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碧血千秋:抗日阵亡将军录》根据现有的相关文献资料。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具有少将以上军衔牺牲在战场上的有116人(包括八路军将领左权)之多。《碧血千秋:抗日阵亡将军录》以当时政府的档案为基础,参考了大量严肃的史学著述。为这116位为国捐躯的将军每人做—抗战小传,尽量附上本人的照片。
《碧血千秋:抗日阵亡将军录》作者研究抗战史有年。为《碧血千秋:抗日阵亡将军录》的写作搜集了丰富详实的资料。其有感于坊间长期流传的一些关于这些将领虚浮或不实的信息。立志写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著述。以缅怀和纪念这些以身报国,战死沙场的英烈。书后附有牺牲后追晋少将以上军衔者名录等。
根据已公开的当时政府档案以及日本军方档案,《碧血千秋:抗日阵亡将军录》为对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将军资料迄今统计最为完全者。
目录
赵登禹
佟凌阁
黄梅兴
马玉田
睦宗熙
蔡炳炎
张成义
梁鉴堂
姜玉贞
郝梦龄
刘家麒
郑廷珍
庞汉祯
秦霖
官惠民
张彀中
李伯蛟
朱芝荣
刘启文
吴克仁
吴桐冈
邓玉琢
吴继光
夏国璋
饶国华
杨膺谓
朱赤
高致嵩
易安华
姚中英
司徒非
罗策群
萧山令
赵锡章
刘震东
王铭章
赵渭滨
刘桂五
陈钟书
扈先梅
周元
江惟仁
黄启东
李必蕃
邓佐虞
朱家麟
彭璋
易式谷
马威龙
陈德馨
王锡山
钟芳峻
范荩
朱炎晖
徐积璋
林英粲
龚选登
王禹九
陈安宝
唐聚五
方叔洪
马秉忠
马玉仁
郑作民
钟毅
张敬
张自忠
蒋志英
金述之
王竣
陈文杞
梁希贤
刘克信
唐淮源
寸性奇
万金声
张世惠
金崇印
石作衡
赖传湘
李翰卿
王儒钦
武士敏
董续严
左权
戴安澜
姜宝德
胡义宾
王凤山
张庆澍
王立业
胡式禹
周复
张植桴
魏凤韶
邵恩三
黄德兴
彭士量
许国璋
孙明瑾
黄永淮
吕公良
卢广伟
王宇震
李家钰
萧孝泽
陈绍堂
王剑岳
余子武
王甲本
史蔚馥
阚维雍
陈济桓
吕旃蒙
胡厚基
齐学启
附录一:抗日战争期间非作战时阵亡的将军名录
附录二:在对日作战时阵亡的追晋(赠)陆军中(少)将的上校职军官名录
参考资料
精彩书摘
赵登禹,字舜诚,1898年5月16日(清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二十六日)出生于山东省曹州县(今菏泽市)的一户农民家庭。赵登禹读过私塾,而且成绩始终名列前茅,遗憾的是他在学了两年后就因为家境贫困而被迫辍学务农。赵登禹虽然读不起书了,但好学的他并不气馁,受时局的影响。他萌生了武力救国的想法,于是拜当地的武术名家为师。在四年的学武生涯中,赵登禹对于刀、枪、棍、拳等全都有所涉猎,并打下良好的武术基础。
1914年9月,赵登禹听闻第16混成旅在潼关募兵,他曾经听说过冯玉祥的革命事迹,就与同乡好友数人瞒着父母偷偷地跑到潼关去投军,成为一名副兵(候补兵),就此成为冯氏部下。由于赵登禹有很好武术功底,在军队中又能苦练军事技术,很快就受到了冯玉祥的赏识,被选拔为旅部的传令兵。1921年8月混16旅改编为第11师的时候,赵登禹被师长冯玉祥提拔为排长。
赵登禹当上军官后跟随部队南征北战,他作战时奋勇争先,并屡立战功,只用了六年时间就被冯玉祥提拔为旅长。北伐战争开始后,赵登禹随军开赴河南参战,先后担任过第2师副师长、第33师师长、暂编第9师第27旅旅长、第28师第84旅旅长、第25师师长等职。由于冯玉祥在中原大战中战败,赵登禹的部队被迫跟随宋哲元接受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改编,他的第25师被缩编为第37师第109旅,旅长由他继续担任。
1933年3月长城抗战爆发时,赵登禹奉命率领所部由三河驰援喜峰口抗击日军。3月10日,赵登禹命所属第218团夜袭日军混成第14旅团松尾野先遣队(由第27联队第1大队为基干组成)的宿营地。
一天后又亲率第109旅主力夜袭日军混成第14旅团三处阵地,缴获作战地图若干、摄影机一架及机枪二十余挺。并将不能带走的11门火炮的炮栓炮镜全部摧毁。此次夜袭经过媒体宣传,为全国军民所熟知。
长城抗战结束后,赵登禹因作战有功被提拔为第132师师长,后又获颁三等云麾勋章。
赵登禹初任师长,即率领所部担负察哈尔省的防务。由于察省情况复杂,日军特务活动频繁,赵登禹在进驻张北之后,即派兵猛攻由日军扶持的李守信部伪蒙古军,并在防区内严查日军特务。此举有效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赵登禹也因此奉命率部移防河北的任丘、河间,以缓和中日两军的矛盾。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赵登禹闻讯,屡次请命开赴北平参战,都未获准,他只得命令所部在防区内积极构筑防御工事,并加紧训练以备战事。7月25日深夜,赵登禹终于接到了驰援北平并担负南苑守备任务的命令,他命令部队连夜出发,自己则先行乘坐轿车前往位于南苑的第29军军部报到。
