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我们关注我国的文化发展和文化繁荣时,自然会思考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宗教、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明,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及世界文化是什么样的关系,宗教在当前中国文化发展及文化繁荣中能起什么作用、扮演什么角色,这些问题不仅是人们非常关注的,也是必须面对的。当前,推动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已不可能回避宗教问题,因此,思考宗教问题也自然应该与文化战略的构设结合起来。我们需要直接而对的就是信仰、宗教与文化的意义及其关联,弄清宗教在信仰领域的真实定位,从科学发展观的视域来梳理宗教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关系,推动宗教的和谐发展及与社会的和谐,使宗教不仅能够积极适应当今社会,而且还可为我们的社会作出独特贡献。可以说,从文化战略的角度来思考宗教,做出科学的决策,推动宗教积极适应我们的社会,形成其保存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自觉服务社会民众的良性发展,这乃是一种政治睿智和文化佳绩。
作者简介
卓新平
土家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宗教学会会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主要成员,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首批人才。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信仰理解
第一节 当代中国的信仰理解
一 信仰理解
二 两大类型的信仰认识
三 信仰与信念
第二节 关于信仰分层的思考
一 政治信仰
二 民族信仰
三 文化信仰
四 宗教信仰
五 哲学信仰
六 科学信仰
第三节 信仰包容全球化时代的精神共存
一 信仰包容的理论与实践
二 作为“全球化”时代精神及需求的信仰包容
三 信仰包容的文化意义
第二章 文化理解
第一节 对文化、文明的理解
一 文化、文明的释义
二 文化战略中的文化理解
第二节 文化对话是世界和谐的通途
一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对话
二 以发掘、弘扬文化资源来促进文化对话
第三节 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开放
一 中华文明的传承
二 中华文明的开放
第四节 以中国文化之“道”的弘扬来实现“文化强国”
第三章 宗教理解
第一节 中国宗教理解所面临的困难
一 “中国无宗教” 的心结增加了宗教理解的难度
二 宗教被视为“落后文化”增加了其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难度
三 宗教被“政治化”增加了其适应当今中国社会政治的难度
四 对宗教“有神”论的贬低增加了消解其与主流意识形态之张力的难度
五 把宗教与敌对势力的关联增加了宗教与当今社会和谐共处的难度
第二节 中国宗教理解的希望
一 从认识宗教在中国历史上的确存而带来克服“中国无宗教”心态的希望
二 从对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性的理解而带来肯定宗教文化的希望
三 从政治上对宗教的团结合作而带来积极、妥当理顺政教关系的希望
四 从当今宗教在中国的社会存在来理解其社会意识带来了消解其张力的希望
……
第四章 “全球化”与当代中国宗教
第五章 “全球化”的宗教与中国政教关系
第六章 立足文化战略来正确认识宗教问题
第七章 全球化的宗教与中国文化战略
第八章 重视宗教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积极作用
第九章 对中国宗教现状及其发展的思考
第十章 中国宗教理解与宗教理论的发展前景
第十一章 中国宗教与社会和谐
参考资料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信仰理解
第一节 当代中国的信仰理解
论及信仰,这是我们常常涉及的议题,而我们现在也已经不可回避地走到了“当代中国人的信仰状况”这一问题面前。中国社会对信仰的关注确实应该认真反思,甚至有着“应该补课’’的现实需要和必要。当前现实社会中出现的一些原木并不需要讨论的问题.在最近的时日中却已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而且这些议论从我们现代道德观念和准则,以及社会公共价值和行为规范扩展到了人的信仰、信念问题。现实敲响的警钟、带来的警醒,让人们内心有着复杂纠结和良知上的难忍煎熬。人们开始发问,中国人究竟有没有信仰,中国共产党员究竟应该有无信仰,共产主义究竟是不是信仰,这些问题似乎又开始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话题。颇为复杂的是,当前中国社会中人们对此的回答各不相同,分歧明显。有些人认为中国根本就不需要信仰,中国文化的“哲学”性特征和中国共产党的科学理性思维已经超越了对信仰的依赖,一切都可以用哲学理性来说明及解释,共产主义的理论体系是科学系统而与信仰无关。最近已经有人公开表示中国人不需要信仰,甚至共产党员都不需要有信仰。持这种态度的人在自我感觉上还非常理直气壮,并把“无信仰’’视为一种有别于其他民族和政治传统的中国独有传统和中国现代革命的“特色”。于是,信仰在中国好像已经“出局” 了!按照这种逻辑,康德所言“头上的星空,心中的道德律”喻指的超然敬畏感和内在约束感不过是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结合罢了,而中国传统中人们“举头三尺有神明”的感觉也不过是一种愚蠢的“迷信”而已。不过,信仰以及与之相关的这些东西好像看不见、摸不着,颇有“唯心”之嫌,但如果人们真的没了这些精神追求,其结果在现实中又确实是很危险的,对文明的延续也非常不利。敬畏感是一种类似宗教的情怀,体现出信仰的超越性,并指引、支配着人们心中的道德律。这是法治、秩序等社会规范的重要补充,使法作为社会表层规范、被动及强制要求得到了心之深层考量、人之主动和能动的呼应及支撑。