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新传媒时代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新闻学核心课程(02):外国新闻史》以封建集权时期、资本主义转型时期、资本主义市场竞争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典型化国家的新闻传播史发展脉络为经,以新闻媒介发展史为纬,采撷世界各国丰富的新闻历史资料,糅合相关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选取宽广的社会史视野,详略得当、科学合理地介绍与分析了人类新闻传播史的一般性发展规律和各国特殊化发展模式。
《新传媒时代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新闻学核心课程(02):外国新闻史》史料丰实,叙述生动,分析深入,史论结合,是一部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简明版世界新闻史教科书,对新闻史相关领域的爱好者亦开卷有益。
作者简介
李磊,男,山东沂蒙山人氏。1959年出生于江苏苏北大运河畔,少年成长于长江边的武汉市部队大院,青年时期在山东老区沂蒙新华制药厂做工,1979年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志愿支边,在甘肃日报社任职。曾先后在兰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工作或学习,现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史分会副会长、港澳台新闻史分会副会长。主要教学与研究方向为中外新闻传播史,曾出版过数部研究专著。
目录
第一章 西欧专制王权型新闻传播事业体系
——封建时期的英、法新闻传播事业史
第一节 背景之回顾
第二节 历史的进程
第三节 分析与思考【练习题】
第二章 西欧贵族分封型新闻传播事业体系
——德意志封建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史
第一节 背景之回顾
第二节 历史的进程
第三节 分析与思考【练习题】
第三章 殖民地型新闻传播事业体系
——北美十三州的新闻传播事业史(1607-1765)
第一节 背景之回顾
第二节 历史的进程
第三节 分析与思考【练习题】
第四章 渐进的改良之路
——英国近代新闻传播事业转型模式
第一节 背景之回顾
第二节 历史的进程
第三节 分析与思考【练习题】
第五章 起伏的曲折之路
——法国资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新体系的确立历史
(1789-1881)
第一节 背景之回顾
第二节 历史的进程
第三节 分析与思考【练习题】
第六章 突进的平坦之路
——美国资本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新体系的确立历史
(1765-1833)
第一节 背景之回顾
第二节 历史的进程
第三节 分析与思考【练习题】
第七章 "二元化"的变通之路
——日、德近代新闻传播新体系的确立历史
第一节 背景之回顾
第二节 历史的进程
第三节 分析与思考【练习题】
第八章 邪恶的异化转型之路
——德、日、意法西斯新闻传播体制模式确立历史
(1930-1945)
第一节 背景之回顾
第二节 历史的进程
第三节 分析与思考【练习题】
第九章 外部强力植入的转型模式
——二战后日本和德国新闻传播事业新体系的确立历史
(1945-1952)
第一节 背景之回顾
第二节 历史的进程
第三节 分析与思考【练习题】
第十章 市场的竞争——西方廉价报刊的崛起
第一节 背景之回顾
第二节 历史的进程
第三节 分析与思考【练习题】
第十一章 市场的竞争——黄色新闻的泛滥
第一节 背景之回顾
第二节 历史的进程
第三节 分析与思考【练习题】
第十二章 独立报业的典范
——以《泰晤士报》和《纽约时报》为例
第一节 背景之回顾
第二节 历史的进程
第三节 分析与思考【练习题】
第十三章 近现代通讯社的历史
第一节 近代通讯社的鼻祖:哈瓦斯通讯社(1835-1945)
第二节 路透通讯社简史
第三节 美国联合通讯社(美联社)发展史
第四节 合众国际通讯社简史【练习题】
第十四章 垄断竞争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史
第一节 背景之回顾
第二节 历史的进程
第三节 分析与思考【练习题】
第十五章 西方广播传媒发展史
第一节 美国的广播事业
第二节 英国的广播事业
第三节 法、德、日等国的广播事业【练习题】
第十六章 西方电视传媒发展史
第一节 背景之回顾
第二节 美国的电视事业
第三节 英、法、日电视发展史
第四节 卫星电视与全球化
第五节 分析与思考【练习题】
第十七章 国际共运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
第一节 背景之回顾
第二节 历史的进程
第三节 分析与思考【练习题】
第十八章 前苏联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
第一节 背景之回顾
第二节 历史的进程
第三节 分析与思考【练习题】
第十九章 前南斯拉夫新闻传播模式
第一节 背景之回顾
第二节 历史的进程
第三节 分析与思考【练习题】
结语与展望
