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2-29
簡單淳樸的語言,揭示人類生存的基本法則。
生動形象的講述,傳授佛教教義的基本知識。
快樂之源的追求,闡釋人類發展的基本訴求。
《快樂之源》從世界的現狀、佛教的理論、信仰的力量以及如何修佛等方麵進行論述,以生動鮮活的語言,揭示瞭社會存在的諸多問題,闡釋瞭佛法具有的諸多功能以及佛教在心靈勵誌方麵所發揮的獨特作用。追述瞭佛教的曆史,介紹瞭佛教的門派,詳釋瞭佛教的基本教義教理,並從佛教徒的角度談及瞭自己對於當今諸多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是一部兼具知識性與可讀性的佛學讀物。
嘎瑪仁波切(祖古顔班),1968年生。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人,藏族。自幼聞思修之學習速度與圓滿異於常人,獲大堪布土登·麯吉紮巴仁波切頒授堪布之稱號,又被寜瑪巴噶陀寺莫紮法王認證為玉紮寜波的轉世、噶陀寺祖師丹巴德協三大聞法頓悟弟子之一希熱將參的轉世。現任寜瑪巴昌列寺(位於馬爾康)住持。著有《瞭煩脫俗》、《生命覺醒》、《用好你的富緣》、《與心對話》、《大圓滿前行釋論》、《法界心髓》、《解惑之智》、《妙寶菩提心》等。
人生苦旅
佛陀,是證得萬事萬物及所有生命本質的覺悟者。他明白不僅是人,隻要還在六道輪迴的生命,都離不開“苦”。所以,當悉達多王子成佛之後,初次轉法輪對五個弟子講的第一句話,就是“苦啊”。弟子認真聆聽佛陀接著要說什麼,沒想到佛陀又說“苦啊”。大傢繼續等,佛陀第三次開口又說瞭一句“苦啊”,如此連續嘆瞭三次“苦”。
“苦”,是指身體和心靈感受到的種種痛苦,這一切的苦,也就是佛法所說的六道輪迴之苦。輪迴主要有三種根本大苦——苦苦、變苦、行苦,這是不變的真理。苦苦,就是前苦未盡,後苦又來的痛苦,或說是“得到瞭”就會感受到的苦,例如生病、遇上天災人禍等等。變苦,是指我們所認為的快樂,包括擁有的房子、衣服、食物等等財物,未來都會成為痛苦的來源,因為它們時刻都在變化,終至失去或消失,這就是“變苦”,也就是“失去瞭”而會感受到的苦。“行苦”,是指我們一切的所作所為,包括世人認為的所有快樂,都潛在著痛苦之因,衣食住行所享受的一切,都有我們不知道而造作的惡業,都是未來痛苦的來源。所以我們最難以察覺的就是行苦。
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會放棄世間至上的權力與財富,去尋找解脫的道路呢?因為身處輪迴苦海中,無論用什麼方式生存,生命中的痛苦都是多於快樂的。每個人從齣生到死亡,快樂的時間非常短暫,我們所謂的快樂,其實大多是我們努力很久之後,在經曆過的多數痛苦之中,那些少數比較甜的部分,也可說隻是苦中作樂。所以,佛陀第一次傳法時,纔會接連三次喟嘆“苦啊”。
可是,佛陀講“生命是苦”,並不是要告訴大傢這個世問有多麼悲情或滄桑,所以隻能束手無策地活在痛苦中。很多人會說:“佛教徒都是消極的。”怎麼會消極?正因為佛陀一開始就說輪迴的本質是苦,我們早就做好心理準備,也知道應對的方法,反倒可以積極麵對。如果一開始,我們誤以為這個世界全是快樂,永遠不會改變,當痛苦突然降臨時,沒有任何心理準備,反而無法積極麵對。正是為瞭讓我們更積極麵對生命,佛陀慈悲地提醒我們:“警醒啊!不要被眼前暫時的快樂所迷惑。世間快樂的本質就是苦,整個輪迴的本質也是苦。”佛陀明確地告訴我們,在生命循環的過程中,要先瞭解苦是它的本來麵目,然後再找到不會受苦的方法,而學佛就是為瞭從各種苦中解脫齣來。
苦是有原因的、有來源的,從哪兒來?是從無明、無知而來。
佛法將痛苦的“根源”或“因”,稱為“集”;把滅除痛苦後,達到圓滿境界的涅檠,稱為“滅”;把滅除痛苦而獲得真正快樂的方法,稱為“道”。“苦集滅道”稱為四聖諦,“諦”是真理的意思。因為隻有先認識苦及苦因,然後找到滅除痛苦的方法,最終纔能達到滅除痛苦之後的境界,所以稱為四聖諦。
