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測量與智能儀器

電子測量與智能儀器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吳昕 編
圖書標籤:
  • 電子測量
  • 智能儀器
  • 儀器儀錶
  • 傳感器
  • 數據采集
  • 信號處理
  • 自動化測試
  • 虛擬儀器
  • LabVIEW
  • 電路分析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195289
版次:1
商品編碼:1141335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2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以項目為載體,將教學內容分為11個項目,分彆是傳感器認知、電子秤設計、轉速儀設計、聲光控製燈設計、溫度采集器設計、信號産生、電壓測量、波形測量、時間測量、電子元器件參數測量和智能儀器。在電子測量的設計中,不再以介紹常用儀器儀錶的原理為主,而是以儀器儀錶的使用及測量方法作為主要內容,同時給齣部分測量實例,使學生更快掌握常用電子測量儀器儀錶的使用,本書還選編瞭十二個實驗實訓項目,以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每個項目都附有自主學習,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課堂所學內容。
本教材可供高職高專院校電子信息類、電氣控製類、城軌控製類等相關專業使用,也可作為成人教育、職業培訓的教材和有關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目錄

項目1傳感器認知1
【項目目標】1
任務1��1瞭解檢測技術1
任務1��2傳感器認知13
任務1��3自主學習19

項目2電子秤設計21
【項目目標】21
任務2��1電阻應變式傳感器認知21
任務2��2電子秤電路設計與組建28
任務2��3重力的測量係統——壓電傳感器31
任務2��4電子秤設計——電容傳感器36
任務2��5自主學習42

項目3轉速儀設計44
【項目目標】44
任務3��1霍爾傳感器認知44
任務3��2轉速儀電路設計與組建48
�橙撾�3��3齣租車測速計價係統51
�橙撾�3��4列車計軸的傳感器應用52
任務3��5自主學習54

項目4溫度采集器設計56
【項目目標】56
任務4��1溫度傳感器認知56
任務4��2溫度采集器電路設計與組建65
�橙撾�4��3熱敏電阻在空調中的應用66
�橙撾�4��4列車紅外軸溫探測67
任務4��5自主學習69

項目5聲光控製照明設計70
【項目目標】70
任務5��1光電式傳感器認知70
任務5��2光縴傳感器認知76
任務5��3聲光控製照明電路設計與組建79
�橙撾�5��4紅外報警器81
�橙撾�5��5地鐵屏蔽門82
�橙撾�5��6光電鼠標83
任務5��7自主學習84

項目6信號發生器86
【項目目標】86
任務6��1信號發生器認知86
任務6��2信號發生器使用95
任務6��3自主學習104

項目7電壓測量105
【項目目標】105
任務7��1電壓測量儀錶及要求105
任務7��2模擬式電壓錶原理及應用108
任務7��3模擬式電壓錶原理及應用109
任務7��4數字電壓錶組成114
任務7��5數字多用錶原理及應用117
任務7��6電壓測量應用實例121
任務7��7自主學習124

項目8波形測量126
【項目目標】126
任務8��1示波器認知126
任務8��2模擬示波器的基本測試技術132
任務8��3數字示波器的基本測試技術135
�橙撾�8��4晶體管特性圖示儀及其測試技術144
任務8��5自主學習155

項目9時間頻率測量156
【項目目標】156
任務9��1時間頻率測量方法156
任務9��2電子計數器的主要技術性能分析157
任務9��3電子計數器的測頻方法157
任務9��4電子計數器的組成原理及應用160
任務9��5自主學習168

項目10測量電子元器件參數169
【項目目標】169
任務10��1電阻的測量169
�橙撾�10��2電橋法測量集中參數元件174
�橙撾�10��3諧振法測量集中參數元件179
任務10��4晶體管的測量183
任務10��5自主學習185

項目11智能儀器187
【項目目標】187
任務11��1智能儀器認知187
任務11��2智能儀器的數據通信技術191
任務11��3虛擬儀器和Labview197
任務11��4自主學習203

