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世界文明史講稿》所述之內容上溯人類的史前文化,下迄現當代文明,將漫長時代裏紛繁復雜的文明內容濃縮在一個有機框架中,錶現瞭曆史的縱深感及其豐富的內涵。
《世界文明史講稿》以富有特色的編、講和目的形式展開,彰顯瞭人類文明發展的韻律和節奏。書中的“編”從縱嚮的角度展示瞭文明從一個時代走嚮另一個時代的進程;“講”和“目”則從橫嚮的角度提煉齣最能代錶時代特徵的.文明要素,縱橫交錯和協調,勾勒齣人類文明機體的立體形象。
《世界文明史講稿》的撰寫基於作者積年講授“世界文明史”課程的體驗,充分考慮瞭課程講授的特點和學生的需求,將蕪雜的頭緒和綫索刪繁就簡,對主要的文明內容娓娓道來,既描、繪瞭清晰的文明脈絡,又提供瞭豐富的曆史知識。
《世界文明史講稿》適閤作為大學文科基礎課及通識教育課程教材,亦可作為曆史專業學生的閱讀書籍。同時,對一般的曆史愛好者來說,也是很好的入門書籍。
作者簡介
趙立行,曆史學博士,復旦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世界文明史”課程的講授和歐洲中世紀史的研究。代錶性專著為《商人階層的形成與西歐社會轉型》(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2004年),代錶性學術論文有:《宗教與世俗的平衡及其相互製約:意大利人文主義者的宗教觀》(《曆史研究》)、《西方學者視野下的黑死病》(《曆史研究》)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序篇 人類的起源
第一編 人類文明初登舞颱
第一講 紛亂的兩河流域
1.王國的興衰變遷
2.《吉爾伽美什史詩》
3.《漢謨拉比法典》解讀
4.貝希斯敦銘文
第二講 法老一統的埃及
1.曆史的年輪
2.尼羅河的贈賜
3.太陽神和法老
4.來世崇拜文化
5.象形文字的解讀
第三講 印度:佛教的故鄉
1.發掘齣來的土著文明
2.《吠陀經》反映的雅利安文明
3.列國紛爭與佛教創立
4.孔雀王朝與佛教傳播
5.絕無僅有的長詩
第二編 西方古典文明的光榮
第四講 希臘:歐洲文明的源頭
1.考古學傢與早期文明
2.《荷馬史詩》
3.雅典和斯巴達
4.伯羅奔尼撒戰爭
5.亞曆山大大帝
6.希臘人的智慧
第五講 羅馬:稱霸世界的帝國
1.羅馬共和國的擴張
2.愷撒和屋大維
3.基督教的興起
4.羅馬法
5.羅馬文化名人
第三編 中世紀的“黑暗
第六講 諸文明的融閤
1.蠻族的世界
2.東羅馬的幸存
3.基督教融入蠻族王國
4.伊斯蘭的崛起
5.加洛林文藝復興
6.莊園經濟模式
第七講 信仰的時代
1.政教鬥爭
2.修道生活
3.經院哲學
4.異端與宗教裁判所
第八講 盛期的社會
1.騎士的世界
2.十字軍東徵
3.商業和城市的復興
4.黑死病
第四編 歐洲社會的轉型
第九講 人的重新發現
1.人文主義
2.巨人的時代
3.科學與宗教
4.《九十五條論綱》
5.加爾文教
第十講 走齣中世紀的步伐
1.新航路的開闢
2.英法百年戰爭
3.三十年戰爭
4.重商主義理論的齣現
第五編 革命的年代
第十一講 近代社會的創建
1.專製主義時代
2.英國“光榮革命”
3.科學革命
4.啓濛的先驅
第十二講 啓濛與革命
1.啓濛時代
2.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
3.明治維新
4.工業革命
第十三講 思想的潮流
1.浪漫主義
2.社會達爾文主義
3.黑格爾哲學
4.1 9世紀的哲學轉嚮
第六編 社會發展與戰爭來臨
第十四講 社會的發展
1.社會主義
2.科技的發展
3.壟斷資本主義
4.殖民與反殖民
第十五講 近代的終點
1.通嚮“一戰”之路
2.大戰的進程
3.軍事變革
第七編 新秩序與新危機
第十六講 戰後新秩序
1.俄國十月革命
2.戰後各國革命
3.國際新秩序的建立
4.德國問題與歐洲安全
第十七講 不安的年代
1.繁榮與危機
2.羅斯福新政
3.法西斯主義
4.綏靖政策
第八編 文明經受瞭考驗
第十八講大戰與冷戰下的文明
1.“二戰”中的歐洲戰場
2.亞洲和太平洋戰場
3.戰後世界體製
4.“鐵幕”與“遏製
5.衝突與發展
第十九講 科技進步與文化反思
1.第三次技術革命
2.20世紀哲學的新思考
3.文學藝術的新旨趣
4.大眾生活的新麵貌
終篇走嚮多極的世界
精彩書摘
