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评选萃:谁来决定我们是谁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
简体网页||
繁体网页
葛剑雄 等 著,丁雄飞,李媛 绘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2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39658
版次:1
商品编码:11300743
品牌:译林(YILIN)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东方早报》周日文化副刊《上海书评》是目前国内影响力的书评媒体之一,上海书评选萃系列为该刊五周年精选集,共有八本:《画可以怨》《穿透历史》《都是爱书的人》《国家与市场》《上海书评选萃:谁来决定我们是谁》《似是故书来》《兴衰之叹》《流言时代的赛先生》。艺术科学、苏东往事、藏书访书、经济社会、社科人文,你能想到的好作者,你能读到的好文章,尽在于此。
《上海书评选萃:谁来决定我们是谁》精选《上海书评》五年来涉及中国认同问题的访谈及文章,汇集了葛剑雄、葛兆光、姚大力等著名历史学者关于历史上的分裂统一、中国的历史形成、中国传统中的精神、东亚一体化、中国民族史研究等主题文章,从历史和世界的角度讲论“中国认同”问题,秉持严肃的学术态度,体现出深入的学理思考。
作者简介
葛剑雄,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主任。现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发表史学专著20余部、论文百余篇。葛兆光,现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博导,主要研究领域为古代中国的宗教史和思想史。主要著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唐诗选注》《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以及《中国思想史》两卷本(等。
目录
葛剑雄谈“中国”认同与身份观
葛兆光谈“中国”的历史形成与认同
姚大力谈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中国”认同
许纪霖谈近代以来的“中国”认同
姚大力谈民族与民族主义
葛剑雄谈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
杜赞奇谈中国传统中的超越精神
滨下武志谈从朝贡体系到东亚一体化
黄进兴谈明末清初“孔教运动”及其失败
葛凯谈国货运动与民族主义
谁来决定我们是谁——关于中国民族史研究的三把钥匙(姚大力)
重新讲述“长城内外”(姚大力)
一段与“唐宋变革”相并行的故事(姚大力)
如何拯救历史?(吴冠军)
从历史看中国、亚洲、认同以及疆域——关于《宅兹中国》的一次谈话(葛兆光)
编选说明
精彩书摘
姚大力谈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中国”认同
我发现,历史文献在使用“中国”这个词的时候,其所指往往有不止一种含义。您能先给我们列举一下它究竟有过哪些含义吗?
姚大力:在现存文字材料里,“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铸成于西周前期的著名青铜器“何尊”的铭文内。在其中,周成王追溯他父亲武王的话说:“余其宅兹中国”(且让我安顿在中国这个地方)。成王口中的“中国”,原指洛阳及其邻近地区。它与古时候的华夏人群把今登封、洛阳一带视为“土中”(即天下中心)的观念有关。这说明至少是在西周初,用“中国”来称呼今河南的核心地区,已经很流行了。
“中国”的第二层涵义是指关东,即函谷关或者后来潼关以东的黄河中下游平原。《荀子》说:战国之秦,“威动海内,彊殆中国”(秦之强能危殆中国);《韩非子》说:“夫越虽国富兵彊,中国之主皆知无益于己也”;颜师古在注释《汉书》记载刘邦左股有黑子之事时写道:“今中国通呼为魇子;吴楚俗谓之誌,誌者记也。”你看,照这些说法,秦、越、吴、楚都不在“中国”的范围内。可见这个中国,仅指关东而言。
它的第三层涵义则把关中也包括进去了。《史记》曰:“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华山位于关中。是知司马迁所说的中国,已经把北部中国的核心地区全都包含其中。
差不多与此同时,“中国”也有了第四层涵义,即用它来指称以华北核心地区作为其统治基础,再后来甚至也用指立国于南部中国的诸多中央王朝所控制的全部国家版图。在“中国”被用来命名这样一个疆域范围时,它当然就经常会远远超出汉地社会和汉文化所达到的边界。秦、汉版图已先后到达今广东、云南,但直到那时为止,淮河、汉水以南广大地区的土著,都还不是汉语人群。
