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斗转星移,当代中国的旅游已经走过三十多年的历程了。俯仰观之,泱泱已成其大,灼灼可见其华。我们身在其中,沐其露,蔽其荫,食其膏,用其体,虽芸芸者如我,也不免产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心愿。由于热爱它,所以我们希望理解它,以便更好地呵护它。
然而,如果我们仅仅以跳出旅游世界的身份去看旅游,甚至以啮食者的角色去利用旅游,那么,旅游恐怕永远叠叠乎如千层饼,荡荡乎似万江流;面面观之顿生百变之慨,各取所需则成一己之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不再是它,我们也将无法与它同行。
所以,关于旅游,我们都在体会它,都在试图以融入的方式去解读它。在旅游学术界,有许许多多热爱旅游的人,正以其拳拳的焦虑,如同母体中的胎儿一样,在体会着旅游的骨骼和脉息,在关切着旅游的成长和命运。尽管当今的旅游学界日渐以势行世,然而,交流的通道是多元的,表演的舞台是丰富的,鸡鸭各语其语是可能的。值此盛世,我们正面临着无限的可能性,由此,众多同人对旅游的理性解读和科学探索,借助于历史,正在成为旅游知识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块砖片瓦。有了这些,我们就有了乐观的理由:旅游学科的大厦切切可期矣!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日
一、引子
二、学者的身份,学问的路径
三、旅游知识共同体(Ⅰ):学科困惑与方向
四、旅游学术共同体:身份与理性
五、学科自觉的迫切性和可能性
六、终极之问:旅游是什么?
七、旅游知识共同体(Ⅱ):渊源、结构与关系
八、旅游学术研究:规范与传承
第二日
九、旅游学:要不要理论?有没有理论?
十、旅游知识共同体(Ⅲ):学科体系与边界
十一、旅游卫星账户与旅游统计
十二、旅游的异地性与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
十三、旅游知识共同体(Ⅳ):学科体系与大学人才培养第一日
一、引子
二、学者的身份,学问的路径
三、旅游知识共同体(Ⅰ):学科困惑与方向
四、旅游学术共同体:身份与理性
五、学科自觉的迫切性和可能性
六、终极之问:旅游是什么?
七、旅游知识共同体(Ⅱ):渊源、结构与关系
八、旅游学术研究:规范与传承
第二日
九、旅游学:要不要理论?有没有理论?
十、旅游知识共同体(Ⅲ):学科体系与边界
十一、旅游卫星账户与旅游统计
十二、旅游的异地性与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
十三、旅游知识共同体(Ⅳ):学科体系与大学人才培养
十四、洪根的故事:国际化的学术视野
十五、关于英文期刊:研究主题和作者群
十六、科学研究与教科书
十七、科学研究的想象力与原创性
十八、第一张力:学术圈的那点儿事
十九、第二张力:理论与实践
附:对话四君子
精彩书摘
一、引子
谢彦君:首先我来开个头。今天,东北财经大学作为东道主,能邀请到在座的各位,来到东北这个苦寒之地,非常荣幸,也非常感谢。今天来为我们服务的是我的几个博士生。我先给你们介绍一下几位老师。这位保继刚老师,大家很熟悉了;这位王宁老师,在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是我们心目中敬仰的老师;然后是青岛大学的马波老师;这位肖洪根老师,来自香港理工大学。我的几位学生分别是:周广鹏、胡迎春、李拉扬和孙延旭。我想,他们也都很荣幸见到你们。
周广鹏等:各位老师好!
