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学用书哲学译丛·理性的建构:康德实践哲学探究

哈佛教学用书哲学译丛·理性的建构:康德实践哲学探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奥尼尔(Onora O'Neil) 著,林晖,吴树博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康德
  • 实践哲学
  • 伦理学
  • 理性
  • 道德哲学
  • 哈佛教学用书
  • 译丛
  • 西方哲学
  • 德国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003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36232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哈佛教学用书哲学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康德的伦理学著作出版两个多世纪以来,广受赞誉与仿效。但是,对这些伦理学著作中存在着的某些内在不一致的指责也始终存在。奥诺拉·奥尼尔教授在她的书中紧贴康德的文本,详尽考察了这些不一致,并尽可能地将康德的伦理学思想置于合理性、行动和权利等现代概念的框架之中展开分析。在奥尼尔教授看来,康德为理性提供了某种“建构主义的”证明,以及某种道德性视角,在这种视角之下,义务是先于权利的,正义和德性是相连的。在书中,奥尼尔教授首先对康德哲学中的方法、理性、自由、自律以及行动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的梳理和考察;而后,进一步探讨了我们更为熟悉的那些关于绝对命令的阐释;在最后的部分,则强调了康德的伦理学与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康德式”伦理学之间的区别,这涉及约翰·罗尔斯的作品,也涉及当代其他一些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家的作品。

作者简介

  奥诺拉·奥尼尔(Onora Sylvia O'Neill),1941年出生,英国剑桥大学哲学教授,英国上议院中立议员,英国人文社会科学院前院长,剑桥大学纽汉姆学院前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和伦理学,在康德哲学研究中独树一帜。主要著作为《按原则行事》(1975),《理性的建构:康德实践哲学探究》(1989)、《迈向正义与美德》(1996)、《正义的界限》(2000)、《生命伦理学中的自律与信任》(2002)等。