“中国”的第五层涵义是随着汉语人群向华北以外地区的大规模迁徙流动而产生的。它指的是在国家版图内不断向外扩展其生存空间的那个主体人群及其文化,也就是汉语人群和汉文化。万斯同主编的《明史》稿本在讲述西南各土司的辖区时概括说:“大抵诸夷风俗,与中国大异。”很清楚,此处的“中国”,是指汉族和汉文化而言。
关于“中国”的最后那两层涵义一直被沿用到近代。所以英语中的Chinese才会既指“中国的”,又指“汉族的”。这并不是外国人的误读。它确实反映出如下事实,即“中国”这个词曾经长时期地拥有两个互相联系、但又不能互相混淆的不同意思。
这么看来,“中国”既具有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历时性特征,另一方面,无论作为国家版图还是作为一个大型人群,它的地理边界又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姚大力:说得很对。古人认为,“自古无不亡之国”,即无论哪个王朝都难免有倾覆之日。但对他们来说,在超越这个或那个具体王朝的层面上,似乎还存在着一个具有历史连贯性的政治共同体,它就叫中国。中国观念的悠久的历史性,是属于我们的一笔宝贵和辉煌的遗产。至于怎样准确地认识历史中国与现代中国之间的关系,则需要我们作进一步深入的思考。
你提到历史上“中国”的边界在不断变化,我以为这一点很重要,并且应当把它与如何界定某个时期中国史的空间范围这个问题加以区分。比如讲到十一世纪的中国史,那就不仅要讲述当日北宋的历史,还要讲与它同时分布在今天中国境内的辽、西夏、回鹘各部、吐蕃各部、大理国等政权或人群的历史。任何一个时段的中国历史,都应用当代中国的版图来界定它的空间范围。这个意义上的“历史中国”有一条确定无疑、不变化的边界线。不过这个“历史中国”的边界,其真正性质乃是按今天的后见之明来设定的中国历史的空间范围。它对讲述中国历史有重要的、不容替代的意义。
因此,说历史上“中国”的边界在变化,是说在各历史时期自称中国的那一系列王朝的边界总处在变动不居之中。
讲述中国历史应当有一个大体固定的空间范围,而历史上自称“中国”的各王朝的疆域又各不相同。您是否以为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我们解读中国历史时不可不加以注意的?
姚大力:这就是我想说的意思。面对上述差异,我觉得至少有两点需要强调。
一是历史上自称“中国”的政权,其版图经常未能覆盖今天中国的全部疆域。那么未曾被覆盖的那些地区的历史,是否还属于当日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二是历史上自称“中国”的政权,其版图在某些方向上又往往超出今天中国的疆域。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超出当代中国边界的地区的历史,是否还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我认为,首先应当明确,它在原则上属于今日其所在国历史的一部分,属于所在国历史上的一段古代“中国”统治的时期。然而正因为它当时处在一个跨越现代国境的古代“中国”的统治下,它的这部分历史与当时的中国史有太密切的、无法切割的联系,所以在讲述那一个时期的中国史时,我们又不能不较多地讲到它。在以上这两点主张的背后,其实存在一条共同的原则:一个国家的当代疆域,应当成为界定其历史的空间范围的基本依据。
刚才您提到在“中国”的两个涵义之间,也就是在一个具有历史连续性的多民族统一国家与这个国家内的主体人群及其文化这两者之间,始终存在着某种张力。这种张力在由非汉人群建立起来的统治汉地社会的政权下,是否会更容易彰显出来?这些王朝以及被它统治的汉语人群是否还认为自己同属于中国?或者说他们还能共同拥有“中国”这种集体身份意识吗?
姚大力:让我先回答你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中国历史上反复地发生非汉语人群在汉地社会建立统治王朝的事情,他们也多把自己建立的政权称为“中国”。现在略举几个例子来证明:
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苻坚提到边境的氐羌部落时相当轻松地说:“彼种落杂居,不相统一,不能为中国大患。”有意思的是,苻坚本人就出身于氐人,但这并不妨碍他以中国自居。北魏的一支军队曾深入蒙古草原,但未能“尽敌而还”。一位拓跋皇室的贵族对此深不以为然,因为他认为,边人见此,“便自易轻中国”。金代史书在记载某次台风致使日本船民遇海难漂流入境时称:日人七十二名“遇风飘至中国”。至于元人和清人自称“中国”的例证,就更为我们所熟悉而不需赘举了。
我曾利用一个名为“中国基本古籍库”的电子数据库来搜检出现在传统文献里的“中国”一词,结果竟达十多万条。有了这样方便的检索系统便不难发现,几乎所有建立在汉地的少数民族王朝,都有自称“中国”的例证。
您在过去发表的文章中提到,这些非汉人群建立的中央王朝,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那么它们对待汉文化,是不是也有与此相对应的不同态度?
