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讀(2013年第7期·總第19期)

月讀(2013年第7期·總第19期)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顧青 編
圖書標籤:
  • 文學期刊
  • 詩歌
  • 散文
  • 小說
  • 評論
  • 月刊
  • 2013年
  • 第7期
  • 總第19期
  • 當代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72095298129
版次:1
商品編碼:11277129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3-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9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月讀(2013年第7期·總第19期)》定位為經典普及類文化讀物。目標讀者為領導乾部,旨在幫助領導乾部在有限的時間裏閱讀到更多、更有價值的優秀經典。以古今中外優秀篇章為主,涉及為政、修養、勤學、口纔等多個方麵。

內頁插圖

目錄

鑒古知今
中國古代巡視製度的曆史沿革
中國古代督查的形式
資政通鑒
何武秉公治吏
鄭辰坊間察情
裴維佞糾彈巨貪
·官箴輯要
果決公正
經典名篇
·古韻誦讀
先秦諸子論察人(六則)
輕肥/[唐]白居易
六幺令/[宋]李綱
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奇文共賞
中國的實用主義
論說話的多少
人,豈能為命運所束縛!
曆史縱橫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禦史包拯的監察事跡
清末官員的“通貨膨脹”
文風建設的曆史藉鑒——以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例
隨感劄記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王開林
說癮道戒茶餘飯後
光齊日月——屈原情懷,隔世之音
西漢酷吏與打豪強
古人的“光盤行動”
趣話“一字師”
中國古代官員的退休生活
晏子:與人交際有“四不”

精彩書摘

  好的文風始終堅持以充分的調查研究作為寫作的必要前提。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有幾分調查說幾分話,占有幾分材料寫幾分文章,一切從實際齣發,在充分的調查研究中得齣結論,這是好文風的基本特點和基本品質。在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前夕,毛澤東做瞭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他通過寫信、個彆交談、集體談話等方式,徵求瞭艾青、劉白羽、李伯釗、丁玲、蕭軍、歐陽山、周文、周揚、何其芳、周立波等幾十位詩人、作傢和文藝工作者的意見,讓他們幫助搜集材料,提供有關文藝的意見和建議。對其中有些詩人、作傢,毛澤東還多次同他們或通信或談話溝通思想、交流看法。同時,中央組織部部長陳雲、宣傳部代部長凱豐等也分彆找作傢談話,匯集文藝工作者意見。實際上,延安文藝座談會,不是領導講話或大傢學習的報告會,而是一個研討會、調研會,毛澤東的講話分兩個部分,會開始時講瞭一部分,隻是提幾個問題作為引言,然後聽取大傢討論,研究大傢意見,最後會議結束時纔有瞭作為結論的那部分講話。座談會舉行過三次全體會議,有幾十位黨內外作傢發言。可見,隻有這樣充分的調研準備,寫齣的文章纔會實,纔會真正做到“其文真,其事核”。《講話》鮮明的針對性和科學性如果沒有紮實、深入的調查研究作為基礎是不可想象的。毛澤東指齣:“是否重視調查研究是關係到黨和人民事業得失成敗的大問題。”
  ……

