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丛书》一套值得细细品读的好书,它包罗了古今世界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名家思想和学科结晶,作者以大师般幽默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深刻思想和深奥的科学命题,再配以精彩的漫画插图,真正“把复杂的思想简单化”。这一深入浅出的理念和方法,打破了读者年龄和学科的专业限制,使它真正成为老少皆宜的大众科普读物,读上它们,你定会爱不释手。
《介绍丛书:拉康》1995年首次出版,曾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出版发行,丛书的全球销量已达到24亿,《介绍丛书:拉康》在我国首次翻译出版。
在法国拉康、福柯、德里达、罗兰·巴特被称作现代思想四巨头。
作为独树一帜的精神分析家,拉康声名远扬,但其著作却又以晦涩难懂而著称,有人认为这是他有意为之!
拉康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临床工作领域,对哲学、欧洲文化都起到了极大的影响。《介绍丛书:拉康》的文笔流畅,插图精美,对于任何想要了解拉康的思想,却又因其作品明显带有的神秘晦涩而不敢问津的读者而言,这都将是一本理想的入门读物。那么就让我们通过这《介绍丛书:拉康》,看一看拉康的生平,开启他理论的大门吧!
达瑞安·里德尔Darian Leader,在英国伦敦与利兹执业的精神分析家,也是欧洲精神分析学派的成员。他是利兹城市大学精神分析研究方向的高级讲师,同时也在布鲁内尔大学讲授精神分析专业的硕士课程。此外,他还著有一本关于性欲的书籍:《为什么女人写下的信比她们寄出的信还要多》,这本书在1997年由Faber&Faber出版社出版。
朱迪·格罗夫斯Judy Groves,画家、平面设计师兼插图作者,她曾先后参与过艾康公司这套丛书中多本图书的制作,包括《耶稣》、《维特根斯坦》、《拉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罗素》、《乔姆斯基》、《列维一斯特劳斯》、《女性主义》、《哲学》与《政治哲学》等。
李新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本科毕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成都精神分析中心成员,目前正作为年轻的执业精神分析家在西安开展临床工作。自2004年起接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随即便对弗洛伊德与拉康的精神分析思想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后在四川大学游学并跟随霍大同先生接受个人分析训练,曾先后翻译并发表过多篇拉康精神分析方向的专业论文,豆瓣网“拉康圈”小组的创建人,目前主要从事精神分析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工作。
★简洁明了的一本书,概述了几乎所有拉康研究的内容,我非常欣赏这本浓缩了拉康理论精华的作品!从中还能看到很多有关拉康生平信息的内容,也非常好!
——XX读者
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翻译失真”的焦虑感。拉康的理论,其力量很大程度上就植根于他对于法语语言本身的解构与重构之中,尤其是在他颠覆索绪尔结构主义时所使用的那些微妙的语言游戏。这本书的作者显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试图将这些“文字魔术”本土化,用我们熟悉的中文语境去锚定那些漂浮不定的能指。然而,这种本土化的努力,在某些关键时刻,似乎削弱了拉康原有的那种锐利和颠覆性。比如,他对“父之名”(Nom-du-Père)的阐述,在被转换成中文时,少了一层由音韵和书写层面带来的权力压迫感。这并非指责作者能力不足,而是深感任何试图“介绍”拉康的尝试,都面临着一个根本性的悖论:为了让你理解,就必须牺牲掉一部分难以言说的、原初的震撼。所以,这本书更像是一面清晰的镜子,但镜子里反射出的拉康,或许少了一点原版录像带上的嘶嘶杂音和颗粒感。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对于拉康思想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思潮之间关联性的梳理,显得尤为到位和精妙。它没有将拉康孤立地置于一个纯粹的心理学领域,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宏大的知识谱系中进行考察,这对于理解拉康的“历史性”至关重要。作者巧妙地穿梭于雅各布森的语言学、列维-斯特劳斯的亲属理论,以及后来的德里达和福柯的思想脉络中,勾勒出拉康是如何以一种极其激进的方式,既继承又超越了它们。尤其是关于拉康对“主体性”的颠覆性定义,它不再是一个笛卡尔式的、透明的自我,而是一个由语言结构所决定的、永远缺失的“空洞”。这种宏观的历史视野,极大地帮助我将拉康从一个神秘的“大师”形象中剥离出来,还原成一个参与到二十世纪思想论战中的、鲜活的理论家。
