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亲师教育丛书·四年级篇:迈过四年级这道坎》为家庭辅导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帮助家长梳理孩子在学习上的一些要点,为家长提供一些辅导孩子学习、与孩子交流、与老师沟通的方法。
《亲师教育丛书·四年级篇:迈过四年级这道坎》与本系列的其他两本比较起来,会有一些新特点。一是书中除了我们所熟悉的有关豆子小朋友与叶子小朋友的案例之外,还增加了许多案例,这些案例都来自于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二是本书会提供更多可操作的方法,这些方法多半是经过实践验证过的,是有效的。《亲师教育丛书·四年级篇:迈过四年级这道坎》会尽量避免列举理论上可行但缺乏实行操作性的方法。
作者杨筱艳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指导家长如何进行家庭和学校教育衔接,为家长提供辅导孩子学习、交流,与教师沟通的方法。书中结合案例和作者多年教学实践,避免了理论上可行但缺乏施行操作性的方法,浅显易懂。
内容简介
父母与老师,是与孩子的成长密切相关的两个因素,《亲师教育丛书·四年级篇:迈过四年级这道坎》从父母与教师的双重立场出发,与广大父母讨论家庭教育中该如何引导孩子求知,如何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如何培养孩子的品质,如何顺应孩子的天性以养成他们的独特之个性。
《亲师教育丛书·四年级篇:迈过四年级这道坎》有如下特点:
1.以两个孩子的成长实例为蓝本引出问题的讨论;
2.穿插大量其他实例作为讨论的补充;
3.针对每一个讨论的问题,提供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方法;
4.适当辅以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讲解;
5.作者杨筱艳本人有家长与教师之双重身份,观点较为客观,提供的方法较为实用。
作者简介
杨筱艳,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从事小学英语教学至今。参加编写牛津小学英语教参,另有教育论文及教育专著。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市英语学科带头人。业余时间进行文学创作,现已出版书籍二十余部,其中儿童文学作品有:《绿绿的小蚂蚱》、《五四班那些事》、《绿绿的吉祥三宝》、《好小子齐咚呛》、《我们班的“哈皮”事》等。都市题材的长篇小说《糟糠之妻》、《烟花易冷》、《果果的婚事》、《乔家儿女》。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四年级不容易
第一节 四年级的孩子是本难读的书
第二节 四年级,在学业上的新要求
第三节 四年级的孩子需要培养的素养
第二章 四年级,养成习惯,受益终身
第一节 帮孩子克服顽疾
第二节 引导四年级孩子阅读
第三节 引导孩子写作
第四节 引导孩子养成背诵习惯
第五节 正确对待教科书
第六节 帮助孩子面对考试
第三章 四年级,你慢慢来,我们等你
第一节 正确的期待度
第二节 适度管理
第三节 发现孩子的潜能
第四节 客观评价孩子
第五节 让孩子跨过学习障碍
第六节 让孩子输得起
第四章 四年级,你听我说
第一节 反思赏识教育
第二节 父母分工合作
第三节 做个可爱的女生
第四节 做个小绅士
第五节 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异性
第五章 四年级,心智与年龄一同起飞
第一节 关注孩子心理与身体的双重健康
第二节 让孩子学会寻找生活的乐趣
第三节 给孩子一点有关死亡的教育
第四节 让孩子有服务与奉献的意识
第五节 让孩子竖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结语
精彩书摘
第七,表达能力迅速提高。
家长朋友们一定有一个体会,孩子大了,上四年级了,变得越来越“会说话”了,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这是可喜的一面。可有的时候,他们也会强词夺理,或发表一些与家长的人生观、世界观相左的议论。这种情况会使我们做家长的变得焦虑起来,我们会想:孩子是不是“变坏”了?他是从哪里学来的这些歪理呢?