前言/序言


《月讀》(2013年第7期·總第19期) 編者語 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裏,我們渴望一處靜謐的港灣,讓心靈得以棲息,讓思緒自由馳騁。《月讀》正是為這樣的你而生。每一期,我們都精心挑選觸動人心的文字,匯聚思想的光芒,為你呈現一場精神的盛宴。本期,《月讀》第七號,總計第十九號,將繼續為你帶來多姿多彩的閱讀體驗,邀請你一同走進文字的深處,感受字裏行間的溫度與力量。 捲首:當文字遇見光影 我們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但真正能觸動靈魂的,往往是那些經過時間沉澱,飽含真摯情感的文字。《月讀》始終堅持以人為本,關注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情感與思考。本期捲首,我們將目光投嚮瞭文學與影像的交織,探討文字如何化作流動的畫麵,如何在銀幕上綻放新的生命力,又如何在閱讀者的心中激起迴響。這是一場跨越媒介的對話,也是一次對藝術創作本質的追尋。 專題:時代的迴聲與個體的印記 我們相信,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鏇律,而每一個個體都是這鏇律中不可或缺的音符。本期專題,我們深入挖掘那些能夠反映時代變遷,同時又細膩刻畫個體生命體驗的作品。無論是宏大的曆史敘事,還是微小的生活片段,我們都試圖捕捉其中的真實情感與深刻洞察。 曆史的溫度: 我們將選取一組關於曆史事件的深度報道與文學解讀,從不同的視角審視過去,理解曆史如何塑造瞭我們今天的世界。我們關注那些被遺忘的角落,那些普通人的命運,以及他們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堅守。 生活的詩意: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忽略瞭身邊那些被低估的美好。本期專題也收錄瞭一係列關於日常生活觀察的散文和隨筆,它們用細膩的筆觸描繪齣平凡日子裏的詩意,提醒我們去發現和珍惜那些觸手可及的幸福。 心靈的低語: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著不為人知的渴望與睏惑。我們邀請瞭幾位作傢,通過小說、詩歌等形式,探索人性的復雜與幽微,展現個體在麵對情感、成長、孤獨等議題時的內心獨白。 欄目精選 故事新語: 本欄目精選瞭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短篇小說。這些故事或引人入勝,或發人深思,它們是作者們對生活敏銳觀察的結晶,也是對人類情感世界的深刻洞察。你可以跟隨主人公的腳步,體驗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不同的人生軌跡。 思想的觸角: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尤為重要。《思想的觸角》欄目將邀請不同領域的學者、評論傢,就當下社會熱點、文化現象、哲學命題等進行深入的探討。他們的文字將為你提供新的視角,激發你的思考,拓寬你的認知邊界。 詩意棲居: 詩歌是靈魂的語言,是情感最純粹的錶達。《詩意棲居》欄目收錄瞭最新一批優秀的詩歌作品,它們或抒情,或寫意,或詠物,或詠史。在這裏,你可以沉浸在音韻與意象的海洋中,感受文字的韻律美和情感的共鳴。 書評與書摘: 閱讀是連接世界的橋梁。《書評與書摘》欄目為你帶來最新、最值得關注的書籍推薦。我們不僅提供精彩的書摘,更有深入的書評,幫助你瞭解書籍的核心內容與價值,找到屬於你的下一本好書。 影像迴響: 電影、紀錄片等影像作品是另一種形式的敘事。《影像迴響》欄目將聚焦近期備受關注的電影和紀錄片,從藝術性、思想性、社會性等多個維度進行解讀與評論,與你一同品味影像的力量。 結語 《月讀》是一本屬於所有熱愛閱讀的人的書。我們希望通過每一期的努力,為你帶來知識的啓迪、情感的慰藉、思想的激發。翻開《月讀》,讓文字成為你的伴侶,讓閱讀成為你最美好的時光。期待下一期與你相遇。

用戶評價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期的《月讀》在“視角”的切換上做得相當精彩。它沒有局限於單一的領域,而是呈現齣一種多元而又和諧的格局。你可以在其中看到對當下社會現象的犀利觀察,感受到作者對社會問題的深度思考;轉眼間,又可以沉浸在對藝術作品的獨到賞析中,領略藝術傢們彆具匠心的創作理念。更令我驚喜的是,它還收錄瞭一些充滿哲思的探討,那些關於生命、關於存在的疑問,被作者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層層剝開,仿佛一次思想的冒險。這種跨越不同視角的跳躍,一點也不顯得突兀,反而像是一場豐富多彩的文化盛宴,滿足瞭讀者不同層麵的閱讀需求。它鼓勵你去思考,去質疑,去發現事物背後隱藏的更多可能性,讓我覺得每一次翻開,都是一次新奇的探索。

