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老照片(第九十二辑)》主要内容包括:曾任拉贝助手的陈斐章、1958:将军下连当士兵、回忆岳父高文礼、怀念母亲、姨夫蒋君超、1972年的北京之行、空袭东京与浙赣战役、昆明1943:抗战大反攻前的悠然、1931年:日本修学旅行记等。
内页插图
目录
三石 曾任拉贝助手的陈斐章
陈化琪 1958:将军下连当士兵
杨钢 回忆岳父高文礼
隋东文 怀念母亲
老鬼 姨夫蒋君超
关小舟 1972年的北京之行
黄季左 空袭东京与浙赣战役
黄豆米 昆明1943:抗战大反攻前的悠然
乔世良 1931年:日本修学旅行记
卢荣泰 援越残记
胡剑 民兵的前身
顾伟列 顾云兴与人像摄影
杨廷华 我的摄影缘
张圣明 海鸥镜头里的往事亲情
雍坚 清末济南府的城墙和城楼
冯克力 同样的定格多元的解读
封面 整装待发的美军飞行员(黄季左)
封二 1943年的昆明街景(秦风老照片馆)
封三 白杨、蒋君超夫妇的结婚照(老鬼)
精彩书摘
4月29日,在东京银座参观松阪屋、市中。
4月30日,在东京访问见学地点有:帝国大学、宫城、外苑绘画馆、上野公园、动物园、明治神宫。
东京帝国大学由幕府时期设置的“兰学”机构“天文方”、昌平坂学问府、种痘所历经演变而来。后来是明治时期创办的东京开成学校和东京医科学校。明治维新初期,日本政府公布了“新学制令”,为向欧美学习打开门户,1877年根据文部省指示将上述两校合并,定名为东京大学。当时在校生有五百余人,设有文学、法学、理学、医学四个学部,不久文部省兼管的东京法律学校并入该校,隶属法学部。1886年,明治政府为适应国家向外扩张的需要,培养具有国家主义思想的人,颁布了“帝国大学令”,东京大学改名为东京帝国大学,采用分科大学制,原来工务省管辖的工科大学,农务省管辖的东京农林学校和山林学校合并建成的农科大学,相继成为帝国大学的工科大学和农科大学,以前原有的几个学部分别改为法政大学、医科大学、文科大学、理科大学;并开始设置研究生院。1887年制定了“学位令”后,增设博士和大博士学衔。其间,各帝国大学纷纷冠上本地名称,为示区别,帝国大学的名称前面添上“东京”二字,更深一层含义是使其成为各大学的样板。学校的体制也发生变动,分科大学制又改为学部制,法学部增设经济学部。我们去参观时,介绍者对我们说,东京帝国大学已经培养了几万名毕业生。当时我们唏嘘赞叹,十分羡慕。
从帝国大学出来,我们来到宫城外的二重桥。宫城就是天皇居住的皇家宫殿区。是江户幕府于1657年所建的城堡,1888年才成为日本天皇的居所。城廓外面有广阔的护城河围绕。二重桥位于皇居正门前,前方为正门石桥,又称眼镜桥。里面是钢铁制造的铁桥。正门有皇宫护卫官仪仗队驻守,平时是关闭的,只有天皇即位大典、天皇、皇后、皇太后大葬仪式等特别事宜时,或重要外宾来访才使用。里面的铁桥在江户城的西丸下乘桥的位置,早年曾因护城河水深,旧桥较低,所以在桥上再搭建了一座桥,为上下二层,所以叫做二重桥。日本统治大连时期,我们学校每周一早晨都要举行朝会,像日本人一样,升日本国旗,唱日本国歌,向官城遥拜,行九十度深鞠躬礼。当我们站在二重桥前,在队长的带领下,向宫城行礼后,远望那茂林掩映的神秘皇宫,心里充满异样的感觉。
上野公园是日本最为著名的公园。不仅景色秀美,更在历史古远与人文之深厚。在1873年建起上野公园之前,园内的很多建筑和景观就已存在,公园所在地也已是江户一带久负盛名的游玩之地。公园里有幕府末期大将军西乡隆盛的铜像,我们进园要向这个铜像行礼。公园里有德川幕府的家庙。东照宫参道两旁有九十五座石灯笼和一百九十五座青铜灯笼。其中有一座六米高的灯笼,不知道为什么名为“鬼灯笼”。还有1624年修建的宽永寺。宽永寺建立时移种的樱花,使上野公园成为赏樱名园。从鲁迅的描写里,我们已经对日本樱花和日本人赏樱有了印象和向往。可惜,我们去时,早已过了3月下旬初春的花开时节。
……
老照片(第92辑) [Old Photos]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老照片,一如即往的好看,值得推荐。
评分
☆☆☆☆☆
胡剑 民兵的前身
评分
☆☆☆☆☆
不错不错,但没发票!逊于亚马逊,当当网!