附錄實驗204
實驗一應力的測量204
實驗二位移的測量205
實驗三振動的測量206
實驗四轉速的測量207
實驗五光縴傳感器測速209
實驗六信號發生器的使用210
實驗七電壓測量211
實驗八波形測量212
實驗九頻率測量214
實驗十放大電路動態指標的測量216
實驗十一基於聲卡的數據采集係統實驗217
實驗十二虛擬信號生成和處理222

參考文獻224

前言/序言


《數字時代的樂章:從信息編碼到智能感知》 在這信息爆炸、技術飛速迭代的時代,理解數據如何被捕捉、處理、解讀,以及如何轉化為驅動智能世界的強大力量,變得尤為重要。本書《數字時代的樂章:從信息編碼到智能感知》旨在為您揭示這一宏大圖景的核心構成。它不是一本簡單的技術手冊,而是一次關於數字信號演進、信息價值釋放以及智能係統構建的深度探索。 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數字信號的奧秘,從最基本的比特(bit)與字節(byte)齣發,深入剖析數據是如何被量化、編碼並以數字形式存在的。我們將一起探究二進製、八進製、十六進製等不同編碼係統的精妙之處,理解它們如何有效地錶示和存儲信息。您將瞭解到,看似簡單的0和1,卻承載著世間萬象,是構成現代數字世界的基礎樂章。 信息編碼的藝術與科學: 從模擬到數字的跨越: 我們將追溯曆史,理解從連續的模擬信號到離散的數字信號的根本性轉變。您將接觸到采樣(sampling)、量化(quantization)和編碼(encoding)等關鍵概念,瞭解它們在模擬信號數字化過程中的作用。例如,CD唱片中的音頻信號,就是經過精心采樣和量化後,以數字方式存儲的。 數據壓縮的智慧: 在海量數據麵前,如何高效存儲和傳輸信息成為一大挑戰。本書將深入講解無損壓縮(如ZIP、PNG)和有損壓縮(如JPEG、MP3)的原理,讓您理解信息如何被“瘦身”,同時又不失其關鍵信息。您會發現,這些壓縮技術背後隱藏著精妙的算法和統計學原理。 錯誤檢測與糾正的守護: 數字信號在傳輸過程中難免會受到乾擾,産生錯誤。本書將介紹糾錯碼(ECC)等技術,闡述它們如何通過增加冗餘信息來檢測甚至糾正這些錯誤,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從硬盤驅動器到通信係統,ECC技術無處不在,默默守護著數據的安全。 數據錶示的多樣性: 字符編碼(如ASCII、Unicode)、圖像編碼(如BMP、GIF)、音頻編碼(如WAV、AAC)等,都將是本書探討的重點。您將瞭解不同類型的數據是如何被映射到數字信號,以及不同編碼方案的優劣之處。 在掌握瞭信息編碼的基礎後,本書將進一步引導讀者進入數據處理與分析的廣闊天地。我們不再僅僅關注數據如何被存儲,而是要探索如何從中提取有價值的洞察。 數據處理的邏輯與算法: 信號的預處理之道: 在進行深度分析之前,原始數據往往需要經過一係列的預處理步驟,以去除噪聲、填補缺失值、進行特徵提取等。本書將介紹濾波(filtering)、歸一化(normalization)、特徵縮放(feature scaling)等常用預處理技術,讓您理解它們為何重要,以及如何有效地應用。 算法的強大驅動力: 各種算法是數據處理的核心。本書將概述統計學方法,如均值、方差、協方差的計算,以及相關性分析。同時,也將觸及機器學習中的基礎算法,如綫性迴歸、邏輯迴歸,讓您初步瞭解算法如何從數據中學習模式。 可視化:讓數據“說話”: 抽象的數據往往難以直觀理解。本書將強調數據可視化的重要性,介紹摺綫圖、柱狀圖、散點圖、熱力圖等常用可視化工具,以及它們在探索數據分布、發現異常值、展示變量關係方麵的作用。一個好的可視化圖錶,能夠讓復雜的數據故事一目瞭然。 大數據時代的挑戰與機遇: 隨著數據量的爆炸式增長,傳統的數據處理方法麵臨巨大挑戰。本書將簡要探討大數據(Big Data)的概念,以及分布式計算、內存計算等新興技術在應對大數據挑戰方麵的作用。 當數據被有效地處理和分析後,它們就成為瞭驅動智能係統運轉的燃料。本書的最後一個重要篇章,將聚焦於“智能感知”的構建。這裏的“智能感知”,並非僅僅指傳感器的物理測量,而是指係統如何通過對數據的解讀,理解和響應外部環境。 智能感知的構建基石: 傳感器技術的迴顧與展望: 雖然本書不側重於具體傳感器硬件的原理,但會迴顧不同類型傳感器的基本功能,如溫度傳感器、壓力傳感器、光學傳感器、加速度計等,以及它們如何捕捉物理世界的信號。我們將討論傳感器的精度、分辨率、響應時間等關鍵性能指標。 模式識彆與機器學習的融閤: 智能感知係統的核心在於識彆和理解。本書將深入探討模式識彆(pattern recognition)的基本思想,以及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您將瞭解到,通過訓練模型,係統能夠自動識彆圖像中的物體、語音中的指令,甚至預測未來的趨勢。 從數據到決策: 智能係統的價值在於其能夠根據感知到的信息做齣智能決策。本書將介紹決策樹(decision trees)、支持嚮量機(support vector machines, SVM)等分類和迴歸算法,以及它們在構建智能決策係統中的應用。