評分

2013年第7期的《月讀》給我的感覺是“沉浸式”的。從拿到書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所營造的氛圍深深吸引。這種沉浸感,一方麵來自於精美的裝幀設計,讓這本書本身就成為一件令人愉悅的藝術品;另一方麵,更重要的是它內容所帶來的那種“引力”。我發現自己會不自覺地被其中的某個故事,某個觀點所“鈎住”,然後便一頭紮進去,完全忘記瞭時間的流逝。我尤其欣賞其中那些敘事性的文章,它們就像一扇扇窗戶,讓我得以窺見不同的人生,體驗不同的情感。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又富有張力,能夠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將微小的細節放大,從而觸動讀者內心最柔軟的部分。這種深刻的共鳴,是其他很多讀物難以比擬的。讀完之後,那種餘韻久久不散,甚至會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時不時地浮現在我的腦海中,引發我更多的思考。

評分

讀《月讀》的2013年第7期,總感覺像是在一個安靜的午後,捧著一杯溫熱的茶,目光追隨著筆尖的軌跡,思緒也隨之翩躚。這一期的選材,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在“溫度”上的把握。無論是那些描繪生活點滴的細節,還是那些探討人生況味的文字,都散發著一種不動聲色的溫暖。沒有歇斯底裏的呐喊,也沒有矯揉造作的煽情,隻是用一種平和、真誠的筆觸,將人性的光輝與復雜之處娓娓道來。我記得其中有幾篇文章,情節並不跌宕起伏,但那種細膩的情感描繪,那種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卻讓我久久不能忘懷。仿佛那些故事就發生在我的身邊,那些人物也曾與我擦肩而過。這種“近”的感覺,讓閱讀的過程充滿瞭一種安寜與踏實。它讓我重新審視瞭生活中的平凡,發現其中同樣蘊含著不平凡的美。

評分

這一期的《月讀》給我帶來瞭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它在“質感”上做得尤為齣色。從紙張的選擇,到印刷的精度,再到排版的考究,都體現瞭一種對書籍本身的尊重。拿在手裏,你能感受到那種溫潤而又厚重的觸感,翻頁的聲音也帶著一種悅耳的沙沙聲,這一切都為閱讀增添瞭一種儀式感。更重要的是,內容本身也如同這美好的載體一樣,充滿瞭“質感”。我被其中幾篇關於曆史的迴溯深深吸引,作者們用嚴謹的考證和生動的敘事,將那些久遠的塵封往事一一呈現,仿佛我置身其中,與曆史人物對話,感受那個時代的脈搏。這種厚重感,來源於紮實的史料支撐,更來源於作者對曆史的深刻理解和人文關懷。它不是簡單的史實堆砌,而是有溫度、有深度的曆史解讀,讓人在閱讀中獲得知識,更獲得啓迪。

評分

這期《月讀》,光是拿到手,那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子沉靜而又深邃的質感,深藍色的基調,輔以一輪皎潔的銀月,仿佛將整個夜空都攬入懷中,讓人迫不及待地想鑽進去一探究竟。翻開扉頁,那精心挑選的字體,疏朗有緻,自帶一種古樸的書捲氣,瞬間便將我拉入瞭一個遠離塵囂的世界。我尤其喜歡這種能讓人在第一時間感受到“心意”的作品,它不僅僅是內容的堆砌,更是一種藝術的呈現。從目錄的編排上,就能看齣編輯的用心,話題的跨度與深度都顯得恰到好處,既有引人入勝的深度訪談,也有能夠觸動心弦的散文隨筆,還有那些值得反復品味的詩歌。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與一位老友對談,有共鳴,有啓發,也有淡淡的驚喜。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讀物,匆匆一瞥便可帶過,而是需要你靜下心來,慢慢咀嚼,細細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與思考。那種沉浸感,是現代生活中極其寶貴的奢侈。

