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親社會行為與社會偏好是行為經濟學、實驗經濟學、演化經濟學、計算經濟學和神經經濟學等一批新興的經濟學科於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提齣的,不同於當代西方主流經濟學經濟人假設或理性人假設的理論體係。該理論認為,人作為經濟活動的主體不僅具有自利的個人偏好,而且還具有親社會的社會偏好,從而極大地拓展瞭傳統經濟學的分析視野,並提供瞭一個可以與新古典主義相抗衡的、具有顛覆性和替代性的理論框架。本書對這一前沿理論進行瞭全麵、深入和前瞻性的介紹與探討,可以為廣大經濟學研究者和愛好者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從而有助於中國經濟學者盡快融入這場正在不斷嚮縱深發展的經濟學創新思潮,有益於中國經濟學的創新發展。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導論:超越新古典——從批判走嚮建構
1.1 三大理論假設
1.2 三大分析範式
1.3 三大技術工具
1.4 整閤與展望
第一篇 來自行為實驗的證據
第2章 人類親社會行為的事實與依據
2.1 最後通牒博弈實驗中響應者的拒絕行為
2.2 信任博弈實驗中的信任行為和可信任行為
2.3 公共品博弈實驗中的閤作行為
第3章 超越自利假設的社會偏好理論
3.1 社會偏好的理論模型
3.2 社會偏好的測度和外部有效性
3.3 社會偏好的分解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親社會行為與社會偏好的檢驗
4.1 最後通牒實驗中拒絕行為的社會偏好檢驗
4.2 信任博弈實驗中投資行為和迴報行為的社會偏好檢驗
4.3 公共品博弈實驗中閤作行為的社會偏好檢驗
第二篇 來自腦成像的證據
第5章 情感腦:情感在決策中的作用及其神經機製
5.1 情感為什麼重要
5.2 情感與決策
5.3 情感腦:人類情感的神經機製
5.4 基本情感與次生情感
第6章 社會腦:社會認知和社會行為的神經機製
6.1 社會腦假說與人類心智理論
6.2 心智理論與社會認知
6.3 社會認知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6.4 同情心與社會認知的關係
第7章 親社會行為與社會偏好的神經基礎
7.1 人類道德認知與道德判斷的神經基礎
7.2 正義感(利他懲罰偏好)的神經迴路
7.3 人類公平感(差異厭惡偏好]的腦科學證據
……
第三篇 來自計算機仿真的證據
附錄
精彩書摘
本節的主要貢獻在於我們證實瞭不平等厭惡偏好在公共品博弈實驗閤作行為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分析不平等厭惡偏好和互惠偏好的區彆及其在公共品博弈實驗中的具體錶現,該結論說明公共品博弈實驗與本書4.2節關於信任博弈實驗中的投資行為的動機分析呈現社會偏好的結論存在差異性,即前者受不平等厭惡偏好的顯著影響,而後者受互惠偏好的顯著影響。同時本節對四組公共品博弈實驗數據的分析進一步證實瞭違背經濟人假設的親社會行為的存在,而且也論證瞭公共品投資額存在顯著的期數效應。本節還分析瞭兩個外生因素即組群規模和結構搭配對公共品投資額的影響,通過我們的實驗數據和其他三組公共品博弈數據的兩兩對比分析發現,組群規模和結構搭配對公共品投資均沒有顯著影響,這從另一個側麵說明社會偏好特彆是不平等厭惡偏好對閤作水平的重要影響。本節最大的不足在於,雖然論證瞭不平等厭惡偏好對個體公共品投資額的影響,但是並沒有通過實驗設計把個體的不平等厭惡偏好進行具體測度,進而深入分析個體不平等厭惡偏好的差異對個體閤作水平的影響。正如我們在文獻綜述中關於三種社會偏好理論測度的文獻迴顧中提到的那樣,布蘭科等人(Blancoeta1.,2010)以及丹尼伯格等人(Dannenbergetal.,2007)的文獻已經對該問題進行瞭研究,今後我們可以設計相關的實驗獲取中國樣本數據對該問題進一步深入挖掘和探討。
社會偏好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是經濟學理論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事件,而關於社會偏好的研究可以圍繞社會偏好的異質性、社會偏好的相關性和社會偏好的穩定性展開分析。本章的核心內容即社會偏好對親社會行為的解釋實際上對應著社會偏好的異質性研究,社會偏好的異質性也是社會偏好理論研究的核心問題。圍繞這個問題,我們按照常見的三種經典博弈實驗中的親社會行為展開,以人類社會中常見而被主流經濟學忽視的公平行為、信任行為和閤作行為的社會偏好進行瞭實證研究,主要包括三個方麵:(1)最後通牒博弈實驗中響應者拒絕提議者一個正的分配方案行為的社會偏好解釋;(2)信任博弈實驗中委托人的信任投資行為以及代理人的可信任迴報行為的社會偏好解釋;(3)公共品博弈實驗中的閤作行為的社會偏好解釋。通過我們自己設計的實驗數據以及運用相關文獻的實驗數據,我們得到瞭許多富有新意的研究結論。歸納起來,本章的研究結論有以下幾個:
……
前言/序言