评分
☆☆☆☆☆
你们很美,”他继续往下说“但是很空虚,没有人会为你们而死,没错,一般过路的人,可能会认为我的玫瑰和你们很像,但她只要一朵花就胜过你们全部,因为她是我灌溉的那朵玫瑰花;她是那朵我放在玻璃罩下面,让我保护不被风吹袭,而且为她打死毛毛虫的玫瑰;因为,她是那朵我愿意倾听她发牢骚、吹嘘、甚至沉默的那朵玫瑰;因为,她是我的玫瑰。 ——《 Le Petit Prince 》 “我去过很多地方。我活过一些年头。”John Berger曾经在一本随笔集中这样写道,“我把那些故事编述一集。每段叙述都从一副图像开始,这些图像唤起了对相会之地的回忆……我希望,读者也会情不自禁地说:我以前来过这里……”五年之前,他写下了《The Sense of Sight》,在中国,这本书被译为“讲故事的人” 人人都会讲故事,但不代表人人都是“讲故事的人”,实际上,讲故事的人在今天已经几乎销声匿迹。讲故事的人对我们来说已经变得非常遥远,而且越来越远……能够精彩讲述一个故事的人正变得越来越少。相反的情况倒是越来越多;有的人想听故事,四座之人只能面面相觑。这就好比曾经是我们最不可或缺的能力、最保险的财产,现在被剥夺了:这就是分享经验的能力。 也许你要反驳我,小说不是故事么?电视剧不是故事么?电影不是故事么?同理,那小说家、编剧、导演不就是讲故事的人么?我绝对钦佩小说家、编剧、导演所殚精竭虑的一切,然而,他们只是“叙述者”,而并非“讲故事的人” 如今经验的贬值和日益私密化导致了讲故事传统的萎缩,没有人愿意轻易把自己内心的东西和经历的岁月告知于他人。交流仍然存在,但是仅仅局限于无关痛痒的生活琐事,没有人愿意把他摸爬滚打的窘状贡献出来做彼此的笑谈。而与此同时,没有了讲故事的人,想听故事的人却越来越多,这,便是小说的兴起。 小说与讲故事的区别在于,讲故事的人从自己或者他人经验中获取他所要的故事,转而又把这种经验转变为听故事的人的经验。即是说,讲故事的人分享经验,而小说家则不同,他封闭自己,小说正是诞生于日益封闭的孤独个体之中。本雅明在《小说的危机》中的说法,现代以来,小说阅读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人类的内心日趋沉默,小说阅读的泛滥是其罪魁祸首,同时,也正是小说阅读的泛滥彻底杀死了讲故事的传统。 我们不去追究本雅明说的是否过于偏激,但沉下心来仔细回想看看,除了日复一日的冷笑话、荤段子,你有多久没有认认真真地听过一个人语速缓缓地,认认真真地将他经历的或听闻的,前因后果,跌宕起伏地讲给你听了。
评分
☆☆☆☆☆
热门推荐
评分
☆☆☆☆☆
每期都买,不解释。品相很好,送货上门很快。昨天中午下单,下午从北京库房发出,今天中午就送到济南!
评分
☆☆☆☆☆
一直坚持给这套丛书,写的非常好,值得收藏。
评分
☆☆☆☆☆
很好看的书
评分
☆☆☆☆☆
封二 1943年的昆明街景(秦风老照片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