其实这并不说明孩子变坏了,他们的那些“歪理”也并非说明他们的思想意识就有问题。孩子表达能力的提高与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形成与巩固有关,与他们的思维发展以及心理发展也有关系。强烈的自我意识使他们不再甘于把自己的表达禁锢在父母与老师划定的那个范围内,他们认为老师说什么或爸妈说什么自己就说什么,这种行为很傻,很“没有思想”。因此,他们忍不住要寻找父母与老师划定的范围之外的表达方式,包括口头与笔端表达的方式。有时,仅仅为了与父母老师有不一样的思想,他们会故意表达出他们其实并不真正相信的理论。他们思维的飞速发展,又为他们的表达提供了生理上的可能。他们不断地通过各种渠道接受新的知识和信息。而现今的信息源比起十几年前可是丰富得太多太多了,变化得太大太大了。孩子并不在意也还没有能力对信息进行辨别与筛选,他们只一味地把所有的知识与信息吸收进来,又表达出去。在这种急于吸收又急于表达的过程中,他们的表达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这看上去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其实还是值得我们家长关注它所引发的一些负面问题的。比如,有时孩子接收了一些并不正确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恰恰又很吸引他,他不断地将这种信息表达出来,越发强调了这种不正确。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帮助孩子分辨信息、筛选信息,用一种有条理、有逻辑、生动和缓的态度,将正面的、良好的、符合社会规则与道德的东西传达给孩子。
第八,学习习惯基本定型。
四年级孩子的学习动机开始从直接动机向间接动机转化。我带过许多四年级的班级,发现,升入四年级之后,孩子对于老师直接奖励的热情有所减退,他们也会喜欢老师在荣誉本上盖的各种图章,也会收藏老师发的小贴花。但是,他们不再笃信这些直接的奖励,也不再满足于这些直接的奖励,他们也不再喜欢很空泛的赞扬,他们很希望听到具体的鼓励与赞美,同样也希望听到具体的批评。你说“我好”,哪里好?你说“我错了”或是“不好”,错在哪,不好在哪,为什么不好?
四年级的孩子,学习动机发生了变化,学习习惯也相应地有了发展和变化。以往的学习习惯多半靠“他律”形成并得到巩固,而现在,学习习惯也要靠“自律”形成并得到巩固了。也就是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你让他做什么,什么时间做,告诉他这是个良好的习惯,帮助他养成这个习惯,这些都还不够。还得让他真正从心理上、思想上接受这种习惯,打心眼儿里觉得这种习惯的确对学业非常有帮助,让他主动地想去遵守某种规定,养成某种习惯,并不断地巩固这种习惯。否则,光靠父母说教,告诉他该怎么样,反而可能会引发孩子的逆反。
我很同意一种说法:四年级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改变不良习惯的最后关键时机。错过了这个最后的关键时机,除非进行特殊训练,孩子的学习习惯将很难改变。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们做父母的一直不断地引导孩子养成一些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每天坚持阅读、上课专心听讲、按时认真地完成作业、考前复习考后反思等。还有一些细节,比如,收拾好文具、记录好老师布置的作业等。我们不断地强化这些规则,希望孩子能很好地遵守这些规则,尽快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幼儿园开始起,到小学三年级,至少有五年的时间,我们都在从事这项任务。当然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有的孩子很有规则意识,养成这些习惯并不难,并且坚持得很好;而有孩子则很难养成习惯,他总是不自觉地破坏这些习惯,但一旦养成,也能坚持;还有一些孩子,养成习惯难,也不容易坚持,“学习习惯”这件事对于他而言太过艰巨。到了四年级,如果还不能养成学习习惯,往后就真的很难再养成了。因为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其实就意味着他的学习状态是散漫的,这种散漫的状态要想纠正、改变,太难了。因为散漫的状态已经定型。打个比方,这如同木已成舟时发现这“舟”在构造上有严重问题,那么只能拆掉重造,伤筋动骨,效果也差。
……
前言/序言
每天晚上,从6点半到9点半,我会与儿子一起学习,他写作业,我看书。然后,我会按老师的要求帮他复习,背书啦,背单词啦,默写啦……如果第二天有考试,那我还得帮他复习。而在我们家楼上,也有一位女士与我做着同样的事,在天气晴暖的日子里,开着窗,我能听到她检查孩子背书或是跟孩子说话的声音,偶尔,那声音也包含着怒气。想必,她也可以听到我的声音。我们彼此没有说过话,甚至很少能碰上,但是,我熟悉她的声音,就像她一定也熟悉我的声音,我们用一种特别的方式,疏离地熟悉着。
那种方式用一句大俗话说就是:望子成龙。
每晚我写作累了的时候,会趴在阳台上看远远近近的那些楼,那楼里一扇一扇窗里的灯。我会想,那每一个窗口里,可能都有着这样的声音,一声一声地重复着“望子成龙”这四个字。
中国的父母,大约是世上最辛苦、最操劳、最呕心沥血的父母。
从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刻起,我们便开始想象着他们的未来,他们的前途。古老的“抓周仪式”在当今,可能混合了更多的娱乐成分,但是,在我们的记忆中,当孩子的小手伸向摆在他们面前的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件时,我们的心里是不是还是曾有过一丝期盼与莫名的紧张呢?