姚大力:对划分非汉人群所建中央王朝的类型来说,公元后10世纪是个很重要的时间节点。我把从这以前一直延续到10世纪为止的那一类非汉人群建立的中央王朝,称为渗透型王朝。其统治上层在入主中原前,往往经过一个在汉地社会周边地区长期活动的过程。他们从以雇佣军身份介入汉地社会的权力斗争开始,在向汉地逐渐渗透的漫长经历中,一步一步地成长为支配那里政治-军事局面的重要势力集团,乃至最终建立自己的政权。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有机会对汉文化取得相当深入的了解,同时却日渐疏远,甚至完全断绝了与位于或靠近内陆亚洲腹地的其原居地之间的联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对自身文化及人力资源的根源性意识。正因为这个背景,他们在汉化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竭力推行的那些措施,都是在10世纪之后不容易再见得到的。
五代时期的后唐、后晋和后汉,属于中国最后的几个渗透型北族王朝。它们都是由原先讲突厥语的沙陀族人建立的。可是如今,即使是研习中国历史的人,也很少注意到它们其实是少数民族政权。后唐和后晋时有一名“病秃折臂”的沙陀将领杨光远,被人猜疑有自立为皇帝的野心。但怀疑此种看法的人反驳说:“自古岂有秃疮天子、跛脚皇后耶?”可见当日舆情认为,在评判某人的称帝资格时,秃疮跛脚之类的仪表缺陷是比沙陀人的族属身份更有分量得多的否决理由。
再比如京剧《珠帘寨》里的李克用。他有一个十分著名的唱段:“昔日有个三大贤,刘关张结义在桃园……贤弟休往长安转,就在沙陀过几年,落得个清闲。”尽管唱词里还点出了“沙陀”这个地名,但李克用在戏里已是一副汉人扮相。甚至连《四郎探母》中杨延辉都戴着的那两条象征“番将”的狐尾,也没见他披挂在肩上。可见演戏的人和看戏的人,早都已不把他当番人来看待。
……
前言/序言
上海书评选萃:谁来决定我们是谁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上海书评选萃:谁来决定我们是谁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上海书评选萃:谁来决定我们是谁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上海书评选萃:谁来决定我们是谁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用户评价
评分
☆☆☆☆☆
桑农,安徽郎溪人。现居芜湖,任教于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中国文艺理论家学会会员。著有《艺境无涯: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徐志摩与他生命中的女性》(天津人民出版社),主编和参编教材《文艺欣赏导论》(南方出版社)、《大学美学》(安徽教育出版社)多部,近年所作学术随笔,主要刊于《读书》、《书屋》、《文汇读书周报》等报刊。曾有朋友写的一篇《桑农印象》,现录于下面: 在本埠的书话界人士中我认识桑农较晚,也是从万卷书屋宋先生口中得知。有一次在万卷书屋买了一本桑农先生与汪裕雄先生合著的一本美学著作,于是就请宋先生请二位作者签名,这两位作者都在书上留下墨宝。像这样的签名本的确难得。坊间一般是独著,都是单人所署名。对桑农的名字就这样记住了。后来我写的一篇书话习作在本埠日报所登载,而桑农的大作赫然在首,有一次我在书店就与宋先生谈及,说桑农文章也在,言语间颇有借他自吹的嫌疑,说话间宋先生就提醒我桑农就在眼前,弄得我一阵心虚,幸亏没有口无遮拦,否则岂不是贻笑大方,这样就向他讨要了他的手机号码,与桑农先生就这样认识了。后来我时常买一些读书报刊,见到他的大作更多,这样我都搜罗来。见到他的名字总觉得亲切。桑农先生对书话研究十分精深,所研读的内容有一点书院气,但他的文字总是很工整,绝不拖泥带水,你读了总感到这样的文字套用一个时髦的词“有张力”,文字丝丝入扣,说理逻辑井然,这也许如同他授课般行云流水。这样的文章我读了总感到熨帖,绝没有拖累,很少语言上的差池。而在阿滢、董宁文的书中时常见到他的文踪,这让我们芜湖的读书人很自豪,桑农就像他的名字所喻示的勤于耕耘,因此他的作品才耐读厚重。有一次我急匆匆走路,踩到一个人的脚后跟,忙向他道歉,一看是桑农君,赤日炎炎下,只见他顶着一方毛巾,俨然是一个躬耕垄亩的农人形象。桑农真是一个在学术书话上都有造诣的令人钦佩的学人。
评分
☆☆☆☆☆
多读书,可以让你觉得有许多的写作灵感。可以让你在写作文的方法上用的更好。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运用一些书中的好词好句和生活哲理。让别人觉得你更富有文采,美感。 多读书,可以让你全身都有礼节。俗话说:“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感受世界的不同。 不需要有生存的压力,必竞都是有父母的负担。 虽然现在读书的压力很大,但请务必相信你是幸福的。 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孩子连最基本的教育都没办法享受的。 所以,你现在不需要总结,随着年龄的成长,你会明白的,还是有时间多学习一下。 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都有一个相同的爱好-------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每个人都做过的事情,有许多人爱书如宝,手不释卷,因为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读一些有关写作方面的书籍,能使我们改正作文中的一些不足,从而提高了我们的习作水平.读书的好处还有一点,就是为我们以后的生活做准备.那么,读书有哪些好处呢?1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量.多读一些好书,能让我们了解许多科学知识.2读书可以让我们拥有千里眼.俗话说的好;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多读一些书,能通古今,通四方,很多事都可以未卜先知.3读书可以让我们励志.读一些有关历史的书籍,可以激起我们的爱国热情.4读书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222
