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宋·郭熙:早春圖》,絹本水墨,縱158.3cm,橫108.1cm。畫幅左方款識“早春,壬子年郭熙畫。”在款上鈐有“郭熙圖書”硃文大長方印。該圖現藏颱北故宮博物院。
郭熙的山水畫,以神奇幽奧、突兀險絕取勝,布置造妙,變化多端。“放手做長鬆巨木,迴溪斷崖,岩岫·絕,峰戀秀起,雲煙變滅·靄這間,韆態萬狀。”(《宣和畫譜》)《宋·郭熙:早春圖》是他的傳世絕品,作於宋神宗熙寜五年(1072年)。當時正是王安石施行變法後的第5個年頭。此圖主題明確而富有季節感,描繪瞭春迴大地、乍暖還寒時的深山景象。構圖上采用“十字”形章法,近景之窠石古木,中景之巨岩叢柯,遠景之主峰雲崗,皆置於正中的縱軸綫上,兩腰部有麯澗棧道、茅亭層閣,從總體上構成上高、中平、下深“三遠”兼備的壯巍氣局。峰戀秀挺,煙靄浮騰;林木舒發,交柯亂蔓;溪流淙淙,潭水澄靜;漁夫樵子,旅客遊人,個個意態欣然。全國蕩漾著清新的氣息,飽含著活潑的生機,洋溢著喜悅的情緒。
郭熙十分關注山水畫的季節特徵所給予人的情緒感染,提齣“四如”之說,即:“春山淡治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鞦山明淨而如妝,鼕山慘淡而如睡。”畫麵景緻空明淨潔,幽趣萬端,真有“淡冶如笑”之情緻。雖然樹枝尚未吐綠,但毫無寒冷僻之感。具體地說明瞭郭熙山水畫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具有神秘感、高潔感、親切感相結閤的美學意義。
內頁插圖
精彩書摘
近景中的山石和樹木為畫幅中的緊要之處。其一,這部分物象要起到穩定畫麵重心、支撐畫麵結構的作用,因為郭熙筆下的丘壑比較險怪,左奔右突而富有動勢,處在畫幅最下方的近景,關乎到畫麵結構的平衡,否則就會産生頭重腳輕的弊病。其二,要與中景、中遠景、遠景拉開距離,以加強空間層次,並在強烈的對比中突現畫麵的氣勢。下方這組巨石,由於處在最靠前的位置,故石體異常堅實厚重,輪廓綫粗重而有力,行筆圓中帶方;深重的石紋集中在石脊處,由上而下,由緊而鬆,四麵垂拂。其筆路特殊,似介於粗綫條的“解索皴”與“長斧劈皴”之間;皴完成後加以淡墨渲染,使暗部更暗,亮部更亮,以加強體積感和厚重感。石頂兩株鬆樹,形態鮮明,由後一層山石的亮部將其托齣,鬆乾挺直,大枝平展呈下垂狀;鬆針細勁而疏透,將小枝齣露,這是郭熙鬆法的典型風格。周圍的雜樹則俯仰多姿,除左側一株用點葉法之外,其餘皆“蟹爪”形枯枝,細枝用硬毫尖筆,柔中有剛,勁挺有力,神完氣足,無一冗筆。(右圖)
此處為全圖的中心部位,錶現瞭前後兩層山在雲霧繚繞下似斷非斷、若即若離的動人情景。從全圖的總體關係來看,前麵的山應與後麵的山拉開一定的距離,中間是一片榖地,旅人企圖從山隈水湄進入榖地嚮樓閣進發。一般的處理方式,往往將處於前麵的山畫得清楚,尤其是邊緣不能模糊,那樣纔能將後麵的山推嚮畫麵的縱深,以收到以實推虛和以虛托實之效果。但那樣做便難免落入一般化的套路之中。郭熙在處理這一局部空間層次關係時,將雲氣貫於近景的山前,將前後兩層山同時鎖斷。而近處隱在雲中的山廓,則以極淡的墨水寫齣,似從薄雲中透齣山形;而後一層山則隱於一片虛白中,成為虛中之虛。這樣,就使得兩層山既在體勢上相連,又在空間上斷開,從而産生一種微妙神奇的效果。山頂的樹,也畫得較為虛淡,隻有數點重墨參破,令人産生林木在流動的霧氣中時隱時現的感覺,十分有趣。
……
前言/序言
曆代山水畫名作解析:宋·郭熙《早春圖》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