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2-12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一生(1903~1942)》获得2008年《观点》杂志传记文学奖,被誉为既是一位女性一生的概述,也是二战前欧洲知识界的一个缩影。继身后遗作《法兰西组曲》荣获2004年度雷诺多文学奖后,这些文字再现了这位女作家的天才,然而她本人却并不知自身的命运是多么富有戏剧性。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1903-1942)出生于乌克兰基辅的犹太银行家家庭,“十月革命”后,她随家人移居巴黎,入读索邦大学。1929年,她凭借处女作小说《大卫·格德尔》迎来了文学上的成功。内米洛夫斯基活跃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巴黎文坛。然而,由于她的犹太身份,尽管她于1939年皈依天主教,仍无法获得法国国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巴黎大逃亡之后,她躲在法国东部一个小镇里,后遭法国宪兵逮捕,于1942年8月17日被杀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
2004年,内米洛夫斯基的长女德尼斯将母亲遗物中找到的未完成小说《法兰西组曲》整理出版,获得当年度法国雷诺多文学奖,这是该奖历史上颁给一位去世作家。内米洛夫斯基和她的作品重新受到世界的关注。近年来,她的主要作品陆续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包括《法兰西组曲》、《大卫·格德尔》、《契诃夫的一生》和短篇集《星期天》等。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一生(1903~1942)》这部传记作品建立在对现存史料的发现和再发掘的基础上创作而成,两位作者的调研遍及俄罗斯和法国,收集了作家的工作笔记、书信以及从未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和手稿,这些关键材料促成了这位女作家的完整传记。
奥里维尔·菲利波纳(Olivier Philipponnat)与帕特里克·里耶纳尔(Patrick Lienhardt),曾合著《罗热·斯特凡,对历险者的探查》,这部讲述著名报人和抵抗者的传记出版于2004年,获得业界好评。2007年,两人合著的《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一生》出版,获得法国《观点》杂志传记图书奖,次年,英文版在美国出版。奥里维尔·菲利波纳写过多篇关于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研究文章,其中包括两部未发表的小说(《灵魂的主人》《血的热度》)和新版《秋之蝇》的序言。
这部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生平传记读来如同一部小说,材料使人兴奋激动,凄美心碎而又扎实牢靠。
——《快报》(L'Express)
一部详尽透彻、热烈又细致的传记……两位作者使传主那短暂的命运所有的弦都颤动着,绷紧直至断裂。
——《观点》(Le Point)
这本书优雅地平衡了传主的生活与工作,描绘了一位朝气蓬勃却患哮喘的年轻作家同时又是女儿、妻子和母亲的画像。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一生(1903~1942)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一生(1903~1942)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西梅翁·维连斯基,一九四八年[1]
评分身陷囹圄的惭愧泪水……
评分说到出身,菲利波纳也并非一位职业作家。出生在法国盛产葡萄酒的乡村地区的菲利波纳,于葡萄酒世家中选择了另一条路——出版人、音乐评论、文学评论,他曾先后为《光盘》和《电影音乐》写音乐批评。而这些他口中的副业,也意外地对他的传记创作有了很大的帮助。“比如《法兰西组曲》出版时,人们都忽略了‘组曲’这个音乐元素。这本书在我眼中更像一部巴赫的作品,它是一部完整的交响曲”,菲利波纳如是说。
评分伊莱娜15岁离开俄国,在芬兰流亡一年,然后移居巴黎,而文学创作最早也要追溯到18岁。菲利波纳依然选择奔赴俄罗斯,追根溯源其作品中“孩提时代的强烈印记”。这本传记是建立在对现存史料的发现直至无法再发掘的基础上创作而成,伊莱娜的“俄国时代”时期(1903-1918),除了寥寥一些诗作,再无任何资料可以依靠。“但是幸运的是,后来在2003年的时候,在伊莱娜生前托付手稿的法方出版社找到了很多珍贵的手稿资料,其中还有一部她的自传体小说《孤独之酒》,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
评分不是为了上帝,
评分评分
——西梅翁·维连斯基,一九四八年[1]
评分随着晨曦飘进牢房
评分劳改营的生活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一生(1903~1942)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