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什么是航空、航天?飞机、直升机为什么能够飞上蓝天?怎样对形式各样的能在空中飞行的各种器械进行分类?最大的飞机有多大?飞机和直升机能飞多高、多远和多快?为什么有的飞机能够飞得很快,而直升机和有些飞机却飞得较慢?
为了回答公众的上述疑问,也为了便于航空爱好者较为系统和全面地认识与了解航空,普及航空科学知识,我们特请到了航空领域的专家万志强博士,他结合自身多年的航空和航模教学经验,为读者奉献上了《认识航空——飞机·直升机知识与鉴赏》这本书。
这本书图文并茂地提炼、概括和编撰了最基本的航空基础知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力求从多个角度呈现给读者多方面的知识,以期把读者带进航空真实而精彩的世界当中,激发读者的爱国热情和航空求知欲望。
书中大多数小节在编排上围绕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因此读者在阅读时既可以从前往后阅读,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的直接阅读其中的某个小节。
对于那些喜爱航空的大众读者、航模竞赛的参赛者,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内容简介
《认识航空:飞机·直升机知识与鉴赏》这本书详细介绍了航空器的分类与发展、飞行原理、动力装置、结构构造、系统及综合性能等知识,同时,介绍了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家的著名飞机和直升机、飞行表演队、航空运动、航空产业、航空人才等内容。书中图文并茂地提炼和概括了最基本的航空基础知识,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认识航空:飞机·直升机知识与鉴赏》这本书适宜一般航空爱好者阅读,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航空航天概论的教材,还可以作为中学科技教师与航模教师培养青少年航空/航模爱好者的航空基础知识教材。
作者简介
万志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博士生导师,曾在美国密西根大学航空航天系作访问学者。万老师从小喜欢航模,并立志从事航空事业。青少年时代,在首届“飞向北京”全国航模比赛等多项全国及省市比赛中获得佳绩。在北航读本科期间,获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一等奖。
博士毕业留校后从事飞行器设计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国家级重点研究项目,担任国家级精品课《航空航天概论》主讲教师近十年。担任北航航模队指导老师九年,组织北航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航模比赛,连续九届获得十几项冠军,所指导学生还获得美国大学生航空设计大赛高级组冠军。
万博士还多年担任全国大学生航模比赛竞赛委员会执行主任,是该项活动的发起者之一,为该项活动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航空器的发展与分类
1.1 人类的航空壮举
1.1.1 飞行的探索
1.1.2 伟大的飞行
1.2 航空器的分类
1.2.1 参照空气重量的航空器分类
1.2.2 按用途差别的飞机分类
1.2.3 按用途差别的直升机分类
1.2.4 形形色色的垂直起降航空器
1.3 航空器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飞机的部件与布局
2.1 飞机的部件及功用
2.1.1 飞机组成部件及其功用
2.1.2 机翼与机身的外形及其特点)
2.1.3 舵面及其功用
2.2 飞机的布局
第三章:飞机的飞行原理与飞行性能
3.1 大气的特性
3.2 升力与翼型
3.3 升力影响因素及失速
3.4 阻力及其减阻方式
3.5 升阻比的含义及其提高措施
3.6 飞行性能
3.7 从气动外形看飞行性能
3.8 飞机的操纵
第四章:直升机的飞行
4.1 直升机的飞行原理与布局形式
4.2 直升机的飞行性能与发展历程
4.3 直升机的主要部件及其功能
4.4 直升机的操纵
4.5 直升机的机动飞行与起降
第五章:动力装置
5.1 航空航天发动机
5.2 衡量动力装置的性能参数
5.3 喷气式飞机进气道的布局形式
第六章:航空器的构造
6.1 飞机的外载
6.2 飞机和直升机的构造
6.3 航空器的常用材料
6.4 航空器结构的设计制造要求
第七章:航空器的系统
7.1 测量、探测与显示系统
7.2 导航系统
7.3 控制系统
7.4 防护与救生系统
第八章:航空器的综合性能
8.1 航空器的四性
8.2 飞行安全
8.3 飞行与气象
8.4 航空器的试验
第九章:世界著名飞机与直升机
9.1 世界名机
9.2 我国上空的军机
第十章:飞行表演与航空运动
10.1 闻名遐迩的飞行表演队
10.2 蓬勃发展的航空运动(3300字)
第十一章:航空产业与航空人才
11.1 航空产业