当赵登禹于7月27日夜抵达南苑时,第29军军部已经根据宋哲元的命令准备撤人北平。由于第132师的先头部队在前进到团河时与日军突然遭遇,一时间还脱离不了战斗,无法进驻南苑接防。于是赵登禹请求主持军部事务的副军长佟凌阁能够只率军部人员先行离开,南苑的野战部队需等到第132师抵达后再离开。佟凌阁权衡利弊,同意军部先行人城,但他本人仍然留在南苑。为指挥方便,佟凌阁还将驻军指挥权交由赵登禹统一负责。
就在赵登禹、佟凌阁等待第132师接防的时候,日军已经在团河击退了第132师的先头部队,并于7月28日上午8时,从南苑的南面发起猛烈进攻。日军以第20师团第39旅团(旅团长高木义人)为主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很快就打到了南苑飞机场。惊闻此讯的赵登禹急忙前往飞机场督战,他本人也挥舞起大刀与日军展开近身肉搏。
由于日军火力占据绝对优势,而南苑地形又都是平原,机场守军根本无险可守。赵登禹在率部坚持了两个小时后就因伤亡过重而被迫退入南苑主阵地,在与主力会合后继续组织反击。不久之后,赵登禹接到了北平军部要其撤入北平城内的命令,便一面组织部队逐次撤退,一面派传令兵通知在另一处督战的佟凌阁也跟随撤退。
一切部署妥当之后,赵登禹即带着部分部队先行向北平撤退。12时40分左右,当车队路经大红门时,突然遭到了预先埋伏在此的日军中国驻屯步兵旅团(旅团长河边正三)第1联队(联队长牟田口廉也)第3大队的伏击。赵登禹于危急时命令车队加足马力强行突击,试图一举冲出伏击圈,不幸在突围时胸部中弹数处倒在轿车后座上。赵登禹的卫士见状,想把他背离火线。但赵登禹自知伤重无救,便对卫士说道:“我不会好了,军人战死沙场,原是本分,没什么可悲伤的。北平城中还有我的老母,你回去告诉她老人家,忠孝不能两全,她的儿子为国捐躯,也算对得起祖宗了。”说完这些,赵登禹气绝身亡,时年仅40岁。随赵登禹一起殉国的还有副官长赵国治、副官主任李先池、随从副官赵登高。
1937年7月31日,国民政府发布褒扬令,并追赠赵登禹为陆军上将。1942年12月31日,赵登禹获准人祀首都忠烈祠。1952年6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1969年3月获台湾当局批准入祀台北圆山忠烈祠。
……
前言/序言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共两党合作的前提下,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以及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都参与到了这场捍卫国土抵御外辱的战争中。
本书的主题,是记录在抗日战场上为民族和国家英勇捐躯的英烈将军们的相关事迹,按照殉职的时间顺序来为他们逐一立传。为了能够更准确地记录他们的生平和其他相关信息,本书在写作时参考了大量的档案、回忆录和官修战史。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是首次将笔者能够查阅到的日方的档案和部队史作为主要资料来源之一,并与笔者能够查阅到的我方档案和部队史相结合,互相比对,互相参照,尽最大的努力来还原当年的那段历史,并使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到,英烈在最后时刻的作战对象是日军的哪个部队(大部分明确到联队,少部分具体到大队),这在以往的传记中,是绝无仅有的。
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澄清了国民政府时期的“官位”和“职衔”制度(详见说明二),以新的收录标准(详见说明一)对抗日战争中到底阵亡了多少将军进行了重新统计。共计收录116位对日战斗时阵亡或被俘遇害的英烈为主文,另收录17位因遭到空袭遇难或受作战影响自戕的英烈为附录一,29位明确被追赠(晋)将军的英烈为附录二,便于读者区分哪些是被政府追赠(晋)官位为陆军中(少)将者,哪些是被军方晋级为中(少)将者。
对于长久存在的一些讹误,本书也在立传时进行了修订,以正视听,并去除了以往各类著作中收录的讹传的“阵亡将军”。如所谓的第75师副师长吴国璋(查无此人)、预备第10师参谋长蓝运东(实际并未阵亡)等。
笔者相信,本书与以往的同类著作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之处,更能为读者提供极具价值的史料信息、本书内容的主要信息来源以查到的档案和文献为依据,如查不到可靠根据或记载比较模糊的内容,则根据当事人同僚或后代的回忆为基础进行推定,并作出适当的表述。但限于笔者的能力,部分内容仍有可能出现错漏之处,读者如有发现,欢迎批评指正,便于笔者及时修订。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承蒙如下朋友的帮助和支持,他们是(排名按姓氏笔画为序):马雷、马民康、于浩洋、王睿、王仕豪、王祖诚、叶泉宏、冯杰、朱晓明、朱颖玥、刘小诣、陈升、苏海、余戈、杨葆森、杨家宏、杨镇毓、杨晓鹏、吴勇、陆强、金一鸣、林唯圣、黄勇、赵良宇、高明辉、郭东风、黄勇、戚厚杰、章骞、蔡朋岑、谭飞程、潘颖、霍安治、薛斌、戴峰、瞿元超,在此特致以诚挚的谢意,祝他们身体健康、家庭美满、事业风顺。
2013年4月
碧血千秋:抗日阵亡将军录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