目录

序言 著作缩写表
第一部分 理性与批判
1 康德哲学事业中的理性和政治
1.1 笛卡尔的哲学方法
1.2 第一批判的题辞和序言
1.3 第一批判的序言中遗漏了什么?
1.4 伊曼纽尔·康德的小屋
1.5 训练、批判和否定性训导
1.6 起锚:同唯理论的最后冲突
1.7 理性政治学:对强力的拒斥
1.8 理性政治学:法庭与演算规则
1.9 理性政治学:争论和循环
1.10 理性政治学:共通感
2 理性的公共使用
2.1 理性的基础
2.2 表达、交流和恰当的宽容对象
2.3 什么是启蒙?
2.4 宽容和理性的权威
2.5 自然、历史和理性的源头
2.6 自由与交流的准则
2.7 宽容与政治
3 《原理》Ⅲ中的理性与自律
3.1 理性与自由之间的裂隙
3.2 批判、自律和理性的权威
3.3 批判和两类视角
3.4 道德性、自律和理性
3.5 附言:一个推测
4 行动、人类学和自律
4.1 从感性世界的视角来看的行动
4.2 从智性世界的视角来看的行动
4.3 有限的理性和理智行为
4.4 有限性和工具理性
4.5 有限性和人类学
4.6 自律和有限性
第二部分 准则与义务
5 行为中的一致性
5.1 自律伦理学和他律伦理学中的普遍性检验
5.2 准则与道德范畴
5.3 缺乏普遍化的不一致性
5.4 普遍化中的不一致性
5.5 概念中的矛盾
5.6 意志中的矛盾
5.7 意志中的矛盾和进一步的结果
5.8 结论
6 彼此同意的成人之间
6.1 个人性关联
6.2 真实的同意
6.3 假定的同意
6.4 有意义的和虚假的同意
6.5 可能的同意:一种康德式的解读
6.6 道德上值当的准则和彼此同意的成人
6.7 在性关系中将他人当人对待
6.8 在雇佣关系中把他人当作人来对待
6.9 结论
7 普遍法则与自在的目的
7.1 行动者与准则:诸公式的共同语境
7.2 普遍法则公式
7.3 自在目的公式
7.3.1 人性和理性本性
7.3.2 自在的目的与纯粹的手段
7.4 等值问题
7.5 质料、形式与象征
8 康德追寻德性
8.1 可理解性与合理性
8.2 四种值得尊重的康德批判
8.3 推理与行动
8.4 道德规则与严格主义
8.5 形式主义、目的论和实践推理
8.6 结论
8.7 附言
第三部分 康德的伦理学与康德主义的伦理学
9 实例的力量
9.1 较古老的伦理实例观
9.2 维特根斯坦式的实例观
9.3 以问题为中心的伦理学中的实例
9.4 评估与原则:伦理学可以既是反思的、同时也是实践的吗?
9.5 总结性评论
10 儿童的权利与儿童的生活
10.1 围:不完全之义务的问题
10.2 权利的构建
10.3 义务的构建
10.4 政治:儿童权利的修辞
11 伦理学中的建构主义
11.1 原初立场的设计
11.2 抽象的行动者与理想化的人
11.3 朝向康德式的建构主义
11.4 朝向一种更加康德式的建构主义
11.5 授权与义务
11.6 正义的构建
11.7 从原则到判断
11.8 在现实主义与相对主义之间
12 正义和仁爱的重要准则
12.1 一个约定俗成的故事?
12.2 一个假设:从自然法到自然权利
12.3 不完全的义务
12.4 一项建议:义务先于权利
12.5 最大限度的同等自由
12.6 前景:义务的构建
12.7 福利的权利和不完全的义务
12.8 仁爱与福利
12.9 结论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心灵的边界:意志自由与道德律的根源》 在人类思想的浩瀚星空中,有一片区域始终引人遐思,那是关于我们行动的根源、道德判断的准绳,以及个体自由的界限。本书《心灵的边界》正是对这一深刻而永恒主题的哲学探索,它深入剖析了人类理性在实践领域的核心功能,特别是其在确立意志自由和道德律方面的关键作用。我们并非简单的感性冲动或外部环境的奴役者,而是拥有能够超越瞬间欲望、遵循普遍法则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本书首先将读者带入对“意志自由”这一古老而棘手问题的审视。长期以来,我们被卷入“自由意志是否存在”的辩论中,似乎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都早已注定,或者只是偶然的产物。然而,《心灵的边界》提出了一种更为精妙的视角,它认为意志自由并非全然不受限制的任意,而是在理性法则的指引下,主体能够自主决定的能力。这种自主性并非来自于非理性的冲动,而是来自于我们作为理性存在者所能够认识和遵循的普遍原则。书中将详细探讨,当我们的意志指向某个行动时,我们是如何能够将其视为“我自己”的选择,而非外在力量的强迫。我们会考察各种影响我们决策的因素,包括欲望、情感、习惯,以及我们如何能够运用理性来审视和超越这些因素,从而实现真正的自我决定。 为了理解意志自由的真正含义,本书还将深入研究“道德律”的本质。道德律是什么?它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有义务去遵循它?普遍认为,道德判断具有一种超越个人好恶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无论是“不可说谎”、“不可偷盗”,还是更复杂的伦理原则,它们似乎都对所有理性存在者具有约束力。