11.2 航空人才
前言/序言
前言
1878年圣诞节,美国一位伟大的父亲,给他两个儿子送了一个简单而奇妙的玩具----竹蜻蜓,并告诉他们这个竹蜻蜓能够飞向天空。在父亲的演示下,两个小兄弟开始相信,除了鸟和蝴蝶等动物之外,人造的东西也可以飞上天空。从此以后,在兄弟俩幼小的心灵里,就萌发了将来制造能够载人飞上蓝天的器械。这两兄弟就是众所周知的飞机发明者----莱特兄弟。
中国古代发明的玩具----竹蜻蜓给了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灵感,而他们1903年发明的飞机则带来了军事武器、运输方式等多方面的革命。飞机也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让人类能够把活动拓展到空中,进入了航空航天时代。
飞机诞生100多年来,人类在航空和航天领域创造了许多伟大的成就,这些成就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拓展了人类的视野,甚至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与时空观。随着航空航天的不断发展,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于航空航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禁会问:什么是航空、航天?飞机、直升机为什么能够飞上蓝天?怎样对形式各样的能在空中飞行的各种器械进行分类?最大的飞机有多大?飞机和直升机能飞多高、多远和多快?为什么有的飞机能够飞得很快,而直升机和有些飞机却飞得较慢?
为了回答公众的上述疑问,也为了便于航空爱好者较为系统和全面地认识与了解航空,普及航空科学知识,作者在《航空模型》杂志连载文章----《万博士的航空讲堂》的基础上,通过凝炼和拓展编写了本书。
本书较为系统地向读者介绍了形式各样的航空器、航空发展的里程碑,阐述了航空器的飞行原理、构造、动力装置、系统及综合性能,概述了一些世界名机、世界著名飞行表演队和航空名人的简要情况,并对航空工业、民航运输、航空运动以及航空教育的宏观情况进行了概括。文中大多数小节在编排上围绕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因此读者在阅读时既可以从前往后阅读,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的直接阅读其中的某个小节。
作者在参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图文并茂地提炼、概括和编撰了最基本的航空基础知识,力争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力求从多个角度呈现给读者多方面的知识,以期把读者带进航空真实而精彩的世界当中,激发读者的爱国热情和航空求知欲望。
由于航空科学内容广泛、发展迅速,本书不可能面面俱到,作者仅是结合自身在航空教学和研究过程中的经验与体会,把一些最基本、最有必要了解的基础知识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抛砖引玉,以便读者能够较为全面和系统地了解航空基础知识,并激发读者对于航空科学的持续热情。
本书由万志强主编,并撰写了大部分内容;朱斯岩负责了书中部分内容的编写。两位作者长期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概论》的教学工作。在书的编写过程中,北航飞行器设计专业的研究生王耀坤、周磊、丁未龙、李航、王川、雷萤、陆方舟、杨庭、马家骏等同学提供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的资料,刘珊、刘耘臻、马家骏、刘晓晨、栾东、王晓喆等同学为本书绘制了大量的插图。本书的定稿更是得到了北航《航空航天概论》教学团队负责人杨超教授、贾玉红教授等,《航空知识》杂志社黄东冬老师、俞敏老师等,资深航空启蒙教练杨泳老师等,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陈桂彬教授等,以及航空爱好者王晓春高工等的关心和大力帮助。他们为本书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杨超教授是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院长,也是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的馆长,站在为国家培养更多航空后备人才的高度,对于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并亲自作序鼓励我们出版此书。本书最终得以出版,更是离不开化工出版社的邢涛编辑等的辛勤工作。在此,对所有关心和帮助本书出版的仁人志士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是为广大航空爱好者编写的科普读物,适合高中生及以上的航空爱好者阅读;也可以作为中学科技教师与航模教师培养青少年航空/航模爱好者的航空基础知识教材。