根據H·布魯剋的描述,現代學者就科學與宗教的關係,主要形成j瞭三種觀點:第一種認為在科學精神和宗教精神之間存在著根本的衝突,一個處理的是可檢驗的事實,另一個則為信仰而捨棄理性;一個對科學認識的進步所帶來的變化感到欣喜,另一個則在永恒的真理中找到安慰。在為這樣的觀點所支配的地方,人們證明在科學和宗教的地盤之爭中,以宗教名義構建的種種宇宙論在來自科學的更精巧的理論麵前被迫退縮。第二種觀點認為科學和宗教並非爭鬥的力量,而在本質上是互補的,各自滿足一係列不同的人類需要。根據這種觀點,科學語言和神學語言必須和不同的實踐相聯係。隻要牧師們不對自然的作用發錶武斷的見解,隻要科學傢們不狂妄到設想科學知識能夠滿足人類最深層的需要,那麼,一切就會變得甜蜜而輕鬆。第三種觀點錶達瞭科學關懷和宗教關懷之間一種更為親密的關係。和第一種即衝突的模型相反,斷言某些宗教信條可能對科學活動有益。和第二種即分離的模型相反,認為宗教和科學之間的相互作用絕不是有害的,而是能夠對雙方都有利。上述觀點是現代人的觀點,但是我們不能盲目把這些觀點套在文藝復興時期,因為科學與宗教的分化是文藝復興之後人們討論的議題。
我們通常所說的文藝復興時期的自然科學成果可以概括為以下兩個內容。第一是對宇宙生成的自然性解釋。這方麵的主要代錶人物是哥白尼(Nicolaus Copemicus,1473-1543年)、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年)和開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年)。哥白尼通過對托勒密權威天文學解釋的懷疑,以及通過長期的天象觀察,否定瞭被教會長期奉為權威的“地球中心說”,而大膽提齣瞭“太陽中心說”。盡管他生前並不願意廣泛傳播自己的學說,而隻是把自己的設想抄寫給自己的幾個朋友,但是他的學說還是吸引瞭維登貝格大學的一個路德教派學者萊蒂庫斯,他主動幫助哥白尼整理齣版瞭《天體運行論》,引起瞭教會和全社會的震動。一個天文學的發現之所以能夠産生這麼大的影響,是因為教會的很多神學學說都是建立在以地球為中心的理論上的,哥白尼的發現無疑動搖瞭教會神學的基礎。
……
前言/序言
隨著大學對通識教育的注重,原來以專業分工為特徵的知識內容,開始突破學科的限製,麵嚮所有專業的學生開放,曆史也不例外。大約在10年前,著者所在學校的曆史係開始開設麵嚮整個文科的基礎課,近幾年此類課程更加上升到一類平颱課層麵。所謂一類平颱課,就是麵嚮全校任何專業所有本科生的課程。其中著者所開設的《世界文明史通論》就是此類課程之一。一時間,選課者甚眾,盡管著者所開設的課程一學年開設一次,但每次選課人數都會達到規定人數的極限。近兩年為瞭滿足學生選課的需求,係裏增加瞭一名老師開設同名平行課程,但仍然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選課要求。可見,此類課程是非常受學生歡迎的。
授課對象的變化和授課時間的限製,給該課程的講授提齣瞭新的挑戰。一方麵,《世界文明史通論》課程跨度很大,理論上要從最初的文明一直講到當代文明,這樣長的文明發展進程要在一周隻有兩節課的一個學期裏完成,是一件非常睏難的事情。另一方麵,由於針對的學生很多都不是曆史學專業,每個人的曆史知識基礎差異很大,因此,如何找到一個適應大多數學生的知識平衡點,保持住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熱情,成為一個不得不嚴肅對待的問題。這就要求授課教師一定要在紛亂的文明中理齣清晰的綫索,一定要在內容的取捨中過濾齣最精彩、最具代錶性的文明內容。這一切都取決於是否能夠提供一本最適閤的教材。
著者在授課過程中,曾經嘗試開齣過多種已經齣版的文明史作為參考教材。盡管這些教材都非常精彩,並有自己獨到的結構和很深的理論思考,但是在使用過程中也遇到一些問題。主要集中在要麼內容本身過於細碎和艱深,隻能適閤已經具備相當曆史基礎知識的專業學生使用,要麼就是篇幅巨大,以多捲本形式齣現,遠遠超齣一個學生一個學期所能承受的能力。在無奈與妥協之下,我開始動手按照課程提綱編寫詳細的課程講義,以電子文本的形式供學生使用。隨著不斷備課和講授,講義的字數也愈來愈多,已經達到瞭上百頁。電子講義的編寫方便瞭學生,學生可以自由下載,可以針對講義提齣很多問題和建議。但是每次下載打印到底也是麻煩的事情。其間有學生問,既然老師有這樣詳細的講義,為什麼不修改後正式齣版呢?
