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第二版)

生态学(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文雄 编
图书标签:
  • 生态学
  • 生物学
  • 环境科学
  • 第二版
  • 教材
  • 大学
  • 自然科学
  • 生命科学
  • 生态系统
  • 生物多样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76770
版次:2
商品编码:1130739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4
字数:5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生态学(第二版)》紧紧抓住生态学作为“生存的科学”的本质特点,系统阐述了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4个宏观生物组织层次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生态学(第二版)》14章(不包括绪论),内容涉及生物与环境的基本关系,生物种群的数量动态和遗传特征,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服务和管理及其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生态学(第二版)》集适用性、知识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于一体。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绪论 1
第一节 生态学的定义 1
第二节 生态学的发展历史 2
第三节 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4
第四节 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17
主要参考文献 18
第一篇 个体生态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 21
第一节 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21
第二节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限制作用及其规律 22
第三节 主要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 27
第四节 生物物种对主要生态因子的适应 39
本章小结 55
主要参考文献 55
第二篇 种群生态
第二章 生物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59
第一节 种群的概念 59
第二节 种群的基本特征 61
本章小结 72
主要参考文献 73
第三章 生物种群的数量动态 74
第一节 种群密度的估算 74
第二节 种群数量变动的参数 79
第三节 生命表特征及生命表分析 82
第四节 种群的增长 93
第五节 meta种群及其模型 101
第六节 种群进化 104
本章小结 120
主要参考文献 121
第四章 种群的生态关系 122
第一节 种内关系 122
第二节 种间关系 125
第三节 生态位理论 138
本章小结 141
主要参考文献 142
第五章 种群的调节理论 143
第一节 种群波动和调节概述 143
第二节 种群调节学说 146
第三节 种群调节机制 150
本章小结 153
主要参考文献 154
第三篇 群落生态
第六章 生物群落 157
第一节 群落的概述 157
第二节 群落的种类组成 160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167
第四节 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 178
第五节 生物多样性 188
本章小结 195
主要参考文献 196
第七章 群落的演替 197
第一节 群落演替的概念 197
第二节 群落演替的类型 200
第三节 群落演替的特征 202
第四节 群落演替的过程 205
第五节 顶极群落 209
第六节 群落演替观 211
本章小结 213
主要参考文献 214
第四篇 系统生态
第八章 生态系统 217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概述 217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类型 223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 231
本章小结 236
主要参考文献 237
第九章 生态系统中的基因漂流 238
第一节 基因漂流的基本概念 238
第二节 遗传物质扩展的方式 245
第三节 基因污染 248
第四节 转基因的生物安全 251
本章小结 257
主要参考文献 257
第十章 生态系统中的物种流动 259
第一节 物种流动的基本概念 259
第二节 物种流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60
第三节 生物入侵 262
第四节 植物的种子流 266
第五节 动物的迁移 270
本章小结 278
主要参考文献 279
第十一章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281
第一节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281
第二节 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 287
第三节 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 292
第四节 生态系统中的分解 296
第五节 异养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 301
第六节 生态系统能流模型 302
本章小结 303
主要参考文献 304
第十二章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305
第一节 物质循环的概述 305
第二节 水循环 309
第三节 气体型循环 311
第四节 沉积型循环 316
第五节 有毒有害物质循环 319
本章小结 323
主要参考文献 323
第十三章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324
第一节 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概念及特点 324
第二节 生态系统信息处理及度量 328
第三节 信息化的植物亚生态系统 332
第四节 信息化的动物亚生态系统 342
本章小结 350
主要参考文献 350
第十四章 生态系统的服务与管理 351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服务 351
第二节 生态系统管理 361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 365
本章小结 373
主要参考文献 373
《生态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请见科学出版社网站本书的信息库