孩子的教育问题,在中国父母的心中,重如泰山。
我已经从教多年,我的心底里,一直藏有一个文件夹,在里面,我收藏了多年以来在教育孩子上的一些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还有大量的可作为佐证的个案。后来,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像所有的初为父母的人一样,雄心勃勃,将儿子当成一块待开垦的土地,进行着各种教育实验,有的似乎有一些成效,有的则以失败告终。这样的经历,又在我的文件夹里添加了无数的新篇章。
我心里的这个文件夹越来越厚重,越来越翔实,但同时,它也是散乱的,我很想有一个机会将之整理并表述出来。感谢南京大学出版社给了我这样的一个机会。
但当我真正下笔写的时候,却又感到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入手。
于是我问自己,如果我是这套教育书籍的读者,我最希望从书中看到什么,最不想在书中看到什么呢?
首先,我不想看到一些高深的、专业性过强的理论。我想看到一些可实际操作的方法以及对这些方法的反思。
其次,我不希望作者以一种需要我仰视的姿态,指导我如何教育孩子。我想看到平实的讲述、客观的建议,如果作者本人也对某一种教育方式或方法拿捏不准或是有疑问,我希望他能在书中告诉我,与我分享他的迷惑。
第三,我想在书中看到,那些在我孩子身上发生的问题、存在的毛病,在别的孩子身上也发生着、存在着。我需要知道,我并不是孤独地面对着孩子成长中的这些问题,不是孤独地承受着那些成长之痛、养育之伤。我需要得到一种安慰,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任何孩子,都有前进与上升的空间。
第四,我想在读这套书的时候,能够越读内心越平静。我想听到作者告诉我,人生并非一场短跑,并不需要从起跑线上便绷紧了神经,唯恐一败涂地。我想听到作者用实例,当然也用一定的理论,告诉我,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只要坚持跑到终点,任何人都是自己的冠军。
这样一思考,我便有了一些头绪,知道该以什么样的角度去写,也知道该在书里写些什么了。
在写这套书时,我采用的是教师与母亲的双重视角,所以,我将这套书命名为《亲师教育丛书》。为何会选取这样的双重视角呢?因为我考虑到,单从教师的角度可能略有生硬,而且,教师面对的毕竟是学生的群体,即使做个案研究时,我们依然会去考量个案中隐藏着的普遍性。所以,单以教师的角度,不够有针对性。而单纯以母亲的角度,我觉得又不够客观。因为在自己孩子身上成功的做法,并非放之四海皆准,并非一定具有普及的价值。
在这套书里,我写了大量的操作性强的教育方法,我尽可能将方法写得详细、写得有针对性。比如,如何教学龄前的孩子识字;如何帮孩子建立轶序意识;如何让孩子“坐得住”;如何帮即将升一年级的孩子做入学前的准备,包括知识的准备、心理的准备和物质上的准备;如何让孩子对阅读更有兴趣,如何为他们选择阅读书目;如何教会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并且保护它;如何引导一年级的孩子了解考试是怎么回事,如何面对考试;我从教师的角度,告诉读者们四年级的孩子在学业上会面临哪些变化,该如何帮助他们应对这些变化;如何指导四年级的孩子写作文;如何引导孩子做好考前复习;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和巩固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
亲师教育丛书·四年级篇:迈过四年级这道坎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