苦從何來
佛法的深奧博大,超越人世問所有的學科。佛陀透徹理解人類痛苦的根源,來自人的心識和思想,苦樂的因是心識種下的,而苦樂的果主要也是心在感受,這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萬法唯心造”。所以,佛教又稱為內教或內學,意思是一個往內觀察或嚮內修學的教法。它一開始就在探究,人類的種種苦難到底是從何處而來?探究的結果發現,苦難都是從自己內心深處産生的。
每個人心的本質都如燦爛的陽光一般,內心深處明淨無瑕,就像國人耳熟能詳的“人之初,性本善”一樣,有最純潔、最智慧、最慈悲的一麵。可是一旦被自己的情緒所汙染,智慧和快樂的一麵就被遮蔽住瞭,就像燦爛的太陽被霧氣或烏雲籠罩後,光芒是無法透射齣來的。佛法將這些遮蔽心性智慧的汙染,稱為煩惱,它們的源頭就是無明。無明就像黑暗的烏雲,把我們原本清淨的心籠罩住瞭,帶來的隻有痛苦。其實,無明和智慧是一體的兩麵,當我們理解心的本來麵目時,顯現齣來的就是智慧;在還沒有理解它的時候,顯現的就是無明。
從無明産生的主要是“我執”,也就是我們平常習慣自稱的“我”。這種把自已的身體、感受、思想、意識執著為“我”的習氣,是與生俱來的。我們一來到這個世界,身體裏就有一個頑固的“我”支配著,雖然我們後天都在盡力改變這個頑固執著的“我”,但無始以來已經根深蒂固,習氣深重。人在生命曆程中所感受到的一切事物,包括自己的身心,一直在重復著“成、住、壞、空”,也就是說,任何事物都會經曆産生、存在、衰退、消失的過程。我們住的房子、買的車子、人人都最為珍愛的身體,以及所擁有的一切,無一例外,都將經曆這個變化過程。但唯有一個是不會改變的,那就是對“我”的執著。這就是“人我執”。
在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最關注的是母親對自己的關愛,以及自己的溫飽有沒有解決。隨著年齡的增長,內心的欲望就會非常明顯地産生齣來,“我執”也開始不斷地往外擴散,逐漸擴及到各個層麵,慢慢就會齣現各式各樣的“我”——我要什麼、我喜歡什麼、我不喜歡什麼、這種行為傷害瞭我、那種行為對我有意義等等的分彆念。
比如,嬰兒剛齣生的時候,根本不懂衣服好不好看,占有欲還不是很強。隨著視覺能力的發展,自然就會去分彆衣服好看或不好看,周圍的人對自己的錶情是友好或不友好,心也會開始判斷外在的事物,是對自己有益或有害瞭。當執著自己身心的“人我執”開始往外擴散以後,對外在事物的執著,就稱“法我執”。而接下來所産生的,比如:貪念、嗔恨、嫉妒、傲慢、疑心等等心念情緒,在佛教中都稱為煩惱。
人與人之問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執著。就像大傢在相識之前,因為互不認識,無論對方發生多大的不幸,也和自己毫無關聯,根本不會産生什麼感覺。但是互相認識之後,不必說大災難瞭,隻要對方發生一點小意外,我們都會痛到心裏。這種痛苦,不用刀割在身上,不用拳打在臉上,我們的心靈和精神上就會有感覺,彼此的關係越好越密切,這個痛就越深也越重。在執著的對象受到傷害後,我們會有痛苦的感受,這就是“我執”的力量。
人們在沒有意識到自身的無明時,通常都被痛苦所包圍,隨之而來的,也隻能不斷纍積痛苦與煩惱。就像遭遇痛苦時,每個人都避之唯恐不及,可是一旦熬過之後,又會遺忘得一乾二淨,好像從來就不曾發生過,這就是人的無知愚癡。我們經常都會因為無知愚癡,而造下各種惡業,也因此我們所希求的幸福生活,都是短暫不可靠的,但痛苦卻占據瞭人生的大部分時間。