精彩书摘

  生物分为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如果说对于单体生物以个体数就能反映种群大小,对于构件生物则需要进行两个层次的数量统计,即从合子产生的个体数和构成每个个体的构件数,只有同时研究这两个层次的数量及其变化,才能真正掌握构件生物的种群动态,有时候研究构件的数量和分布状况往往比个体数更为重要。研究植物种群动态,必须重视个体以下水平构件组成的重要意义,这是植物种群生态学与动物种群生态学的重要区别之一。(二)种群自然数量变动
  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首先应区别年内(季节消长)和年间变动。种群数量在不同年份的变化,有的具有规律性,称之为周期性,有的则无规律性。有关种群动态的研究工作证明,大多数种类的年变化表现为不规律的波动,有周期性数量变动的种类是有限的。在环境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种子植物具有较稳定数量变动。常见的乔木如杨、柳每年开花结果一次,其种子数量相对稳定。在植物中具有周期波动的种群数量变动为数甚少。
  1.种群数量规则性波动
  如北欧的欧旅鼠和北美的环颈旅鼠,北极狐及北美赤狐,均属于3~4年为一个波动周期的动物。各种生物所具有的种群数量的季节消长特点,主要是环境因子季节变化的影响,而使生物产生了与之相适的季节性消长的生活节律。在环境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种子植物及大型脊椎动物数量变动相对稳定,如一些大型动物,一般每年产仔数变化不大,其种群数量也相对稳定。
  2.不规则波动与种群平衡衰落和灭亡
  大多数种类的年变化表现为不规律的波动,少数表现为有周期性数量变动。动物中还有一些数量波动很剧烈,但不呈周期性的种类,人们最熟知的是小家鼠和布氏田鼠,其年均捕获率波动大,具有不规律的数量变动。具有不规则或周期性波动的生物都有可能出现种群爆发,如生活中常见的赤潮,赤潮是指水中的一些浮游生物爆发性增殖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主要发生在近海,又叫红潮。它是由于有机污染,即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过多形成富营养化所致。其危害主要有:藻类死体分解,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使鱼贝等窒息而死;有些赤潮生物产生毒素,对其他水生生物以及人类造成危害。此外,马世骏(1953)从统计上探讨过大约1000年的有关危害和气象方面的资料,明确了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在我国的大发生没有周期性现象,同时还指出干旱是大发生的原因,为我国的飞蝗防治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某些昆虫的自然种群,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由于其高生殖力的特性,种群数量在短期中迅速增长,在种群数量大发生之后,往往又会因环境条件的恶化,出现大批死亡,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即种群崩溃。例如,欧洲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在暴发年是最低数量年的2万倍左右,直到致死性的疾病蔓延开来,或因针叶被吃光而饿死,种群数量才急剧下降。
  ……