例如,自動駕駛汽車如何通過識彆路況來做齣轉嚮或刹車的決定。 人工智能的初步觸碰: 本書將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為引,闡述智能感知係統如何與更廣泛的AI領域相連接。我們將簡要介紹神經網絡(neural networks)和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初步概念,讓您對未來智能技術的發展方嚮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數字時代的樂章:從信息編碼到智能感知》並非一本孤立的教材,它旨在搭建一座橋梁,連接信息技術、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自動化以及人工智能等多個學科領域。無論您是希望深入理解信息時代運作機製的學生,還是希望在技術浪潮中尋找新機遇的從業者,亦或是對數字化轉型充滿好奇的探索者,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屬於您的共鳴。 本書力求以清晰的邏輯、嚴謹的論證,結閤生動的案例,將復雜的概念層層剝開,使讀者能夠逐步建立起對數字信號、數據處理和智能感知的全麵認知。它將幫助您理解,我們身處的這個數字世界,並非遙不可及的黑箱,而是由一係列精妙的規則、算法和技術共同譜寫齣的恢弘樂章。通過本書的學習,您將能夠更自信、更深入地理解和參與到這場數字時代的偉大變革之中。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這本書的第一時間,我就翻閱瞭目錄,雖然主題是“電子測量與智能儀器”,但內容上並沒有像我預期的那樣,直接聚焦在某個具體的測量領域,比如射頻測量或者光學測量。相反,它的結構似乎更偏嚮於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來探討電子測量技術的發展趨勢和未來的方嚮。我個人對儀器背後的設計理念和工程實踐更感興趣,比如如何平衡成本、性能和可靠性,或者在設計過程中需要考慮哪些關鍵因素。我希望書中能分享一些關於如何進行儀器係統級設計、如何選擇閤適的電子元器件、以及如何進行電路闆布局和信號完整性設計的經驗。如果能有一些關於儀器軟件開發、嵌入式係統集成方麵的介紹,那就更錦上添花瞭。畢竟,一個好的儀器不僅僅是硬件的堆砌,更是軟硬件協同工作的完美體現。我希望它能給我帶來一些關於如何構建一個更具創新性和前瞻性的電子測量係統的思路。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相當樸實,沒有太多花哨的圖飾,主色調是沉靜的藍色,給人一種專業、嚴謹的感覺。我之所以會買下它,更多的是被書名中“智能儀器”這四個字所吸引。我本身就是做嵌入式開發的,平時也接觸一些工業自動化相關的項目,一直對如何讓傳統的測量儀器變得更“聰明”很感興趣。我總覺得,現在的很多儀器雖然功能強大,但操作起來總有些不夠人性化,信息呈現的方式也比較單一,缺乏直觀性和聯動性。所以,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在這方麵給我帶來一些啓發,比如如何通過集成更多的傳感器、利用更先進的算法來提升儀器的智能化水平,或者探討一些人機交互的新設計思路,讓復雜的數據能夠以更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如何將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到儀器設計中的案例分析,或者一些關於如何構建更開放、可擴展的儀器平颱的探討。畢竟,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儀器也需要不斷進化,纔能跟上技術的步伐,滿足日益增長的測量需求。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更多的是來自於對“智能”這個詞的聯想。我希望它不僅僅是停留在對傳統電子測量原理的介紹,而是能夠深入探討如何將現代信息技術,尤其是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融入到電子測量儀器中,從而實現更高級的測量功能和更智能化的數據分析。我希望看到書中介紹一些關於如何利用機器學習算法來優化測量參數、預測儀器故障,或者實現自適應測量能力的案例。同時,我也對如何構建一個互聯互通的智能測量係統很感興趣,比如如何通過網絡將分散的測量設備連接起來,實現數據的共享和協同分析。書中如果能包含一些關於物聯網(IoT)在電子測量領域的應用,或者一些關於如何利用雲計算平颱來支持海量數據存儲和處理的討論,那對我來說將非常有價值。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新的視野,讓我看到電子測量技術在智能化浪潮下的無限可能。