由于作者的水平所限,加之全书的编写也比较仓促,书中难免有不足或错误之处,敬请读者谅解和不吝指正。
航空史话:从莱特兄弟到超音速的飞翔梦想 本书籍聚焦于人类征服天空的漫长而激动人心的旅程,深入剖析了航空技术自萌芽期至今的演进历程、关键里程碑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与工程挑战。 第一部分:飞翔的早期探索与理论基础 本书的开篇追溯至人类对飞行的原始渴望。我们探讨了古代文明中关于飞行的神话与传说,它们是如何孕育出对鸟类运动的最初观察。随后,重点转向文艺复兴时期的先驱者,如达·芬奇,他的机械设计草图展示了早期空气动力学思想的雏形。 进入18世纪,热气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首次真正意义上脱离地面的成功。本书细致描绘了蒙特哥菲尔兄弟的突破性尝试,详细解释了浮力原理——热空气如何支撑起承载生命的巨大织物。紧接着,我们进入了滑翔时代。奥托·李林塔尔(Otto Lilienthal)的实验被视为现代飞行学的基础。我们不仅介绍了他精密的滑翔翼设计,更重要的是,分析了他是如何通过成千上万次的滑翔,系统地收集了升力和阻力的数据,为动力飞行的实现奠定了必要的空气动力学知识库。 第二部分:动力飞行的黎明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催化 1903年12月17日,基蒂霍克(Kitty Hawk)的成功不再是神话,而是工程的胜利。本书详细复盘了莱特兄弟(Wright Brothers)的创新之处:他们如何结合了升力(机翼)、推力(发动机)和控制(三轴操纵系统),这三者的有机结合是他们超越前人的关键。我们将拆解“飞行者一号”的设计哲学,分析其对早期航空结构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航空技术发展的强大催化剂。为了满足侦察和战斗的需求,飞机的设计开始向专业化、快速化发展。本书将探讨这一时期出现的木制骨架、帆布蒙皮的战斗机,例如著名的“红男爵”使用的福克式飞机。我们着重分析了同步射击器的发明,它如何解决了机枪与螺旋桨的冲突,使得飞机的战斗效能得到了质的提升。这一阶段,航空工业从手工作坊转向了初步的批量生产模式。 第三部分:黄金时代与跨洋壮举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被称为航空的“黄金时代”。随着发动机功率的显著提升和结构材料的改进,飞机的航程和载重能力大幅增加。本书详细记载了查尔斯·林德伯格(Charles Lindbergh)独自完成的跨大西洋飞行壮举。这不仅仅是勇气,更是对导航技术、燃油效率和飞机可靠性的严峻考验。我们分析了“圣路易斯精神号”的设计特点,以及这次飞行对公众信心和航空产业投资产生的深远影响。 这一时期,民用航空的概念开始成型。邮政投递(Airmail)的成功运营,促使了更安全、更舒适的客机设计出现,如道格拉斯DC-3。DC-3被誉为现代客机的先驱,它凭借其可靠性和盈利能力,真正将航空运输带入了商业可行性阶段。 第四部分:喷气时代的革命与全球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喷气发动机技术的成熟彻底改变了航空面貌。本书深入讲解了喷气推进的基本原理,对比了活塞发动机的局限性与喷气发动机在高空高速飞行的优势。德国的Me 262作为首款投入使用的喷气式战斗机,展示了未来空战的雏形。 战后,喷气式客机如德哈维兰“彗星号”(de Havilland Comet)的问世,将洲际旅行时间大幅缩短,极大地推动了全球经济和文化交流。然而,“彗星号”的早期灾难性事故也为结构工程敲响了警钟,促使工程师们深刻理解了金属疲劳和应力集中在高速、高空飞行器设计中的重要性。波音707和道格拉斯DC-8的成功,标志着喷气式客运时代的全面到来。 第五部分:音障的突破与超音速的追求 突破音障是人类航空史上的又一伟大里程碑。查克·耶格尔(Chuck Yeager)驾驶贝尔X-1的故事被详细叙述。本书解释了跨音速飞行时空气动力学特性的剧烈变化——激波的形成、阻力的急剧增加,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气动外形(如后掠翼)来应对这些挑战。 超音速客机的设计,例如协和式飞机(Concorde),代表了航空工程的巅峰。我们分析了协和式飞机独特的三角翼设计、可变几何进气道,以及它在克服音爆限制(尽管限制了其航线选择)方面所做的努力。尽管超音速客运因经济和环境问题未能普及,但它所积累的空气动力学、材料科学和推进技术知识,对后世的军用航空和高超音速研究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结语:未来的航向 本书最后展望了航空工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对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的探索、更安静、更高效的新一代宽体客机设计,以及无人机技术和城市空中交通(UAM)的兴起。通过回顾历史,我们得以更好地理解当前航空面临的挑战,并预见人类探索天空的脚步将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