前言/序言


《现代植物生理学:从分子到生态系统》 导言:生命的引擎——深入探索植物的奥秘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与时俱进的植物生理学知识体系。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扇通往理解地球生命基础机制的窗口。我们聚焦于植物如何利用光能、如何进行物质与能量的转换、如何应对环境压力,以及它们如何在复杂的生态网络中发挥核心作用。全书结构精心设计,从微观的分子层面开始,逐步扩展到宏观的系统和生态级别,确保读者能够构建一个连贯、立体的知识框架。 第一部分:光合作用——能量转换的奇迹(约 400 字)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深入剖析了植物如何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这一生命活动中最根本的转化过程。 第一章:光能的捕获与传递:我们将详细阐述叶绿体色素的结构与功能,重点解析天线复合体和反应中心中光子捕获的效率机制。通过对光化学相量理论的介绍,读者将理解能量从捕获到传递过程中的量子效率和耗散路径。 第二章:光反应的电子传递链:深入探讨光系统 I (PSI) 和光系统 II (PSII) 的精细结构及其耦合的氧化还原反应。着重分析水的氧化(水裂解复合体)和氧气的生成过程,以及电子流如何驱动质子泵,最终通过 ATP 合酶合成 ATP。此外,对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分子在光保护机制中的作用进行详尽的讨论。 第三章:碳的固定与代谢:本章聚焦于卡尔文-本森循环 (C3 途径) 的酶促反应,包括 RuBisCO 酶的结构、催化机制及其固有的氧合反应问题。紧接着,我们详细阐述了 C4 和 CAM 代谢途径的演化适应性,解释了这些机制如何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优化了水碳利用效率。我们将结合同位素示踪技术的数据,展示碳在植物体内流动的动态过程。 第二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形态建成(约 450 字) 理解植物如何从一个受精卵发展成复杂的有机体,需要对激素调控和信号转导机制有深刻的认识。 第四章:植物激素:信号分子的交响乐:本章系统梳理了五大经典植物激素(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的发现历程、体内合成途径、作用靶点(受体)以及下游的信号转导路径。我们利用最新的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数据,揭示了激素在细胞伸长、茎的向性生长、开花诱导以及果实成熟中的精确调控网络。特别强调了激素之间复杂的协同与拮抗关系。 第五章:营养物质的吸收与运输:本部分关注植物如何从环境中获取必需的矿质元素。我们详细讲解了根系对氮、磷、钾等大/微量元素的吸收机制,包括主动运输系统和膜电位依赖的转运蛋白。随后,深入探讨了木质部和韧皮部的运输机制,重点分析了蒸腾拉力如何驱动木质部水分和矿质的单向运输,以及韧皮部筛管中压力流理论的最新修正和验证。 第六章:形态建成与环境响应:本章探讨了光敏色素、隐花色素等光敏受体如何感知光质、光照强度和昼夜节律,从而调控植物的形态发育,如茎的伸长、叶片的展平以及向光性。同时,阐述了植物如何通过激素和信号分子网络,响应重力(向地性)和触碰(触发运动)等物理刺激。 第三部分:环境生理学与胁迫应答(约 400 字) 植物是环境变化的敏感指示器,本部分关注它们如何在高低温度、干旱、盐碱以及病虫害压力下维持生存和生产力。 第七章:水分关系与干旱适应:本章从水势的概念入手,详细解析了气孔导度和蒸腾作用的物理基础。重点剖析了干旱胁迫下,植物通过 ABA 信号通路调控保卫细胞膨压、关闭气孔的分子机制。此外,我们讨论了渗透调节物质(如脯氨酸、可溶性糖)的积累,以及根系构型(深根系 vs. 浅根系)在不同干旱情景下的适应性策略。 第八章:非生物胁迫的分子机制:高温和低温胁迫对植物细胞膜流动性和蛋白质稳定性的影响被深入分析。我们探讨了热休克蛋白 (HSP) 在蛋白质稳态维持中的关键作用,以及抗冻蛋白和膜脂重塑在低温保护中的机制。盐胁迫方面,则聚焦于离子稳态的维持,包括 Na+ 的区室化和活性氧物种 (ROS) 在信号传导中的双重作用。 第九章:植物的防御机制:本部分侧重于植物对病原体(真菌、细菌、病毒)的识别与防御反应。系统介绍了模式识别受体 (PRR) 介导的 PAMP 触发免疫 (PTI) 和效应因子触发免疫 (ETI)。详细阐述了活性氧爆发、次生代谢产物(如生物碱、萜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在物理和化学防御中的协同作用。 第四部分:植物的相互作用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约 250 字) 植物并非孤立存在,它们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的枢纽。 第十章:根际生态学与微生物共生:本章探讨了植物根系分泌物如何塑造根际微环境,吸引或抑制特定微生物。重点分析了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形成的共生固氮过程,包括信号分子(如几丁寡糖)的识别和共生基因的表达调控。同时,介绍了植物与丛枝菌根真菌 (AMF) 之间互惠关系在提高磷吸收效率中的重要性。 第十一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角色:本章将植物生理学知识扩展到全球尺度。讨论了植物在全球碳汇中的贡献,以及其在水循环(蒸腾作用)中的作用。探讨了植物如何通过生物累积和富集作用,影响土壤和水体中重金属和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强调了植物修复 (Phytoremediation) 的潜力与挑战。 结语:展望未来——合成生物学与可持续农业 本书最后对植物生理学研究的前沿方向进行了展望,包括利用合成生物学工具设计高效光合系统、开发耐逆新品种以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应用高通量组学技术来解析复杂的生命网络。 全书配有大量高清图表、实验流程示意图以及来自一线科学文献的最新数据引用,旨在培养读者批判性思维和扎实的科学素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面审视现代社会弊病的镜子。我不是科班出身,最初接触它纯粹是出于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它以极其冷静和客观的笔触,剖析了人类活动如何系统性地破坏生态平衡,但它没有陷入那种一味指责和悲观的泥潭。相反,它通过对历史案例的细致回顾,比如某种物种入侵或特定栖息地丧失的过程分析,清晰地展示了“蝴蝶效应”在现实世界中的威力。我特别对其中关于“可持续性”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没有用空泛的口号来搪塞,而是从能量流动的效率、信息传递的完整性等硬核指标出发,来定义什么是真正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这迫使我跳出了日常生活中对“环保”的肤浅理解,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系统韧性问题。全书的论述逻辑严密,论据扎实,几乎没有可以被轻易推翻的武断结论。每当书中讨论到一个棘手的环境问题时,作者总能巧妙地将读者拉回到最基础的生态学原理上去寻找答案的线索,这是一种回归本源的智慧,也是这本书最宝贵的遗产之一。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是在一个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才开始啃这本“大部头”的,一开始我对它的厚度感到压力山大,担心自己难以消化。但阅读体验上,它比我预想的要流畅得多,这归功于作者在章节组织上的匠心独运。它仿佛遵循着一个自然生长的逻辑:从最微观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开始,构建起生态系统的基础框架,然后逐渐向上搭建起种群间的相互作用,最终扩展到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和生物圈的宏观调控。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让复杂的概念不再显得孤立无援,而是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恢复生态学”的介绍,它不仅回顾了历史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科学家们如何利用生态学原理来修复受损的自然系统,这给我带来了强烈的希望感,让我意识到这门学科不仅在于描述“是什么”,更在于指导“怎么办”。书中的插图虽然不多,但每一张都经过了精心的选择和布局,它们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对文字描述的有力补充,比如那张描绘营养级联效应的示意图,至今仍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这本书确实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精读,但付出的每一分钟,都会在你的认知体系中建立起一个更稳固的基石。

