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書籍的曆史中發現作品形成的進程,或者更廣泛地說,在書寫的實踐中,弄清楚這些進程怎樣和為什麼發生瞭變化,這是本書的作者羅傑?夏蒂埃為自己設定的目標,他通過調查研究對文化實踐的曆史研究方式進行瞭革新。作者揭示瞭“書籍的秩序”的不連續性(這一秩序包含瞭米歇爾?福柯所謂的“論述的秩序”):作者的創作、主導著文本和知識傳播的素材轉化、王公貴族保護者們大顯身手的多重舞颱、作者、齣社和書商、還有讀者。書寫的世界並不是一個看不到邊的海洋,它有著自己的界限、規則、範圍和技術,改變著社會生活的節奏。如今,使書寫的世界發生重大變化的那些變革經常服從於一些無法破解的規律。在引導讀者遊曆這五個世紀的同時,羅傑?夏蒂埃讓人們能夠與一些當今的辯論保持一段有益的距離。他的觀點既不懷舊、也不空想,他認為這五個世紀的曆史能夠讓人們更加理解當今在書籍領域發生的眾多轉變,避免作品純社會學或純形式主義的局限。
作者簡介
羅傑·夏蒂埃(1945-),聖剋盧高等師範學院畢業,曾任巴黎第一大學助理教授,1975年起任職於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EHESS),1984年擔任指導教授一職至今。2006年獲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
羅傑·夏蒂埃是法國第四代年鑒學派、新文化史研究的代錶人物,他的閱讀史研究一般被視為新文化史和思想史的結閤,擴大瞭書籍史的外延。他更關注一種文化實踐的閱讀,他認為正是閱讀的發生,書籍的真正意義纔會産生。他的關於書籍史的橫跨社會史、文化史、思想史的研究使他成為當代最為重要的史學大師之一。
主要著作有:
《法國編輯史》(主編)4捲(1989-1991)
《法國大革命的文化起源》(2000)
《閱讀的實踐》(1993)
《革命書籍》(1997)
《西方世界的閱讀史》(1997)
《懸崖邊緣:曆史、語言和實踐》(1998)
《社會學傢和曆史學傢》(2010)
他1990年獲美國印刷史學會年奬,1992年獲法國科學院的曆史學大奬,他還是英國科學院的通訊研究員。
吳泓緲,1993年獲巴黎第八大學語言科學博士學位,1994年迴武漢大學任教至今。現為武漢大學法語係教授,法語係主任,語言與語言信息中心副主任。中國法國語言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歐洲學會法國研究分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方嚮為符號學、結構語義學、語言哲學、計算語言學語言與文化的關係。
張璐,武漢大學法語係與巴黎東方語言學院聯閤培養的在讀博士生。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本書討論的焦點,放在14到18世紀之間,書寫文字如何分門彆類、編目歸檔,以及所有牽涉其中的人員和機構,包括作者、齣版商、印刷商、印刷作坊和圖書館,對文字和印刷品的領會和感受之上。
——羅傑·夏蒂埃
作者、文本、書籍、讀者——夏蒂埃在書籍史和閱讀史框架內的研究工作正是在這四極之間展開,他試圖將自己的著述與文化史和社會史聯係起來。
——多羅西婭·剋勞斯
本書充溢著思辨性,以及分析上的前衛特徵,無論在書籍的文化史及文化史相關的理論上都堪稱力作。
——奧利斯特·雷納姆
目錄
序言
一、文字的錶現形式
二、作者的角色
三、贊助與題獻
四、無牆的圖書館
五、讀者群體
六、從宮廷到民間
七、“大眾”閱讀
注釋
索引
精彩書摘
第三個提示,即作者功能並不是現代性的伴生物。為瞭說明“作者功能對於話語來講並非普遍恒常的要素”,福柯揭示瞭一種據他說是“發生在17或18世紀的”交錯現象,即指定文本歸屬的體係在“科學”文本和“文學”文本間交替互換。一個承上啓下的時期,自此後,科學話語若想成立,就必須從屬於一個已然存在的命題的“係統集閤”,而不是依靠某個專門作者的權威性;而“文學”話語則反之,“沒有作者功能就不再被接受”。此前的情況恰好相反:“那些我們今天稱作‘文學’的文本(故事、童話、史詩、悲喜劇),在被接受、被傳播、被重視的過程中從未有人提過作者問題;無名之作從未造成過睏難,隻要年代久遠,真假勿論,它們的價值就有瞭足夠的保證。反之,今人所說的科學文本,即那些談論宇宙和天體、醫學和疾病、自然和地理的文本,在中世紀若想被視為真言,就必須標明作者的姓名。”福柯所提供的這種曆史軌跡是否閤理,我們在此不想討論,隻想強調他所發現的運行模式:某些類彆的文本在中世紀後就開始需要作者之名瞭。因此,對福柯的思想要避免肆意亂解,過分簡化:他從不認為,在著作所有權和作者功能之間,在“現今社會所特有的産權體係”和建立在主體範疇上的文本歸屬體製之間,存在著絕無僅有的決定性關係。上溯作者産生之源,並將其與控製文本傳播或賦予文本權威的種種手段聯係在一起,福柯的文章通過迴顧考察,嚮我們揭示瞭文本在生産、傳播和領屬上的極大相關性。