主要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变”与“不变”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媒体纷纷出现了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新闻传媒的变革日新月异,而社交媒体、公民新闻的出现使传统的新闻传播格局面临重新“洗牌”的巨大压力。业界的这些变化自然也会传导到新闻传播教育上来,迫使新闻传播教育面临一系列转型。在这样一个充满激荡变革的时代从事新闻传播教育工作,首先需要厘清哪些素质和能力是新闻传播工作者永恒不变的坚守,哪些能力又是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变革更新的核心。只有把握住了“变”与“不变”的关系,才能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上做到心中有数、方向明确。下面,我们不妨对这一问题做些具体分析。传统的新闻信息生产和传播是这样进行的: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天需要了解外部世界的最新变化,由于每个人的生活范围很有限,于是诞生了一批媒体机构和新闻记者,他们每天到处采集各种最新发生的真实信息,然后通过报刊、广播和电视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大众。人们接收到信息之后,虽不是亲眼所见,但会将其视为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事情,从而对外部世界形成各式各样的印象和看法。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信息生产和传播则是这样运作的:人们每天需要了解外部世界的最新变化,不仅职业的新闻记者在从事新闻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工作,普通民众也加入到新闻信息的采集、制作和传播活动中来。他们将采集到的信息制作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或通过互联网向公众发布,或通过自媒体和社交媒体传递给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个人。他人接收到这些信息后,会将其视为现实中真实发生的事情,并由此对生存环境形成各式各样的印象和看法。不难看出,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信息的生产和传播领域发生了两个重大变化:一是出现了一大批自媒体和公民记者,形成了职业记者与普通民众同时进行新闻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新格局;二是原先报纸、广播、电视“井水不犯河水”的格局被打破,出现了不同媒体与网络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职业记者怎样才能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也直接决定着新闻传播教育和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走向。近年来,我们走访了国外许多知名新闻院校,也经常就这一话题进行探讨,对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变”与“不变”的关系逐渐形成了清晰认识,那就是媒介形态可以千变万化,新闻教育的核心不会改变。那么,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工作者不变的素质和能力有哪些呢?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新闻传播工作的职业精神不会改变。新闻工作是一种能够点燃人们理想抱负的职业,是站在桅杆上眺望远方的守望。任何时代,只要从事新闻传播工作,就都需要高度的职业理想和工作热情,这样才能把每次报道任务完成好,才能在信息泛滥和众声喧哗的时代始终坚持把核实新闻信息放在第一位,才能在充满压力和诱惑的时代始终坚持传播新闻事实的真相,才能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去捍卫公众利益,才能以人文情怀去关注黎民百姓的疾苦和心声。研究中外名记者的经历,我们发现,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对新闻工作的激情,离不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反过来,如果一个人仅仅将新闻工作视为谋生的饭碗,那么,最终他只能庸庸碌碌,在新闻岗位上走不了太远。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我们体会到,新闻传播职业精神的培养不能只靠课堂的说教,一个行之有效的路径是搭建平台,鼓励同学们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只有深入实地,让学生对社会有了深切感知,才有可能培养起社会责任感来。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和努力。从2006年开始,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和传播系在学生中开展了“子牛杯”大学生社会调查征文比赛活动,迄今已坚持了7年,有上千名学生参加到活动中来,涌现出了一大批饱含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精神的调查报告。