慈悲和執著是截然不同的力量,更會産生非常不同的結果。我執造成的負麵力量是強大的,隻會帶來種種的痛苦,而慈悲則是深深感知眾生的各種痛苦,希望他們不要身陷在其中,同時有能力幫助他們從痛苦中脫離齣來。凡夫隻能感受到自身及所執著對象的痛,而佛菩薩則是對所有眾生遭遇到的痛,都能感同身受,這就是佛菩薩發自內心的大慈大悲。佛陀就是看到六道眾生的種種痛苦,同時也理解痛苦的來源,於是告訴我們“落入輪迴,即是苦”。
所有的痛苦都源自無明煩惱,煩惱的根源就是我執,而唯一能對治我執煩惱的方法,隻有智慧。所以,破除“無明”必須有高度的智慧,這需要我們纍積無邊的善心,還需做到對萬事萬物的不貪執。而佛法的精髓,正是能讓我們祛除痛苦、得到快樂的慈悲和智慧。
狂心如醉象
我們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已經習以為常的“我”到底在哪裏?為瞭“我”的五蘊——色、受、想、行、識而忙碌,被支使得團團轉,卻從沒想過要停下來,好好觀察一下,到底是誰在指揮我們?自己的思想、大腦、心識究竟是什麼?想要房子、想要車子、想要包、想要衣服、想要美食,這些到底是誰在想?有人說是大腦,那又是誰在指揮大腦呢?是更深層的意識,也就是佛法所說的,你的煩惱正在指揮你,而煩惱的源頭就是我執。
我執,佛法中稱為主意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等分意識的主席。透過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等感官,與外在的一切接觸互動,也就是有瞭“我”和“他”的分彆,也稱為二元對立,而産生各種覺受。然後,主意識就在二元對立循環中,一直傳達著各種訊息。
我們先假設主意識在大腦中,在訊息傳到大腦之後,主意識立刻開始分析眼睛等五官感受到的是美或醜、對或錯、好或壞、長或短、香或臭等等分彆。像這樣相續不斷的覺受,帶來相續不斷的分析,一刻也不停,這就是主意識的作用。很多人以為這就是靈魂,其實它隻是具有高度敏銳性的錶層意識。
主意識,還不是人類意識的最深層,它就像大海的錶麵一樣很活躍,遇風就會起浪。海麵上是因為有風纔會翻湧,而主意識就像海平麵,念頭就像風,我們就是因為有如此繁多雜亂的念頭,內心纔會有很多思緒波動。但是這些念頭,無論是想求學問、求財富或求名利,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可是卻無法掌控自己的心,隻能無力地跟著它們四處遊蕩。這些就是業風,佛法將它們歸納稱為世間八風——利、衰、稱、譏、譽、毀、苦、樂,我們都想得到利益、稱贊、名譽和快樂,不想要失去、被譏諷、被毀謗,也不想遭受痛苦。這些風將虛榮、名利吹嚮我們,我們的心就被煽動,翻起瞭浪花。但是我們的心真的需要這些東西嗎?其實不需要,有時隻是心浪翻湧而造成錯覺,習慣性以為有此需要,畢竟無始以來已纍積太多習氣。
和外界接觸越多,心裏激起的波浪就會越高,而波浪一起,我們的主意識就會開始分析,並不斷地傳達信息——眼睛看到鮮艷或灰暗,耳根聽到贊美或謾罵,鼻子聞到香氣四溢或臭氣熏天,舌頭嘗到辛辣或甘甜等等。我們認為訊息都是傳達到大腦,但其實主意識會在身體的任何地方停留,在哪裏停留就在那裏做分析。而貪、嗔、癡、嫉妒、傲慢等煩惱,就是從主意識的浪花中不斷往外擴散的,如果更深層去觀察的時候,會發現這些煩惱就是泡沫而已。
所以,我們從小到大,直到進人社會,很多時候並不是內心深處想要什麼,而是周圍的環境使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和身體感受的一切,往我們內心不停地傳達著各種信息,讓本來平靜的心,浪花四濺。隨著我們的能力逐漸增強,眼界越來越開闊,浪頭也越來越高,眼耳鼻舌身意都開始相互作用,占有欲也變得越來越強。産生瞭占有欲之後,人就會有攀比之心,嫉妒心也就自然生起瞭。嫉妒心,會讓我們的心徹底失去平衡,被情緒牢牢控製住:一旦我們的心失去瞭平衡,人也就不可能活得快樂瞭。
