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11-14岁 散文是平凡生活中的一抹色彩,一点滋味,一份情趣……它如故园吹来的熏风,轻抚思乡游子疲惫的容颜;它似回忆里飘香的月桂,唤起轻狂年少纯情的忆恋;它是生活点滴中迸发的花火,点燃浩渺人生的悠悠哲思。
《青少年阅读欣赏丛书:中国散文名篇赏析》按亲情、乡情、爱情等主题分类,选取中国近现代44篇优秀散文作品分进行原创性赏析。
内容简介
《青少年阅读欣赏丛书:中国散文名篇赏析》按亲情、乡情、爱情等主题分类,选取中国近现代44篇优秀散文作品分进行原创性赏析,所选篇目涉及冰心的《荷叶母亲》、铁凝《洗桃花水的时节》、余光中《假如我有九条命》、钱钟书《论快乐》、张爱玲《爱》、陆蠡《囚绿记》等,选文作者既有著名的文学家,也有其他领域的代表人物。《青少年阅读欣赏丛书:中国散文名篇赏析》图文并茂,以期扩大青少年阅读面,提高其鉴赏能力,并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及积极的人生观。
目录
每逢佳节倍思亲——拥抱温暖的亲情
荷叶母亲(冰心)
二姥姥(史铁生)
目送(龙应台)
两代人(贾平凹)
家(周国平)
今年桂花不飘香(刘若英)
父亲的鞋子(李汉荣)
童年笨事(赵丽宏)
夜来幽梦忽还乡——缱绻浓郁的乡情
秋日小札(张秀亚)
藕与莼菜(叶圣陶)
故乡的野菜(周作人)
秋天的况味(林语堂)
江南的冬景(郁迭夫)
洗桃花水的时节(铁凝)
冬天(朱自清)
想起那一年的湖(席云舒)
陌上花开缓缓归——捡拾生活的智慧
种花(老舍)
假如我有九条命(余光中)
手指(丰子恺)
茶性(艾煊)
狗这一辈子(刘亮程)
我的老师(贾平凹)
用岁月在莲上写诗(林清玄)
问渠那得清如许——穿越星空的哲思
精神的三间小屋(毕淑敏)邝
女人(梁实秋)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论快乐(钱钟书)
安静与力量(古朴)
相信不相信(龙应台)
把蓝天白云记在心头(乔宗玉)
此情可待成追忆——镌刻心扉的情感
爱(张爱玲)
再忆萧珊(巴金)
墓畔哀歌(石评梅)
情与真(丁宁)
不幸的她(张爱玲)
吻火(梁遇春)
在汪曾祺家抢画(陈建功)
生如夏花之绚烂——聆听生命的吟唱
囚绿记(陆蠡)
不死鸟(三毛)
晒月亮(池莉)
好的故事(鲁迅)
老王(杨绛)
红嘴鸦及其结局(周涛)
猫(郑振铎)
后记
精彩书摘
二姥姥
由于幼儿园里的那两个老太太,我总想起另一个女人。不不,她们之间从无来往,她与孙老师和苏老师素不相识。但是在我的印象里,她总是与她们一起出现,仿佛彼此的影子。
这女人,我管她叫“二姥姥”。不知怎么,我一直想写写她。
可是,真要写了,才发现,关于二姥姥我其实知道的很少。她不过在我的童年中一闪而过。我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母亲在世时我应该问过,但早已忘记。母亲去世后,那个名字就永远地熄灭了;那个名字之下的历史,那个名字之下的愿望,都已消散得无影无踪,如同从不存在。我问过父亲:“我叫二姥姥的那个人,叫什么名字?”父亲想了又想,眼睛盯在半空,总好像马上就要找到了,但终于还是没有。我又问过舅舅,舅舅忘得同样彻底,惟影影绰绰地听人说过,她死于“文革”期间。舅舅惊讶地看着我:“你还能记得她?”