通过开展这项活动,我们明显感受到了同学们的成长与进步。二是新闻采写的基本能力不会改变。媒介融合时代,信息的获取日益方便快捷,而如何核实信息的真伪,保证所获得的新闻信息是准确无误的,则需要记者具有扎实的采访作风。这也是新闻媒体赢得公信力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获得独家新闻、首发新闻已成为提升媒体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这同样需要记者有深入现场的采访作风以及敏锐的新闻发现能力。而在新闻表达阶段,新闻写作能力是学生必须练好的基本功。总体上看,学生良好的新闻表达能力建立在对新闻事实的深入了解和对受众心理的准确把握基础上。具体来说,新闻表达能力有两个层次的要求。第一个层次是能把新闻事件讲明白。这需要学生在全面掌握新闻事件的各种信息之后,具备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能出现事实不清、逻辑混乱、词不达意等现象。第二个层次是能把新闻事件讲得有吸引力。这需要学生在把新闻事件讲清楚的基础上,还善于把握受众的接受习惯和接受心理,懂得叙事技巧,通过设置悬念等诸多手法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这是对新闻表达的更高要求,学生如果在这方面也能过关的话,他的新闻写作能力就完全达标了。三是多学科的知识结构要求不会改变。新闻报道的对象是大千世界,新闻的内容来自社会的不同领域,新闻只是一种形式,传媒也只是一种工具,都不是内容本身。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分化和专业化的今天,只懂得新闻和传媒技巧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其他学科知识。目前,国内外新闻和传播院系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第一,尽量多提供跨专业课程,同时规定选修课中其他学科课程的最低比例。例如,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就规定学生选修的非新闻专业课程学分要占新闻专业总学分的一半以上。第二,联合培养第二学位学生,学生可以先学习哲学、历史、法律、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或自然科学等专业,然后再来学习新闻专业。例如,美国纽约大学就规定新闻专业的学生要完成128个学分,其中,必须用64个学分来拿一个非新闻专业的学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招收新闻学第二学位学生,近年来,又面向校内招收辅修新闻学第二学位的学生,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努力。在分析了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不变的素质和能力之后,我们还要知道什么能力是当前新闻传播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培养的新能力。从总体来看,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自然需要培养学生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能力。具体来说,由于制作方式数字化、传播渠道网络化、接收终端多样化,当前的新闻传播教育主要应该培养学生的多媒体报道能力。也就是使学生从具有报纸、广播、电视单一媒体的报道能力向具有多媒体融合报道能力转变,培养一批能够熟练采集和发布多媒体新闻的“全能记者”和“全能编辑”。对“全能记者”和“全能编辑”来说,能够熟练使用多媒体新闻采制设备,洞悉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的文本特性和传播优势就显得十分重要。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这一问题,我们从新闻传播角度出发,可以将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归纳为三个基本维度:一是快捷需求,即人们想在第一时间简明扼要地了解新闻事件主要信息的需求;二是直观需求,即人们想亲眼目睹、直观感知新闻事件现场及氛围的需求;三是探究需求,即人们想深入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意义背景等内在信息的需求。而不同的媒介和文本符号在满足上述需求上各有自己的优势。培养“全能记者”,就要培养学生在面对重大新闻事件时,能用照相机拍摄出最具典型意义的瞬间图片,能用摄像机记录下最有现场感的发生过程,能用录音设备记录下新闻事件现场最典型的声音,能用电脑在第一时间写出新闻消息,将新闻事件的主要信息告知受众,还能写出深度报道,把新闻事件的原因、背景、经过、细节、意义、展望等深层信息揭示出来。总之,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需要打破过去报纸、广播、电视之间的壁垒,培养学生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来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新闻事件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多媒体采访、写作和编辑的呈现能力。