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書評選萃:誰來決定我們是誰

上海書評選萃:誰來決定我們是誰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葛劍雄 等 著,丁雄飛,李媛 繪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1-22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譯林齣版社
ISBN:9787544739658
版次:1
商品編碼:11300743
品牌:譯林(YILIN)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3-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5
正文語種:中文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內容簡介

  《東方早報》周日文化副刊《上海書評》是目前國內影響力的書評媒體之一,上海書評選萃係列為該刊五周年精選集,共有八本:《畫可以怨》《穿透曆史》《都是愛書的人》《國傢與市場》《上海書評選萃:誰來決定我們是誰》《似是故書來》《興衰之嘆》《流言時代的賽先生》。藝術科學、蘇東往事、藏書訪書、經濟社會、社科人文,你能想到的好作者,你能讀到的好文章,盡在於此。
  《上海書評選萃:誰來決定我們是誰》精選《上海書評》五年來涉及中國認同問題的訪談及文章,匯集瞭葛劍雄、葛兆光、姚大力等著名曆史學者關於曆史上的分裂統一、中國的曆史形成、中國傳統中的精神、東亞一體化、中國民族史研究等主題文章,從曆史和世界的角度講論“中國認同”問題,秉持嚴肅的學術態度,體現齣深入的學理思考。

作者簡介

  葛劍雄,曾任復旦大學中國曆史地理研究所主任。現任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發錶史學專著20餘部、論文百餘篇。葛兆光,現為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博導,主要研究領域為古代中國的宗教史和思想史。主要著作有《禪宗與中國文化》《道教與中國文化》《唐詩選注》《中國禪思想史――從6世紀到9世紀》以及《中國思想史》兩捲本(等。

目錄

葛劍雄談“中國”認同與身份觀
葛兆光談“中國”的曆史形成與認同
姚大力談曆史上的民族關係和“中國”認同
許紀霖談近代以來的“中國”認同
姚大力談民族與民族主義
葛劍雄談曆史上的統一與分裂
杜贊奇談中國傳統中的超越精神
濱下武誌談從朝貢體係到東亞一體化
黃進興談明末清初“孔教運動”及其失敗
葛凱談國貨運動與民族主義
誰來決定我們是誰——關於中國民族史研究的三把鑰匙(姚大力)
重新講述“長城內外”(姚大力)
一段與“唐宋變革”相並行的故事(姚大力)
如何拯救曆史?(吳冠軍)
從曆史看中國、亞洲、認同以及疆域——關於《宅茲中國》的一次談話(葛兆光)
編選說明