没有信仰,前面所言的相关社会问题就出现了,这种道德困境和价值缺失正在考验、煎熬着中国人的良心,并让人们感觉到一种迷失。因此,也有不少人认为,信仰是人类所需要的,甚至是必需的;即便因对宗教的不同理解而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也不能就此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政党或国家,是非常危险的,也是很难在思想精神上凝聚起来共同发展的。所以,人们常说,信仰是灵魂,文化是表现,科技是动力,人类文明以此三方面而得以充分的展现。而在有信仰的人群中,宗教信仰则必然是其中一个重要选择,但并不一定是唯一选择。还有一些人则认为,信仰为宗教所专属,离开宗教则谈不上信仰。这些在信仰问题上的混乱认识和对信仰的复杂态度,充分说明了我国在目前社会及思想转型时期的多元状况和看法分歧。所以说,现在我们在中国的话语境况中不仅在宗教认知上尚未达到共识,就是在信仰问题上也缺乏相对统一的看法。
……
前言/序言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对我们而言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认真关注并全力促进我国的文化发展和文化繁荣。为此,研究宗教与文化意识相结合,开展一些文化战略的思考,是与我们的文化建设直接相关的。无论是在社会层面还是在文化层面,我们都面对着一个全新的局面,置身于与以往全然不同的处境。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要有新思想、新举措,这就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创新意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的党中央正以开拓、创新的气势,务实、求真的态度引领全国人民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并且在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方面有了更多地强调及突出。因此,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我们理应“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文化创新,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神圣历史使命。而文化创新则要求我们“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从个人的文化需求来看,我们应该“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而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来看,则必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来“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我们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保障,和谐乃中华文化的奥妙所在,其“多元通和”使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绵延不绝。这一文化智慧得以保留,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在文化自信、社会和谐的促进中,信仰及宗教是其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在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中精神信仰和宗教现象的意义及定位,观察国际范围的各种宗教及信仰思潮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及作用。而其正确道路及方法,就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新的党章也明确规定,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团结信教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所以,我们在构设新时期的文化战略时,则应该特别关注宗教问题,对宗教在文化战略层面进行深入思考。
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及世界文化是什么样的关系,宗教在当前中国文化发展及文化繁荣中能起什么作用、扮演什么角色?这是人们非常关注,而且也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推动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已不可能回避宗教问题,因此,思考宗教问题也自然可以与文化战略的构设结合起来。这里,我们需要直接面对的就是信仰、宗教与文化的意义及其关联,弄清宗教在信仰领域的真实定位,从科学发展观的视域来梳理宗教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关系,推动宗教的和谐发展及与社会的和谐,使宗教不仅能够积极适应我们的当今社会,而且还会为我们的社会作出独特贡献。在宗教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关系上,我们应该找出一种最佳选择,最大限度地发挥宗教的正功能,为我们社会发展释放尽可能多的正能量。可以说,从文化战略的角度来思考宗教,作出科学的决策,推动宗教积极适应我们的社会,形成其保存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自觉服务社会民众的良性发展,这乃一种政治睿智、文化佳绩。所以,我们理应朝着这个方向来努力。
……
中国宗教与文化战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宗教与文化战略丛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