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传播系作为国内较早开办新闻学专业和传播学专业的院系之一,多年来,积累了一些办学经验,也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在培养新型新闻传播人才上也一直在进行积极探索。摆在大家面前的这套“新传媒时代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内含“新闻学核心课程”、“新闻学特色课程”和“传播学核心课程”)就是对近年来新闻学专业和传播学专业教学工作的总结。总的来说,编写这套系列教材,主要有这样几个出发点:一是立足学科,整体打造。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知识体系。这套系列教材立足新闻传播学科进行整体打造,既注重介绍新闻学和传播学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又注重学科历史、理论、方法和应用的体系性。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注意到前后衔接,按照由浅至深、循序渐进的规律进行整体推进。二是立足时代,与时俱进。新媒体的出现推动了媒介融合的发展,这是传媒业的大势所趋。这套系列教材立足这一时代背景,不仅增加了媒介融合、新媒体编辑、多媒体报道等与媒介发展密切相关的教材品种,而且许多传统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注意到了与新媒体的结合,体现出了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三是立足教学,保留个性。教材编写需要对实践中一些最新动向进行沉淀,以便形成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从这一点上说,“与时俱进”并不是说这套教材可以与传媒实践发展实现“无缝对接”,而是需要与媒体实践保持适度距离,以便进行观察、总结和提升。另外,教材编写必须立足教学需要,采用相对成熟、稳定的知识体系作为教材内容,这样才能实现知识传承。但是编写教材并不排斥作者的个性和创造性,因为同样的知识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体例和案例来编写,编写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这些都体现出作者的个性化思考。四是立足市场,突出特色。目前,传播学专业的教材在市场上比较零散,我们这次将集中力量推出传播史、传播学史、传播学研究方法、媒介分析、传播心理学等教材,形成“传播学核心课程”系列教材。新闻学专业的有些教材在教学工作中很需要,但市场上很少见到。我们这次就推出了“新闻学特色课程”系列教材,包括新闻报道原理、社会调查方法、精确新闻报道、新闻传播学专业英语、新闻传播学学术论文写作指导等品种,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同时,也为系列教材增添特色。为了让大家对系列教材的总体框架一目了然,附上系列教材的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从学科范畴上看,传播学的学科外延比新闻学要宽泛一些。目前,全国开办传播学本科专业的院校有80多所,各自的办学方向也不尽相同。但从知识结构来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大体应该包括传播史、传播理论、传播研究方法和应用传播。在本科阶段,应用传播领域可以开设的课程及方向很多,诸如公共传播、组织传播、政府传播、体育传播、健康传播、科技传播、农业传播等,不一而足。我们所提供的教材也仅供大家参考。由于作者水平和能力有限,加之时间仓促,许多教材还存在不足之处,我们热忱欢迎广大读者提出批评和改进意见,以便在今后修订再版时改进提高。 “新传媒时代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编委会
2013年6月||外国新闻史前言|||前言|纵观当下我国的新闻史教科书,总体来看,此类教科书常常偏重于对以往新闻事业历史材料的“系统梳理”和“静态呈现”。这对于具有高深知识、能够独立判断的专业研究者固然很好,堪称便利,但对于刚入校门,对新闻事业还一知半解的新闻专业初学者来讲,却可能并非一件“好事”。首先,新闻史料“冷冰冰”地大量“无语呈现”让他们读之乏味,倍感无趣。其次,史料的如山堆砌和公式化、教条化的理论宣讲也会让他们感到厌烦,甚至会产生某种抵触情绪,从而无法进一步迈入到历史深处,接触到先人前辈们的精神实质和伟大的历史变革力量。所以,本书的一大特点就是试图对新闻历史材料做出某种主动的“诠释”——尽管这种诠释可能是不成熟的、个人化的,有时甚至是随性的。可能这样的写作理念会导致教科书内容上的某种不严谨性。但是,依据自己所服膺的历史观点,力图对人类社会新闻传播事业万千史料与复杂事件做出一定的个性化分析,竭尽全力引导学习者们积极思考新闻传播史上引人注目的普遍客观现象和重要特殊性,并不揣冒昧地端出作者的“浅见陋识”,通过史论结合的“分析与思考”,引发读者们的联想性、批判性思维与情感共鸣,正是本书所力求达成的一个目标。