說實在的,自己在編寫教材方麵一直比較懶惰,也從內心覺得編教材很麻煩,可能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所以盡管學生有這方麵的要求,也遲遲沒有付諸行動。2005年年底,復旦大學齣版社的邵丹編輯找到我,希望我能夠為所開設的《世界文明史通論》編寫一本教材,隨後申報瞭2006年度上海市重點圖書並獲得瞭批準。這一來,教材的編寫一下子成瞭無法推脫的頭等大事。從那時候開始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材的編寫工作中。盡管以前有多年講授的知識積纍,盡管曾經編寫過比較詳細的講義,但真的將其化成有頭有尾的教材,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從動筆開始到最後結束,也花瞭一年多的時間。
編定的教材篇幅共35萬字左右,編寫的立意是既要照顧到世界文明結構的完整,同時又緊緊圍繞所開設課程的需要,因此該教材反映瞭編者如下的思考。其一,該教材不想也無法編寫成一部反映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的大全式作品,而是根據課程需要擷取自認為最重要最不能割捨的內容。因此,在該教材中沒有反映的文明並不是不重要,而隻是因為實在無法在課程中照顧到。其二,該教材的編寫采用縱橫相互照應的結構,縱的角度試圖給學生展示一幅人類文明從古到今的清晰發展圖示,並力求在其中反映文明發展的邏輯和節奏。橫的角度則是在每一重大文明的框架內,擷取最能反映該文明特徵的內容進行詳細描繪,試圖建立起支撐文明的骨架,在很多情況下有意避開瞭繁雜的曆史綫索和事件。其三,在理想上,教材的章節之間有著緊密的聯係,同時每一小節都力求是一個相對獨立的主題,把同類的內容在一小節裏麵交代清楚,避免將其碎化在不同的章節和曆史發展階段中。其四,盡管在曆史和文明史的研究中針對不同的問題學術界有諸多爭論,而且這些爭論是非常關鍵的,但是,著者認為對這些爭論的理解需要有非常深厚的曆史基礎知識,而這也是所授課的學生難以具備的,所以也盡量不反映在教材之中,而是根據需要反映在課堂上。其五,除瞭文字敘述之外,編者力求以插圖的形式更直觀地反映文明的內容,因此在齣版所容許的限度內,盡可能多地插入一些有代錶性的圖片。
這部教材盡管是以我個人的名義編寫的,但這隻能是從文責自負的角度而言。其實,無論在講授課程過程中還是在編寫教材過程中,都吸收瞭諸多學者的知識和成果,隻是齣於教材簡單明瞭的要求,無法用注釋一一詳細列齣,特此說明。這部教材的編寫同選課的學生也是密不可分的,正是他們不斷提齣各種問題和要求,為該教材骨架和內容的形成提供瞭非常有益的啓示。在這裏我要感謝本係同仁金壽福先生,他不但為該教材編寫的啓動齣瞭不少力,而且還在相關知識細節方麵給予瞭無私的指導。同時要感謝教授同一課程的陸啓宏先生,經常的課後討論和經驗交流,為該教材的編寫提供瞭很多很好的建議。尤其特彆感謝邵丹女士和復旦大學齣版社,正是她在背後的不斷督促和鞭策,以及復旦大學齣版社的惠允齣版,這本教材纔能麵世。
最後,特彆希望閱讀和使用該教材的老師和同學提齣寶貴的意見,更懇請各位專傢學者不吝賜教,以使該教材的不足之處在修訂時有改正的機會。
2007年1月15日
於復旦大學光華樓
世界文明史講稿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