这确实有些奇怪。我与她见面,总共也不会超过十次。我甚至记不得她跟我说过什么,记不得她的声音。她是无声的,黑白的,像一道影子。她穿一件素色旗袍,从幽暗中走出来,迈过一道斜阳,走近我,然后摸摸我的头,理一理我的头发,纤细的手指在我的发问穿插,轻轻地颤抖。仅此而已,其余都已经模糊。直到现在,直到我真要写她了,其实我还不清楚为什么要写她,以及写她的什么。
她不会记得我。我是说,如果她还活着,她肯定也早就把我的名字忘了。但她一定会记得我的母亲。她还可能会记得,我的母亲那时已经有了一个男孩。
母亲带我去看二姥姥,肯定都是我六岁以前的事,或者更早,因为上幼儿园之后我就再没见过她。她很漂亮吗?算不上很,但还是漂亮,举止娴静,从头到脚一尘不染。她住在北京的哪儿我也记不得了,印象里是个简陋的小院,简陋但是清静,什么地方有棵石榴树,飘落着鲜红的花瓣,她住在院子拐角处的一间小屋。惟近傍晚,阳光才艰难地转进那间小屋,投下一道浅淡的斜阳。她就从那斜阳后面的幽暗中出来,迎着我们。母亲于是说:“叫二姥姥,叫呀?”我叫:“二姥姥。”她便走到我跟前,摸摸我的头。我看不到她的脸,但我知道她脸上是微笑,微笑后面是惶恐。那惶恐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到来,从她手上冰凉而沉缓的颤抖中我明白,那惶恐是在更为深隐的地方,或是由于更为悠远的领域。那种颤抖,精致到不能用理智去分辨,惟凭孩子浑沌的心可以洞察。
也许,就是这颤抖,让我记住她。也许,关于她,我能够写的也只有这颤抖。这颤抖是一种诉说,如同一个寓言可以伸展进所有幽深的地方,出其不意地令人震撼。这颤抖是一种最为辽阔的声音,譬如夜的流动,毫不停歇。这颤抖,随时间之流拓开着一个孩子混沌的心灵,连接起别人的故事,缠绕进丰富的历史,漫漶成种种可能的命运。恐怕就是这样。所以我记住她。未来,在很多令人颤抖的命运旁边,她的影像总是出现,仿佛由众多无声的灵魂所凝聚,由所有被湮灭的心愿所举荐。于是那纤细的手指历经沧桑总在我的发间穿插、颤动,问我这世间的故事都是什么,故事里面都有谁?
二姥姥比母亲大不了几岁。她叫母亲时,叫名字。母亲从不叫她,什么也不叫,说话就说话,避开称谓。母亲不停地跟她说这说那,她简单地应答。母亲走来走去搅乱着那道斜阳,二姥姥仿佛静止在幽暗里,素色的旗袍与幽暗浑成一体,惟苍白的脸表明她在。一动一静,我以此来分辨她们俩。母亲或向她讨教裁剪的技巧,把一块布料在身上比来比去,或在许多彩色的丝线中挑拣,在她的指点下绣花,绣枕头和手帕。有时候她们像在讲什么秘密,目光警惕着我,我走近时母亲的声音就小下去。
好像只有这些。对于二姥姥,我能够描述的就只有这些。她的内心,除了母亲,不大可能还有另外的人知道。但母亲,曾经并不对谁说。
很多年中,我从未想过二姥姥是谁,是我们家的怎样一门亲戚。有一天,毫无缘由地(也可能是我想到,有好几年母亲没带我去看二姥姥了),我忽然问母亲:“二姥姥,她是你的什么人?”母亲似乎猝不及防,一时嗫嚅。我和母亲的目光在离母亲更近的地方碰了一下,我于是看出,我问中了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母亲于是也明白,有些事,不能再躲藏了。
“呵,她是……嗯……”
我不说话,不打断她。
“是你姥爷的……姨太太。你知道,过去……这样的事是有的。”