评分
☆☆☆☆☆
布什家族是以最优秀的共和党权势集团成员身份开始其政治生命的。他们是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在缅因州的肯纳邦克波特避暑,送孩子到寄宿学校和常春藤盟校接受教育,并声称自己与英国王室有血缘关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老布什总统的第13代远房表姐妹。小布什总统的曾祖父塞缪尔·P.布什是钢铁业和铁路的高级主管,也是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的首位主席和美国商会的创始人之一。小布什总统的外曾祖父乔治·赫伯特·沃克更是了不起。沃克是华尔街历史上最古老的私人投资银行W.A.哈里曼银行的合伙人。在那些华尔街的诡计和与政府奉承拍马而得到的交易中,沃克和布什都有份儿。
评分
☆☆☆☆☆
非常满意! 纵观中国古今, 横看世界各国, 有哪一位名人不酷爱读书? 又有哪一个不爱读书的人获的了成功? 读书学习, 其好处之多, 是无法用语言所能表达完全的。唯有勤读多读, 置身于书中的人, 方能体验其中的乐趣和奥妙。一 “最优秀的书籍是一种由高贵的语言和闪光的思想所构成的财富, 为人类所铭记, 所珍惜, 是我们永恒的伴侣和慰藉。……书籍把我们介绍给良师益友, 使我们认识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灵魂。”([英] 塞缪尔.斯迈尔)。“读一本好书, 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 歌德)。因此, 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便会懂得人生的真谛, 充满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热爱和想往; 就会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奋斗目标, 因而就会有终生不衰的前进动力; 就会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实, 思想境界得到提高, 道德情操得到陶冶, 从而使我们的一切言行皆能有益于社会, 有益于人类, 我们自己也就成为受人欢迎和尊敬的人, 成为社会有用的一员。 “生活最大的危险是一个空虚的心灵, 正象一所空屋子一样, 容易被罪恶钻进来, 好的书, 是最好的保障。”(葛劳德)。在我们的现实社会里, 有没有心灵空虚的人? 回答是肯定的。这些人自己也明白, 但就是不知道怎样解脱。那么, 就读书吧, 学习吧, 向一切伟大的人学习, 向一切正义的东西学习, 同正直的人们融为一体, 充分估价社会的光明面, 正确对待社会的阴暗面, 将主要精力投入工作中去。这样, 自然就会充实起来。 二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 就好象没有阳光; 智慧里没有书籍, 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英] 莎士比亚)。“一本新书象一艘船, 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 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瑞士] 凯勒)。“不读书就没有真正的学问,没有也不可能有欣赏能力、文采和广博的见识。……不读书的人就不是一个完人。”([俄] 赫尔岑)。多读书, 可以开阔视野, 增长见识, 启迪智慧, 可以使自己在工作中有所创造, 有所成就; 多读书, 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 进一步懂得生活, 可以提高自己的文采和对艺术的欣赏能力, 可以变“下里巴人”为“阳春白雪”, 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采 “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英] 培根)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孩子连最基本的教育都没办法享受的。 所以,你现在不需要总结,随着年龄的成长,你会明白的,还是有时间多学习一下!
评分
☆☆☆☆☆
非常满意!非常满意!
评分
☆☆☆☆☆
滨下武志谈从朝贡体系到东亚一体化
评分
☆☆☆☆☆
编辑
评分
☆☆☆☆☆
谁来决定我们是谁》精选《上海书评》五年来涉及中国认同问题的访谈及文章,汇集了葛剑雄、葛兆光、姚大力等著名历史学者关于历史上的分裂统一、中国的历史形成、中国传统中的超越精神、东亚一体化、中国民族史研究等主题文章,从历史和世界的角度讲论“中国认同”问题,秉持严肃的学术态度,体现出深入的学理思考
评分
☆☆☆☆☆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上海书评选萃:谁来决定我们是谁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