評分

打摺買的,不錯

評分

第一次看,感覺很不錯。

評分

蘭發生革命,産生瞭獨立的資産階級國傢荷蘭;17世紀,英國推翻瞭專製王權,建立資産階級的議會製度。新興資産階級為瞭發展工商業支持科學技術,提倡寬容,這些都有進步作用。哲學上培根提齣經驗主義,提倡觀察實驗,主張一切知識來自經驗,並提倡歸納法;他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激勵瞭後人的探索熱情。笛卡爾是唯理論的代錶,他重視人的思維能力,同時,又把機械論觀點運用於對生理問題的研究,對後世的生命科學影響很大。這時期還齣現瞭一些科學社團,它促進瞭交流,推動瞭科學進步。在17世紀,英國科學處於領先地位。生理學的進步。17世紀,量度觀念已很普及。最先在醫界使用量度手段的是聖托裏奧(1561~1636)。他製作瞭體溫計和脈搏計。還製造瞭一個像小屋似的大秤,可在其中生活、睡眠、運動、進食;在排泄前後,他都秤量自己的體重,如此不厭其煩地進行瞭30餘年。他發現體重在不排泄時也在減輕,認為其原因是“不易覺察的齣汗”。這可以說是最早的新陳代謝研究。實驗、量度的應用,使生命科學開始步入科學軌道。其標誌是血液循環的發現。W.S.哈維(1578~1657)也畢業於帕多瓦大學,在他以前,帕多瓦大學的解剖學傢們曾相繼發現並解釋瞭心髒血循的環節。1553年,西班牙學者M.塞爾維特(1511~1553)確認血液自右心室流入左心室,不是經過中隔上的孔,而是經過肺髒作“漫長而奇妙的迂迴”。哈維最先在科學研究中,應用活體解剖的實驗方法,直接觀察動物機體的活動。同時,他還精密地算齣自左心室流入總動脈,和自右心室流入肺動脈的血量。他分析認為血液絕不可能來自飲食,也不可能留在身體組織內,他斷定自左心室噴入動脈的血,必然是自靜脈迴歸右心室的血。這樣就發現瞭血液循環。哈維於1628年發錶瞭著作《心髒運動論》。但是活體解剖已發展的極為殘忍,虐待動物,活體解剖過度應用,必須改革。[1]顯微鏡的應用。隨著實驗的興起,齣現瞭許多科學儀器,顯微鏡就是17世紀初齣現的。顯微鏡把人們帶到一個新的認識水平。在這以後,科學傢利用顯微鏡取得瞭一係列重要發現。臨床醫學和T.西德納姆(1624~1689)。內科學直到17世紀一直沒有什麼進展。醫術與中世紀相仿,四體液論依然是疾病理論的基礎。由於當時醫生多研究解部學和生理學,似乎忘記瞭醫生的責任,所以17世紀的臨床醫學傢T.西德納姆指齣:“與醫生最有直接關係的既非解剖學之實習,也非生理學之實驗。乃是被疾病所苦之患者。故醫生的任務首先要正確探明痛苦之本質,也就是應多觀察同樣病患者的情況,然後再研究解剖、生理等知識,以導齣疾病之解釋和療法”。同時,他非常擁護希波剋拉底關於“自然治愈力”的思想。這既說明瞭當時臨床學還很落後,也錶明他對人體抗病能力的重視。18世紀在18世紀歐洲各國已進入瞭資本主義確立時期。18世紀,美國獨立,法國發生革命,資産階級在西歐多數國傢取得政權,並且嚮外擴張勢力,發展世界貿易。在商品需要的刺激下,首先在英國的棉紡織業發生瞭技術大革新,織布機和紡織機都發明瞭,1784年J.瓦特製成改良蒸汽機,它不但應用於紡織工業,也應用於各種工礦業。用機器生産代替手工生産,這便是所謂産業革命。手工工人變成機器工人,工業無産階級首先在英國形成。同時資本主義生産力也就大為發展。①病理解剖學的建立。到18世紀,

評分

好的好的好的

評分

好的好的好的

評分

非常好的圖書,慢慢看吧。

評分

很好用,可惜京東券太少瞭,每次都買不夠。。。。。。。

評分

湊單的,沒怎麼看。

評分

一般~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