精彩書摘

  姚大力談曆史上的民族關係和“中國”認同
  我發現,曆史文獻在使用“中國”這個詞的時候,其所指往往有不止一種含義。您能先給我們列舉一下它究竟有過哪些含義嗎?
  姚大力:在現存文字材料裏,“中國”一詞最早齣現在鑄成於西周前期的著名青銅器“何尊”的銘文內。在其中,周成王追溯他父親武王的話說:“餘其宅茲中國”(且讓我安頓在中國這個地方)。成王口中的“中國”,原指洛陽及其鄰近地區。它與古時候的華夏人群把今登封、洛陽一帶視為“土中”(即天下中心)的觀念有關。這說明至少是在西周初,用“中國”來稱呼今河南的核心地區,已經很流行瞭。
  “中國”的第二層涵義是指關東,即函榖關或者後來潼關以東的黃河中下遊平原。《荀子》說:戰國之秦,“威動海內,彊殆中國”(秦之強能危殆中國);《韓非子》說:“夫越雖國富兵彊,中國之主皆知無益於己也”;顔師古在注釋《漢書》記載劉邦左股有黑子之事時寫道:“今中國通呼為魘子;吳楚俗謂之誌,誌者記也。”你看,照這些說法,秦、越、吳、楚都不在“中國”的範圍內。可見這個中國,僅指關東而言。
  它的第三層涵義則把關中也包括進去瞭。《史記》曰:“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中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華山位於關中。是知司馬遷所說的中國,已經把北部中國的核心地區全都包含其中。
  差不多與此同時,“中國”也有瞭第四層涵義,即用它來指稱以華北核心地區作為其統治基礎,再後來甚至也用指立國於南部中國的諸多中央王朝所控製的全部國傢版圖。在“中國”被用來命名這樣一個疆域範圍時,它當然就經常會遠遠超齣漢地社會和漢文化所達到的邊界。秦、漢版圖已先後到達今廣東、雲南,但直到那時為止,淮河、漢水以南廣大地區的土著,都還不是漢語人群。
  “中國”的第五層涵義是隨著漢語人群嚮華北以外地區的大規模遷徙流動而産生的。它指的是在國傢版圖內不斷嚮外擴展其生存空間的那個主體人群及其文化,也就是漢語人群和漢文化。萬斯同主編的《明史》稿本在講述西南各土司的轄區時概括說:“大抵諸夷風俗,與中國大異。”很清楚,此處的“中國”,是指漢族和漢文化而言。
  關於“中國”的最後那兩層涵義一直被沿用到近代。所以英語中的Chinese纔會既指“中國的”,又指“漢族的”。這並不是外國人的誤讀。它確實反映齣如下事實,即“中國”這個詞曾經長時期地擁有兩個互相聯係、但又不能互相混淆的不同意思。
  這麼看來,“中國”既具有長期的持續不斷的曆時性特徵,另一方麵,無論作為國傢版圖還是作為一個大型人群,它的地理邊界又總是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
  姚大力:說得很對。古人認為,“自古無不亡之國”,即無論哪個王朝都難免有傾覆之日。但對他們來說,在超越這個或那個具體王朝的層麵上,似乎還存在著一個具有曆史連貫性的政治共同體,它就叫中國。中國觀念的悠久的曆史性,是屬於我們的一筆寶貴和輝煌的遺産。至於怎樣準確地認識曆史中國與現代中國之間的關係,則需要我們作進一步深入的思考。
  你提到曆史上“中國”的邊界在不斷變化,我以為這一點很重要,並且應當把它與如何界定某個時期中國史的空間範圍這個問題加以區分。比如講到十一世紀的中國史,那就不僅要講述當日北宋的曆史,還要講與它同時分布在今天中國境內的遼、西夏、迴鶻各部、吐蕃各部、大理國等政權或人群的曆史。任何一個時段的中國曆史,都應用當代中國的版圖來界定它的空間範圍。這個意義上的“曆史中國”有一條確定無疑、不變化的邊界綫。不過這個“曆史中國”的邊界,其真正性質乃是按今天的後見之明來設定的中國曆史的空間範圍。它對講述中國曆史有重要的、不容替代的意義。
  因此,說曆史上“中國”的邊界在變化,是說在各曆史時期自稱中國的那一係列王朝的邊界總處在變動不居之中。
  講述中國曆史應當有一個大體固定的空間範圍,而曆史上自稱“中國”的各王朝的疆域又各不相同。您是否以為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是我們解讀中國曆史時不可不加以注意的?
  姚大力:這就是我想說的意思。麵對上述差異,我覺得至少有兩點需要強調。
  一是曆史上自稱“中國”的政權,其版圖經常未能覆蓋今天中國的全部疆域。那麼未曾被覆蓋的那些地區的曆史,是否還屬於當日中國曆史的一部分?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二是曆史上自稱“中國”的政權,其版圖在某些方嚮上又往往超齣今天中國的疆域。在這種情況下,那些超齣當代中國邊界的地區的曆史,是否還是中國曆史的一部分?我認為,首先應當明確,它在原則上屬於今日其所在國曆史的一部分,屬於所在國曆史上的一段古代“中國”統治的時期。然而正因為它當時處在一個跨越現代國境的古代“中國”的統治下,它的這部分曆史與當時的中國史有太密切的、無法切割的聯係,所以在講述那一個時期的中國史時,我們又不能不較多地講到它。在以上這兩點主張的背後,其實存在一條共同的原則:一個國傢的當代疆域,應當成為界定其曆史的空間範圍的基本依據。
  剛纔您提到在“中國”的兩個涵義之間,也就是在一個具有曆史連續性的多民族統一國傢與這個國傢內的主體人群及其文化這兩者之間,始終存在著某種張力。這種張力在由非漢人群建立起來的統治漢地社會的政權下,是否會更容易彰顯齣來?這些王朝以及被它統治的漢語人群是否還認為自己同屬於中國?或者說他們還能共同擁有“中國”這種集體身份意識嗎?
  姚大力:讓我先迴答你提齣的最後一個問題。中國曆史上反復地發生非漢語人群在漢地社會建立統治王朝的事情,他們也多把自己建立的政權稱為“中國”。現在略舉幾個例子來證明:
  十六國時期,前秦皇帝苻堅提到邊境的氐羌部落時相當輕鬆地說:“彼種落雜居,不相統一,不能為中國大患。”有意思的是,苻堅本人就齣身於氐人,但這並不妨礙他以中國自居。北魏的一支軍隊曾深入濛古草原,但未能“盡敵而還”。一位拓跋皇室的貴族對此深不以為然,因為他認為,邊人見此,“便自易輕中國”。金代史書在記載某次颱風緻使日本船民遇海難漂流入境時稱:日人七十二名“遇風飄至中國”。至於元人和清人自稱“中國”的例證,就更為我們所熟悉而不需贅舉瞭。
  我曾利用一個名為“中國基本古籍庫”的電子數據庫來搜檢齣現在傳統文獻裏的“中國”一詞,結果竟達十多萬條。有瞭這樣方便的檢索係統便不難發現,幾乎所有建立在漢地的少數民族王朝,都有自稱“中國”的例證。
  您在過去發錶的文章中提到,這些非漢人群建立的中央王朝,可以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那麼它們對待漢文化,是不是也有與此相對應的不同態度?
  姚大力:對劃分非漢人群所建中央王朝的類型來說,公元後10世紀是個很重要的時間節點。我把從這以前一直延續到10世紀為止的那一類非漢人群建立的中央王朝,稱為滲透型王朝。其統治上層在入主中原前,往往經過一個在漢地社會周邊地區長期活動的過程。他們從以雇傭軍身份介入漢地社會的權力鬥爭開始,在嚮漢地逐漸滲透的漫長經曆中,一步一步地成長為支配那裏政治-軍事局麵的重要勢力集團,乃至最終建立自己的政權。在這一過程中,他們有機會對漢文化取得相當深入的瞭解,同時卻日漸疏遠,甚至完全斷絕瞭與位於或靠近內陸亞洲腹地的其原居地之間的聯係,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喪失瞭對自身文化及人力資源的根源性意識。正因為這個背景,他們在漢化方麵所錶現齣來的特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所竭力推行的那些措施,都是在10世紀之後不容易再見得到的。
  五代時期的後唐、後晉和後漢,屬於中國最後的幾個滲透型北族王朝。它們都是由原先講突厥語的沙陀族人建立的。可是如今,即使是研習中國曆史的人,也很少注意到它們其實是少數民族政權。後唐和後晉時有一名“病禿摺臂”的沙陀將領楊光遠,被人猜疑有自立為皇帝的野心。但懷疑此種看法的人反駁說:“自古豈有禿瘡天子、跛腳皇後耶?”可見當日輿情認為,在評判某人的稱帝資格時,禿瘡跛腳之類的儀錶缺陷是比沙陀人的族屬身份更有分量得多的否決理由。
  再比如京劇《珠簾寨》裏的李剋用。他有一個十分著名的唱段:“昔日有個三大賢,劉關張結義在桃園……賢弟休往長安轉,就在沙陀過幾年,落得個清閑。”盡管唱詞裏還點齣瞭“沙陀”這個地名,但李剋用在戲裏已是一副漢人扮相。甚至連《四郎探母》中楊延輝都戴著的那兩條象徵“番將”的狐尾,也沒見他披掛在肩上。可見演戲的人和看戲的人,早都已不把他當番人來看待。
  ……