评分

说实话,我是在一个非常功利的动机下买的这本书——为了准备一个户外考察项目的背景知识补充。我原本预期会读到一本枯燥的教科书,充满了各种公式和难以理解的数学模型,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尺度”概念的强调。作者不断地提醒读者,你在一个蚁丘尺度下观察到的现象,和在整个生物圈尺度下观察到的规律,很可能完全不同,这种思维上的跨越性训练,对我后来的野外工作帮助极大。举个例子,书中对“生态位”的探讨,它不仅讲了理论上的定义,还详细分析了“竞争排斥原理”在不同环境压力下的灵活变通,这一点在解析我们考察地点的物种分布时,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分析框架。再者,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说服力,不卖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近乎哲学的口吻,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读到关于“承载力”的部分,我甚至停下来思考了很久,我们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究竟是局部的扰动还是系统性的重塑。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门学科的知识传授,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观察世界”的方法论手册。虽然内容扎实,但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总能在关键时刻提供一个精彩的“思想拐点”,让你对已有的认知产生颠覆性的重新审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深邃的墨绿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白色字体,立刻就传达出一种严肃而专业的学术气息。我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偶然“撞见”它的,最初是被那种沉稳的质感所吸引,完全没有想到内容会如此贴近生活,甚至可以说,它把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微观世界。我记得刚翻开目录时,对于那些复杂的术语感到一丝畏惧,比如“种群动态学”、“群落结构”之类的,但作者的叙述方式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园丁,耐心地引导着你,从最基础的物质循环讲起,逐步深入到物种间的复杂博弈。尤其是关于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那一章,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堆砌上,而是穿插了大量的经典案例研究,比如亚马逊雨林与大堡礁的生态系统,让你真切地感受到理论的魅力和实践的复杂性。我尤其欣赏它在论述生态平衡时所展现出的辩证思维,它没有给出绝对的“最优解”,而是强调了系统在不断变化中的动态适应性。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友好,图表清晰明了,很多概念图甚至是手绘风格的,这在如今充斥着标准计算机图形的教材中,显得格外温暖和亲切。总而言之,它成功地将一门看似高冷的学科,变得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让人愿意一页一页地读下去,去探索自然界那些精妙的关联。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克制,可以说是教科书的典范,没有丝毫多余的修饰或煽情,每一个句子都像是一个精确计算后的科学表达。我阅读它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严谨的智力锻炼。它最让我感到“硬核”的部分,是对随机性与确定性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角色的探讨。比如,在讲解捕食者与猎物关系时,作者详细阐述了数学模型是如何尝试去模拟这种动态平衡的,以及模型在面对真实世界的极端气候事件、突发地理变化时的局限性。这种对知识边界的诚实揭示,让我对科学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它没有试图提供一个万能公式来预测未来,而是教会我们如何设定合理的预期,并理解复杂系统的固有不确定性。书中的参考书目和延伸阅读材料也是一个巨大的宝藏,我发现自己为了彻底理解某一小节的某个概念,不得不去查阅好几篇核心期刊的文献,这无形中扩展了我的研究视野。这本书不是那种可以快速翻阅,获得片面了解的读物;它需要你沉下心来,逐字逐句地去品味其内在的逻辑架构,因为它提供的知识体系是坚实且相互支撑的,一旦某个环节理解不透彻,后续的深入学习就会受阻。

评分

不错的教科书~~很喜欢~~内容丰富~~讲解详细~~~回顾大学知识~~~

评分

一本教材而已,可以了解生态学的一般情况。

评分

不错的教科书~~很喜欢~~内容丰富~~讲解详细~~~回顾大学知识~~~

评分

一本教材而已,可以了解生态学的一般情况。

评分

一本教材而已,可以了解生态学的一般情况。

评分

很给力,正版,速度快

评分

不错的教科书~~很喜欢~~内容丰富~~讲解详细~~~回顾大学知识~~~

评分

不错的教科书~~很喜欢~~内容丰富~~讲解详细~~~回顾大学知识~~~

评分

。。。。。。,。。,。,,,,,,。。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