谢彦君:我们这次对话的话题,在见面时初步沟通了几次,虽然没有往深里谈,但是对这个活动的提议,大家是一拍即合。因此,就话题来说,刚才继刚你谈的那个小问题,实际上就可以作为一个开端,我们都顺着一个话题的一个方面,一路说开去。比如刚说到的外国人或外国学者研究中国旅游这个问题,实际上现在已经有斯万(Swain)、欧克斯(Oakes),还有沃尔(Geof-freyWall),还有其他的一些学者,他们都在研究中国旅游问题。这些实际上就可以纳入我们讨论的视野。但是我们今天这个开始呢,我想还是像昨天晚上议的那样,请继刚先给我们开个头。在对话过程当中,我看扯得越远越好,至于最后到底是什么,如何整理,那是后期的事。而谈话过程当中,扯得越远,话题拉得越开,所储备的材料就越多,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去整理、延伸,所能做的进一步探讨就可能越多。所以,我们就随便聊,大家看怎么样?如果可以,继刚就请你先把你昨晚上提到的,包括你这些年的一些想法,跟大家先交流一下。我觉得,在过程当中,我们随时可以接话,随时可以打断,以免这个过程变成单一陈述,变得沉闷,而且有些闪光点还被错过了。就以这样一种方式开始吧。我就是说个过桥话。
二、学者的身份,学问的路径
保继刚:非常感谢!觉得彦君这一次出了个很好的主意。我们人文地理做了很多期沙龙,但是今天这样才真正比较有沙龙形式。不但形式,而且沙龙味道也出来了。中国旅游研究30多年了,到今天大家都有很多的思考,所以彦君有这么一个想法,大家一下子纷纷响应,过完年就都来了。
我们在谈这个的时候呢,像昨天晚上我们议论的,可能离不开每个人发展的背景,所以说要交代一下自己的学科背景和发展过程,要不然就不太容易理解现在我们每个人在谈的或者在做的一些东西。因为,毕竟我们都认可旅游是一个很新的东西,每个人在切人这个领域的时候,都不是什么旅游专业毕业的,都可能是从其他学科转过来的。
谢彦君:对啊。我们先听你的。
保继刚:我个人的背景有这么几条是比较重要的。第一个呢,我中学时候的理科倾向非常强。中学时候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杨振宁、李政道、陈景润这样一批人,大家对物理、数学都非常喜欢,并且在数理化上花的时间特别多。当时有一句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并且在高中的时候谁要去文科班,那是说理科学不了的人才去文科班的,考大学的时候是理科考不了的才去考文科。
谢彦君:你说对了,我当时就是理科学不了,最后在考试前,临门一脚跑去考文科了,当时老师还有点遗憾。
保继刚:是吧?
马波:彦君,你在搞旅游之前是什么学科背景?
……
前言/序言
斗转星移,当代中国的旅游已经走过三十多年的历程了。俯仰观之,泱泱已成其大,灼灼可见其华。我们身在其中,沐其露,蔽其荫,食其膏,用其体,虽芸芸者如我,也不免产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心愿。由于热爱它,所以我们希望理解它,以便更好地呵护它。
然而,如果我们仅仅以跳出旅游世界的身份去看旅游,甚至以啮食者的角色去利用旅游,那么,旅游恐怕永远叠叠乎如千层饼,荡荡乎似万江流;面面观之顿生百变之慨,各取所需则成一己之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不再是它,我们也将无法与它同行。
所以,关于旅游,我们都在体会它,都在试图以融入的方式去解读它。在旅游学术界,有许许多多热爱旅游的人,正以其拳拳的焦虑,如同母体中的胎儿一样,在体会着旅游的骨骼和脉息,在关切着旅游的成长和命运。尽管当今的旅游学界日渐以势行世,然而,交流的通道是多元的,表演的舞台是丰富的,鸡鸭各语其语是可能的。值此盛世,我们正面临着无限的可能性,由此,众多同人对旅游的理性解读和科学探索,借助于历史,正在成为旅游知识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块砖片瓦。有了这些,我们就有了乐观的理由:旅游学科的大厦切切可期矣!
而这里的五个人,作为旅游学界的区区五分子,不期然而然地,在癸巳年的正月,走到一起来了。尽管他们的观点未必一致,他们的抱持可能不同,然而,由于学界的共同身份,学科的共同关切,以及学术的共同关注,因此,他们的对话,就具有了共同的基础和充分的张力。恰恰在这一点上,使得对话的可能性变成了现实。
至于我本人,实在难以言表我对保继刚、王宁、马波、肖洪根四人的感激之情。他们远道屈尊而来,不介意菜蔬之味寡,不挑剔接待之粗忽,心甘情愿闲门二日,才成全了这个对话的内容。尽管这个对话本身的质量可能还差强人意,尽管这个事件本身的社会价值还很难预知,但我对几位赴约者的如期到来所抱有的感激之情,确是发自内心的。这样的聚会,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充分的学术交流所带给我的愉悦体验。我已然感受到,我的这份愉悦体验与他们四位的感受几乎是一样的,而仅有的程度上的差异,可能来自于,在灵水湖畔的这次聚会,对我而言,主要还是一种日常的休闲经验,而他们的体验,或许已经秉有某种旅游的色彩了吧。
有关对话的内容,我无意置喙,还是让对话本身说话吧。
为这个对话做接待服务和后期文字整理的,是我的几位博士生:周广鹏、胡迎春、李拉扬和孙延旭。从录音稿到文字稿的转换,这份艰巨的工作,由他们几位连同余云、屈册等几位硕士生完成,在此一并致谢。
旅游学纵横:学界五人对话录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