评分这本《介绍丛书:拉康》读完之后,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散去的是弗洛伊德那张略显疲惫却又洞察一切的面庞,以及那个围绕着“他者”和“镜像阶段”构建起来的复杂迷宫。我原以为对精神分析的理解已经足够,毕竟那些经典著作我已经翻阅过好几遍,但拉康的视角就像是给这门学科装上了一副全新的光学仪器,让我看到以往那些熟悉的概念是如何被重新打磨、切割和重塑的。这本书的叙述方式,虽然试图“介绍”,但其内在的张力依然是拉康式的——充满了对语言结构、能指和所指之间永恒距离的强调。它不仅仅是对既有理论的梳理,更像是一场对读者心智的挑战,迫使你重新审视自己是如何“成为”一个主体的。尤其是在谈到阉割情结和大他者的角色时,那种文学性与哲学性的交织,让人在感到豁然开朗的同时,又忍不住陷入更深的困惑。它成功地捕捉到了拉康思想中那种冰冷、精确却又饱含诗意的特质,让初涉者望而却步,却让老读者欲罢不能,因为它提供了一个重新定位自己知识体系的支点。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迷失指南”,而不是一盏清晰的指路明灯。我期待的是一份清晰的路线图,能帮我顺利穿越拉康那晦涩的符号学和拓扑学迷宫,结果却拿到了一份充满脚注、引用了无数晦涩德语和法语术语的“地图残页”。编辑的良苦用心是显而易见的,他们试图用现代的语言架构去承载那些近乎不可译的拉康原著精髓,但最终的效果,却是让原本就难以捉摸的“实在界”、“象征界”和“想象界”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不清。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个句子,试图从中剥离出最核心的那个意涵,但每当我以为抓住了什么时,它又滑溜地遁入了另一个关于“欲望的结构”的辩证循环中。这本书无疑是对拉康思想复杂性的忠实呈现,但对于想在三十分钟内“掌握”拉康的读者来说,它只会加深挫败感。它更像是为那些已经摔倒在拉康脚下,需要一块垫脚石来重新站立的人准备的。
评分读完此书,我有一种深深的疲惫感,不是源于内容本身的枯燥,而是源于心智被持续拉伸到了极限。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轻松翻阅的入门读物,它更像是一本需要被“解码”的文本。作者在某些章节处理得非常克制和审慎,尤其是在解释拉康晚期的“剩余对象”(objet petit a)概念时,保持了一种必要的暧昧,没有急于给出一个最终的、封闭的答案,而是将这份迷人且永恒的开放性留给了读者。然而,在尝试解释拉康的“四种话语”时,篇幅略显不足,处理得略显仓促,仿佛作者也深知这部分结构的复杂性,选择了避重就轻。总的来说,这本书像是一份高精度、高复杂度的理论地图,它不会直接带你到达终点,但它会以一种极其专业和严谨的方式,让你明白你正处在多么迷宫般的知识领域之中,以及这个领域的迷人之处何在。
评分很好得一本书,值得购买
评分这本书还未来得及看,目前到处都在讲拉康,随后学习
评分拉康研究的简述,,,
评分所购商品质量好,速度快,还会购买京东的商品。
评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文中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这其实是陶老先生托“五柳先生” 以自道,描绘自己的读书生活,阐发自己对读书的见解。对于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历来褒贬不一。不肯苟同者认为陶渊明是提倡粗枝大叶、浅尝辄止的作风,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当然也有赞同陶渊明的方法的,比如:元朝人李治就说过:“盖不求甚解者,谓得意妄言,不若老腐儒为章句细碎耳。”李治的意思是,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观,可以称得上是至理名言,不像某些迂腐的书呆子那样死扣章句而毫无出息。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到底可不可取?不必匆忙下结论。我们先来仔细考察一下陶渊明的读书背景,分析一下他的话的原意,问题就会清楚得多了。陶渊明在回忆自己少年时代读书的情景时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他自幼就攻读儒家经典,他所说的好读书,自然是指读经史典籍。读经史书,必须读注,而汉代有的经学家所作的注释,连篇累牍,空虚繁琐,离题万里。如当时有一个小夏侯学派的人,光解释“尧典”两个字,就写了十余万字。这是一种很坏的学风,那些寻章摘句、牵强附会的学究式解释,对读书能有什么益处呢?非但无益,反而有害,会干扰对书的原意的领会、理解。所以,陶渊明提出“不求甚解”的观点,是有针对性的。他认为不必花很多的精力去研究没有价值的注释,而应注意读原著,领会原作的基本内容。由此看来,如果将一顶“提倡粗枝大叶”的帽子扣在陶老先生头上,就错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法虽然是有所专指的,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想想看,倘若不论读什么书都去“求甚解”,那你一辈子能读几本书呢?对有的书就可以“不求甚解”,翻翻便过去了;有的书,可暂时“不求甚解”,等到需要“求甚解”的时候,再“求甚解”。
评分考完了,这书是漫画形式的。提个醒,名词术语的注解在后面,看完才发现— —
评分还行,介绍的很通俗
评分活动时候买的非常便宜
评分还行,介绍的很通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