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三个特点:一是立足发展,重在预防。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在于引导大学生寻求人生的最佳位置,实现心理潜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同时也有预防和治疗各种心理疾病的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是立足于大学生心理的全面发展,引导大学生掌握心理保健的技能,陪伴大学生度过快乐的大学时光。二是立足实际,以生为本。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心灵的沟通,重在认知经验、道德规范和技能技巧的心理内化,因此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关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是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时时处处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调适、自我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三是立足实践,突出指导。本书编者都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专、兼职教师,具有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经验,他们不是从概念到原理式的写作,而是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于教育与科研的实践来撰写,每一章、每一节都充满了对实践的理性思考,体现出鲜明的指导性。本书系统分析了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误区,并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辅导策略,是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备教材,也是关注自身成长与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朋友的有益读本。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一切从心开始——解密大学生心理健康
第一节 不可小看的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意义
二、心理健康的含义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面面观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第二章 我就是我悦纳自我——大学生自我意识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
三、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四、大学生自我意识形成的信息来源
第二节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其特点
一、大学生为什么关注自我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独特性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三节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一、艾里克森人生八阶段学说
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三、大学生的发展任务
第四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一、健全自我意识的标准
二、自我意识完善的途径
三、WAI技法
第三章 塑造健全人格展现人生魅力——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 人格概述
一、人格的含义
二、人格的特征
三、人格的结构
四、人格类型
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的人格缺陷与调节
一、大学生常见的人格缺陷
二、大学生易出现的人格障碍
第三节 大学生的人格发展
一、健全人格的含义
二、人格发展
第四章 我的情绪我做主快乐生活伴我行——大学生情绪管理
第一节 情绪的含义
一、情绪是什么
二、情绪的种类
三、情绪的功能
四、情绪与情商
第二节 认识我们的情绪——大学生情绪特点及影响
一、大学生情绪的一般特点
二、大学生情绪健康的标准
第三节 大学生常见的不良情绪及调节方法
一、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
二、情绪控制与调节的方法——合理情绪理论
三、消除负性情绪
第五章 少年既知勤学苦老来不悔读书迟——大学生学习心理
第一节 大学生学习心理特点
一、大学生学习特点及心理机制
二、大学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及调适
第二节 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一、明确人生目标,制定科学规划
……
第六章 构架心灵桥梁缔结和谐关系——大学生人际交往
第七章 与压力并肩同挫折共舞——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
第八章 撩开性的面纱巧悟爱的真谛——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
第九章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大学期间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
第十章 自家心病自家知起念还当把念医——大学生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
精彩书摘
3.应激应激是一种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它往往伴发于出乎意料的危险情境或紧要关头。应激源有三类:
(1)外部物质环境。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类因素。属于自然环境变化的有寒冷、酷热、强光、雷电、地震等,可以引起伤害甚至丧失生命的反应。属于人为因素的有大气、水、食物及射线、噪声等方面的污染等,严重时可引起疾病甚至导致残疾。
(2)个体的内环境。包括机体内部各种必需物质的产生和平衡失调,如内分泌激素增加、酶和血液成分的改变等。内、外环境的区分是人为的。内环境的许多问题常来自于外环境,如营养缺乏、感觉剥夺、刺激过量等。
(3)心理社会环境。大量证据表明,心理社会因素可以引起全身适应综合征,具有应激性。生活中引起应激的因素有很多,心理社会因素既可引起良性应激,如中奖、提升;同时也可以引起劣性应激,如竞争失败、丧失亲人。尤其是亲人的病故或意外事故常常是重大的应激源,因为在悲伤过程中往往会伴有明显的躯体症状。应激对健康具有双重作用,适当的应激可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但过强的应激(不论是良性应激还是劣性应激)则使适应机制失效而导致机体的功能障碍。应激具有超压性和超荷性。所谓超压性,是指在应激状态下,个体往往会在心理上感觉到超乎寻常的压力;所谓超荷性,是指在应激状态下,个体必然会在生理上承受超乎寻常的负荷,以充分调动体内的各种机能资源去应付紧急、重大事变。
由应激产生的心理障碍包括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在灾害事件发生时,幸存者会很快出现极度悲哀、痛哭流涕,进而出现呼吸急促,甚至短暂的意识丧失。幸存者初期为“茫然”阶段,以茫然、注意狭窄、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困难、不能理会外界的刺激等表现为特点。随后,幸存者可以出现变化多端、形式丰富的症状,包括对周围环境的茫然、激越、愤怒、恐惧性焦虑、抑郁、绝望,以及自主神经系统亢奋症状,如心动过速、震颤、出汗、面色潮红等。这种异常的心理反应,就是急性应激障碍。
而创伤后应激障碍就没有那么激烈,但是对人的心理影响却远远超过急性应激障碍,如人在遭遇或对抗重大压力后,其心理状态产生失调后遗症。这些经验包括生命遭到威胁、严重物理性伤害、身体或心灵上的胁迫。这类事件包括战争、地震、严重灾害、严重事故、被强暴、受酷刑、被抢劫等。PTSD发病多数在遭受创伤后数日至半年内出现,而且较难调适。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