福柯的思想促使我們重新思考文學産權概念産生的背景,近來有不少這方麵的研究著述。10第一項重要修正:確認文學産權,遠非是齣於實施某項個人財産權的特彆需要,而是為瞭捍衛齣版界的著作所有權,該特權讓書商一旦獲得某書版權便能獨傢發行。書商以為,承認作者對作品的擁有權,也就等於默認書商自作者處購得的版權不容剝奪。而實際上,君主製國傢曾多次嘗試取消這一傳統上的無限期特權。
……
書史譯叢:書籍的秩序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很不錯的書,值得好好讀讀看看學習下
評分
☆☆☆☆☆
提高效益,亦可謂“教學相長”。
評分
☆☆☆☆☆
評分
☆☆☆☆☆
於善待“差生”,寬容“差生”。
評分
☆☆☆☆☆
溝通中達成共識。
評分
☆☆☆☆☆
②民主平等是指在學術麵前人人平等,在知識麵前人人平等。不因傢庭背景、地區差異而歧視,不因成績落後、學習睏難遭冷落。民主的核心是遵照大多數人的意誌而行事,教學民主的核心就是發展、提高多數人。可是總有人把眼睛盯在幾個尖子學生身上,有意無意地忽視多數學生的存在。“抓兩頭帶中間”就是典型的做法。但結果往往是抓“兩頭”變成抓“一頭”,“帶中間”變成“丟中間”。教學民主最好的體現是以能者為師,教學相長。信息時代的特徵,能者未必一定是教師,未必一定是“好”學生。在特定領域,特定環節上,有興趣占有知識高地的學生可以為同學“師”,甚至為教師“師”。在教學中發現不足,補充知識、改善教法、
評分
☆☆☆☆☆
汝之美味,吾之毒藥 社會認知心理學與社會認知神經科學在整個心理學領域方興未艾。簡而言之,社會認知神經科學旨在闡述情緒性與社會性體驗與行為的心理與神經基礎。而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主題之一便是人類的情緒。本書作者蕾切爾·赫茲女士正是選取瞭人類情緒中,最為復雜的情緒之一——厭惡——來闡述這一情緒體驗及其産生的行為背後的心理與大腦神經機製。本書深入淺齣地嚮人們揭示瞭“厭惡”這一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情緒背後的故事。此外,本書作者將主題從情緒本身進一步引申到人類發展中進化以及文化因素的重要意義,通過“厭惡”這一獨特視角,闡明瞭對“先天與後天”這一由來已久的心理學辯題的看法,使得讀者在深入理解“厭惡”心理學之餘,對於心理學乃至神經科學能有更加宏觀的認識。本書的另一大特點是書中涵蓋主題之廣,幾乎涵蓋瞭與厭惡相關的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麵,從衣食住行,到政治、法律與道德,讓讀者深入徹底地瞭解“厭惡”,使人讀起來有暢快淋灕之感。此外,作者援引瞭大量的案例以及實證性研究,使得本書既具有嚴謹的科學性,又不乏趣味。加上作者幽默而又略帶戲謔的行文風格,使得原本略顯枯燥的心理學以及神經研究妙趣橫生、引人人勝。 我們獲得關於某種事物的態度或者信仰的主要途徑是文化學習。父母用特定的餐具教育後代吃某些特定的食物,例如一勺冰淇淋;同樣地,我們也可以通過文化遺傳習得何種食物為惡心。“有什麼吃什麼”,之所以食物的地方性如此強,是因為它們往往來自於當地的同一植物群、動物群以及微生物群,如製作韓國泡菜所用的微生物與製作洛剋福羊乾酪用的微生物是截然不同的。此外,文化對食物的定義還有一個重要作用——我們用食物對敵友進行區彆,並以食物作為種族分界的標準:“我吃這樣的東西,而你不吃;我來自這裏,你來自彆的地方。”由此,我們不僅從文化中習得食物的含義,食物也同樣可以劃分文化之間的邊界。
評分
☆☆☆☆☆
送給朋友的,朋友很喜歡!
評分
☆☆☆☆☆
拿到書就照著裏麵的方法煮瞭意大利麵,彈性剛剛好,想起之前有次把斜管麵煮得膨脹得那麼大,口感一點都不好,真是今非昔比呐~~嗬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