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丛书》一套值得细细品读的好书,它包罗了古今世界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名家思想和学科结晶,作者以大师般幽默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深刻思想和深奥的科学命题,再配以精彩的漫画插图,真正“把复杂的思想简单化”。这一深入浅出的理念和方法,打破了读者年龄和学科的专业限制,使它真正成为老少皆宜的大众科普读物,读上它们,你定会爱不释手。
★我虽然对弗洛伊德的理论不是非常认同,但是这本书很清晰地概述了他的工作。像其他介绍系列丛书中的作品一样,这本书流畅易读、概括又不乏生动。图文并茂的形式非常好!
——XX读者
拿到这本书后,我最惊喜的发现是它对历史脉络的梳理。精神分析这门学说,其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充满了争议、修正与自我颠覆的精彩史诗。这本书没有将它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细致地描绘了它如何从早期的“梦的解析”逐渐演变,如何受到社会环境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那些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历史背景相结合。比如,它会清晰地指出某个理论提出时,当时的社会道德观是怎样的,以及这个理论是如何挑战了当时的传统观念的。这种“落地”的叙述方式,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某些概念会以那样的方式被提出。我仿佛能看到那些早期分析师们,在诊疗室里面对着形形色色的神经症患者时,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这个庞大而精密的理论框架的。这种历史的厚重感,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入门指南”,更像是一部关于思想史的小品文,引人入胜,让人对知识的来之不易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当然,任何关于精神分析的入门读物都无法回避对经典案例的引用,但这本书处理这些案例的方式非常高明。它没有简单地罗列那些著名的“小汉斯”或者“狼人”的分析过程,而是巧妙地将案例作为“理论的活化石”。作者似乎在强调,这些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是扎根于真实的人类痛苦与挣扎之上的。在分析案例时,作者的笔触非常克制,既没有将患者浪漫化,也没有过度渲染病态的细节,而是聚焦于分析师如何通过倾听、解释和移情关系,逐步揭示潜意识的运作规律。这种冷静而富有同理心的叙事风格,让我对精神分析的伦理边界和实践难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让我明白,精神分析不仅仅是关于“发现”隐藏的秘密,更是一个关于“建立关系”和“承担意义”的过程,这一点,远比书本上那些简单的图表更具有震撼力。
评分全书读罢,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在“普及”和“深度”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它没有为了迎合初学者而牺牲掉理论的严谨性,也没有因为追求学术深度而让普通读者感到被排斥在外。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我的不是一套死板的“答案”,而是一套“提问的工具箱”。它让我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更具穿透力的视角去看待日常生活中的冲突、梦境的片段,甚至是那些看似随机的口误。当我下次看到一个人做出某种看似不合逻辑的行为时,我不再满足于表面的解释,而是会下意识地去思考:“这里面可能存在着怎样的未被承认的愿望或恐惧?”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才是任何一本优秀的导论书籍能给予读者的最宝贵的遗产。它拓宽了我理解人类行为和自身动机的维度,其价值远超出了对精神分析流派知识的简单掌握。
评分这部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引人注目,那种略带陈旧感的排版和深沉的色彩,一下子就将人拉入了一种探索内心深处的氛围中。我记得当时是在一个不太起眼的角落里翻到它的,但那标题——“介绍丛书:精神分析”——却像一个磁铁一样吸引住了我。我并不是心理学专业的科班出身,对于弗洛伊德、荣格这些名字,更多是停留在一些流行文化或者文学作品中的零星概念。所以,我带着一种既好奇又有些许敬畏的心情翻开了第一页。我期待的,是能有一位学识渊博却又极其耐心的“向导”,能带领我这个门外汉,穿过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迷宫,直达精神分析学的核心。