然而,这种约束力的来源并非宗教的启示或社会的约定俗成,而是植根于人类理性自身的结构。《心灵的边界》将揭示,道德律并非我们强加给世界的规则,而是我们理性认识到的、关于我们应当如何行动的必然要求。我们会分析,正是通过对“类比”和“必然性”的理性思考,我们才能认识到,某些行为准则之所以是“对”的,是因为它们能够被普遍化,适用于所有具有理性能力的个体,从而构成一个理想的、有序的社会秩序。 本书的核心论证之一,在于揭示了意志自由与道德律之间的内在联系。许多哲学传统将两者视为相互独立的问题,甚至是对立的。但《心灵的边界》将证明,它们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只有当我们的意志是自由的,能够摆脱纯粹的感性驱使,我们才有能力去认识并遵循道德律。反之,正是对道德律的认识和遵循,才彰显了我们意志的自由。一个完全受欲望支配的意志,是一个被动的意志,它不具备自由。而一个能够依照理性所确立的道德原则来行动的意志,才是真正自由的意志。书中将详细阐述,当我们在面对诱惑时,选择遵守道德原则,这种选择本身就证明了我们拥有超越直接利益和感性冲动的能力,而这正是自由的体现。 为了构建这一深刻的哲学体系,本书将借鉴和审视前人关于实践哲学的丰富遗产,但同时又会提出其独特的见解。我们将考察,人类的理性如何能够在实践领域中发挥其“先验”的作用。这并非指理性拥有预知未来的能力,而是指理性本身所蕴含的、先于任何经验而存在的普遍原则和结构。这些结构使得我们能够形成关于“应当”和“不应当”的判断,而不仅仅是关于“是”和“不是”的描述。我们将探讨,人类的“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之间的关系,理解为何前者不仅能够认识世界,更能指导我们的行动,塑造我们的行为。 本书还将深入分析“责任”的概念。我们为何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种责任是何种性质的?《心灵的边界》认为,责任感正是建立在意志自由和道德律的基础之上。正因为我们是自由的,我们能够选择自己的行动;正因为我们能够认识道德律,我们知道哪些行动是应当的,哪些是不应当的。因此,我们才需要为自己选择的结果负责。书中将辨析,责任并非是外部强加的惩罚,而是我们作为理性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内在认识和承诺。我们会审视,当一个人未能遵循道德律时,他所承担的责任,并非是简单的因果链条的延伸,而是其理性选择所带来的必然后果。 此外,《心灵的边界》还将触及“德性”与“幸福”的关联。许多哲学流派将德性视为实现幸福的手段,或者将幸福视为德性的最终目的。本书将从实践理性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这一关系。它认为,德性并非仅仅是为了追求外在的幸福,而是理性主体自主选择的、符合普遍道德原则的行为方式。而当一个人依照德性去行动时,他所体验到的,是一种源自理性自我确立的内在满足和尊严,这本身就是一种超越物质和感官的“幸福”。这种幸福并非偶然获得的,而是理性主体通过其自由选择和道德实践所达致的最高状态。 总而言之,《心灵的边界:意志自由与道德律的根源》是一部献给那些对人类自身本质、道德的基石,以及个体能动性有深刻关切的读者的作品。它试图剥离表象,深入到理性的核心,揭示我们行动的真正动力和道德判断的内在依据。通过对意志自由的精妙论证,对道德律的深刻阐释,以及两者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的揭示,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更为清晰、更为坚实的哲学框架,以理解我们为何能够做出选择,为何必须承担责任,以及如何通过理性的力量,构建一个更具尊严和意义的人生。本书的每一章节都力求以严谨的逻辑、清晰的论证,引导读者一同踏上这场认识心灵边界、探索理性潜能的非凡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个人非常看重一本学术著作是否能激发读者的反思和对话欲望。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更像是一次严肃的、持续的内心辩论,而非单向的知识灌输。每当作者提出一个看似板上钉钉的论断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在脑海中进行“质询”——这个前提是否站得住?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可以解释这个现象?这种与文本的“搏斗”过程,虽然偶尔会让我感到挫败,但最终带来的那种“啊哈!”的顿悟时刻,却是无与伦比的酣畅淋漓。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更审慎、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这本书的价值,已经渗透到了我的日常思考结构之中,这才是真正的思想工具。

