,呼为“道兄”。
评分我在台湾有一次印佛经印指月录,印我的书,印出来卖不掉,我有个学生做社会处的处长,实在卖不掉没办法,我说你想办法,你想办法,我说我欠帐,真的啊,为了印佛经欠帐,指月录,他说老师,我这个社会处长不能拿权力压迫人买书,我说谁叫你用权力卖书啊,你给我想办法嘛,你总比我认识人多啊,他就想办法,最后因为我真的借钱来印佛经,印指月录、禅宗,指月录怎么去台湾,历史因缘很奇怪,我还在成都,民国三十七年,三十七年冬天我还在成都,这个,这个……是冬天还是什么时间呀,这个我一个朋友,黄埔四期还是六期我记不得,叫刘乙光它专门看管张学良的,由上校看起,看到了官到中将才死台湾,我说你一辈子做官,我就想做你那个样子,什么都不要劳动,看一个人就看到中将,我说你真好,现在过世了,我们常说笑话,那个时候他把张学良,蒋老头子的命令下来,已经移到了台湾,张学良一到了都是他带一排宪兵,几十年就是那么看管,就是刘乙光,这些历史秘密你们都不知道,现在不要去宣传都过去了,张先生还在不好意思,不要乱……乱讲,讲到这里不能不讲,这个刘乙光就写封信给我,寄到成都,他说赶快买一部指月录,寄过台湾来给我,在台湾新竹,因为张学良先生要学禅,因为刘乙光呢,也学禅,也拜我们的老师袁老师的,所以说我们等于同学又是好朋友。你赶快买一套,寄过来,我接到他的信啊当然买了,在成都文殊院有个印经处,那个老的古本的木刻的,我就买了一套,包好航空寄到台湾,寄到刘乙光给张学良,等到我到了台湾以后,台湾是那个时候跟香港,香港我现在批评它是文化沙漠,台湾我初到的时候也是文化沙漠,这一切什么佛阿道啊,这些文化都是我一个人在这里闹起的,才有今天文化根根,台湾比大陆比各地都好,不晓得我有功劳还有屁劳,反正做了很多。这个,这一下我一看,禅宗一本书都没有,只有我有一套,张学良那里有一套《指月录》,刘乙光常常跟我碰面,我说那个少帅,大家都叫他“少”,“少”青年,少年那个少,元帅的“帅”,我问你们那个少帅啊,他还在研究禅宗吗?那他怎么行呢?他现在不研究禅了,所以张学良这几十年要什么书买什么书,要看什么买什么,要请那个教授来讲什么给他听,老头子呢,经费花得不少啊,非常舒服啊,我说唉呀,最好我跟他换一换,我还愿意这样一辈子闭关,要什么有什么多舒服啊,真是享福一辈子埃我说那好了,你把那套《指月录》拿回来给我,我说我还花了钱给你寄来,成本都没有拿呢,刘乙光说这个当然当然,我去拿来拿来,所以那一套指月录上面还有写的刘乙光,我拿来就给翻版印了,想弘扬佛法、禅宗,《指月录》谁也看不懂,禅宗,卖也卖不掉,我也背了帐那个时候又穷还不掉,所以我只好找这个学生做社会处长你去想办法,他说老师这个……这个除了我们跟你学的还看懂看看,怎么卖啊,我说我管你怎么卖啊,不能用权力压人呀,我说怎么可以啊,你去想办法行了,他最后搞了几个月总算卖了,送一点钱给我还帐,我心里想大概他自己啊,不晓得怎么掏腰包来,反正我也不敢问,问了问穿了,自己脸红嘛,怎么办呢?总算我把帐还了,我就管他呢,嫁祸于人,而这一下做英雄了,把自己的痛苦放在人家身上去,后来……先讲这一段,过了两、三年,因为我的讲学阿讲佛啊,讲禅宗,禅宗大为流行了,大家买《指月录》买不到,我就把那我个学生找来,叫聂公阳江西人,我说公阳当年还五十部《指月录》,我穷的时候还不了帐叫你拿去卖的,现在一定卖不完你赶快拿来,现在大家需要得很,他说,老师一本都没有了,我说你到那里去,怎么卖掉呢,他说,我没有办法,你叫我……,最后我给卖猪肉、卖牛肉屠宰公会那个会长,杀猪、杀牛的,给他那个商量,你们这里有钱,拜托、拜托买点书去,杀猪公会说,我们一个字也不认识看什么书啊,这个,这个……,处长你叫我们买书干什么,我们。他说,我有个老师印了书卖不掉很穷,我也没有钱,我们师生两个没有钱,你们屠宰公会有很多经费就拨一部分买一点书,做点好事,处长那么讲就买嘛,这五十部就杀猪、杀肉的,杀牛的,屠宰公会买去了,我说这样啊,我说真好,那个屠宰公会啊,杀生那么多买了佛书有功德了,现在他也不看你去拿回来,好好我去拿回来,过两天跑来一本都没有,我说到哪里去啊,气死了,他讲我问他们,你书呢?怎么分掉的,他说,包猪肉、包牛肉包完了,真实的故事哦,那是我干的事情妙不妙,还把佛经印去给人家包猪肉、包牛肉,五十本指月录包完了,一本都找不到,这都是真的故事,很有意思。
评分卷九 佚文
评分《后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