我和母亲的目光又轻轻地碰了一下,这一回是在离我更近的地方。唔,这就是母亲不再带我去看她的原因吧。
“现在,她呢?”我问。
“不知道。”母亲轻轻地摇头,叹气。
“也许她不愿意我们再去看她,”母亲说,“不过这也好。”
母亲又说:“她应该嫁人了。”
我听不出“应该”二字是指必要,还是指可能。我听不出母亲这句话是宽慰还是忧虑。
“文革”中的一天,母亲从外面回来,对父亲说她在公共汽车上好像看见了二姥姥。
“你肯定没看错?”母亲不回答。母亲洗菜,做饭,不时停下来呆想,说:“是她,没错儿是她。她肯定也看见我了,可她躲开了。”
父亲沉吟了一会儿,安慰母亲:“她是好意,怕连累咱们。”
母亲叹息道:“唉,到底谁连累谁呢……”
那么就是说,这之后不久二姥姥就死了。
……
前言/序言
作家冯骥才曾趣谈散文:“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一个人给大地弹射到月亮里那是诗歌。”散文是平凡生活中的一抹色彩,一点滋味,一份情趣……它如故园吹来的熏风,轻抚思乡游子疲惫的容颜;它似回忆里飘香的月桂,唤起轻狂年少纯情的忆恋;它是生活点滴中进发的花火,点燃浩渺人生的悠悠哲思。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风雨时你悄然而至,为我遮拦肆意的风和狂乱的雨。《荷叶母亲》温柔地告诉我们,这份母爱将终身相伴,永不泯灭。车前子、灯芯草、野刺玫……《父亲的鞋子》留下野絮草籽,留下一片“百草园”。我们循着父亲踏下的深深足迹,走进厚重温暖的父爱世界。“没有你,就没有我”,《两代人》的真诚对话,让我们感受母爱似水,贴心柔情;父爱如山,悠长深远。
“风从故乡来,云从故乡来。”故乡,是一方人,一方水土,一方剪不断的眷念。《故乡的野菜》带着记忆里泥土的芬芳,吹开尘封的时光之门,带我们回到魂牵梦系的村落,远眺缭绕的炊烟。《想起那一年的湖》,蓝色波涛轻拂流浪游子含泪的双眸,听,故园深情的呼唤:“夜深了,早点回家吧!”《再忆萧珊》中故乡化成了对逝去妻子的忆恋,水声灯影旧窗边,失散的比翼鸟徘徊哀鸣:“我到哪里去找她,我的萧珊!”
“春观夜樱,夏赏繁星,秋品满月,冬会初雪”,我们用快乐的眼睛定格生命的四季,用善感的心灵体悟飞逝的流光。在明媚的暖春中写一出《囚绿记》,感受、那抹新绿的强韧,体悟大自然对生命的祝福;在蝉鸣的仲夏《用岁月在莲上写诗》,写出莲花浑然天成的风致,写出采莲人年复一年的辛劳;在寂静的秋夜“晒一回月亮”,倾听古树在风中的低语,体味穿越世俗的真纯;在初雪的冬日品一杯香茗,感受《茶性》的悠然,洗去心灵的风尘。
“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我们笑对爱恨,在豁达中安放心灵;几支兰花、一管画笔,教我们凝神沉潜,于恬淡中勃发出《安静与力量》;倔强的红嘴鸦,在冰雪中演绎生命的绝唱,在决绝中奏响自由的颂歌;《不死鸟》在泣血中哀唱丧侣的伤痛,在亲人的爱意中涅槃重生,高呼《热爱生命》。
这些经典散文,字字寄托着感同身受的缱绻亲情,句句描绘着沉吟难忘的人生情景,篇篇潜藏着烛照心灵的生命思索。愿它们能叩动你的心弦,唤醒生命的激情,感受丰厚的人生。
青少年阅读欣赏丛书:中国散文名篇赏析 [11-14岁]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