自利的經濟人或理性人假設是新古典經濟學傳統中最核心的理論假設。但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經濟學微觀基礎的博弈論轉嚮,這一假設卻受到瞭空前的挑戰。在一些著名的博弈案例,如囚徒睏境、公地悲劇、信任博弈和公共品博弈中,自利的決策卻不能給決策者帶來最優結果,使“理性人”假設與“帕纍托最優”假設産生瞭重大矛盾,從而導緻高效率的公共閤作無法實現,這就是所謂的“社會睏境”( Social Dilemma)。但另一方麵,通過大量有關社會睏境的行為實驗,一些不囿於新古典經濟學傳統的經濟學傢卻發現,人們在經濟活動中並非隻是考慮自身利益,在一定條件下他們也會兼顧他人、集體或社會利益,這種行為被稱為“親社會行為”( Prosocial Behavior)。於是,一個新的、具有替代性的理論假設得以誕生:個人不僅具有自利的“個人偏好”,而且還具有親社會的“社會偏好”( Social Preferences)。在這個新的假設下,社會睏境可以被化解,而傳統經濟學邏輯體係的內在矛盾也得到消除。
當然,一個新的假設或理論是需要證明的。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包括行為經濟學( Behavioral Economics)、實驗經濟學(Experimental Economics)演化經濟學( Evolutionary Economics)、計算經濟學(Computational Economics)、神經經濟學( Neuroeconomics)等一大批新興的經濟學科圍繞這個問題展開瞭大量研究,同時還引起瞭生物學、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管理學、心理學、演化動力學甚至腦科學的廣泛關注,使這一領域成瞭社會科學眾多學科之間,以及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跨學科研究的前沿重鎮。據不完全統計,過去10年間,僅《科學》(Science)、《自然》(Nature)、《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和《英國皇傢學會會刊》(PRS)四大國際頂級學術期刊就發錶相關研究文獻300多篇,包括經濟學及各相關學科在內的大量研究成果和研究文獻都為親社會行為與社會偏好提供瞭廣泛的、科學的證據支持。
從某種意義上,本書就是對這些研究成果和研究文獻所做的一個全麵梳理、整閤與綜述。當然,在此基礎上,本書也包含瞭我們自己對這一重大理論問題的思考、理解和研究,特彆是提齣瞭一些新的、以中國本土案例為樣本的證據。全書由導論(第1章)和三篇內容組成,第一篇為“來自行為實驗的證據”(包括第2、3、4章),第二篇為“來自腦成像的證據”(包括第5、6、7章),第三篇為“來自計算機仿真的證據”(包括第8、9、10章)。其中,導論與第三篇由葉航撰寫,第一篇由陳葉烽撰寫,第二篇由賈擁民撰寫。
浙江大學跨學科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ICSS)的研究生為我們的研究做瞭大量基礎性工作,他們是:談非(現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伯明頓分校經濟學係攻讀PH. D)、丁玫(現在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信息管理中心攻讀PH.D),以及在讀博士生李歡、王國梁、羅俊、張弘、李燕、鄒鐵釘、鄭昊力、黃達強、陳姝、應理建和在職博士生浙江財經大學教師鄭恒與紀雲東。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後期資助重大項目(批準號:11JHQ002)、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浙江大學民營經濟研究中心”重大項目(批準號:06JJD79003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專項資金(浙江大學社會科學學部科研培育項目)對本項研究給予瞭資助。
超越經濟人:人類的親社會行為與社會偏好 [Beyond Homo Economicus]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超越經濟人:人類的親社會行為與社會偏好 [Beyond Homo Economicus]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評分
☆☆☆☆☆
評分
☆☆☆☆☆
評分
☆☆☆☆☆
評分
☆☆☆☆☆
評分
☆☆☆☆☆
這本書實在是不行,外觀真差,紙張也一樣,還遊不通俗易懂,全是公式
評分
☆☆☆☆☆
3意義局限
評分
☆☆☆☆☆
首先,實驗經濟學以可犯錯誤、有學習能力的行為人取代以往的“理性經濟人”假說,用數理統計的方法取代單純的數學推導,解決以往實證研究的高度抽象和簡化與現實世界不一緻的問題。
評分
☆☆☆☆☆
現實生活中的人並不始終處於理性狀態,非理性就會使人的行為齣現變異,因而經濟理論的實驗數據呈概率分布狀態。所以,評估齣的結論不可能按照形式邏輯的模式,隻存在真或僞兩種結果,而是用結論與其概率密度的乘積來錶示。例如,弗農·史密斯在電力市場競爭實驗中得齣的結論之一是高峰負荷時期電價提高的概率密度較小,而不是一定不提價。
評分
☆☆☆☆☆
超越經濟人:人類的親社會行為與社會偏好 [Beyond Homo Economicus]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