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本书的写作体例与一般的教科书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作者大大加强了“非新闻类”社会背景性史料的分量,引入了大量社会历史材料,增加了很大篇幅的“分析与思考”内容;第二,每章基本上都采用了一种独特的“三段式”章节结构:第一节“背景之回顾”,第二节“历史的进程”,第三节“分析与思考”。其中“背景之回顾”部分主要引入对本章新闻史具有重要时代参考意义的历史背景资料;“历史的进程”部分注重客观全面地系统“静态呈现”本章所涉及的新闻史内容;“分析与思考”部分则是对第二节“历史的进程”中的重要史料进行择要性分析与个性化诠释,力图引导读者与作者一起发现、思考、探讨人类新闻传播史中那些关键性的历史事实,以期锻炼学习者们的自我分析与思考能力,得出合理而有益的结论。毫无疑问,在这种写作观念的引导下,这本教科书似乎不完全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了,它充斥着很多还不够成熟的个人观点和较为“轻量化”的新闻史资料,并且采用了一种相当个性化的写作结构形式。显然,本书并不完全着眼于“客观系统地呈现”前人的新闻史料和结论,而是融合各种客观材料,积极主动地分析与思考新闻史上的关键事件(人物)和重大现象,这成为本书的一个标志性的特点。至于这一特点是一个“缺陷”还是某种创新,敬请广大读者与各位专家评定。我在此想要告诉本书读者们的是:这种写作观点的唯一强大动力来自我20多年来在兰州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所教授的历届学生们。是他们告诉了我诸多阅读以往传统新闻史教材的真实感受,鼓励我采用更富主观激情与分析性的教学方法,更为革命性的讲授形式和更为思辨化的分析观点,来引导他们兴趣盎然、主动自觉地进入新闻史色彩斑斓的新天地。所以,这本新闻史教材不是为了新闻史学界的专家学者们所写的,而是为那些心灵开放、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烈,愿意与中外新闻史上伟大的前辈们进行精神交流的年轻一代学习者们所撰写的。是为了那些期望在大学新闻专业的学习生涯中获得一定的“真知灼见”,并愿意将这些经过批判性思考的独立理念,创造性地用于我们伟大祖国未来新闻事业发展进程的有志者们。因为,未来的中国社会主义新型新闻事业之新天地需要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开拓、去建构。因此,竭尽所能地按照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学习方式来撰写一本新闻史教科书,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一本既包括深刻的历史教训和普遍的客观发展规律,又包括新闻界前辈们波澜壮阔生动画卷的新型新闻史教材,便成为本书作者不可推卸的一份重大责任。当然,本书的一切瑕疵和缺点都应由我来负责,因为这只是由于本人能力不逮所致,而绝非成百上千向我提出这些热忱建议的学生们的责任。本书书稿曾经由作者任职的中国新闻史学会的部分专家进行过评阅,一些专家指出本书所叙述的外国新闻传播史只局限于西方大国的新闻历史,未曾涉及更为广泛的亚非拉全球新闻史领域。还有专家们指出本书在现当代传播技术方面的介绍较为欠缺。这的确是两个巨大的缺陷,一方面是因为本人的教学与研究视野较少涉猎当今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各国的新闻史领域,另一方面是由于西方主要大国的新闻传播史具有较为典型化的样本意义,而本书容量有限,只能容纳最基本的外国新闻传播史内容。至于传播技术与新闻事业的互动关系与相关作用,我目前正在撰写的一本《全球媒介传播史》将从人类信息传播技术史的角度来梳理世界新闻史发展脉络,并对其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专题性探讨。由于本书成书期间作者正好在美国进修学习,因此很多材料的搜集与梳理不太便利,书中可能存在着一些陈旧与错谬之处,相关征引注释也未臻规范,在此敬请有关专家与广大学习者们不吝指正。感谢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领导与同事们的鼓励,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提供的珍贵出版机遇,感谢本书责任编辑的辛勤工作。
前言/序言
新传媒时代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新闻学核心课程(02):外国新闻史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垃圾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
☆☆☆☆☆
很好,超棒的,一如既往的好评
评分
☆☆☆☆☆
书不错希望以后活动更大
评分
☆☆☆☆☆
很好,超棒的,一如既往的好评
评分
☆☆☆☆☆
书不错希望以后活动更大
评分
☆☆☆☆☆
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
☆☆☆☆☆
书不错希望以后活动更大
评分
☆☆☆☆☆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垃圾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
☆☆☆☆☆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垃圾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