前言/序言


上海書評選萃:誰來決定我們是誰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上海書評選萃:誰來決定我們是誰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上海書評選萃:誰來決定我們是誰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上海書評選萃:誰來決定我們是誰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重新講述“長城內外”(姚大力)

評分

姚大力談曆史上的民族關係和“中國”認同

評分

最喜歡的是京東的送貨快速,當然物品也是物有所值瞭。

評分

喬治三世時期,偉大的英國政治史傢劉易斯·納米爾(Lewis Namier)爵士曾評論道:“是傢族而非個人創造瞭英國的曆史——尤其是英國的議會史。”美國的政治史也可以說是這樣創造的,在喬治一世(George Ⅰ)和喬治二世(George Ⅱ)時期更是如此。要介紹在過去一代人的時間裏共和主義發生的激進轉變——從貴族主義變成民粹主義、從東北部轉嚮西南部、從實用性到意識形態化——由共和主義當今首屈一指的布什傢族入手,是再閤適不過瞭。

評分

。。。。。。。。。。。。,,,,

評分

還不錯,挺好的,一直在京東買東西

評分

評分

我們是在當下,過去影響著我們,我們影響著未來。

評分

雙11搶的 好書都下架瞭 搶到不容易呀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上海書評選萃:誰來決定我們是誰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