評分

這本《電子測量與智能儀器》的齣現,很大程度上滿足瞭我近期在工作中的一個實際需求。我們部門最近在負責一項新産品的研發,其中涉及到大量的精密參數測量。目前我們使用的設備雖然也能完成任務,但在效率和數據處理方麵存在明顯的瓶頸。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們提供一些關於如何選擇更高效、更智能的測量設備的選擇指導,或者是一些關於如何優化測量流程、提升整體測試效率的建議。特彆是對於一些涉及到高速信號測量或者復雜信號分析的場景,我希望能看到書中介紹一些先進的測量技術和儀器解決方案。我對於書中關於數據采集、信號處理以及儀器聯動方麵的討論非常感興趣,如果能有一些關於如何構建集成化的測量係統的案例分析,並且分享一些在實際項目中遇到的挑戰和解決方案,那就更好瞭。我更關注的是那些能夠直接應用到實際生産環境中的技術和方法,而不是一些過於理論化的探討。

評分

坦白說,當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對它的內容並沒有一個非常清晰的預期。我隻是隱約覺得,它應該會涉及一些關於如何提高測量精度、減小測量誤差方麵的技術。我平時在做實驗的時候,經常會遇到一些微小的誤差,有時候很難找到問題的根源,這讓我頗感頭疼。所以,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係統性的方法和技巧,幫助我理解不同測量誤差的來源,以及如何通過優化測量流程、選擇閤適的測量設備來盡可能地減少這些誤差。我尤其關心的是那些比較底層的、關於物理原理和數學模型的解釋,我希望它能深入淺齣地講解這些概念,而不是停留在錶麵。如果書中能包含一些具體的實驗設計案例,並詳細分析其中的測量誤差和改進措施,那就再好好瞭。我並不期望它能教我如何“發明”新的測量方法,但如果它能讓我對已有的測量技術有更深刻的理解,並且在實際操作中能夠更加得心應手,那對我來說就已經非常有價值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