评分

就我个人的学习背景而言,我之前对这个领域有过零星的了解,但总感觉知识点零散,缺乏一个系统化的框架来整合。这本书的出现,恰如其分地填补了这个空白。它不是那种只关注某一个孤立观点的堆砌,而是提供了一个宏大的、贯穿始终的哲学建构蓝图。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过去积累的那些碎片化的知识点,突然间找到了彼此连接的线索,形成了一个可以运行的、稳定的认知模型。这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于任何希望系统性掌握某一学派思想脉络的学习者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它不仅解释了“是什么”,更重要的是阐释了“为什么是这样”,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打下了极其坚实的地基。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高度。我深知将一门语言中复杂的思想体系,精准无误地转译到另一种语言体系中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尤其是面对如此深奥的理论时。但是,这里的译者显然不仅精通哲学,更是一位语言的艺术家。他没有满足于仅仅“信达”,更是在努力追求“雅”,力求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让中文的表达同样具备内在的韵律和力量。我对比了一些关键术语的译法,发现译者在处理那些历史悠久且多义的词汇时,表现出了极高的敏感度,所选的词汇不仅准确,而且在上下文的语境中显得无比自然,避免了许多直译带来的僵硬感和疏离感。这种精雕细琢的翻译,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原本可能被语言壁垒阻挡的读者,得以领略到原著的深邃。

评分

初读此书,我立刻被其行文的逻辑性和严谨性所折服。作者的论述层层递进,仿佛在构建一座宏伟的知识殿堂,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精准,不留丝毫含糊之处。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通过清晰的比喻和精妙的推理,转化为可以被理解和把握的洞察。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放慢阅读速度,不是因为词句拗口,而是因为思想的密度太大,每一个论点都值得反复咀嚼。在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越一片复杂的思想迷宫,而向导总能在我即将迷失的关键时刻,指出一条清晰的路径。这种智力上的参与感,远超我以往阅读的任何学术著作,让人在阅读的同时,也完成了自身思维模式的某种重塑与升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触感温润的封面纸张,搭配着精细的字体排版,让人在翻开扉页之前就已经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那种低调而内敛的蓝色调,配合着烫金的书名,透露出一种不张扬的品味,让人爱不释手。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书脊的宽度和书签的设计,都显得恰到好处,既实用又不失美感。这绝不是那种随随便便印制的平庸之作,而是看得出出版方在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心血,让阅读体验从拿起书的那一刻起,就成为一种享受。它就像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即便是放在书架上,也能为整个空间增添一份厚重的文化底蕴。对于像我这样对手感和视觉要求比较高的读者来说,光是阅读前后的把玩时间,都觉得物有所值。

评分

胜恶的叙事。

评分

众所周知,20世纪重要的政治哲学家、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晚年收官之作《心智生活》是一部没有写完的书。1975年12月4日阿伦特突然去世前,刚写完该书的第二卷“意志”部分,第三卷“判断”只留下一张写着标题及两句题词的稿纸,静静躺在打字机的卷筒里。在阿伦特看来,思考、意志和判断是人类心智生活中三项最基本的活动。而她的阖然长逝,使得此书思考、意志、判断三足鼎立的完美建构徒留缺憾。

评分

众所周知,20世纪重要的政治哲学家、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晚年收官之作《心智生活》是一部没有写完的书。1975年12月4日阿伦特突然去世前,刚写完该书的第二卷“意志”部分,第三卷“判断”只留下一张写着标题及两句题词的稿纸,静静躺在打字机的卷筒里。在阿伦特看来,思考、意志和判断是人类心智生活中三项最基本的活动。而她的阖然长逝,使得此书思考、意志、判断三足鼎立的完美建构徒留缺憾。

评分

我们需要详细阐述一个更复杂、更合理、更符合现实的而不是自然主义或理想主义的社会善恶模型。从符号意义上来说,恶不是一个剩余范畴,尽管那些属于恶的范畴之内的事物在社会上是边缘化的。从只是让人觉得讨厌、恶心的东西到真正邪恶的东西,恶深深地体现在对善的符号表述和制度化维持中。因此,恶在制度上和文化上的生命力必然要持续下去。圣俗之间的分隔线必须一次又一次地重画;这条分隔线必须保持生命力,不然所有的一切都会丧失。人们不仅在认知上对恶进行符号

