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葡萄病虫害防治原色生态图谱》是一本普及病虫识别知识、提高农民对病虫害诊断与防治能力的实用科普工具书。在编写中我们力求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与技术集成化,这有助于果农科学开展葡萄病虫害防治,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次数,降低农药残留,提高葡萄的品质和产量。全书阐述近70种葡萄主要病虫害的诊断与防治技术,并配有约300幅高质量原色生态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夏声广拍摄),直观形象地再现了葡萄常见病虫的不同的形态和为害症状。
内页插图
目录
葡萄病害及其防治
一、葡萄侵染性病害
葡萄霜霉病
葡萄黑痘病
葡萄白腐病
葡萄白粉病
葡萄锈病
葡萄褐斑病
葡萄小褐斑病
葡萄灰霉病
葡萄房枯病
葡萄蔓枯病
葡萄穗轴褐枯病
葡萄炭疽病
葡萄黑腐病
葡萄铬黄花叶病
葡萄扇叶病
二、葡萄生理性病害
葡萄裂果病
葡萄日烧病(日灼病)
葡萄水罐子病
葡萄缩果病
葡萄缺氮症
葡萄缺磷症
葡萄缺钾症
葡萄缺硼症
葡萄缺锌症
葡萄缺铁症
葡萄缺镁症
葡萄缺钙症
葡萄落花落果
葡萄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葡萄天蛾
雀纹天蛾
斜纹夜蛾
葡萄斑叶蝉
葡萄长须卷蛾
葡萄十星叶甲
葡萄白粉虱
黑刺粉虱
烟蓟马
葡萄缺节瘿螨
(葡萄毛毡病)
葡萄短须螨
绿盲蝽
斑衣蜡蝉
葡萄瘿蚊
桃蛀螟
康氏粉蚧
白星花金龟
斑喙丽金龟
葡萄透翅蛾
枯叶夜蛾
鸟嘴壶夜蛾
葡萄双棘长蠹
豹纹蠹蛾
蚱蝉
葡萄鸟害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发生规律:
白腐病由半知菌亚门盾壳霉属真菌引起。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及菌丝体在病残组织中越冬,果园表土中及树上的果穗、叶片和枝蔓的病残体,都可成为病害的初次侵染源。在土壤中越冬的病菌,一般以地表和表土20厘米以内的土壤中为多。病果落地后一般不完全腐烂,其上病菌有些可以存活4~5年。白腐病菌在室内干燥条件下可存活7年之久。散落在土壤表层的病组织及留在枝蔓上的病组织,在春季条件适宜时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可借风雨传播,由伤口、蜜腺、气孔等部位侵入,经3~5天潜育期即可发病,从幼果期至成熟期,病斑不断散发分生孢子引起重复侵染。秋末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在病组织中过冬。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5~30℃,最高温度为35℃,最低温度5~12℃。分生孢子在13~34℃均能萌发,在空气湿度达饱和状态下,萌发率可达80%。该病在28~30℃、大气湿度在95%以上时适宜发生。
葡萄白腐病发生与雨水有密切的关系。初夏时降雨的早晚和降雨量的大小,决定了当年白腐病发生的早晚和轻重。降雨次数越多,降雨量越大,病菌萌发侵染的机会就越多,发病率也越高;雨季来得早,发病也早,暴风雨、雹害过后常导致大流行。高温、高湿多雨的季节病情严重,有利于病害的流行。果园内发生此病后,往往每逢雨后一周,就会出现发病高峰。盛发期持续的长短,取决于雨季结束的早晚。由于白腐病菌是从伤口侵入的,所以一切造成伤口的因素如风害、冰雹、虫害及摘心、疏果等,均有利于病菌侵入。特别是风害的影响更大,每次暴风雨后常会引起白腐病的严重发生。近地面处以及在土壤黏重、地势低洼和排水不良的条件下病情严重。杂草丛生、枝叶茂密、通风透光差或湿度大时易发病。长势偏旺和徒长植株易发病。酸性土壤上较碱性土壤上种植易感病。品种问抗病性也有差异,一般欧亚种易感病,欧美杂交种较抗病。华东地区一般于6月上中旬开始发病,华中地区为6月中旬,华北地区在6月中下旬,而东北地区则在7月。发病盛期一般都在采收前的雨季(7~8月)。在南方,谢花后7天始见病穗,出现第一次高峰;7月中旬后进人盛发期,为第二次高峰,以后随果实成熟度的增加,每次雨后便可出现一次高峰。
防治方法:
①清园消毒。冬季结合修剪,剪除树上病蔓及残存的病果,剥除老翘皮,彻底清除园内的枯枝、落叶、病落果等,然后集中烧毁,并用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对植株、架面和地面进行一次全面喷布。春季萌芽绒球期(未见绿)再喷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生长季节应经常清洁田园,及时剪除病果穗、病枝蔓,清理落地的病粒,带出园外集中深埋。②采用深沟高畦栽培。尤其是南方多雨地区宜采用深沟高畦栽培,畦间沟深40~50厘米,园地四周沟深50~60厘米,有利于降低地下水位,促进根系生长,培养健壮树体,提高抗病力。③加强枝蔓管理。及时绑蔓、摘心和做副梢处理,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问湿度。栽培上要改良架形,将坐果部位提高到距地面60厘米以上,以减少发病。④增施有机肥和钾肥。增施优质有机肥,同时亩施生石灰30~75千克。
……
前言/序言
葡萄病虫害防治原色生态图谱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