这本书的排版非常舒适,字体大小适中,段落间的留白也恰到好处,读起来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更重要的是,它在用词上似乎刻意避开了那些过度学术化的腔调,试图用更贴近日常经验的语言来阐释“潜意识”、“俄狄浦斯情结”这类概念,这让我感到非常放松,仿佛不是在啃一本教科书,而是在听一位智者娓娓道来人性的奥秘。这种亲切感,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节奏掌握得极为精妙,它不像有些理论书籍那样,开篇就抛出大量的定义和假设,让人望而却步。相反,它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结构。一开始会用非常生动的案例或者类比来引入一个核心概念,比如解释“防御机制”时,会引用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情景,让我们在潜意识里先建立一个模糊的图像。然后,随着章节的深入,这些概念才会被赋予精确的术语定义和更深层次的理论支撑。这种“先感性认知,后理性理解”的处理方式,对于我这种非专业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感觉自己的心智仿佛被一块块柔软的海绵,温和地浸润吸收着知识,而不是被一块块坚硬的石头砸中。读完一章,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而不是读完一篇文献后那种知识爆炸后的混乱与疲惫。这种教学上的智慧,是这本书最让我佩服的地方之一。
评分介绍丛书:精神分析介绍丛书:精神分析
评分内容太概括,都是概念在描述。不推荐
评分小巧的入门书,读着玩儿
评分《介绍丛书:精神分析》2000年首次出版,曾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出版发行,丛书的全球销量己达到24亿,《介绍丛书:精神分析》在我国首次翻译出版。
评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文中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这其实是陶老先生托“五柳先生” 以自道,描绘自己的读书生活,阐发自己对读书的见解。对于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历来褒贬不一。不肯苟同者认为陶渊明是提倡粗枝大叶、浅尝辄止的作风,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当然也有赞同陶渊明的方法的,比如:元朝人李治就说过:“盖不求甚解者,谓得意妄言,不若老腐儒为章句细碎耳。”李治的意思是,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观,可以称得上是至理名言,不像某些迂腐的书呆子那样死扣章句而毫无出息。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到底可不可取?不必匆忙下结论。我们先来仔细考察一下陶渊明的读书背景,分析一下他的话的原意,问题就会清楚得多了。陶渊明在回忆自己少年时代读书的情景时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他自幼就攻读儒家经典,他所说的好读书,自然是指读经史典籍。读经史书,必须读注,而汉代有的经学家所作的注释,连篇累牍,空虚繁琐,离题万里。如当时有一个小夏侯学派的人,光解释“尧典”两个字,就写了十余万字。这是一种很坏的学风,那些寻章摘句、牵强附会的学究式解释,对读书能有什么益处呢?非但无益,反而有害,会干扰对书的原意的领会、理解。所以,陶渊明提出“不求甚解”的观点,是有针对性的。他认为不必花很多的精力去研究没有价值的注释,而应注意读原著,领会原作的基本内容。由此看来,如果将一顶“提倡粗枝大叶”的帽子扣在陶老先生头上,就错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法虽然是有所专指的,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想想看,倘若不论读什么书都去“求甚解”,那你一辈子能读几本书呢?对有的书就可以“不求甚解”,翻翻便过去了;有的书,可暂时“不求甚解”,等到需要“求甚解”的时候,再“求甚解”。
评分为什么说,精神分析是现代心理治疗的基石,但是它的影响远远不止限于临床领域,它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
评分为什么说,弗洛伊德并是精神分析的,但精神分析并不仅仅是弗洛伊德的?按照泰戈尔的说法,世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心与心的距离。这正好和我们某些时刻的主观体验相契合,于是一部分人轻易间就忽略了两心互动的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心灵的可被理解性。当心理学中诸多学派均能帮你系统地理解人类行为,但有如此庞大且精微理论构架的仅精神分析一家。《介绍丛书:精神分析》异常生动地梳理了精神分析理论从诞生到今日的发展脉络,而对从未亲身体验过临床精神分析的读者,书中也提供了生动有趣的案例,让读者过足瘾。
评分不错的商品,值得购买哦。
评分不错不错,支持一个,下次继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