评分

汝之美味,吾之毒药 社会认知心理学与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在整个心理学领域方兴未艾。简而言之,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旨在阐述情绪性与社会性体验与行为的心理与神经基础。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主题之一便是人类的情绪。本书作者蕾切尔·赫兹女士正是选取了人类情绪中,最为复杂的情绪之一——厌恶——来阐述这一情绪体验及其产生的行为背后的心理与大脑神经机制。本书深入浅出地向人们揭示了“厌恶”这一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情绪背后的故事。此外,本书作者将主题从情绪本身进一步引申到人类发展中进化以及文化因素的重要意义,通过“厌恶”这一独特视角,阐明了对“先天与后天”这一由来已久的心理学辩题的看法,使得读者在深入理解“厌恶”心理学之余,对于心理学乃至神经科学能有更加宏观的认识。本书的另一大特点是书中涵盖主题之广,几乎涵盖了与厌恶相关的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衣食住行,到政治、法律与道德,让读者深入彻底地了解“厌恶”,使人读起来有畅快淋漓之感。此外,作者援引了大量的案例以及实证性研究,使得本书既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又不乏趣味。加上作者幽默而又略带戏谑的行文风格,使得原本略显枯燥的心理学以及神经研究妙趣横生、引人人胜。  我们获得关于某种事物的态度或者信仰的主要途径是文化学习。父母用特定的餐具教育后代吃某些特定的食物,例如一勺冰淇淋;同样地,我们也可以通过文化遗传习得何种食物为恶心。“有什么吃什么”,之所以食物的地方性如此强,是因为它们往往来自于当地的同一植物群、动物群以及微生物群,如制作韩国泡菜所用的微生物与制作洛克福羊干酪用的微生物是截然不同的。此外,文化对食物的定义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我们用食物对敌友进行区别,并以食物作

评分

实践的实践原理

评分

汝之美味,吾之毒药 社会认知心理学与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在整个心理学领域方兴未艾。简而言之,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旨在阐述情绪性与社会性体验与行为的心理与神经基础。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主题之一便是人类的情绪。本书作者蕾切尔·赫兹女士正是选取了人类情绪中,最为复杂的情绪之一——厌恶——来阐述这一情绪体验及其产生的行为背后的心理与大脑神经机制。本书深入浅出地向人们揭示了“厌恶”这一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情绪背后的故事。此外,本书作者将主题从情绪本身进一步引申到人类发展中进化以及文化因素的重要意义,通过“厌恶”这一独特视角,阐明了对“先天与后天”这一由来已久的心理学辩题的看法,使得读者在深入理解“厌恶”心理学之余,对于心理学乃至神经科学能有更加宏观的认识。本书的另一大特点是书中涵盖主题之广,几乎涵盖了与厌恶相关的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衣食住行,到政治、法律与道德,让读者深入彻底地了解“厌恶”,使人读起来有畅快淋漓之感。此外,作者援引了大量的案例以及实证性研究,使得本书既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又不乏趣味。加上作者幽默而又略带戏谑的行文风格,使得原本略显枯燥的心理学以及神经研究妙趣横生、引人人胜。  我们获得关于某种事物的态度或者信仰的主要途径是文化学习。父母用特定的餐具教育后代吃某些特定的食物,例如一勺冰淇淋;同样地,我们也可以通过文化遗传习得何种食物为恶心。“有什么吃什么”,之所以食物的地方性如此强,是因为它们往往来自于当地的同一植物群、动物群以及微生物群,如制作韩国泡菜所用的微生物与制作洛克福羊干酪用的微生物是截然不同的。此外,文化对食物的定义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我们用食物对敌友进行区别,并以食物作

评分

经典书目,京东配送及时!!经典书目,京东配送及时!!经典书目,京东配送及时!!经典书目,京东配送及时!!经典书目,京东配送及时!!经典书目,京东配送及时!!经典书目,京东配送及时!!经典书目,京东配送及时!!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