但是,關於心識如何運作的這部分,是一般人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正因為從來不觀察,讓我們完全忘記瞭它的存在。每當講到宗教信仰,不瞭解的人都誤以為是盲目崇拜和迷信。很多人總在問:佛存在嗎?菩薩存在嗎?如果存在,我怎麼沒看到他?我怎麼沒有聽到他的聲音?我的手怎麼沒有摸到他?但是,剛剛提到的主意識,也是我們從來沒摸過、沒看過的,卻讓我們從生下來開始,就每天忙碌奔波,長大後,更為瞭擁有好傢庭、好工作、好生活而努力拼搏。
我們如此忙碌,是否停下來好好觀察一下,到底是誰想要?其實,不是我們的軀殼想要,也不是眼耳鼻舌等感官想要,而是隱藏在心裏的“我”想要。這種欲望的底限在哪裏?平衡點在哪裏?因為我們從來沒有訓練過心,隻是放任它、縱容它,任由它猖狂地踐踏我們,所以,佛陀用醉酒的大象,來形容這個“我”。
我們多數人生長的地方,從來沒有機會見到大象,根本不知道喝醉酒的大象是什麼狀態。我曾住在印度一段時間,因為印度南方有很多原始森林,野象也特彆多,很多野象經常齣沒在村莊裏。當地有些農民喜歡喝酒,天氣好的時候會把酒糟曬在外麵,大象不小心吃到酒糟以後就醉瞭,開始發酒瘋,而且總找人多的地方撒野。當地農民都不是很富有,大多數的房屋都是用稻草、茅草搭建的,很不結實,隻要醉象經過的地方,肯定是一片狼藉。它用大鼻子對著房子左摔右摔,整個房屋幾乎都倒塌瞭,還要衝進去用頭撞牆壁,直到把整麵牆壁撞齣一個個的窟窿,很多人來不及逃開也會被踩死,現場是完全失控的狀態。這時候我纔明白,佛陀為什麼會用醉象來比喻人的心。
一般認為大象是一種溫順的動物,但直到現代的科學研究纔發現,大象的脾氣真的很差。一份有關動物習性的報告,就提到全世界所有動物中,脾氣最差的就是大象。大象雖然容易被人馴服,但是當它的欲望和脾氣爆發時,是沒有任何辦法可以控製的。可是大象發脾氣瞭,最多就是毀掉幾問房屋或傷害幾個人,但是人心瘋狂瞭,所造成的災難痛苦,纔真的是難以預料的可怕,大到發動全世界的戰爭,掠奪其他國傢的資源,小到親人之間,因為丁點小事而反目成仇。
就像現代人,因為幾乎都受過良好的教育,所以平常的智商、情商似乎都不錯,對自己的掌控能力也很好。但是,當某些事情嚴重侵犯到內心世界時,我們瘋狂起來的狀態比醉象更可怕,經常會喪失理智,甚至做齣難以彌補的憾事。原因是什麼?就是我們很少能停下來,對心靈做細緻的觀察。
……
快樂之源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快樂之源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評分十分好的一本書!生命之智,快樂之源,願所有希求快樂、幸福的人們都能看一看!!
評分獲得快樂,是所有生命的共同願望,更是人類堅定不移的信仰。
評分主要原因是,在各個方麵發展突飛猛進的狀況下,唯獨心靈的提升與開發,被有意無意的忽略瞭。人心良善溫暖的一麵,日漸萎縮,為瞭保護自己以及自己的親友和財富,變得自私而冷漠。有能力者,對於需要幫助的人,不再將心比心地適時伸齣援手,甚至懷有瞧不起他人的傲慢心;而能力不足者,對於他人所擁有的名利財富,也容易因為自己的匱乏與自卑,生起仇視的嫉妒心。
評分這書不錯,內容很好,用來學習如何在這紛亂的世界中尋找自己的快樂
評分好書,好書,好書,一定要看看哦
評分雖然嚮外追求的享受,可以帶來錶相上的快樂,但是這種快樂非常短暫,而且多半是所付齣的辛苦,和所獲得的快樂完全不成正比,甚至還會帶來長久的痛苦。人們被層層疊疊的貪婪、苦悶、失落、競爭、壓力、衝突包圍著,各種負麵情緒引發的精神疾病,成為威脅現代人身心健康的巨大殺手。
評分活佛的開示直指心底!你想找尋快樂之源嗎?你想做一個快樂的人嗎?來讀一讀活佛給開的藥方吧!
評分書很好,閱讀有意,經常看書!
快樂之源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